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玺:帝王最重要的一枚玉玺。乃是象征皇权帝位传承的无上至宝,自古以来只有传国玉玺获此殊荣。历代帝王虽然有很多玺、印、章,但是都不能与被称之为“宝玺”的传国玉玺相比。
古文记录
据[汉]蔡邕《独断》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
[宋]吴曾《
能改斋漫录·辨误二》:“
徐令《
玉玺记》:‘玉玺者,传国宝也。
据说
秦始皇帝取
蓝田玉,命
李斯用小篆刻之。玺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专业解释
专业称谓:宝玺。宝玺者何?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无玺书则王言无以达四海,无印章则有司之文移不能行之于所属,此秦汉以来之事也。(《
明清帝后宝玺》弁言
朱家溍)
皇帝、皇后、
皇太后所佩谓玺,印是大臣所用。是有规矩的,不然,是会砍头的。
玉玺是
御玺的俗称,正确、专业的称谓:宝玺。明代正式宝玺亦为玉制,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即记载:“至嘉靖四十五年之冬,则世宗已不豫久矣,乃下诏曰:先朝甲戌遇灾,御宝凡六,其五已遭毁。命所司觅美玉补造。”可见御宝仍为玉制,惜未能流传。然成化、嘉靖时,确实用白石等制作一批印玺,多属闲章,部分印文的文字与御宝一样,现藏故宫。明朝有二十四宝玺,其中
皇帝奉天之宝为唐宋之传玺(《
明史》卷七十四;《明会要》卷二十四;《明官史·木集》); 清朝的宝玺用料更繁多,除玉外,还有栴檀香木、檀香木质、金质、水晶、玛瑙、骨质等等。
不同时代,对玺、印、章的使用范围不一。根据《
通典》所载:“又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所好也。……秦以印称玺,以玉,不通臣下……齐,……并依秦汉之制。皇太子诸王金玺,皆龟钮。公侯五等金章……光禄大夫、卿……四品五品将军,皆银章。尚书令、仆射……诸州刺史,皆铜印。”可见,“玺”是帝后以及诸侯王所用,臣下则根据实际地位称“章”、称“印”。传说武则天忌“玺”谐音“死”而改为“宝”,自此至明代帝后及诸王印章皆称“宝”,如明代“潞王之宝”,清代“和硕怡亲王宝”。
独领朝纲
“夫天子宸章,择言镌玺,以示自警,正也。”这是乾隆皇帝对皇帝宝玺内容的基本看法,实际上,也是所有皇帝宝玺在择取印文时要考虑到的。清代皇帝在选择
闲章印文时,都力求充分体现其为政思想,尽管这类闲章在全部皇帝宝玺中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但是通览之后,我们还是能够感觉到清朝皇帝施政方略的某些痕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敬天法祖的思想意识。清代每位皇帝都有表示敬天法祖的
玺印,如康熙帝的“敬天勤民”玺、雍正帝的“敬天尊祖”玺、乾隆帝的“敬天法祖之宝”。“敬天”,就是要用君权神授的理论证明其统治的合理与神圣,“法祖”则维护了其统治的严肃性和合法性,以法祖为名,推行自己的政策,减少了用人行政方面的诸多阻力,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其统治政策的连续性和一贯性。通过对敬天法祖思想的提倡,可以增强满族的民族凝聚力,进而维护其民族的独特传统和纯洁性。
二是勤政爱民的治世方略。清帝对勤政爱民极为重视,将其视为治理国家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清帝将勤政提升到祖制家法的高度,勤政已经成为其施政特征之一,也是构成清朝皇帝集体性格的重要方面。他们的宝玺中经常出现“朝乾夕惕”、“兢兢业业”等反映勤政的内容。同样,民为邦本,爱民如子的思想在清代也得到较好的体现和实践,清帝对如何勤民、爱民、养民、恤民多有论述,而“敬天勤民”、 “育德勤民”等宝玺正与这些言行相呼应。
三是
中道政治的施政方针。为保持统治局面的长治久安,清帝必须调和随时可能激化的满汉
民族矛盾,把握好政策的力度,自觉运用能为汉民族普遍接受的理论学说作为统治依据,其中儒家的中庸学说被广泛采用,提出了“宽猛相济”的“中道政治”策略。在清帝闲章中,有不少印文就是依此衍化而来的,如“中得天地心”、“和顺积中”等,反映出清代诸帝对“中道政治”施政方针的重视和推崇。
此外,还有一些
玺印反映出清代特殊时期朝政的状况,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乾隆的“归政仍训政”、“敕几训政”等玺以及咸丰帝的“御赏”和“
同道堂”玺。 “归政仍训政”正是乾隆帝
禅位嘉庆帝后归政不放权,仍独揽朝纲的真实反映。咸丰帝于热河去世前,将“御赏”和“同道堂”玺分赐
孝贞皇后和
同治帝,规定二玺为辅政期间下达圣谕的
信符。这两方
咸丰皇帝的普通小玺后来被慈禧所掌控,成为她专权的工具。
育德勤民
“育德勤民”玺,清康熙,檀香木质,异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1cm见方,通高10.8cm,纽高6.2cm。附系黄色绶带。
雍正敕命之宝
“雍正敕命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海水行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4cm见方,通高11.5cm,纽高6cm。
