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朱姓

姓氏

尔朱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契胡部落酋帅,以地名为氏。尔朱氏起源于北魏时,其先祖为契胡部落酋长,世居尔朱川(今山西省西北部流经神池、五寨、保德县之朱家川),遂以居住地为姓,称为尔朱氏。

基本介绍
尔朱[尔朱,读音作ěr zhū,不可读作ěr jū],部分词典有ěrshú的读音,待考证。作姓氏一般读作ěr zhū
姓氏源流
单一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匈奴族契胡部落居住地尔朱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契胡(羯胡)部族原是匈奴族的一个部落,属于在汉朝时期分化后的北匈奴的一支。史籍《魏书·石勒传》中描述:契胡(羯胡),“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今山西榆社),因号羯胡。”在五胡十六国的动乱年代,契胡(羯胡)部降附于鲜卑族拓跋·珪,于东晋废帝司马奕咸安元年(公元371年)被北魏开国道武皇帝安置在北秀容(今山西朔州),秀容地区有条尔朱川(今山西朔县朱家川),该河流经神池、五寨、保德县等地,孕育当时山西西部的一片肥沃之野,契胡(羯胡)部酋长即以尔朱川为之名作为姓氏,称尔朱氏。
史籍《魏书》、《隋书》中,都说尔朱氏为“契胡”,而史学家陈寅恪、姚薇元则都认为“契胡”即“羯胡”。姚薇元并且认为,是北魏政权因为收受了尔朱容之子的贿赂,所以才讳“羯”为“契”。在其他史料中则多次称尔朱氏为羯,如史籍《北齐书》、《洛阳伽蓝记》等。著名近代姓氏学家姚薇元在《北朝胡姓考》的第八,羯族诸姓⑶尔朱氏一栏中考证:魏书本多曲笔,伯起以高齐出自尔朱,且曾纳荣子赂金,故作此曲折之笔,讳言其为胡族耳。实则尔朱氏本为羯胡,所谓“契胡”,乃“羯胡”之异译也。至于今天有学者说:“时至今日,山西﹑河北及陕西渭水北诸山间也多有此族……”云云,则是不负言责了。早至唐朝中叶,契胡(羯胡)部族的绝大多数就已经被完全汉化,极少部份则分为两:一部份融合入蒙古族,另一部份融合入吐蕃族(今藏族),中国历史上早已不再有契胡民族(羯胡)了。
北魏政权覆灭且分裂为东、西二魏前夕,羯胡族尔朱氏一族为避祸难,大多改尔朱氏复姓为单姓朱氏、尔氏、荣氏、胡氏、兆氏(肇氏、赵氏)、隆氏等等汉姓。该支尔朱氏族人的后裔到了唐朝中叶以后,皆逐渐融合于汉族的汪洋大海中。该支世系的朱氏、尔氏族人一直尊奉尔朱荣为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
尔朱代勤、尔朱荣。在鲜卑拓跋氏的早期历史上,尔朱氏即为拓跋氏部下的酋帅,随拓跋氏征伐。尔朱代勤曾数次跟随太武拓跋焘外出征伐,屡建功勋,获封为立义将军。尔朱代勤曾与部落之人在山中围猎,部民射虎,误射中他的大腿。尔朱部落当时仍属于奴隶制社会的习惯,奴隶竟然以箭中主,按常理必死无疑。尔朱代勤自拨箭镞,竟然没有推问射箭之人,他对左右说:“这是误射,我怎能忍心加罪于人啊。”其部落之人知道这一消息,都很感动,更加忠心于他。尔朱代勤心善人好,九十一岁善终。故尔朱氏后人奉尔朱代勤为尔朱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尔朱氏的势力扩张
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的末年,统治集团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夺中央政权的变乱,史称“河阴之变”,核心双方即尔朱氏集团与拓跋氏集团。契胡(羯胡)部族原是匈奴族的一个部落,属于汉朝时期分化的北匈奴的一支。
