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始建于1958年。是青岛市五所重点发展初中之一。
办学历史
一、建校之初
山东省青岛第三十一中学,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于1958年。校址在沧口区西流庄。由于当时正值“大跃进”时期,提倡厂校联合办学,在学校没有建好校舍的情况下,经青岛市教育局与国棉七厂双方协商,暂时由国棉七厂提供校舍,办公经费、教职工工资等开支由市教育局拨发,双方联合办学。
建校初期,由青岛市教育局任命刘玉峰同志任书记,刘永芳同志任副校长,宋国琳同志任总务处主任,三人组成党支部,有教职工28人。学生来源于西流庄、晓翁村、六厂、九厂自建宿舍、钢厂宿舍、振华路、东南山周边的家庭子女,以及大村庄、上王埠、下王埠、文昌阁、石沟等周边农村家庭,初期招收初一新生八个班,另由二十二中学调拨来初二、初三各两个班,新招收高一两个班(二年制,文理分科)。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办工厂,工厂办学校形势下,学校与国棉七厂联合办学,全校师生搬进七厂职工学校上课。除正常的上课外,分年级、班级定期到该厂车间去劳动,作为纺织厂的辅助工,受到青岛市教育局领导好评。办学经费由青岛市政府拨发,在体制上学校仍然是独立的。
1959年底,学校由国棉七厂职工宿舍迁入新建学校,新大楼共三层,三十六个教室(至今使用)。当时学校只有孤零零一座教学大楼,没有围墙,楼前是一片墓地,周边是零乱的民户和大小不一的菜地。学校搬迁后,为了改善办学环境,师生们一边学习,一边劳动,利用课余时间清除垃圾、杂草,修整地面。当时教师的办公室、学生教室里都有干农活的工具。通过努力,教学大楼前边整出了一块较为平整的空地,变成了一个不大的操场,解决了学生们的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问题,当时学校缺少办公用品,师生们利用休息时间,把旧的桌椅进行维修,废物利用。在学校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办学规模也逐步扩大,师资力量也随之扩大,1959年7月学校首届初中毕业生毕业。
二、六、七十年代的青岛三十一中
1.六十年代的三十一中
一九六〇年,生产救灾开始,全校已有二十八个教学班,学生不足千人,教职工八十余人。
一九六〇年七月,学校首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同年高中部停办,秋季初一共招生八个班。为搞好生产自救,教职工 在校园内及学校周边开展开荒种粮,种菜活动。学校领导带领全校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克服种种困难,挖水池养殖小球藻,发给因缺乏营养而出现浮肿的教师,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一九六二年,生活有所好转,学校的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这时的全校教职工近百人。一九六四年学校教学质量达到上游水平,初中教学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当时的领导刘玉峰任书记,邵泽悦任校长,田青任副书记,刘永芳任副校长,教导主任王镇吉,宋国琳任总务主任。
一九六六年六月后,学校也同全国一样进入了“文革”十年动乱时期,学校的教学秩序被彻底打乱,教育教学基本 瘫痪。在此期间,军宣队、工宣队先后进驻学校,“十年动 乱”是不堪回首的十年。
一九六八年,学校恢复了高中部,成立完全中学,每年 都招收初中、高中的学生。
一九六九年,“复课闹革命”、“打砸抢”等社会上的不正之风,也影响到了学校。我校城市毕业生上山下乡,到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能参加工作的只是少部分学生。
2.七十年代的三十一中
一九七〇年,生源扩大,师资匮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青岛市教育局在夏季高中毕业生中,选派了部分家庭政治条件好、学习优秀的毕业生,集中四个月的突击学习和培训, 被分配到市区各个中学,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当时分配到本校有三十七人之多,大大加强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后来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为学校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九七一年,根据毛主席“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 合”的指示,学校由物理组、化学组牵头,抽调人力物力, 在校内办起了“硬脂酸钡”小工厂和机械车间,第一年创利 28万元,三年内创利82万元,列全市第三名。老师们业余时 间被安排到车间参加劳动,一边实践一边搞创收。弥补经费 的不足,改善老师们的福利待遇。
一九七七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三十一中异军突 起,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创沧口区第一名和全市前六名,八一年高考(二年制)居全市第二名。师资力量雄厚,大部分学科如语文、数学、生物、地理、政治、历史、化学、音乐、体育、美术等教研组均有青岛市教育局学科中心教研组成员。一九七九年高中学生陈昇蓉在山东省数学竞赛中获第一等奖,被“山东大学”破格免试录取。一九八〇年,学校被青岛市政府确定为“青岛市重点中学”。学校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20余名优秀教师充 实教师队伍。恢复高考后毕业生分配到我校的如王振功、郭京君、杨均宝、官福荣、张爱华、赵玉玲等现在都为青岛名师。