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
怡亲王交寿山石九龙钮雕夔龙边
大宝一件,奉旨:镌‘雍正敕命之宝’。
钦此。于二月二十四日寿山石九龙钮雕夔龙边大宝一件,镌‘雍正敕命之宝’完,配做锦匣,怡亲王
呈进。”
雍正尊亲之宝
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宝”
“雍正尊亲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卧象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8cm见方,通高9.7cm,纽高6.2cm。
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
怡亲王交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奉旨:镌‘雍正尊亲之宝’。
钦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继祖各篆字样二张,呈怡亲王看。王谕:准袁景邵篆的三行样式,但笔画掩草,收拾好再照样镌刻。遵此。于九月十四日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镌刻‘雍正尊亲之宝’完,怡亲王
呈进。
敬天尊祖
寿山石鼍龙纽“敬天尊祖”玺全形之一
“敬天尊祖”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鼍龙纽方形玺,篆书。面6.6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5cm。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鼍龙钮图书一方,奉旨:镌‘敬天尊祖’。
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色寿山石鼍龙钮图书一方,镌‘敬天尊祖’字样完,配做锦匣,
怡亲王呈进。”据此,知此宝刻于雍正元年。
此宝是雍正帝早期重要宝玺之一,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法之上。
朝乾夕惕
寿山石飞熊纽“朝乾夕惕”玺全形之一
“朝乾夕惕”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飞熊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cm见方,通高7cm,纽高4cm。
此宝刻于雍正元年(1723),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
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飞熊钮图书一方奉旨:飞熊钮图书镌‘朝乾夕惕’
钦此。于三月十三日红色寿山石飞熊钮图书一方,镌‘朝乾夕惕’四字……怡亲王
呈进。”该宝是反映雍正帝勤政思想的重要文物,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法之上。
此宝之飞熊纽雕刻精细,为清早期
印纽雕刻之代表作品。
兢兢业业
寿山石双螭玦纽“兢兢业业”玺
“兢兢业业”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螭玦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4.3cm,长9.4cm,通高4.5cm,纽高1.8cm。
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
怡亲王交红白寿山石双螭玦长方
引首一件。奉旨:两边磨去些,镌‘兢兢业业’。
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白寿山石双螭玦长方引首一件,镌‘兢兢业业’字样完,配做锦匣。怡亲王
呈进。”该玺为雍正帝自励自勉之作。
亲贤爱民
寿山石双兽纽“亲贤爱民”玺全形之一
“亲贤爱民”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6cm见方,通高9.2cm,纽高4.5cm。
此宝刻于雍正元年(1723),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双兽钮图书一方,奉旨:镌‘亲贤爱民’,
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色寿山石双兽钮图书一方,镌‘亲贤爱民’字样完,配做锦匣,
怡亲王呈进。”此宝为雍正帝
御极后的自箴之作。
乾隆敕命之宝
“乾隆敕命之宝”,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3cm见方,通高13.4cm,纽高5cm。
此
宝应专钤于乾隆帝发布的
敕书之上,其地位与“二十五宝”之中的“敕命之宝”同,为乾隆帝诸宝玺中规格较高者。
敬天勤民
白玉交龙纽“敬天勤民”玺
