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山岛,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南部杭州湾北缘,东南距大金山岛2.5公里,西北距金山嘴4.5公里。曾名胜山,俗称焦山,1986年定名“小金山岛”。岛体略作东西向,长0.5公里,最宽处0.2公里,周长1.01公里,面积0.1平方公里,海拔32米。
位置境域
小金山岛,位于上海市南部
杭州湾北缘,东南距
大金山岛2.5公里,西北距金山嘴4.5公里(一说大金山岛西北1.75公里)。岛体略作东西向,东狭西宽,长0.5公里(一说450米),最宽处0.2公里(一说247米),周长1.01公里(一说海岸线长859.28米),面积0.1平方公里(一说0.036平方公里),海拔32米(一说34.23米)。
地貌地势
地质
小金山岛,东西向展布,东窄西宽,山势平坦,最长处450米,最宽处247米,面积0.1平方公里,最高点34.23米。岛岸基岩裸露,顶部有不厚的第四系残积层分布。该岛出露地层为下白垩统火山岩系,以凝灰岩为主,次为集块岩、凝灰角砾岩、中基性岩脉。
地貌
金山三岛地质构造和地层同毗邻陆地一致。岛屿主体由中生代侏罗系上统中酸性及中性火山岩和杂色火山碎屑岩系组成。
大、小金山两岛为剥蚀残丘,长期受台风、海浪侵蚀,形成岩岸岬角向海突出,海蚀崖、海蚀台分布四周。大、小金山两岛,南北并峙,状如门户,迎东南潮流,史称“金山门”。门内即为金山门海峡。
小金山岛,山势平坦,吴淞高程海拔32米(一说34.23米)。
形成变迁
明、清以来,《松江府志》、《金山县志》、《华亭县志》及《金山卫志》,均载大、小金山“古与岸接”,但均未说明何时沦入海中。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大金山山腰发现新石器时代的印纹陶片,证明这时期今金山岛远离大海,并有人类聚居。东晋时,金山海岸远在距今海岸20公里处的王盘山(亦称“黄盘山”)。晋代以后,杭州湾北海岸逐步坍陷后移,至唐末金山已濒临海边。《太平寰宇记》载:苏州“东南至海岸钊山四百五里”,钊山即金山。但自五代后晋时,吴越分苏州置秀州以后,苏州辖境的东南已不至海,故此条史料所反映的系分州以前唐末或五代初期的状况,当时金山正处在海岸上。
北宋时,金山仍在陆上。绍熙《云间志》记述金山上有寒穴泉,唐询、王安石、梅尧臣等所咏寒穴诗,均未提到此泉在海中孤岛上。元丰年间还在山顶建“慈济院”。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加封金山捍海神庙为“忠烈顺济”,并大兴土木,以新庙貌。直至绍兴元年(1131年)慈济院还“请额”,故至南宋绍兴之初,金山尚未沦海,南宋绍兴年间吴聿撰《观林诗话》云:“华亭并(古“并”字与“傍”通)海有金山。潮至则在海中,潮退乃可游山”,反映金山其时尚与陆地若即若离。但金山两侧泥岸显然受潮水严重侵蚀而后退,山北陆地则在金山岩岸波影保护下形成连岛沙堤,使金山成为陆地的岬角,虽尚未完全与陆地脱离,但已岌岌可危。淳熙年间(1174~1189年)许尚作《华亭百咏·金山诗》云:“激浪闻澎湃,山神荫力多,风涛归指顾,海若敢谁何!”正反映了这种状态。以后随着潮流的不断侵蚀,切断连岛沙堤,金山才完全与陆地分离。《松江诗抄》载方维岳《鹦鹉洲诗》注云:“甲辰(清雍正二年,1724年)秋七月,海水横溢,风浪冲激,沙滩卷去二三丈。循天妃宫(今金山嘴附近)西南行约里许,见有桥桩、井甃、街石垒垒相望,据土人云此即鹦鹉洲也”。至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云间志》成书时,金山已在海中。志载:“(华亭)南至海九十里”,“金山在(华亭)县东南九十里”,说明金山其时刚与陆地脱离。据此,金山沦海时间约在淳熙与绍熙之交,即12世纪80年代后期。