一九七九年,学校重建了全市当时一流的运动场。该运动场是全校师生十几年的心血汗水换来的。为了建成为学生们 活动的场地,大动“手术”,可以说挖地三尺,每天安排师 生自备工具,整修操场。程序是:先深挖一米之多,填上大些石料,再填上小些石头,石料是师生们捡回来的,再用从 工厂、企业运回来的炉渣垫平,拉着大碾子碾来碾去,终于完成了这一工程。师生们有了活动、健身的场所,教工们也有了足球队、排球队、篮球队,经常举行校际之间的比赛。
学生们班班成立了足球队,班与班之间经常组织比赛。当时学校的足球队、田径队多次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上级体育部门输送了大量的体育人才,也被青岛市评为“足球传统学校”。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文体艺术等工作全面开花,成为北部热点学校。
三、八、九十年代的青岛三十一中
1.八十年代的三十一中
一九八二年,遵照上级批示精神,学校在高中部增设了电器班、纺织班、印染班、地毯班等职业高中班。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共办。职业班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省、市领导特别是丁方明副省长还亲临学校指导,并召开了全省职业教育现场会。其中刘国梓老师被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师、教育部“五讲四美 三热爱”积极分子,(享受部级劳模待遇)。职业班的学生毕业后80%以上的被有关单位录用。
一九八三年,学校自筹资金建成了3200平方米的六层48套教师宿舍楼,基本解决了教师住房难的问题。
一九八四年青岛市教育局党委对青岛三十一中进行领导班子调整,胡正珠为书记,崔圣德为校长,韩志平为副校长。中层干部也进行了调整。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发 扬成绩,克服干扰,使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获得青岛市文明单位、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足球)等称号。荣获青岛市市长杯女子足球冠军,男子第三名,教育教学成绩名列前茅。
一九八八年国家开始进行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我校首批20名教师被评为高级教师,40名教师被评为一级教师,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列岛城前茅。
2.九十年代的三十一中
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二年,市教育局对青岛三十一中领导班子进行换届调整,任命孙清福同志为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任命李克宪同志为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马培章同志为副校长,赵永祥同志为副校长,刘桂英同志为工会主席,一九九一年十月份黄克珉同志为工会主席。一九九三年任命李惠斋同志为支部书记,孙清福同志为校长,马培章、李克文为副校长,黄克珉为工会主席。1996年,吕辉任书记,孙清福任校长,李克文、杨永武任副校长,黄克珉,任工会主席。1997-1998,吕辉任书记,孙清福任校长,杨永武、陈华洲任副校长,黄克珉任工会主席。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全体教职工团结一致,奋力拼搏,克服 困难,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发展。1993年10月由市教育局 投资,建成了2000余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
在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下,学校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在高中部,利用部分教师日语、朝鲜语特长,分别办起了日语班、韩国语班,办学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在岛城也轰动一时。
1996年7月市教育局调整教育布局,我校撤销高中部。
1998年7月,青岛市教育局党委任命吕辉同志任党支部书记,郝振岱同志为校长,杨永武、陈华洲同志为副校长,黄克珉同志任工会主席。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发扬团结实干,拼搏进取,追求卓越,崇尚一流精神,学校 教育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团结奋进,辛勤耕耘,不断创新,校容校貌,办公条件都有了明显改观。教育教学成绩突飞猛进,赢得了社会的赞扬,先后被评为青岛市花园式学校,青岛市花园式单位,青岛市教育技术装备先 进集体,获得了青岛市中小学美术书法现场大赛一等奖,中小学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成果优秀组织奖,校园歌手电视大赛优秀组织奖,体育运动成果奖等 成绩,成为李沧西部热点学校之一。
1998年10月20日学校隆重举行了建校40周年校庆活动,在此庆典上,成立了青岛三十一中校友会,由71届高中毕业生韩耀星任会长,王清泰任秘书长。我校首届初中毕业生暨第二届高中毕业生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高文浩同志和青岛市人民政府督导室主任王言吉同志参加了庆典活动。
四、飞速发展中的三十一中
1.以人为本、合作发展,创办一所多元智能实验学校。
2003年1月杨天世同志调任青岛三十一中任党支部副书记兼副校长(主持工作1年),杨永武、陈华洲任副校长,黄克珉任工会主席,刘玉兴任校长助理,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团结奋进,努力工作,积极创新。坚持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合作发展”的办学理念,以创办多元智能实验学校为特色,从多个角度去评价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每一名师生都能体验成功的自信 和喜悦,加强家校教育合作,改家长会为家校教育研讨会, 实现着办学条件、办学特色、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四大突破,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2005年学校被确定为青岛市重点发展的五所初中之一。