“敬天勤民”玺,清乾隆,白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6cm见方,通高9.2cm,纽高4.6cm。附系黄色绶带。
所宝惟贤
寿山石卧兽纽“所宝惟贤”玺
“所宝惟贤”玺,清乾隆,寿山石质,卧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cm见方,通高4.5cm,纽高1.9cm。
此玺与“乾隆御笔”、“德日新”为一组,相配使用,钤诸御笔书画之上。
乾隆帝将此为文入玺,以明其求贤若渴,绥远抚近之心迹。
归政仍训政
青玉交龙纽“归政仍训政”玺
“归政仍训政”玺,清乾隆,青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3cm见方,通高5.6cm,纽高2.7cm。附系黄色绶带。
嘉庆尊亲之宝
寿山石随形纽“嘉庆尊亲之宝”钤本
“嘉庆尊亲之宝”,清嘉庆,寿山石质,随形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7cm长,9.3cm宽,通高17.8cm。
“尊亲之宝”一般在新皇帝即位不久后制作,为上尊谥或
徽号而用。此方“嘉庆尊亲之宝”在嘉庆初年的乾隆帝裕陵的
神道碑上已经使用,是嘉庆帝宝玺中制作较早的一方。
此宝的雕制至少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乙亥年)由内府御用工匠完成,以为祝寿之用,至嘉庆初年又刻上印文,因此此宝表现了乾隆年间宫廷寿山石
雕刻水平。
惟几惟康
昌化石雕云龙“惟几惟康”玺钤本
“惟几惟康”玺,清嘉庆,昌化石质,随形雕云龙方形玺,汉文篆书。面7.1cm见方,通高14cm。
嘉庆以“惟几惟康”为治世之要道,故刻之
于玺,垂诸万世,固当与典谟训诰共昭
法守。
传心基命
“传心基命”玺,清嘉庆,青玉质,云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cm见方,通高7.3cm,纽高3.1cm。
保泰持盈
青玉瑞兽纽“保泰持盈”玺
“保泰持盈”玺,清嘉庆,青玉质,瑞兽纽葫芦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4cm,长4.1cm,通高3.1cm,纽高1.9cm。
政贵有恒
寿山石雕云龙“政贵有恒”玺
“政贵有恒”玺,清道光,寿山石质,通体雕
云龙纹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6cm见方,通高9.9cm。
恭俭惟德
寿山石雕灵芝葡萄“恭俭惟德”玺全形之一
“恭俭惟德”玺,清道光,寿山石质,随形雕灵芝葡萄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cm见方,通高9.5cm。
同治尊亲之宝
水晶连环桥纽“同治尊亲之宝”
“同治尊亲之宝”,清同治,水晶质,连环桥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8cm见方,通高5.2cm,纽高2cm。
同治帝宝玺。此宝用一块水晶雕制,尤其是桥纽及连环,雕刻难度很大,不易成型,故十分难得。此宝曾钤于慈安皇太后、慈禧太后《
行乐图》以及咸丰帝
定陵神道碑之上。
同道堂与御赏
“同道堂、御赏”玺,清咸丰,二方一组,共装于一黑
漆盒内。其中“同道堂”玺,青田石质,光素,篆书。面2cm见方,通高8cm。“御赏”玺,
田黄石质,光素,篆书。面宽1cm,长2cm,通高5cm。
二玺作为谕旨下发的凭证,其使用从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始,约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
同治帝亲政结束,是晚清政治的见证物,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怀抱古今
印章虽小,但约千言于数字,缩寻丈于径寸,诚可谓尽乎碑版铭勋赋诗乐志之胜。皇帝
闲章亦不例外,尤其是嘉言诗词玺,多凭借诗词文句表达其个人的胸襟怀抱,优美的文辞,加之篆刻家的细心经营和巧妙雕琢,在方寸之间,呈现出典雅的意境和风神。
清帝闲章印文择取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取自儒家经典。清代皇帝深知要统治人数比本民族多得多,文化积淀更为深厚,社会发展又处于先进地位的汉民族,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有极为透彻的了解,知彼知己,才能保持长久的安定。因此,他们十分重视对汉文化的学习,自觉利用儒家礼制塑造自己。从他们的印章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儒家经典和理学是相当熟悉的,许多印文就直接或间接出自这些典籍。如出自《论语》的有 “
为君难”等;出自《
尚书》的有 “
万国咸宁”、“
惟精惟一”等。所有这些玺文都与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有关,代表了他们对古代文化经典奥义宏纲的理解,这是他们自觉学习的结果。二是择自古代名篇佳句,如 “
心清闻妙香”择自
杜甫《
大云寺赞公房四首》,还有一些印文择自唐代诗人李白、杜甫、许浑等的诗句,如果没有长期的知识积累,恐怕是不会产生这一现象的。三是选自皇帝自己的御制诗句,这也是以前所没有的。
