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令

中国古代官名

尚书令,是中国古代的官名,始于西汉沿置。本为少府的属官,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沿置,职轻,而权重。

简要介绍
尚书权力很大,但由于是内廷职务,尚未完全脱离少府序列,品级不高。朝廷重臣秉权者,以录尚书事为名。武帝用宦者,改置中书谒者令,西汉时的张安世五鹿充宗等都担任过尚书令。
汉武帝置四尚书,而尚书令当时还没有成为尚书台的长官,《汉官名秩》记载的皇帝赏赐中,尚书郎、尚书丞赏赐钱比尚书令多,“大将军、三公,腊赐钱各三十万,牛肉二百斤,粳米二百斛。特侯十五万。卿十万。校尉五万。尚书丞、郎各万五千。千石、六百石各七千。侍御史、谒者议郎、尚书令各五千。”权限应该还是汉武帝时期中书谒者范围,只是中书令的谒者,负责宣读诏书。成帝仍用士人。所掌为章奏文书,以为天子近臣,在西汉后期,职权渐重。东汉政务均归尚书台,其主官尚书令在制度上属于少府,秩仅千石,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魏晋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尚书令日益尊贵。事无大小,皆归尚书令。
隋、唐以三省中书、门下、尚书)长官为宰相,尚书令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朝加强中书门下省地位后尚书令不常置,改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宋尚书令班次在太师之上,为亲王、使相兼官,无实职。元曾设尚书省,而未设尚书令。
尚书的地位
丞相与内阁
秦汉定制,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太尉掌军,御史大夫掌监察,又兼为丞相之副,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但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的。
魏文帝置中书监、令,自是事归台阁,历南北两朝,皆以中书监、侍中、尚书令、仆射诸官掌机密,这就是中书监、令成为宰相的起源。而丞相只作为优礼大臣的崇高官位,不甚假以事权。
一直到南宋孝宗以后,才又采用左右丞相名称,辽金元亦同。明初亦设左右丞相,不久即废。至成祖时置内阁,只以内阁诸臣参与机务,至此以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后梁开平三年三月,诏升尚书令为正一品。按《唐六典》,尚书令正二品,是时以将授赵州王镕此官,故升之。
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到雍正以后,军机处成立,为全国政务中枢。至清末,又成立内阁。
六部
清代六部的执掌如下:
吏部:主管文官的登记,资格的审查,成绩的考核及任免、升降、转调、俸给、奖恤等事的审查。人员编制:尚书二人,左右侍郎二人,下设文选司,管理文员的选用;考功司,考功过;稽勋司,掌更名改籍终养服制;验封司,掌封赠袭荫。各司有郎中、员外郎、主事(各部同)。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薪饷、铸币。其编制为尚书二,侍郎二,下设十四清史司。属于户部的有下列二机构:户部三库(银库、段匹库、颜料库)、户部仓场衙门
礼部:主管国家典礼和教育、贡举。编制:尚书、侍郎,下设仪制司、祠祭司、精膳司、铸印局。
兵部:主管练兵、武器和武官一切政令。编制:尚书、侍郎,下设武选司、车驾司、职方司、武库司。
刑部:主管国家的法律刑罚。编制:尚书、侍郎,下设十八司(按省分)和赃罚库司库(收赃银送户部)、律例馆(修法令条文)。
工部:主管土木兴建和水利等。编制:尚书、侍郎,下设营缮司、虞衡司、都水司、屯田司、节慎库、制造库、料作所、琉璃窖监督、皇木厂监督、管理街道厅。
九寺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兼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历代因之。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改为大理院。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作品记载
通典》:
殷汤制官有冢宰,伊尹制官,以三公摄冢宰。君薨,则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周之冢宰为天官,掌邦之理,六卿之职总属焉,于百官无所不主。至秦,置尚书令。尚,主也。汉因之,铜印青绶。武帝用宦者,更为中书谒者令。成帝去中书谒者令官,更以士人为尚书令。时弘恭、石显相继为中书令,专权邪僻。前将军萧望之领尚书事,建言以为「尚书百官之本,国家枢机,宜以通明公正处之。武帝游宴后庭,故用宦者,非古制也。宜罢中书宦官。」后汉众务,悉归尚书,三公但受成事而已。