土壤植被
小金山岛的土壤冲失严重,岩石裸露,无乔木和灌木生长,仅有1米左右的刺槐和杂草间生于岩缝之中。山体受海浪和大风侵蚀,风化强烈,岩石裸露。
气候特征
金山三岛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四周被水域包围,属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16℃,年温差为上海地区最小,仅22.5℃,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日照较多,无霜期较长,宜于稻、麦、棉、油菜等农作物生长。但受台风、雨涝和寒潮影响较大。
春季,始于4月初,历时75天左右。本季冷暖空气活跃,乍暖还寒,变化较多,时有低温和连阴雨,部分年份还会出现倒春寒,4月下旬还可出现晚霜冻。
夏季,始于6月中旬后期,历时3个月左右。本季气温高,热量足。6月中旬至7月中旬前期为梅雨季节,当处于冷区时,温度偏低,连续降水潮湿;处于暖区时,忽晴忽雨,温度偏高,天气闷热,雷雨暴雨较多,易引起洪涝灾害。7月中下旬至8月中旬是全年最热时期,当地面刮西南风时常有高温酷暑。8月中旬以后至9月中旬天气由热转凉,是台风暴雨和秋雨最多的季节。
秋季,始于9月中旬后期,终于11月中旬后期,历时约2个月,是全年最短的季节。本季冷空气逐渐增强,往往温度骤然下降,温差较大,多数年份为秋高气爽的天气。秋末,常有一段秋雨日子,少数年份在10月下旬就出现5℃以下低温,并有早霜,对稻、棉作物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
冬季,从11月下旬至翌年4月初,历时130天左右,是全年最长的季节。气候特点为严寒少雨雪。11月下旬至12月底多干冷,在强冷空气侵袭下多暴冷和霜冻天气,最低气温可降到零下5~6℃,出现严重冰冻。2月中旬至3月下旬,是全年光照最少,下雪最多的时期,温度回升缓慢,多阴冷天气。
自然资源
受保护区管理部门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科考队伍数十次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并建立生态系统信息数据库。研究表明,“金山三岛”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304种,鸟类51种,两栖动物2种,节肢动物3大纲,土壤动物4纲。
海域特征
地貌特征
金山三岛位于
杭州湾东部北侧。杭州湾金山段的海湾情况为岸滩、深槽。岸滩构成物质主要为细颗粒淤泥质粉砂土;金山三岛矗立于万顷碧波之中,由于海潮的冲刷淘蚀,在大、小金山之间直至金山区纬七路前有一条长达11公里余的海底深槽,形成近岸一片广阔的深水区,为上海市海域最深之处。
金山段海岸为淤泥质海滩,呈弧形带状分布。滩面坡度在2.69‰~6‰,宽度200米~1400米。属海相堆积地貌,大部分为稳定性岸段。张家厍以东的漕泾岸滩则为淤涨性岸段。
金山嘴剖面海滩宽280米,堤脚高程2.8米,坡度为1/142。海滩柱状剖面的物质结构,上层为灰褐色细砂和粗粉砂,厚60厘米,有水平层和波状层。滩面上有明显的波痕,走向60°,长度7厘米,高度1.5厘米,两坡不对称陡坡向岸,在低潮位附近尚有重叠波痕;另一组波痕走向为140°。海滩柱状剖面的下层为青灰色泥,又称青紫泥,夹有贝壳碎片,它与上层粉砂层之间,有一个起伏不平的冲刷面。在低潮位附近有青紫泥出露。呈灰黑色,并附有黄绿色硅藻。滩面窄、坡度大,动力条件强,物质有粗化现象。