清代皇帝常于万几之暇,读书研史,鉴赏吟咏,以琴棋书画自娱。这在他们的闲章中表现很明显。如写字作画的有“××
宸翰”、“××御笔”,描绘自然中物象的有“平生知己是梅花”,此外,调琴鼓瑟、吟诗读书等也有闲章表现。
由于皇帝的闲章多是根据他们的旨意而作,可以随时把自己的心情和感受落入印文,借以抒发一己之心性,即便是内外臣工的进献,也都揣摩上意,因此,综合考察便不难发现在印文中所反映出的皇帝鲜明的个性特点。雍正帝“
为君难”的玺文,反映出在经历了惨烈的皇权斗争之后的内心的真实感受。印文反映皇帝性格最充分者莫过于乾隆帝,他一生所刻印章在千方以上,其中诸如“
古稀天子之宝”、“
十全老人之宝”、“八徵耄念之宝”等,多记述他一生的功业,这种具有记事纪盛功能的玺印在他的宝玺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凸显出他喜欢张扬炫耀自我的性格特点。而 “即事多所欣”、 “心愿符初”等更是乾隆帝创造盛世之后那种志得意满、沾沾自喜心态的真实写照。
闲章为考察皇帝的性格、情趣、思想和生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窗口。
雍正御笔之宝
“雍正御笔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雕夔龙瓦纽,汉文篆书。面13.2cm见方,通高15cm,纽高6.5cm。
此宝体量硕大,瓦纽上雕出没于云间的九条夔龙,形态各异,宝周边浅浮雕博古夔龙纹饰,古朴典雅,做工精细,为典型的清早期寿山石雕作品。为雍正宝玺中的重器。
雍正宸翰
寿山石云龙纽“雍正宸翰”玺
“雍正宸翰”玺,清雍正,寿山石质,云龙纽,汉文篆书。面6.2cm见方,通高7cm,纽高4.5cm。
此宝纽雕云如流水,行龙出没云端,飘逸生动。此宝经常与“朝乾夕惕”或“亲贤爱民”相配,钤于雍正帝御笔书画之上,印迹多有留存。
圆明主人
寿山石狮纽“圆明主人”玺
“圆明主人”玺,清雍正,寿山石质,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8cm见方,通高7.7cm,纽高3cm。
该玺为雍正帝皇子时期所制,大致刻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以后,因是年康熙帝把
畅春园北赐给皇四子
胤禛,并“赐以园额曰‘圆明 ’”,此后雍正便以“圆明主人”自居。此玺曾钤于《
御选语录》之《御制总序》及《御制序》后。
破尘居士
寿山石“破尘居士”玺
“破尘居士”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光素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7cm见方,通高2.7 cm。
此玺为雍正帝皇子时期所制。此玺与“
雍亲王宝”相配使用,钤于御笔书法之上。此玺雍正帝即位后便不再使用。
万国咸宁
寿山石雕山水人物“万国咸宁”玺
“万国咸宁”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随形雕山水人物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3cm见方,通高7cm。
乾隆宸翰
昌化石雕荷塘小景“乾隆宸翰”玺全形之一
“乾隆宸翰”玺,清乾隆,昌化石质,随形雕荷塘小景方形玺,汉文篆书。面8.4cm见方,通高15.2cm。
此玺用
昌化鸡血石刻治,
印石鸡血虽然不多,只丝丝缕缕散布于顶端,但质地却极温润,近似于
牛角冻。尤其是雕刻者依据材质表面不同的色彩巧妙构思,精心布局,使之成为一件难得的艺术佳作。是乾隆帝宝玺中雕制最为精美者之一。该印本为文人印章。
信天主人
“信天主人”玺,清乾隆,
田黄石质,光素长方形玺,汉文篆书,玺文两边围二升龙图案。面宽2.5cm,长3.2cm,通高5.5cm。
乾隆御笔
田黄石子母狮纽“乾隆御笔”玺
“乾隆御笔”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子母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7cm见方,通高6.2cm,纽高3.5cm。
此宝与“所宝惟贤”、“德日新”为一组配合使用,是乾隆帝宝玺中钤用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
三希堂”匾上就钤有此玺。
惟精惟一
昌化石质“惟精惟一”玺全形之一
“惟精惟一”玺,清乾隆,昌化石质,随形雕苏轼《
赤壁赋》文意,汉文篆书。面6.9cm见方,通高11.9cm。贴黄签一,上墨书“惟精惟一御宝一方”。
此玺与“乾隆宸翰”相配,钤诸御笔书画之上。
古稀天子之宝
“古稀天子之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9cm见方,通高10.8cm,纽高5.2cm。
此玺制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年乾隆七十万寿。
八徵耄念之宝
碧玉交龙纽“八徵耄念之宝”
“八徵耄念之宝”,清乾隆,碧玉质,交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cm见方,通高11cm,纽高5。4cm。附系黄色
绶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