尚书令主赞奏事,总领纪纲,无所不统。与司隶校尉、御史中丞朝会皆专席而坐,京师号曰「三独坐」。故公为令、仆射者,朝会不陛奏事。天子封禅,则尚书令奉玉牒检兼藏封之礼。后汉光武以侯霸为尚书令,每春常下宽大之诏,奉四时之命,皆霸所建也。郭伋迁尚书令,处职机密,数纳忠谏。陈忠为尚书令,前后所奏,悉条于南宫阁上,以为故事。郑弘为尚书令,亦着于南宫,以为故事。郭贺字乔卿,为尚书令,百姓歌之曰:「厥德仁明郭乔卿,忠正朝廷上下平。」又,左雄字伯豪,为尚书令。自雄在尚书,天下不敢谬选,十余年间,称为得人。自雄掌纳言,多所正肃。沈勋字异征,诣南宫,赐酒,拜尚书令,持节临辟雍,名冠百僚。荀彧字文若,为尚书令,居中持重,焚毁故案,奇策密谋,不得尽闻。又举荀攸可以代己。后攸为尚书令,亦推贤进士。魏武帝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没世不忘。」魏晋印绶与汉同,冠进贤两梁,纳言帻,五时朝服,佩水苍玉。受拜则策命之,以在端右故也。薨,于朝堂发哀。陈矫字季弼,为尚书令。魏明帝卒至尚书门,矫跪问曰:「陛下欲何之?」帝曰:「欲案行文书耳。」矫曰:「此臣职分,非陛下所宜临也。若臣不称职,则请就黜。」帝惭,回车。晋乐广为尚书令,无当时称,为后人所思。
又太熙元年,诏曰:「夫总百揆之得失,管王政之开塞者,端右之职也。是以自汉代以来,慎选其人。议郎王戎可为尚书令。」又,卫瓘字伯玉,拜尚书令,性严惮,以法御下,视尚书若参佐,尚书郎若掾属。又熊远启曰:「伏见吏部以太尉荀组为尚书令,复领荆州牧。自三代以来,未闻以纳言之官而出领牧伯者。」王彪之字叔虎,为尚书令,与谢安共掌朝政。安每称曰:「朝之大事,众不能决者,谘之王公,无不得判之。」魏晋以下,任总机衡,事无大小,咸归令仆。宋孝建元年,诏曰:「尚书,百官之元本,庶绩之枢机。丞郎、列曹,局司有任。自顷事无巨细,悉归令仆,非所以群能济业也。可更明体制,责厥成也。」齐梁旧用左仆射,美迁司空。谢朏字敬冲,征为司徒、尚书令。朏辞脚疾,不堪朝谒,乃角巾肩舆,诣云龙门谢。既见,乘小车就席。梁陈并有之。后魏、北齐掌弹纠见事,与御史中丞更相廉察。隋亦总领众务。大唐尚书令朝服鷩冕,八旒七章,三梁冠。武德初,太宗为秦王时,尝居之,其后人臣莫敢当。故自龙朔三年,制废尚书令。至广德中,郭子仪勋业既盛,乃特拜焉。子仪以文皇帝故,让不敢受。
《唐会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
尚书令掌总领百官,仪形端揆。其属有六尚书,法周之六卿,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凡庶务皆会而决之。初,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汉初因之。武、宣之后,稍以委任。及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舆人主参决,乃下三府,尚书令为端揆之官。魏、晋已来,其任尤重。皇朝武德中,太宗初为秦王,尝亲其职,自是阙不复置,其国政枢密皆委中书,八座之官但受其成事而已。(自太师已下,皆古宰相之职,今不常置,故备叙之。)
尚书的品级
以清朝官员品级为例: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
——(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
——(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
——(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
——(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
——(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
——(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
——(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
——(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
——(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
——(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著名尚书令
卞壸