契胡(羯胡)人北秀容的尔朱氏一族于公元371年降附于由鲜卑族拓跋珪开创的北魏政权,被开国道武皇帝安置在北秀容(今山西朔县),秀容地区有条尔朱川(今朱家川),该河流经神池、五寨、保德县等地,孕育山西西部一片肥沃之野。秀容地区适宜放牧,尔朱氏世为契胡(羯胡)部族酋长,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生息繁衍,契胡(羯胡)部族积聚了大量财富。到了北魏后期,尔朱荣(公元493~530年)袭为契胡(羯胡)酋长时,胡酋部已经拥有庞大的八千余户部落民众、牛羊驼马成群,一时间色别袅袅,弥漫山谷。
北魏末年,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尔朱荣与汉族地方豪强势力相勾结,积极发展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他先后镇压了秀容一带各族人民的起义,吞并势力,兵势日盛。随着他的势力日渐强大,北魏政权封赐其为车骑将军,并、肆、汾、唐、恒、云六州讨虏大都督。尔朱氏一时成为当时中国北方地区的豪强势力。此时,北魏朝廷一直内讧不已。北魏孝明帝元诩一直面受胡太后的专制,不敢擅作行动,而且又对当朝大臣郑俨、徐纥擅弄朝政不满,谋划铲除之。在武泰元年初,北魏孝明帝派密使诏请尔朱荣率兵入洛阳清君侧,替他除掉心头之患。不料胡太后一党抢先发难,在农历2月,胡太后毒杀了北魏孝明帝元诩,将刚出生的皇女冒充皇子,立以为帝,几天后,又另立刚刚三岁的元钊为魏帝。一直久觑中原的尔朱荣接到密诏后,乘机派军进发洛阳,途中得到北魏孝明帝被胡太后废弑的消息,便以给北魏孝明帝报仇为口实,从并州领军南下,兵锋直指洛阳。农历4月11日,尔朱荣在河阴(今河南洛阳)立元子攸为帝,是为北魏孝庄帝,而自己为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尚书令、领军将军等职;同日,洛阳东北门户河桥守将降尔朱荣,京城遂无险可守,将士四散,胡太后大惧,被迫削发为尼。
到了4月12日,北魏王朝的皇室、贵族官僚纷纷至河桥迎驾。4月13日,尔朱荣先派人将刚当了一天尼姑的胡太后和三岁的魏帝元钊溺死于河阴,又以祭天为名,集合迎驾的百官,宣称“天下大乱,北魏孝明帝被害,完全是由于朝臣贪婪残暴、不相辅佐造成。”之后,尔朱荣纵兵将北魏王朝的王公卿士两千余人全部杀害,是为历史上著名的河阴大屠杀。当月,尔朱荣挟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入洛阳,开始由自己专制朝政。在此事件中,尔朱荣手下的高欢因参谋有功,被尔朱荣赐爵位为铜革鞮伯。自此,尔朱荣一族开始了长达数年对北魏王朝的控制。
高欢伐尔朱氏之战
高欢(公元495~547年,字贺六浑,河北景县人)出身官奴家庭。六世祖高隐曾为西晋玄菟太守(今辽河流域),三世祖高湖曾为北魏政权右将军。祖父高谧,官至北魏侍御史,后因犯法被迁居北部边境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高欢即出生于怀朔镇。高欢幼年丧母,寄养之家家境贫寒。直到娶妻成家,得岳父支持才有了自己的马,后参加了镇军,并担任镇军的队主,负责保卫边境和当地治安。后转任函使,往返于怀朔镇与北魏都城洛阳,负责投递中央与地方间的信函。到此时,高欢的生活才开始有转机。先天的官僚家庭出身和后天的贫困生活,使高欢逐渐养成了深沉大度、轻财喜士的豪侠品格。担任镇军后,高欢的视野扩大了,尤其是出任函使常去洛阳,逐渐熟悉北魏政治中心的情况。当他目睹羽林军烧主张排抑代来武人“不使预在清品”的领军张彝住宅,并殴伤张彝,杀其子张始均,而朝廷却不闻不问,认识到北魏政治的腐败,遂产生了推翻北魏统治的念头。为此,他与司马子如、刘贵、贾显、孙腾、侯景等结为好友,相机行事。
北魏正光六年(公元525年),上谷地区(今河北怀来)爆发人民起义,高欢即与司马子如等先后参加了河北杜洛周、葛荣的起义队伍。葛荣的起义军人众分杂,势力涣散,因而不久,高欢便离开葛荣,投奔了北秀容的契胡(羯胡)族酋长尔朱荣。起初,尔朱荣对高欢并不十分信任,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高欢有雄才大略,遂与之谈论政治。高欢认为当时北魏皇帝愚弱,太后淫乱,宠臣专权,朝政大乱,建议尔朱荣乘势起兵,推翻北魏朝廷。此建议正中尔朱荣下怀,因而更加信任高欢,任命他为亲信都督(卫队长)。