宋岙村,坐落在四明山北端余脉的峻岭山岙中。尚未开发,完全是原始、自然风光。村庄四面环山,满坡翠竹林木,不但山水秀丽,又原始古朴,山居原貌保持完好。
地理风貌
宋岙村,地质构成上看,它属于浙东峡谷
地貌,土壤多为黄泥土和砂石土,光照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物产丰富。村庄
位于陆埠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4
公里,离余姚城区35公里,
宁波市区40公里,村因宋岙山而得名,相传八百多年前宋氏首居于此,现有农家200来户。从地理上看,村庄东临孔岙村及鄞州竹丝岚村,北与本镇黄土岭接壤,西连袁马村,南与石笋村毗邻。
村史沿革
八百多年前,宋氏是踏着未曾凿出石道的王家岭山路来到这里的,并命名为宋岙村。接着陆姓、施姓、方姓、张姓陆续而来,他们开垦山田,开辟古道,他们经营着家庭,繁荣着村庄。康熙年间,可考的是1686年,方氏从隔壁的石笋村搬了过来,是来接祖先的舅舅陆氏的香火,不过也不知道什么原因,最后还是依然姓方,没有改姓陆。
按方氏家谱记载,方姓是从河南迁过来的,
北宋年间,方氏祖先中了进士,先在
福建莆田做县令,由于政绩突出,调来
浙江鄞县当县令。当时的鄞县令,是仕途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王安石王荆公就是鄞县令上被调往中央受重用的。不过,当时方氏老祖宗年纪已经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产业,看到这里的山水好,也就有了隐居东四明的想法,再三勘定,选择了隔壁的村庄石笋作为定居之所,……,辗转而来宋岙。宋岙村由中央村,张家,岙底三个自然村组成,中央村位于贯穿整个村庄那条溪流的中段,是宋岙村的源始,也是王家岭古道的起点。
地质奇观
在宁波余姚的宋岙村发现裸露的地层褶皱,地壳活动以水平运动为主,由于受到挤压而产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这在宁波是难得一见。
宁波晚报微博指出,这一大片岩石有褶皱,像叠起来的一床床被子。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所张所长说,这是一种柔皱地质现象。宁波属于火山岩地区,火山岩地区会形成这种奇特的柔皱地质现象。对研究四明山地质很有意义。可以纳入四明山地质公园建设的
范畴。另有专家指出,这儿应属四明山脉,四明山地区保存着大面积的夷平面。这个“夷平面”,对于探讨浙东地区的地壳运动、地貌演化、古地理与古环境的形成与演变,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极具科学研究意义的“四明山夷平面”、大量火山岩地质景观和河姆渡古人类文化遗迹。
要是上地理课,地理老师可以带去那里实地野炊呢。或许,这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山洪和90年代初的洪山地震。
风景名胜
宋岙溪
宋岙溪,这里是不收门票的四明山地质公园景点之一,有好多人开始认识了这个新的好出去。宋岙村离宁波很近,差不多一个小时的车程,余姚过来就更快了。寂静的小山村,清清的宋岙溪,似乎早已准备好等候我们的到来。
小溪里除了有很多的小鱼,还有很多的水草。那种毛茸茸的水草像是做波力海苔的海苔一般,不知这个东西晒干之后能不能像海苔一样可以食用而且味道鲜美。
小溪的周围就是连绵不绝的群山,空气是绝对的好,负离子是绝对的多。丰富的植被和清新的空气也吸引了不少的蝴蝶。这里的蝴蝶是特别的美丽,色彩艳丽的令你想不到作为蝴蝶,竟然还能调和出如此鲜艳夺目的色彩。这里有一部分的蝴蝶的个头很大,象是一只小小鸟一般,也许是这里的生活环境太好了的关系。
迎客瀑
翻过几条岭,车开进了一个深坑,两边都是高山,俨然进入了胡同的死角,转个一个弯,看到一泓泉水从高高的瀑布水流而下,太壮观了。我们看到了迎客瀑,一个大瀑布,太让人惊奇了,有人竟住在瀑布顶,除了这公路,我甚至看不出没有公路的时候人是怎么上去的,真是“华山一条道,凿出千步阶。”