(公元281年—公元328年),字望之,济阴冤句((今菏泽丹阳办事处卞庄))人。晋代著名政治家,累事三朝,两度为尚书令。谢世后,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贞”。 卞壸出身名门望族,官宦之家。祖父统,曾任琅邪内史。父粹,字玄仁,兄弟六人并登宰府,有“卞氏六龙,玄仁无双”之誉。在父辈的熏陶下,壸自幼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弱冠之年已誉满乡里,显示出了大器之材。永嘉年间袭父爵位。
公元318年,晋元帝即位建康,召为从事中郎,委以官员选拔之责,深受宠信。后历任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太子詹事、御史中丞等职,前后居师佐之位,尽匡辅之节,颇为王公大臣敬畏。公元323年,明帝即位,升为吏部尚书。次年,以讨平王含之功,封为建兴县公加中军将军,不久又升为领军将军。公元325年,明帝病危,任壸为宰相,与司徒王导同受顾命、辅佐幼主成帝执掌朝政,并被加封为给事中、尚书令。
左雄
(?—公元138年),字伯豪,汉南阳郡涅阳县(今邓州穰东镇)人。安帝时举孝廉,迁冀州刺史。奏请皇帝惩治贪官污吏,连二千石之郡太守也不放过。一时,贿赂之风被遏止,左雄名声大震。时值东汉后期,朝多阙政,左雄屡屡上书,提出改革意见。顺帝刚即位,急需整治朝纲,于永建初(126年)任用左雄为尚书,不久升为尚书令(东汉不设丞相,尚书令相当于丞相)。
左雄任尚书令后,向朝廷提出任用官吏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改革:一、对太守国相等长吏,安民有显著成效的,“可就增秩”,不要频繁调动。二、对严重违法和不遵政令者,“禁锢终身”,虽遇赦令,也不在赦免之列;三、凡被揭发弹劾而逃避不就法者,“徙家边郡”,以惩其后;四、对那些直接与百姓接触的官吏,“用儒生而清白从政者”,增其秩禄。
吏职满岁后,“宰府州郡乃得辟举”。顺帝准奏下诏,但因宦官专权,未能施行。他还上疏,谏言废除“一人犯法,举宗群亡”的连坐法;建议“宜崇经术,缮修太学”。太学建成后,诸生云集京师,使太学盛极一时。由于雄对朝政“多所匡肃”,后迁司隶校尉,掌管京畿七郡,“捕督奸猾,察举百官”。顺帝永和三年(138年)左雄病逝。他的治国之策影响深远,直到永嘉元年,十四、五年间朝内察选清平。
满奋
(生卒年待考),山阳昌邑人(今山东巨野)。著名晋朝尚书令。清高雅致,任职司隶校尉。据传,满奋长得身材高大魁梧,似乎体格十分健壮。其实满奋非常怕冷,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他总是穿得多多的,还缩着脖子笼着双手,恨不得整个人都缩到衣服里面去。他家里从深秋时候便生起炉子来烤火,一到冬天,他更是成天都坐在炉火边,能不出去就不出去。一个深秋的早晨,夜里刚下过霜,屋顶的瓦片上,树的枝干上,都铺了厚厚的一层霜。狂风呼啸,黄叶在风中旋转、飞舞,寒意逼人,直侵入人的骨髓。
即位不久的晋武帝派人来宣召满奋马上入宫去议事。满奋忙不迭地穿上一件又一件厚衣服,一出府门就赶紧一头钻进了蒙着厚厚的轿帘的轿子中去了。到了宫中,晋武帝让满奋在靠南的位置上坐下,然后就开始和他商谈朝政。说了一会儿话,晋武帝忽然发现满奋紧皱双眉,浑身打颤,嘴唇更是筛糠般抖得厉害,脸色也很不好看,就很关切地问他说:“你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如果有什么病的话,就先回家去休息吧。”满奋哆哆嗦嗦地指着北窗说道:“陛下,今天刮起了大风,臣觉得十分寒冷。”晋武帝回过头来看了看北窗,北窗上面装的是玻璃屏,透过玻璃屏可以看见外面的树枝被风吹得摇晃得厉害,黄叶漫天飘飞,但是风却没有办法透进来。
晋武帝不禁笑了起来,对满奋说;“那里装的是玻璃屏,外面就算风再大,也根本吹不进来,你怎么会觉得冷呢?”满奋听了很不好意思,红着脸解释道:“臣听说南方一带的牛怕热,看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于是就热得喘起气来。臣一向怕冷,看见树枝在寒风里摇晃就好像南方的牛见到月亮也会喘气一样感到寒冷无比,以至于会发起抖来,请陛下恕臣失礼。”晋武帝听了这话,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就没有怪罪满奋,又和他稍稍谈了一会儿话以后就让他回去了。
南方的牛看见月亮热得喘气和满奋见树枝摇晃冷得发抖都是一个道理:见到与某些印象极深的东西相关的事物就会产生条件反射,作出与见到前者相同的反应。可见我们在看到相似的现象时,不要只考虑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而应该仔细地调查分析一番,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来。
荀彧