尔朱荣在控制了洛阳政权后,立即大规模镇压各地的农民起义。高欢则一面利用他与起义军昔日的关系,离间起义军:一面则与尔朱荣的将领一起直接镇压起义军。不久即被尔朱荣提升为第三镇人酋长,常常参与制定重大决策,实际已成为尔朱荣的副手。高欢的雄才大略和权力日重,又使尔朱荣忧心忡忡,深恐死后高欢篡权。为此,他—面告诫其弟弟(一说为其次子)尔朱兆不可轻视高欢,否则“尔非其匹,终当为其穿鼻”。为防止高欢篡权,他开始着手削弱高欢的权力,将高欢调往晋州任刺史(今山西临汾),使其远离政治中心洛阳。由此,高欢与尔朱荣遂产生矛盾。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目睹了河阴大屠杀的惨景,深知尔朱荣的政治野心,预感自己的险境。他经过一番密谋,于北魏永安三年(公元530年)农历9月,利用朝见之机杀死了尔朱荣。得知尔朱荣被杀,其弟汾州刺史尔朱兆联合并、肆、汾、唐、恒、云六州尔朱氏诸将一起,从汾州(今山西汾阳)率骑兵长途急袭攻进入洛阳,并命高欢出兵。高欢则借口晋州绛蜀、汾胡人要谋反拒不出兵,并认为尔朱兆的行为系“举兵犯上,此大贼也,吾不能久事之。”从此,起杀尔朱氏之念。尔朱兆杀死了北魏孝庄帝,为其兄报了仇之后,另立原来的太原太守、长广王元晔为帝,尔朱氏一族实际上继续控制着北魏王朝。河北杜洛周、葛荣大起义失败后,葛部余众二十多万人流落到并、肆二州,倍受契胡(羯胡)族人压迫,先后起义二十多次。针对这种状况,高欢向尔朱兆建议,选派心腹将领统之。尔朱兆根本就忘记了长兄尔朱荣的告戒,采纳了高欢的建议,任其为统领,建牙于阳曲川,后又命高欢率众东出,到山东养众,使高欢掌握了这二十万兵马。高欢便乘机进—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为日后争雄奠定了基础,高欢离开晋阳、东出山东后,逐渐摆脱了尔朱氏的控制,发展自己的势力。在向河北进军途中,高欢注意约束部将,制定了严格军纪,秋毫不犯。过麦地时,他本人效仿三国时期的曹操,带头下马穿行,此举得到河北人的普遍支持。山东人闻知此事,认为高欢带军有方,整军严整,也心向高欢。
北魏建明二年(公元531年),高欢带军进驻信都(今河北邢台)。当时,河北的大部分地区仍在尔朱氏的控制之下,他们手握重兵,占据重镇,并不支持高欢,拒绝向高欢提供粮食。只有当地的汉族大族高乾,封隆之等想借高欢的势力控制河北,便积极拥护高欢。高欢一到滏口,高乾就与封隆之的儿子封子绘一起赶去迎接,高欢因此进驻信都。元晔只当了四个月皇帝,就被尔朱氏废黜。尔朱兆、尔朱度律、尔朱世隆拥立他们的近亲的广陵王元恭为帝,是为北魏节闵帝。为了寻求高欢的支持,尔朱度律说服节闵帝,封高欢为渤海王,东道大行台、冀州刺史。高欢因此在河北、山东立住了脚,开始准备与尔朱氏决裂。他假造书信,说尔朱兆要把六镇人分配给契胡(羯胡)族做部曲,引起六镇人对尔朱氏的不满,接着又假造兵符要征占六镇人当兵,并亲自到郊外为征发的万余人送行,并进一步煽动说:他与六镇人皆为背井离乡的游子,形同一家,没想到而今会让官府征召为兵。如若西进,必定会死于战场,如误军期,必被处死于刑场:而被配作部曲同样也是死路一条,只有造反一条路。六镇人表示拥戴高欢为主。这样,高欢将六镇二十万人紧紧掌握在自己手中,为缓和民族矛盾,加强自己的力量,高欢严整军纪。他说,“尔乡里难治……无刑法,终自灰灭。今以吾为主,当与前异,不得欺汉儿,不得犯军令,生死任吾则可,不尔不能为取笑天下。”这样,高欢使这支军队成为战胜尔朱氏的基本力量。
北魏普泰元年(北魏中兴元年,公元531年)农历2月,冀州(今河北冀县)大族高干及其弟高敖曹联合反对尔朱氏,并向各郡发布通告,讨伐尔朱氏。到农历6月,晋州刺吏高欢应高干兄弟之邀,联络各路反对尔朱氏的部众,于信都起兵。高欢部将李元忠与高乾合力平殷州,斩杀了尔朱羽生后,开始公开反对尔朱氏。高欢首先上表北魏节闵帝,陈述尔朱氏挟天子以令众人的欺君之罪,此奏章因被尔朱氏隆秘密扣压不能上达。于是在农历10月,高欢便以朝廷被权臣把持、表奏不得上达为由,拥立北魏宗室章武王元融之子渤海太守、安定王元朗为帝,史称魏后废帝,年号中兴。