2008年3月,杨天世任书记、校长,王广炜同志调任副书记,2008年8月,刘玉兴、邹明佳同志任副校长,曲伟红同志任工会主席,组成了新一届领导班子。
2.50年校庆
2008年4月,学校于建校50周年之际成立了校友基金会, 并设“校友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表现突出的学生。2009年3月,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的表彰大会隆重召开,校友会副秘书长张爱梅宣读了“校友奖学金”管理办法,校友会会长韩耀星代表校友会向全体同学提出了期望和要求。
3.现代化的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在校生1340人,学校占地面积20088.8m2,生均占地18.33 m2,体育用地9586.3m2全部塑胶 化,绿化总面积1757.76m2,生均1.60m2,学校建筑总面积 8942.79 m2。学校拥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各两个,生物、语音、电化、劳技、音乐、美术教室、心理 咨询室、团队活动(德育)室、劳技(科技)教室、史地教室、科技教室、教师阅览室各一个,学生阅览室三个。图书馆拥有藏书6万多册。2003年学校完成“班班通”工程,保证每个班级拥有一台微机、电视,同时保证教师人手一机。2007年为每个教室配备了一台多媒体和实物投影,2004 年学校通过了市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学校于2008年新建综合楼一座,建筑面积约2604平方米,内设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党员活动室、科技教室、史地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健身房及办公用房等,2009年9月正式启用,极大地改善了办公环境和条件。
2008年学校综合大楼落成,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辉煌的业绩
2004年学校荣获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依法治教示范学校、政史地组获青岛市女职工明星岗称号、青岛市中 小学“三室”建设达标学校、青岛市语言文字书法大赛先进集体奖、青岛市中学生运动会道德风尚奖、李沧区依法治教示范学校、李沧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李沧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5年我校被确定为青岛市五所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优质初中之一,荣获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青岛市示范家长学校、青岛市越野赛初中男子组第一名、李沧区平安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6年学校荣获青岛市爱心结对帮扶活动先进单位、青 岛市职工代表大会先进星单位、青岛市教育工会工作先进集体、档案管理达省二级标准、青岛市绿色单位、李沧区健康校园AA级单位、李沧区中小学艺术节优秀组织奖,李沧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7年我校改造扩建工程被列为李沧区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之一,校舍维修工程竣工,班级多媒体教学设施投入使用、学校建立人才培训工程、“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立项;荣获了青岛市招生考试达标考点、李沧区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李沧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李沧区语文组优秀教研组、李沧区数学组优秀教研组等荣誉称号。
2008年学校成功举行了50年校庆活动,综合楼竣工,同时荣获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单位会员、李沧区支持区域建设先进单位、李沧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李沧区十佳师德 建设先进集体、李沧区课外阅读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李沧区中小学图书工作先进单位、李沧区十佳教育网站、李沧区教育宣传工作先进集体、第六届中小学生器乐独奏比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2009年学校综合楼正式投入使用,同时学校荣获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先进党员活动室青岛市第十三届中小学体育节优秀组织单位、青岛市帆船运动进校园活动先进集体、 李沧区家校合作教育“3B1K”模式实验学校、李沧区优质课比赛优秀组织奖、李沧区十佳教育网站、李沧区教育系统首 届教职工排球比赛第二名、李沧区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 称号。
2010年学校荣获青岛市招生考试优秀考点、“天泰杯” 全市中小学生2010年寒假征文最佳组织者奖、李沧区十佳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15年在青岛市教育局的组织下,学校与青大附中联合办学,加挂青大附中李沧分校的牌子,青大附中先后派来王珏、周茂杰担任学校校长,主抓学校教学工作。刘国宏同志任书记。