里湾竹林梯田
山村的日出与夕阳是美中透润,赶着九月白昼稍长的五点起来,后窗外映入灰暗的山缘和初亮的天空,俨然画里远山的呼唤。屋子的门前,几只母鸡悠闲地欣赏着远来客人的脚尖,发出缓慢又断续咯、咯的声,水鸭听到人的脚步声加快向前走开,步子迈得很不规则,田园牧歌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梯田镶嵌在成片的竹林之间,青青微黄的稻穗已是丰收在望,临近辅种的玉米和番薯长势也富有生气,像是在说稻子成熟后就可以收获我们了。沿海的台风季节已经过去,庄家挺过年年都要考验的时期,十月金秋的脚步慢慢近了,也更名副其实了。一群白鹭忽起忽落,从这片竹林跃向别处,想要捕捉群鹭初飞的镜头总是不能如愿,喊喊也不会打乱它们休憩换地的节奏。小路上有山民开始向更深的里山走去,田里也有俯仰劳作的人影,阳光从朝南的山顶往下撒落推移,明暗分界的动感只有初晨方能看到,我也感受到了别样的气息。
当地特产
野鸦椿
在宁波宋岙村的裘石宋古道,山顶发现两种红色的果子,一种红壳黑核,另一种红皮如小小版苹果,看着四明群山美景,真想摘一颗吃吃。可是,实在是以前没有吃过,不敢乱吃,吃坏了据说要变成大唇哥哥……
野鸦椿子,学名为Euscaphis japonica (Thunb.)Dippel,为
省沽油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是一种很有利用潜力的观赏植物。其根药用价值为解表,清热,利湿。用于感冒头痛,痢疾,肠炎。其果药用价值为祛风散寒,行气止痛。用于
月经不调,疝痛,胃痛。
猫儿刺
猫儿刺,又叫构骨,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4米,最高可达10米以上。树皮灰白色,平滑不裂;枝开展而密生。叶硬革质,矩圆形,长4-8厘米,宽2-4厘米,顶端扩大并有3枚大尖硬刺齿,中央一枚向背面弯,基部两侧各有1-2枚大刺齿,表面深绿而有光泽,背面淡绿色;叶有时全缘,基部圆形,这样的叶往往长在大树的树冠上部。花小,黄绿色,簇生于2年生枝叶腋。核果球形,鲜红色,径8-10毫米,具4核。花期4-5月;果9-10(11)月成熟。
鸡白鲞菌菇
在
宁波宋岙村的竹林里,雨后,一种叫鸡白鲞的菌菇就长了出来。鸡白鲞,原意是本鸡最鲜美的那部分肉,可见这种菌菇的美味。一般的吃法是鞭笋煨汤加点肉丝,做法简单却鲜味十足,是名副其实的山珍。 在乡下长大的你,是否还记得这种滋味?
当地文化
甬西五镇民谣
东来陆家埠,
蓝溪溯钟山,
袁家出相国,
宋岙生名竹;
江过河姆渡,
勾践置车厩,
茭白林中飞,
田藕香农户;
大隐慈溪子,
三年不过河,
白岩有虹岭,
孔岙矗山顶;
丈亭不是亭,
石矶十七八,
前江赴慈江,
再东三七市。
旧称是慈南,
诮语为姚东,
过了三七市,
都来唤甬西。
无题
“醉游溪流瀑布丛,香尝竹笋炒马兰; 百步阶前祈灵石, 西岗山头溢贡茶。
话说宋岙
四明山的村庄各具特色,五百户以上的大村落不多,两百户不到的中等村落较多,只有几十户小村落最多,宋岙村属于中等村落。今年元旦,我在宋岙村岙底古村住了几天。一月份是四明山最冷的月份,这个海拔只有200多米的村落让我再次感受了一回大雪封山。
宋岙村原属慈溪,现属余姚。《慈溪方氏宗谱》载:“六世季亥卒嘉定葵未年(1223年)七月,葬慈溪宋岙山。”其实,宋岙村名可追溯到靖康元年(1126年)方氏始祖方轸69岁出任鄞县令前,最早由宋氏族人所创,不过已无史证可考。现宋岙村的方姓后人,都是方轸后裔。方轸,字叔时, 福建莆田人,曾任太庙斋郎,即皇帝致祭宗庙的办事人,任太庙斋郎期间因进言皇帝驳斥权臣蔡京而遭到流放,后任鄞县令。《资治通鉴.卷九十》载:“太庙斋郎方轸上书言:……京又使子攸日以花石禽鸟为献,使陛下不知天下治乱。臣以为京必反也,请诛京以安天下!’诏宣示京。京请下轸狱,竟流岭南。”
宋岙村的第一个特点是山谷狭长,呈宝塔形状,起始险要,却终归平整。 “整个村落在山岙中不成直线,形似半个弧度状,三个小自然村,镶嵌在西南高东北低的一条不算太宽的山岙中,大小分布自下而上,呈宝塔形状。村落首尾相距约千余米,起伏不平的山间小路傍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数百来块良田,依山而建的民房掩映在周围的竹木丛林之间,错落有致。”宋岙村作家方国平对家乡自然地理的这段描述,可谓恰如其分。