是月,元朗以高欢为侍中、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录尚书事、大行台;高干为侍中、司空;高敖曹为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冀州刺史。尔朱氏眼见高欢势力日盛为患,分庭抗礼,于是合兵进攻高欢。尔朱兆军出井陉(今河北井陉),屯军广阿(今河北隆尧),尔朱度律、尔朱仲远驻军阳平(今山东莘县),号称十万人马。在尔朱氏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高欢利用尔朱氏内部矛盾,采取反间计使其互相猜测,各路兵马只在原地移动,却不向前推进。最后致使尔朱度律、尔朱仲远不战而还。高欢乘机集中兵力,先与尔朱兆所部会战,在广阿(今河北隆尧)一举击败尔朱兆军,俘其士卒五千余人。之后,高欢乘胜南下,进攻邺城(今河北临漳),相州刺史刘诞闭城固守。高欢采取建土山、挖地道的办法,在北魏中兴二年(公元532年)农历1月一举摧毁邺城,生擒驻守邺的相州刺史刘诞。战后,在农历3月,高欢拥立的魏帝元朗率领文武百官进入邺城。元朗封高欢为大丞相、柱国大将军、太师。
北魏永熙元年(公元532年),尔朱氏诸将在尔朱世隆的撮合下,暂时复归于好,重新结盟发誓,同征高欢。农历闰3月,尔朱天光自长安(今陕西西安)、尔朱兆自晋阳、尔朱度律自洛阳、尔朱仲远自东郡(今河南滑县),分别率所部出发,会师于邺城,号称二十万大军,沿洹水(河南安阳河)两岸驻扎。准备与高欢决一死战。高欢以吏部尚书封隆之留守邺城,亲自率军出城抵御,屯军于紫陌(今河北临漳故邺县),大都督高敖曹领兵三千跟进。是月底,尔朱兆率轻骑兵三千人乘夜偷袭邺城西门,不克,退走。当时,高欢的步兵不到三万人,骑兵不到两千人,自料难与尔朱氏军匹敌,乃于韩陵山(今河南安阳)设立圆阵,并连接牛驴,以阻塞归路,造成背水一战之势,使将士以必死之心与尔朱氏军作战。六镇兵士因久受契胡(羯胡)族压迫,人心归一,兵士斗志旺盛。高欢亲领中军,高敖曹领左军,高欢的堂弟高岳领右军,迎战尔朱氏军。两军交战之初,中军高欢出战不利,尔朱兆乘机发动强攻,高欢军一度危急。危急关头,高岳领骑兵五百人,拼死对尔朱兆军迎头痛击,高欢部将斛律敦也领兵抄尔朱兆军背后,高敖曹亦领兵千人拦腰击之。在高欢军的联合围攻下,尔朱氏军大败,贺拔胜和徐州刺吏杜德于阵中投降高欢,尔朱天光、尔朱度律被亲信斛斯椿擒获,送到洛阳。尔朱兆领残部逃亡晋阳。尔朱仲远逃奔东郡,后降南梁,不久死去。至农历4月,尔朱世隆和尔朱彦伯被部将所杀,尔朱天光和尔朱度律亦被擒送高欢。尔朱氏势力由此受到沉重打击,高欢击尔朱氏之战,终获大胜。此战,史称“韩陵之战”,是中国军事战役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韩陵之战后,高欢乘势进据洛阳,废黜了北魏节闵帝,另立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元修为北魏孝武帝。北魏孝武帝即位后,即授予高欢大丞相、世袭定州刺史。北魏王朝的军政大权实际已落入高欢手中。控制了北魏王朝后,高欢立即组织兵力进攻尔朱兆。他从釜口进军攻打尔朱兆,迫使尔朱兆在大掠晋阳后退到北秀容地区。高欢进据并州(今山西太原),建大丞相府,并州成为其霸业基地。接着,高欢采取疲敌战术,多次放出口风要进攻秀容,但每次均按兵不动,有惊无险,使在秀容的尔朱兆穷于应付,兵士疲惫不堪而放松警惕。高欢则乘尔朱兆举行年宴时,派精兵以一日一夜一百五十公里的速度进袭尔朱兆,打得尔朱兆军措手不及,尔朱兆败愧自杀。至此,控制北魏王朝长达三年之久的尔朱氏势力彻底垮台。尔朱氏势力垮台后,高欢势力大盛,操纵了北魏大权。北魏孝武帝元修不甘做傀儡,于北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征召关右军队,并亲率屯于河桥(今河南孟县黄河上),准备攻打高欢。高欢也领军驻扎河桥以北五公里的地方。元修所领军内矛盾重重,无力抵抗高欢军,元修本人只得逃奔关中,投奔了宇文泰。高欢再立清河王子元善见为帝,是为北魏孝静帝。同年,关中的宇文泰毒死了元修,拥立北魏孝文帝之孙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文帝,北魏王朝自此始分为东西二魏。