2016年学校先后获得“青岛市全国健身操比赛一等奖”、“2016年青岛市运动会团体总分 44分”、“李沧区游泳比赛第三名”、“李沧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第一名”、“李沧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精神文明奖”、“全国优秀家长学校”等称号。
2017年先后获得“青岛市中学生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青岛市体质健康项目比赛第五名”、“青岛市教育考试优秀考点”、“李沧区中小学生运动会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三名”、“2017年艺术节闭幕式暨迎新年文艺演出圆满成功”、“青岛市十佳明星社团”等称号
2018年先后获得“第二十届中小学生艺术节及第二届彩虹杯中小学书画大赛优秀组织奖、2018年李沧区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中学组第二名、体彩杯青岛市中小学生体育联赛武术表演赛初中女子组团体第五名、青岛市教育考试优秀考点、31中数学李沧区中考优秀集备组、31中化学李沧区中考优秀集备组、李沧区中小学第一届教学节表彰的决定:优秀组织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等称号。
2019年先后获得李沧区第一届教学节优秀组织单位、李沧区三八红旗集体、李沧区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一名、国学竞赛优秀组织奖、青岛市运动会团体第八名、青岛市体彩杯中小学生体育联赛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青岛市体彩杯中小学生体育联赛运动会跳绳团体第一名、青岛市体彩杯田径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青岛市文明校园等称号。
2020年先后获得“李沧区工人先锋号”、“李沧区党员先锋岗”、”全国啦啦操竞赛青岛站少年组第二名”称号。
2021年获得李沧区2021年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三名,李沧区2021年中小学生跳绳比赛第三名,李沧区2021年中小学生排球比赛第三名。2023年青岛市啦啦操团体冠军。
办学硬件
学校占地面积20088.8平方米,生均占地13.04平方米,体育用地9323.3平方米,绿化总面积2047.6平方米,生均1.35平方米,学校建筑总面积10222.09平方米,学校拥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各两个,生物、语音、电化、劳技、音乐、美术教室、心理咨询室、团队活动(德育)室、劳技(科技)教室、史地教室、教师阅览室各一个,学生阅览室三个。图书馆拥有藏书约3.5万册。
学校现有教职工86人,其中专任教师85人,专任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达100%,本科学历达标率100%,获得区级以上荣誉称号教师占比72.6%。学校拥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各两个,生物、语音、电化、劳技、音乐、美术教室、心理 咨询室、团队活动(德育)室、劳技(科技)教室、史地教室、科技教室、教师阅览室各一个,学生阅览室三个。图书馆拥有藏书6万多册。2003年学校完成“班班通”工程,保证每个班级拥有一台微机、电视,同时保证教师人手一机。2007年为每个教室配备了一台多媒体和实物投影,2004 年学校通过了市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学校于2008年新建综合楼一座,建筑面积约2604平方米,内设多媒体教室、学术报告厅、党员活动室、科技教室、史地教室、美术教室、书法教室、健身房及办公用房等,2009年9月正式启用,极大地改善了办公环境和条件。2008年学校综合大楼落成,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办学特色
学校秉持“基于规范的行政管理,基于规律的教育教学,基于人本的学校发展和基于未来的教育实践”的指导思想,培养有灵魂、有道德、有信仰、有民族气节的学生,锻造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团队,营造和谐、创业、拼搏、向上的家文化氛围。
办学规模
学校现有28个教学班,在校生1340人,学校占地面积20088.8m2,生均占地18.33 m2,体育用地9586.3m2,全部塑胶化,绿化总面积1757.76m2,生均1.60m2,学校建筑总面积 8942.79 m2。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114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高级教师18人,一级教师32人,市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市德育先进个人13人,市、局“三八”红旗手7人,市教学能手2人,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8人,市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级骨干教师10人,研究生班学员10人。
荣誉奖励
年先后获得青岛市文明校园、“李沧区工人先锋号”、“李沧区党员先锋岗”、”全国啦啦操竞赛青岛站少年组第二名”,李沧区2021年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第三名,李沧区2021年中小学生跳绳比赛第三名,李沧区2021年中小学生排球比赛第三名等称号,2023年青岛市啦啦操团体冠军。
机构设置
学校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