起始险要,是指村口瀑布风景带。相传宋氏族人随着历史上的人口大迁徙潮流,从中原千里迢迢来到江南,一头扎进四明深山选择安身立命的栖息之地。他们顺着山岙中的小溪溯源而上,两旁碧树参天、高山神秀,行至峡谷深处听到哗哗的水声回音,峰回路转见到一条大瀑布坠下高高的山崖,水流奔腾而下直入龙潭。被优美的风景吸引,宋氏族人觉得此处风水极佳,决心上去探个究竟,于是不畏艰险,攀越瀑布西侧石鼓山旁的罅隙小道而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宋岙村因为宋氏族人的到来于是有了自己的历史。
宋岙村的又一个特点是安静,村民们悠然自得地过着民风淳朴的生活。过去十年去乡村化的趋势大潮中,很多年轻人都出门去了,居住的村民只有两三百人,与鼎盛时期的上千人不可同日而语,可是村子并无因此而荒凉破败,反而静谧得更像一个古村。村民们依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恬静自怡的生活,潺潺的流水声蜿蜒过溪,悠扬在依溪流而建的村子间隙。村子里的民风向来淳朴,千年过后,还是保持着宋徽宗旌表方氏“义门诗”中所记的风格“衣冠虽变有淳风”,村民世代和睦相处,素有“夜不闭户、鸡犬相闻、路不拾遗”的美誉。
外来的客人每每被山村的大自然风光所陶醉,漫山遍野的毛竹和一年四季都能吃得上的不同名称不同口味竹笋,令他们惊奇不已。最有乡村气息的事情,是村民用半爿毛竹将山泉涓涓细流引到家中的水缸里来,哗啦啦的水声免不了让孩子们伸出脖子去喝凉水,虽然是冬天,我也会偶尔去试试这样的感觉。多么美妙!村口的高崖瀑布和两株高耸入云的水杉仿佛一叠屏障,把古村紧紧地包裹住,并与外界分割开来,这更是让村子有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境。
宋岙村的第三个特点是竹海飘漾,山顶风光无限,“满面南风指四明,山长水曲不胜情”,即使是在北宋时代的范文正公,写起四明山来完全不输后人,生动极了。村子里有个山岗叫洞岗岗,在岗上四处望去,都是山林覆盖,尤其是早上的晨雾与日出,最为壮观美丽。据老人们说,洞岗岗上位置特别好,在能见度好的情况下,甚至能看到余姚县城的活动,这也给四明山根据地三五支队的侦查带来了极大地方便。高路墩竹山坪在宋岙村一片竹林的包围之中,非常隐蔽,在这里办被服厂正是选对了地方,坪上有一个小潭,四季水源不断,为革命同志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1957年9月4日余姚报有一首余畏飞写的诗歌《小潭》,来纪念这段生活:
四明山上有个小潭,
人传世革命同志挖下的;
他们天天用潭里的水,
烧饭、烧菜、洗脸……
今天我旅行在四明山上,
经过这个清澈的小潭;
双手捧起潭水喝了一口,
是那么的醉人、香甜……
元月三日这天,终于下了场大雪。我静静地站立在方氏宗祠门口,鹅卵石铺成的道地里,双手捧开羽毛般纷飞的干雪,渐渐地,村子斑驳灰白变成白皑皑一片,雪景中的山村,更像是一副入景的国画了。
洪山行政村所辖的宋岙村,是由更小的三个自然村组合而成——分别是岙底、中央村和张家。 若要形象化“宋岙三村”的特色,最外面、也是最险要的张家可以看作“万仞绝壁,禽兽难行”的崖顶偶得;中间的中央村则是“辐辏有度,四面通明”的山村聚落;只有到了最里面的岙底,才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
历史荣誉
《竹山实行队有户管 社员积极管山》(原文)1981年10月7日
浙江日报头版头条
余姚县洪山公社宋岙大队对毛竹山实行队有户管,联产计酬责任制,调动了社员管山爱山的积极性。全大队三百三十五亩毛竹山,平均每亩留养新竹八十七株,超过规定留养计划数的百分之二十五,总立竹量由原来的二万八千余株增加到五万六千多株;春笋总量达十六万斤,比上年增加一倍。