东魏将都城迁往邺城,军国政务完全被高欢所控制。在控制东魏政权的过程中,高欢注意缓和民族矛盾。他要求鲜卑军士不得凌辱汉民,“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疾之。”这有利于巩固高欢的政治权力,也有利于民众的安宁和社会的发展。整顿吏治也是高欢理政的一个重要内容。东魏天平二年(公元535年),高欢特派使者出郡巡察,问民疾苦。到邺朝见东魏帝时,令百官向他汇报治理地方情况,对不守法的官吏“节级相坐”,对守法勤奋的官吏则大加褒赏。与此同时,高欢企图吞并西魏,重新统一北方。东魏建国的第三年(公元536年),高欢即利用关中霜旱、灾情严重之机向西魏发动进攻。他亲率二十万大军从蒲津(今山西永济)渡黄河出击,另派窦泰统军趋潼关(今陕西潼关),高昂统军趋蓝田(今陕西蓝田)。次年,西魏军大败窦泰军,窦泰自杀,高欢只得退兵。
东魏天平四年(公元537年),高欢再次出兵,仍以蒲津渡河攻西魏,西魏军则进据沙苑(陕西大荔县南)迎击。西魏的宇文泰采纳大将李弼的建议,向东推进五公里,在芦苇中伏兵,等东魏军一到,鼓噪出击,东魏军大乱,损兵折将八万多人。高欢本人亦险遭不测,最后跨橐驼逃到黄河边,抢船渡河才得以逃脱。沙苑战后的第二年,高欢又做了一次进攻西魏的努力。部将侯景与司徒高昂将西魏将独孤信包围在金墉城(今河南洛阳),双方展开激战。西魏文帝和宇文泰亲自领兵救援,东魏的高欢也领兵支援,双方在河阴(今河南洛阳)大战,结果东魏军再次大败,司徒高昂和大都督李猛等被杀。在东西二魏的玉壁战斗中,高欢病倒,回到晋阳不久于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农历1月病逝,终年五十二岁。死后葬于邺西北漳水之西,东魏孝静帝赐其谥号“献武王”。高欢之子,后来的北齐文宣帝高洋于北齐天保初年追崇高欢为献武帝,庙号太祖,陵曰义平。高欢之孙北齐后主高纬于北齐天统元年(公元565年),改谥神武皇帝,庙号高祖。高欢当政期间,注重缓和民族矛盾,整治吏治,并力求实现东西魏的重新统一,不失为一位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的政治家、军事家。
尔朱氏后人的演变与分布
著名史学家王国维在《西胡续考》中言道:“自《汉书·西域传》言:‘自宛以西至安息,其人皆深目多须髯。’后世所记胡人容貌,如《世说新语》(六)记康僧渊,《太平广记》(二百四十八)引《启颜录》,记隋三藏法师,又(四百三十五)引《朝野佥载》记宋蔡事,无不如是。《北史·于阗传》言:‘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皆深目高鼻,惟此一国,(于阗)貌不甚胡。’《唐书·突厥传》言:‘颉利族人思摩,以貌似胡,疑非阿史那种,故但为夹毕特勒而不得为设。’是胡之容貌,显与他种不同。而其不同之处,则‘深目多须’四字尽之。
隋唐以来,凡非胡人而貌类是者,亦谓之胡。《刘宾客嘉话录》言:‘杨国忠知吏部铨,呼选人名,引入于中庭,不问资序,短小者通道参军,胡者云湖州文学。’李匡义《资暇录》(下)云:‘俗怖小儿日‘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李商隐《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嘲邓艾吃。’《东观奏记》:(上)宣宗问宰臣白敏中曰:‘有一山陵使,胡而长,其人姓氏为谁?’敏中奏:‘景陵山陵使令狐楚。’《侯鲭录》:(四)‘王晋卿尝过巩洛间,道旁有后唐庄宗庙,默念始治终乱,意斯人必胡。及观神像,两眼外皆髭也。’是中国人貌类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此名当六朝时本施之胡人。《艺文类聚》(三十五)载:‘梁简文帝谢安吉公主饷胡子一头,启云:方言异俗,极有可观,山高水远,宛在其貌。’即用《世说》所载康僧渊事,盖谓真胡人。至唐而中国人貌类是者,亦谓之胡子。《太平广记》(二百四之五)引《御史台记》云:‘邵景萧嵩俱授朝散大夫,二人状貌类胡。景鼻高而嵩须多,同时服朱绂,对立于庭。韦铿帘中独窥而咏曰:一双胡子著绯袍,一个须多一鼻高。