(公元163年—公元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首席谋臣,杰出的战略家,为曹操制定并规划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并在战术方面也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司马懿郭嘉等大量人才。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数十年,后人敬称他为“荀令君”。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韩延徽
(公元882年-公元959年),字藏明,辽幽州安次(个安次区)人。早年为后唐节度使刘守光幕僚,奉命出使契丹,被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留用,任参军事,为阿保机进攻党项、室韦,征服诸部落进行了筹划。他还建议阿保机筑城郭,发展农业,以稳定其对所属汉人的统治。久居契丹,他思乡心切,就逃归后唐省亲。不久又返回契丹,阿保机赐给他匣列(辽语“复来”之意)的名字。
随即任命他为守政事令、崇文馆大学土,内外大事都让他参与决策、阿保机无赞四年(925年),韩延徽随从征讨渤海,国军功被任为主仆射、辽太宗耶律德光时,被封为鲁国公,仍任守政事令。辽世宗耶律阮时,升任南府宰相。辽穆宗耶律报时辞官。辽穆宗应历九年(959年)卒,连赠尚书令。
费祎
三国时汉名臣。费祎性格宽和,少时从伯父入蜀游学,留于益土,及刘备平定益州,费祎便留蜀为官。后主刘禅即位后,费祎任黄门侍郎,深得丞相诸葛亮所器重。后来费祎迁昭信校尉,出使东吴,孙权诸葛恪、羊茞等人以辞锋论难,而费祎据理以答,辞义兼至,始终不为所屈。孙权甚异其才,自礼遇之,费祎也因常使吴。
北伐时为中护军,又转为司马。当时将军魏延与长史杨仪不和,坐常争论,费祎常为二人谏喻,两相匡护,以尽其用。诸葛亮死后,费祎为后军师。不久又代蒋琬为尚书令,再迁大将军。当国以来,尽心抚政,多御敌寇;性格谦素甚廉,家无余财。延熙十六年,费祎于宴会上为魏降将郭循行刺身死。
杨素
杨素(公元544年—公元606年8月31日),字处道。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隋朝权臣、诗人,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他出身北朝士族,北周时任车骑将军,曾参加平定北齐之役。他与杨坚隋文帝)深相结纳。杨坚为帝,任杨素为御史大夫,后以行军元帅率水军东下攻陈。灭陈后,进爵为越国公,任内史令。
杨广即位,拜司徒,改封楚国公。大业元年(605年)杨素受封为尚书令,此时杨素看似位高权重,已经是封无可封,颇受杨广猜忌,并无实权,尚书令也只是挂名而已。大业二年(606年)杨素去世,后谥曰景武
李世民
唐朝第二位皇帝,公元618年(义宁二年)三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封秦国公。同年五月,隋恭帝杨侑禅位于唐朝,唐王李渊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唐朝,改元武德。武德元年,以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武德四年被封为天策上将
郭子仪
郭子仪(公元697年—公元781年),字子仪,汉族,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州)人。郭子仪以武举高第出仕,累迁至九原郡都督、九原郡太守。安史之乱后,拜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两京及两河(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四月,进位司空,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同年,以战功迁司徒,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八月,进拜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去职回朝赋闲。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进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侵入长安后,进封关内副元帅,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兼河东副元帅。广德二年(764年),进位太尉,兼朔方节度大使,抵抗仆固怀恩引叛乱,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加封尚书令,但是担任不过数日即恳辞去职。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