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营,又称定远营古城、又称卧牛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历史沿革
清代定远营建设之前,该地区称为“葡萄泉”,曾为清政府的军马场,称“御马圈”。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始建定远营古城。清朝时期,阿拉善王爷仿照北京颐和园在定远营兴建了王府、寺庙,又仿照北京的四合院修建了住宅,由此,巴彦浩特便有了“塞外小北京”之美称。
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代川陕总督
岳钟琪奏请营建定远营;清雍正八年(1730年),竣工并刻碑。清政府在贺兰山以西营建定远营城,作为军事镇守之地。雍正九年(1731年),赏定远营为阿拉善和硕特旗札萨克多罗郡王阿宝的驻居之地。雍正十年(1732年),始建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
民国时期,定远营从最初的单一的军事城堡变为一座府城,成为贺兰山西麓重要的商贸重镇。
1952年,阿拉善旗府所在地行政地名由“定远营”更名为巴彦浩特。
2011年,阿左旗旗委政府对阿拉善王府博物馆进行修缮复原。
2014年9月1日,阿拉善王府博物馆实行对外开放免费政策。
遗址特点
定远营,又称定远营古城,因其平面呈卧牛形状,又称“卧牛城”,是清代重要的军事和商业重地,是清朝北方的屏障,通往西北沙漠的咽喉要塞,邻近宁夏地区,遥望新疆哈密、巴里坤。在军事、交通上的具有重要的地位,岳钟琪在该地区请旨设军营。同时,清初蒙古各部落占据着漠南、漠北、漠西地区,定远营的营建起到了对蒙古部落的有效控制,也促进了清朝边疆的稳定。定远营的山脉是贺兰山余脉,城内将近一半的面积都是山体,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城北最高处的喇嘛庙山,占据了城内制高点,可观察城内外情形,同时也供王爷及官员祭祀用。东部高低起伏的山体为防御营造创造了先决条件,军事防御体系的营建与山脉走势密切相关,东城垣结构体系建在山脉之上,东北角伸出一段墙体修建角楼。城北深约6米左右山沟为北部的防御提供天然屏障,定远营周边山体共修建有6座营盘驻扎军队,战争时期提供有效的军事支援。定远营的水系均发源自贺兰山,城南有三道河沟,城北山沟内也有河流,河沟处形成的涝坝可以有效灌溉农田。同样,城南三道河沟与南城门伸出的南大街形成汉字“王”,定远营城垣结构体系与城内喇嘛庙山构成“白”,上白下王为“皇”。
定远营城里城外,大到王府的建筑群落,小到一般的居民住宅,规模不同但结构相似,典型的四合院建筑,因此定远营被称为“塞外小北京”。阿拉善王府建筑群位于城市东南,包含了西路、中路、东路、新官邸区和花园,占据了城内近一半的面积。王爷家庙延福寺位于城市中央的重要位置,是城内最大建筑群。城内城隍庙是除延福寺外最大庙宇,孔庙、关帝庙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坐北朝南的定远营魁星庙位于东北角,此外在王府内建有马王庙、娘娘庙,南门翁城内有南天门守护神赵公明的财神庙,建在山体之上的东侧城台之上有山神庙。剩余西北的大面积空地供王爷近亲、官员居住的居住建筑,民国时才开始有商业大亨入住。
主要建筑
城门和城墙
定远营古城南北长约350米,东西长约700米,周长约1.7千米。墙体夯筑,基宽约9米,顶宽约3米,顶部为青砖铺砌,设女墙和垛口。城因山势而建,北部有深达数十米的山洪冲沟,故北墙相对较低,高约6米;南部地势平缓,南墙最高,高约10米。古城设有东门和南门,均为青砖砌筑拱形门,上有砖木结构的歇山重檐门楼建筑。南门楼通高约20米,外侧门额上方有石刻楷书“定远营”字样;外设瓮城,建有财神庙。东门设于东墙南端,紧邻南角楼,外侧门额上方书“百胜门”,内侧书“常胜门”;没有瓷城,但与城的东北角向东南依山势伸出的牛尾状墙体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城的四角有圆形夯筑角台,其上建有重檐角楼。此外,北墙上还建有关帝庙、魁星庙,东墙上建有山神庙、观音庙,南墙上建有文昌庙,西墙上建有洞宾庙,靠近西北角处还设有鬼门关。
东路建筑(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
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在东路,为三进四合院, 此后向东扩建一路。设有向南的独立府门。官邸东面依山势建有东花园,亭台楼阁。水系环绕。绿树成荫,其间建有娘娘庙,马王庙等。