云云’。又《云溪友议》载唐陆岩梦《桂州筵上赠胡子女》诗云:‘自道风流不可攀,那堪蹙额更颓颜,眼睛深却湘江水,鼻孔高于华岳山。’是自唐以来皆呼多须或深目高鼻者为胡或胡子。此二语至今犹存,世人呼须及多须之人皆曰胡子,俗又制胡字以代之。《北梦琐言》(七)载《蔡押衙诗》云:‘可怜洞庭湖,却到三冬无髭须。’以其不成湖也。是唐人已谓须为胡。岂知此语之源,本出于西域胡人之状貌乎!且深目多须,不独西胡为然,古代专有胡名之匈奴,疑亦如是。两汉人书虽无记匈奴形貌者,然晋时胡羯,皆南匈奴之裔。《晋书·石季龙载记》云:‘太子詹事孙珍问侍中崔约曰:吾患目疾,何方疗之?约素狎珍,戏之曰:溺中可愈。珍曰:目何可溺?约曰:卿目畹畹,正耐溺中。珍恨之,以告石宣。宣,诸子中最胡状,目深,闻之大怒,诛约父子。’又云:‘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死者二十余万,屯据四方者,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是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安禄山事迹》(下)云:‘高鞠仁令范阳城中,杀胡者重赏。于是羯胡尽死,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事亦相类。夫安史之众,素号杂胡,自兼有突厥、奚、契丹诸部。晋之羯胡,则明明匈奴别部,而其状高鼻多须,与西胡无异,则古之匈奴,盖可识矣。
自后汉以来,匈奴寝微,而东胡中之鲜卑,起而代之,尽有其故地。自是讫于蠕蠕之亡,主北垂者,皆鲜卑同族也。后魏之末,高车、突厥代兴,亦与匈奴异种,独西域人民与匈奴形貌相似,故匈奴失国之后,此种人遂专有胡名。顾当时所以独名为胡者,实因形貌相同之故。观《晋书·载记》之所记,殆非偶然矣。”契胡(羯胡)人国家的建立者石勒以“石”为汉字姓氏,似乎暗示契胡(羯胡)人的族称可能和“石”有关。史学家蒲立本曾经研究分析:“羯”,古汉语音近似“Kiat“,实际上是匈奴人对羯人的称呼,在匈奴语中,Kiat的意思正是“石头”。这一假说可以在叶尼塞语中找到很好的证据支持。据此,汉人译写的“羯”这一名称,实际上来自古匈奴人自己的读音。契胡(羯胡)人的自称,据史籍《晋书》上说:羯人的祖先是匈奴别部羌渠的后裔,“羌渠”可能与吐火罗系统的“康居”有关,而吐火罗语中表示石头的词可能是Kank,这表明“羌渠”或“康居”很可能就是羯人的自称,他们的确和中亚古国康居、粟特等存在某种关联,但究竟谁是源谁是流、抑或两者都是流而源在别处,却就不易也不宜遽下断语了。今有学者王青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一书中,对契胡(羯胡)人的族源和宗教文化等方面作了不少较有价值的归纳和考证。王青综合以前前诸家的考证之后分析:契胡(羯胡)人实质上是被匈奴征服的内迁月氏部落,契胡(羯胡)人的宗教为月氏的固有宗教,而与波斯、粟特的火祆教并不相同。
关于月氏的族属,较新的研究表明,羌、突厥等的可能性很小,它更可能是属于印欧的吐火罗或伊朗系统。这样,契胡(羯胡)人“高鼻深目多须”的种族特征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由于从中原西北、河西、西域一直到中亚的大夏,沿途都正是或曾经是月氏族的势力范围,因此当时西域有不少高僧前往中原传播佛教,对于契胡(羯胡)人来说,这些高僧和他们语言相通、风俗相近,又熟悉他们的固有宗教文化,所以相处极为融洽,佛教也因而在中原得到了大力传布,其中后赵国的师大和尚佛图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此外,“羯胡”一称并未随石赵国的灭亡而消失,而是从晋朝至唐朝初期一直见诸史乘。虽然发生了冉闵煽动的对后赵国都内契胡(羯胡)人的大屠杀,但作为一个很早便被匈奴征服的内迁月氏部落,契胡(羯胡)人的分布是相当广泛的,北魏王朝时期居衍于北秀容的尔朱氏,就是一支存活到北魏末期的契胡(羯胡)人,他们在平定了六镇之乱后步入颠峰,然后开始急速衰败,但其部将之一、也是契胡(羯胡)人的侯景仍有足够庞大的实力南下,将南朝梁国搅得乱七八糟以至灭亡;另一部将高欢虽不是羯胡人出身,却也深受其文化之影响,由是奠定了后来的北齐政权,因此,在北齐宫廷中出现“祀胡天:的风俗,也就不足为奇了。