这个大队地处四明山区,原来是全公社有名的穷队,一九八零年人均集体分配收入不到六十元,人均口粮不到三百五十斤。开始建立了竹山管理责任制,把竹山培育的好坏与社员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发动群众,在逐块丈量竹山面积、点清毛竹株数、测定眉围大小的基础上,根据竹山路途远近、土质好坏、山面平陡等条件,把竹山、笋山划分三个等级,然后按人口和劳动力各半的原则,承包到户,一定八年(四届)不变,实行“四定一奖”:定毛竹产量基数,定工分和成本,定上交金额,定留养砍伐;超奖减赔。
在落实毛竹队有户管、联产计酬责任制的过程中,他们做到三个不变:一是坚持山归队所有的
集体所有制不变;二是坚持以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按劳分配政策不变。各专管户承包的产量、产值,都限期交队参加统一分配;三是坚持竹、木的留养砍伐计划,由大队统一下达,根据国家任务、集体需要和社员零星用竹,确定砍伐数量。为了保证这个“三不变”,他们还做出了四条规定:一是各专业户对分管的竹山,只有培育管理权,无砍伐权;二是毛竹的留养砍伐计划,由队统一下达,必须按时按质按计划完成;三是社员只准在自己分管的竹山挖笋,如越山界挖笋,按大队民法处理;四是专管户违反合同规定,经教育无效,生产队有权收回所管的责任山。这样,既保证了国家计划任务的万曾,又解决了集体和个人生产、生活的需要,正确处理了三者关系。
至于具体政策的处理,生产队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实行前充分走群众路线。譬如竹山如何包,包几年,等级如何划,毛竹产量怎么定,竹木留养砍伐基数如何确定,超产部分如何分成,干部和工副业人员如何承包等等,都由干部群众几上几下反复酝酿讨论,做到合情合理,照顾到各方的利益,有产可超,有奖可得,使绝大多数社员满意。在做法上,先搞试点,做出样子,取得经验。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落实林业责任制,联产联了心,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管好山的积极行,社员反映,过去吃大锅饭,“出工不出力,竹山当凉亭”,“背把小锄头,削削三寸头”,“手拿大锄头,深翻一尺头”。往年,三百多亩竹山要花三十多天才能削出,男女老少齐上山,起早摸黑干,只要十多天就够了,过去社员上山浪费毛竹比较严重,光是“三棚三缚”(搭瓜棚、豆棚、菜棚;柴缚、竹缚、树缚)一年要耗毛竹一千多株,社员上山自带锄头和“冲担”,这些毛竹就可节约下来。。。。。。浙江省余姚市陆埠镇宋岙村
《郁郁葱葱 宋岙之竹》(原文)1982年4月浙江画报第四期
余姚县洪山公社宋岙大队,地处四明山革命老区,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山岙里重峦叠嶂,山坡上翠竹摇曳,村庄边银瀑直泻,宋岙就在这一篇绿荫掩映之中。
人们一到宋岙,放佛进入了竹的世界。村子里的家屋庭院都是竹制品加工场,有的在扎扫把,有的在做竹椅子,有的在编竹罩。走仅每家每户,映入眼帘的便是竹门、竹箩、竹椅、竹榻、竹床。。。人们吃的是竹笋,用的是竹。
自从一九八零年十月大队开始实行竹山队有户管的
生产责任制以后,这里出现了户户管山、人人爱竹的新气象。全大队总立竹量从一九八零年的二万八千株已增加到五万六千株。附近稀稀疏疏的竹山,都已经变得郁郁葱葱了。竹山变了,社员的生活也在变。他们在管山育竹的前提下做好合理砍伐,综合利用,见缝插针,踏踏实实第发展了多种经营。社员们手拿锄头,深翻一尺,在削山时劈来竹根和柴根,获得烧柴二十多万斤;挖来了春笋、鞭笋、冬笋,收入达三万五千多元;又在竹山加土施肥,套种蔬菜、
番薯、
黄豆等,收获蔬菜八万斤,黄豆一万五千斤,番薯十五万斤。在竹子的综合加工方面,他们大量地制竹椅,编竹罩,扎扫把。。。前年头十个月,每人平均收入已近百元,大大超过一九七九年的全年收入。宋岙三百多亩竹山,已变成了大伙的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