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又称王爷府,位于古城之内,为阿拉善历代旗王的官署和居住地。当时,阿拉善王爷同时在北京建府,往来于北京和定远营之间,带来了先进的建造技术和文化信息,王府建筑群完全依据《大清全典》典章制度建设,建筑群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国儒家文化的严格等级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和硕特民族的民情、民俗、礼仪、伦理等不同文化,成为阿拉善唯一的清代官式建筑代表。王爷府已经成为一座展示历史的博物馆。阿拉善王府由若干个明清建筑风格的四合院组成,相互融会贯通,雕梁画栋、古雅精致,兼具蒙、汉民族建筑艺术风格,是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建筑群体,原有衙门、宅院、庙宇、花园等,整个建筑群落为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京式四合院建筑群体和颐和园林风格,故有“小北京”之称。阿拉善和硕特亲王府共设有中路衙署区、东路新官邸区和老官邸区、王府东花园、城墙长廊展厅。王府经历代修建,内有末代王爷
达理札雅居住的四合院,回廊曲折。王府经过历代旗王修建,至第十任亲王达理扎雅时期,修建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落。
中路建筑(衙署、迎恩堂)
衙署在中路,为三进四合院,中轴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府门、迎恩门、迎恩堂(行政处)、后罩书房。府门内两侧厢房,左为武梅伦科房,右为文梅伦科房。迎恩门两侧耳房,左为武章京科房,右为文章京科房;其内院厢房。左为典仪处,右为回事处。迎恩堂两侧耳房,左为先祖祠,右为契友斋。中路建筑中,迎恩堂建筑规格最高,面阔五间,前附抱厦及月台。
西路建筑
西路为仓廩、监狱、兵营等辅助建筑。西路建筑北侧为家庙延福寺,自南向北设有前广场、山门、转经阁、三世佛殿、大经堂等。山门内两侧有钟楼、鼓楼、吉祥天女殿、白哈五王殿。大经堂东侧为阿拉善神殿,西侧为观音殿。廷福寺以西为民居,为王室近亲贵族、官员、上层僧侣等居住之所,基本格局以城隍庙所在的南北向牌楼巷为轴,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自由数排东西排列的四合院建筑组成。院落 由院门、左、右厢房、正房、左、右耳房构成,地面有青砖铺砌的十字甬道。建筑为木架结构,土坯厚墙且外抹草泥,平顶,出檐,设前廊。漆柱彩绘。有的设斗拱等。正房基础较高,中间设台阶,面阔三间,一明两暗,室内铺设木制地板,由落地花罩分制为东屋和西屋,设棱格式支摘窗,并配备外烧式火炕。
文物遗存
定远营建城碑
定远营的建筑历史在碑文中得到佐证。碑文中提及定远营所在的贺兰山地区是“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且形势扼瀚海往来之捷路,控兰塞七十二处之隘口”等原因,“奏旨特设一营,名日定远”。
保护开发
阿拉善王府博物馆
阿拉善王府博物馆融合了阿拉善历史、文化、经济、民族风情的积淀,是阿拉善300多年各民族文化发展、交融的缩影,是了解阿拉善的重要窗口之一。阿拉善王府博物馆共有18间文物陈列室,主要展览陈列了清代中晚期时的家具、书画、文物、照片以及王府的珍贵遗物等1500余件(套)。
历史文化
相关人物
达理札雅是阿拉善王府最后一代王爷,素有“红色王爷”之称,在阿拉善和平解放中,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达理札雅思想先进,重视教育,曾创建女子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他积极与共产党联系,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为当地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因此,在百姓中具有较高的威望。
文物价值
定远营系清雍正年间建置,其“形势扼瀚海往来之捷径,控兰塞七十二处隘口”,地理位置较为重要,腾格里万顷黄沙与贺兰山高峰成为内蒙古和甘肃等到地天然屏障。定远营的营建是和硕特部从游牧走上定居的一个标志和起始点,是阿拉善左旗历史的缩影与见证。200多年来,定远营一直是阿拉善历史上的重要城市和经济、宗教、文化中心,是巴彦浩特镇发展的起始点,也是巴彦浩特及内蒙古西部最具传统特色、保存历史文化遗产最为集中、文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古城,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定远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定远营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巴彦浩特镇王府街。
交通信息
公交线路:乘坐1路公交车到达延福寺站,步行122米可到达定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