到了唐朝初期,随着突厥的亡降,作为其重要组成和同盟的昭武九姓胡人大批被迁往华北北部一带,“羯胡”、“九姓胡”、“杂种胡”等称呼都用来指这些胡人,所以当安史之乱爆发后,诸多史、诗之中的“羯胡”字样屡见不鲜,安禄山也多次被时人称作“羯胡”。从残汉三国开始,一直持续到残唐五代,有众多月氏军队参加的董卓之乱和马超、韩遂的西凉之乱,以屠各刘渊和羯胡石勒为主发起的刘石之乱和五胡乱华,羯胡尔朱的乱魏和羯胡侯景的乱梁,月支人王世充在隋末大乱中的称帝建国,以及以契胡(羯胡)人为主发起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这些都可统称为“胡羯乱华”。“胡羯乱华”其实是对中国中古历史上多次种族动乱的概括性称呼,“五胡乱华”只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段历史时期。而作为这些动乱发起的主要民族之一的契胡(羯胡)人或月氏后裔民族,则在历次事变中均扮演了积极的角色。究其原因,恐怕还得从他们在种族、语言、文化、宗教、商业等多方面与华夏存在的巨大的差异性之中去寻找。北魏政权覆灭前夕,尔朱氏一族为避祸难,改姓为朱氏、尔氏。该支朱氏、尔氏族人后裔到唐朝中叶以后,被逐渐融合于汉族汪洋中。
郡望堂号
郡望
朔 州:朔州历史久远,战国时期属于赵国,秦、汉朝时期改置为马邑县,隶属雁门郡。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徙都于此,汉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复为县。北周时置朔州总管府。明清时朔州属大同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置朔州县,属雁门道。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划归山西省雁北专区。1988年3月2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朔县、平鲁县,设立朔州市(地级)和朔州市朔城区、平鲁区,将雁北地区的山阴县划归朔州市管辖。1993年6月25日,国务院(国函[1993]93号)批复:撤销雁北地区;将原雁北地区管辖的怀玉、右玉、应县三县划归朔州市管辖。
堂号
朔州堂:以望立堂,亦称马邑堂。
历史名人
尔朱荣
字天宝(493-530),魏国北秀容人,契胡族,北魏权臣,尔朱荣的先世一直居住于尔朱川这个地方,因此以居住地为姓氏。几代以来,尔朱氏一直是部落酋长。尔朱荣凭借镇压人民起义,获封为直阁将军、平北将军;瓜肆的刘阿如作乱,敕勒的北列步若作乱,都被尔朱荣讨平,以功封安平县开国侯,食邑一千户。魏国鼎沸之时,他又破斛律洛阳于深井,驱逐费也头至河西,武功赫赫,升为北道都督。不久,魏王朝觉得这样能打仗的人不多,又封他为武卫将军,不久又加使持节、安北将军、都督恒朔讨虏诸军,进封博陵郡公,增邑五百户,迅速壮大了其军事力量。公元528年,他扶植北魏孝庄帝(元子攸)即位,并随后发动了河阴之变,从而完全掌控朝政。公元530年,孝庄帝用计诛杀了尔朱荣。
尔朱洞
唐末五代间道士。字通微。成都(今属四川省)人,一说“蜀人”。人称“尔朱先生”。少遇真人授还元抱一之道,炼大丹不死之方,因自号“归元子”。唐懿宗朝至蓬州,州有大小蓬山,世传周穆王时有人于此刻木为羊,跨而仙去。洞乃得绝壁石室,隐修于此。久之复舍去,卖药於蜀汉之间,其行飘然如乘太虚。时时饮酒吟诗,人莫测其高深。每住旅店则其身自榻而升,触栋而止。僖宗时隐炼于金鸡关下石室。昭宗大顺(890-891年)中,王建围成都,又以方术保护居民不受兵害,建入城,果约束军人不骚扰。民既得全济,又往客果州。曾大醉天封精舍,呕丹於井中,后人称饮此井水,暑病必愈。又能于冬夜大雪暴集时单衣卧道上朝元。与郡人张洪之为友。邻人醉酒毙命,洞以药灌之,既蹶然而起,洪之因此大惊, 请授以道洞说:“尔股上天鱼首倒,无益也。