纬八路剖面滩地宽约650米,堤脚高程4.3米,坡度1/158。高潮滩,上层为暗灰色泥质粉砂,含泥量占10%,厚约1米左右,沉积层中有植物根系和洞穴残迹,反映出滩地冲淤比较稳定;中层为灰色粉砂质泥,底层为青灰色泥(青紫泥)。在高潮滩前缘有一个波蚀坑过渡带,宽约40米~50米,波蚀坑成条状分布,深约30厘米,已经下切到中层粉砂层,侵蚀裂隙内填入粉沙达10多厘米。中潮滩,宽约400米,滩地组成物质为灰色粗粉砂,夹有少量贝壳碎片,微层理不明显。低潮滩,组成物质为青灰色泥质粉砂,表层为青灰色粉砂,厚为8厘米,微层理不明显。表层下为灰黄色沙质泥层,厚度不等,最厚处达20厘米,有波状层理,透镜状层理和交错层理,波纹的凹槽内有黄灰色泥填充。上下层之间均不整合接触,沉积层中掺有一些泥砾,表层浮泥厚约20厘米~30厘米。
漕泾剖面滩地宽1850米,堤脚高程4.4米,滩坡为1/372;高潮滩较窄,宽度约240米,高潮滩前有一条平行于海岸的大潮沟,潮沟向岸移动;草滩受到冲刷,冲刷陡坎约40厘米,陡坎前有泥砾,波浪作用显著。1986年已围至3.3米线。
金山深槽为海底侵蚀地貌,始于大、小金山,向西延伸,全长11300米。其宽度按-15米等深线测量,在大小金山之间为1500米,在戚家墩前为1700米,在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纬三路前为2200米,过纬三路即收狭为600米,至纬七路前尖灭。金山嘴附近由于大小金山及戚家墩凸岸的作用,使深水区靠近岸边,-8米等深线离岸仅800米。深槽的底部由一系列深潭串联而成,一般深度-30米~-40米,以大小金山附近为最深。在深槽东部的北侧、靠近小金山西麓有2道东西走向的水下沙堤属堆积地貌;深槽的西端有两个不同方向的深潭,较小的指向西北,较大的指向正西,表明深槽具有活动性。
金山深槽是海潮流侵蚀的结果。12世纪80年代后期,金山沦海以后,大、小金山之间尚有一小块陆地,在海潮冲刷下逐步瓦解,到宋末元初,已完全消失,形成一道海峡,称为金山门。涨潮流在通过金山门时,由于山体约束,潮位增高,水流集能,产生强烈的向下淘蚀作用,自金山门以西就逐渐冲刷出一道深水槽。
明嘉靖以前,深槽西端不超过今金山嘴镇正南,由淘蚀作用及深槽横向环流所卷起的泥沙就堆积在深槽北侧,形成偏向北边的第一道水下沙堤。明嘉靖以后,深槽继续向西伸展,18世纪30年代后期,深槽向南运动,被卷起的泥沙在原有第一道水下沙堤之南堆积,形成偏南的第二道水下沙堤。并在向南运动的同时,迅速向西扩展。清乾隆初年(1736年)金山深槽已伸至金山卫南滩地前缘。1931年-20米深水区已由金山门伸展至戚家墩前,1958年已越过金山滩嘴(今纬三路),1972年又向西延伸1公里。旧金山石化基地建立后,这条深水槽趋向稳定。
水文特征
杭州湾是中国著名的强潮海湾。东海潮汐基本能量来自西北太平洋,同时又有来自渤海的贴岸流在湾口汇合。由于杭州湾喇叭形的地理条件,潮波传人湾内后,传速不断加快。在金山近岸海域又受南汇嘴挑流影响和金山深槽流的控制,潮势汹涌。海岸自东晋以后不断坍陷后退,直至15世纪60年代才基本稳定。
杭州湾北岸金山近岸海域为非正规半日浅海潮,一天之内有两高两低潮汐现象,一月之中具有大小潮的变化。春分到秋分期间,夜潮大于日潮;秋分至翌年春分则日潮大于夜潮。
潮位受气象的影响,夏季台风频繁,冬季冷空气入侵,都使潮位出现变化。解放以来,金山嘴最高潮位为5.93米,出现于1974年8月20日;最低潮位为负1.78米,出现于1969年4月5日。多年平均高潮位为3.68米,平均低潮位为负0.23米。多年平均潮差为3.93米,最大潮差6.5米,出现于1984年7月31日。平均潮差的月变化以冬季为最小,夏季最大。