更一生乃可尔”。洪之股有痣若鱼形,验之果然。洞卖丹阳一粒,索价十二万钱,太守问价,又增十倍。太守因此发怒,以为惑众,令盛於篾笼沉入江中。至涪陵上流,有二渔人撒网,出之即洞,而貌如平常。于是三人俱服丹而而升天。《十国春秋》称此在天复末年(903-904年)。《五代史补》载称,遇异人与药一丸,洞欲服,异人说:“今若服,必死。若见浮石而后服之,则仙道成矣。”洞洞如其教,自是每一石必投之水,欲其浮,如此者殆一纪。人皆以为狂,或聚而笑之,而洞之心愈坚。居无何,因游峡上,将渡江,有叟舣舟相待。洞异之而问,答称:“石氏。”又问:“此地何所?”答曰:“涪州。”于是豁然醒悟:“异人浮石之言,斯其应乎!”遂服其药,即轻举成仙。《仙鉴》云:“其后通微再见于世,有成都胡二郎、仙井道士遇焉。”
尔朱新兴
尔朱代勤之子,世袭酋长。到他这一辈财货更为丰盈,牛羊驼马无数,以山谷为计量,而不是论只论头来算。朝廷每有战事,尔朱新兴都出人出马,出钱出粮,孝文帝非常高兴,拜为右将军、光禄大夫。迁都洛阳后,特别准许他冬朝京师,夏归部落。每次入京朝会,王公贵族都以大量珍玩相送,尔朱新兴也报以名马回赠,人缘极好,又被加封为散骑常侍、平北将军、秀容第一领民酋长,整个南北秀容都归尔朱氏统领。肃宗孝明帝时,尔朱新兴恳请把酋长位传给儿子尔朱荣,光荣退休,几年后寿终正寝,终年七十四岁。
尔朱智虎
(公元?~534年),契胡(羯胡)族,尔朱兆之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大臣。前废帝封为安定王、骠骑大将军、肆州刺史、开府仪同三司。在韩陵之战中,他与尔朱兆被高欢击败,在逃走中被北魏献武王擒之于梁郡(今河南开封)岢岚南山,但赦之。后死于晋阳。
尔朱彦伯
(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尔朱荣之二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重臣
尔朱仲远
(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尔朱彦伯之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将领。
尔朱世隆
(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字荣宗,尔朱荣之堂弟,尔朱仲远之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重臣。
尔朱世承
(公元?~529年),尔朱世隆之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重臣。
尔朱弼
(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字辅伯,尔朱世承之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重臣。
尔朱度律
(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尔朱荣堂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将领。
尔朱天光
(公元?~532年),契胡(羯胡)族,尔朱荣从堂弟;北秀容人(今山西朔县)。著名北魏后期将领。
尔朱姓宗祠通用联
四言通用联
仙成西蜀;
绩著中山。
——佚名撰尔朱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尔朱洞,号归元子,相传曾遇异人而得道。后在成都以卖丹为生,索价十二万,刺史问价时,则增加十倍,被装入竹笼丢进江里。漂流到涪州,一个姓石的渔民把他救出来。他送给渔民丹药,二人一同仙去。下联典指北魏秀容人尔朱羽健,登国初年为领民酋长,因跟随道武帝平定晋阳、中山有功,官至散骑常侍,并划出秀容三百里地封赏给他,作为世代的家业。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