潮流为浅海往复流,周期与潮位一致。涨潮时海水由外海流入,多年平均涨潮历时5小时24分;落潮时流向外海,多年平均落潮历时7小时零2分。涨潮最大流速为每秒2.49米,落潮最大流速为每秒2.2米。大潮时在一个涨、落潮周期(13个小时)内,每秒1米以上的强流速历时为4个小时;小潮时整个周期内的流速均在每秒1米以下。负5米等深线涨潮平均流速为每秒67厘米,落潮平均流速为54厘米。涨潮平均流速大潮是小潮的1.6~2.3倍;落潮平均流速大潮是小潮的1.6~2倍。 金山近岸海水盐度低于杭州湾口南汇嘴,涨潮高于落潮,大潮高于小潮。金山嘴10年月平均表层最高盐度出现在2~3月份,高达15‰;最低为6~9月份,在9‰左右。中潮最大含沙量涨潮为每立方米1.55公斤,落潮为每立方米1.26公斤,随潮型而有所变化,大潮含沙量通常为中潮的2~3倍,小潮为中潮的30%~70%。
自然景观
金山三岛屹立大海之中,烟波浩渺,波光山影;山上駉岩峭壁,低谷幽深,林木掩映,步换景移。
金门涛声,大小金山之间的金山门海峡,涨潮时受两山挟持,其势汹涌,涛声轰鸣,雷霆万钧,气势磅礴。明张弼有“树影连云孤岛没,涛声撼地万鼍鸣”之句。
海市蜃楼,乾隆《金山县志》载:“海市,海人云,或岁一再见,或三四岁一见,非常有。有则多春夏时,每积雨初霁,海气氤瘟,山林、城市、人物、车马一一宛然,如登州然。”此景以大金山上能见的机会较多,南宋初年金兵南侵,至此忽见海面上“雾消云飞,阴兵千万,排空而下”,吓得披靡而逃,很可能是一场海市蜃楼的幻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二月,金山卫南海面上出现海市,自清晨5时直至下午5时始隐。1950年4月上旬某日下午3时许,海面上升起一座城,树木、房屋、河塘等十分清晰,历半小时隐去。1983年、1984年均出现过海市。由于金山海市蜃楼多为城池、房屋之类,沿海人民认为这是古代湮没在海中的东京城(疑即指梁天监年间所筑的前京城)又显露出来了,故俗称海市蜃楼为“显东京”。
社会经济
金山三岛属于无人居住的岛屿,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封闭状态,没有对外开放。金山三岛上只有相关管理部门的值班室,除管理人员和执法人员等极少数人员上岛以外,很少有人光顾。
小金山岛北坡中部往上行至山顶处,有一处和尚庙遗址。
治理开发
1993年6月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上海市第一个海洋自然保护区——
上海市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45公顷),范围包括大金山岛、小金山岛和浮山岛陆域以及三岛周围0.5海里的海域。大金山岛是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小金山成为该保护区的一部分,作为北侧的缓冲区。
1997年3月2日,颁布了上海市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2008年12月,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海洋局、上海市建委组织相关人员登岛树碑,岛碑内容包括岛屿名称、立碑时间及单位。
军事设施
1960年初(一说1955年),海军航空兵某部,驻山阳镇、金山嘴,并在小金山岛上设飞机轰炸靶场,管理和指示大场空军空袭轰炸训练。1974年,射击靶场撤销,人员减少。1983年,部队撤回大场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