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南山经

《山海经》中的一篇散文

《山海经·南山经》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出自《山海经》作者不详。

作品原文
南山经之首曰䧿山。其首曰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花,其名曰祝馀,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而黑理,其花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麂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多棪木,多白猿,多水玉,多黄金。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怪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其中多玄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又东三百里柢山。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鯥,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而有髦,其名曰类,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𪁺𱉜(chǎng fū),食之无卧。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䨼。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如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泽。其中多赤鱬,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东海,多沙石。汸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其中多白玉。
凡䧿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之礼:毛,用一璋玉瘗;糈用稌米,一壁,稻米、白菅为席。
南次二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𣬈,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有兽焉,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见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曰(zhū鴸),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无草木,多金玉。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区,东望诸𣬈。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彘,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阴,北流至于具区,其中多鮆鱼。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𨴯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其中多黄金。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
又东五百里曰仆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无鸟兽,无水。
又东五百里曰咸阴之山,无草木,无水。
又东四百里曰洵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有兽焉,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其名曰䍺。洵水出焉,而南流注于阏之泽,其中多茈蠃。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无草木,多沙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无草木,多博石,无玉。处于东海,望丘山,其光载出载入,是惟日次。
凡南次二山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毛,用一壁瘗,糈用稌。
南次三山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多象,有鸟焉,其状如鵁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其鸣自号也。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泛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多怪鸟,凯风自是出。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又东五百里曰阳夹之山。无草木,多水。
又东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无草,多怪鸟,无兽。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四百里曰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袅,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可以血玉。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槀之山。多怪兽,多大蛇。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鵷雏。
凡南次三山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龙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稰用稌。
右南经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白话译文
南山的第一座山系叫鹊山。最高的山峰叫招摇山,地处于西海边。多桂树,多金玉矿脉。有一种草,形状如韭菜却长着青色的花朵,起名祝馀(yu),吃过后不会感觉到饥饿。有一种木头,其形状像构树一样但是具有黑色的纹理,它的花朵却异常绚烂,取名迷榖(gu),佩戴后就不会迷失方向。有一种野兽,其形状像猴猿却生白耳,移动时就像人一样,名叫狌狌,吃了他的肉,就能走的飞快。丽麂水西流到海,水中生长着很多育沛,人佩戴上就不会得胀气。
从招摇山向东三百里有一个叫堂庭的山。山上有很多的棪木,和白色猿猴,盛产水晶,多黄金矿脉。
堂庭山向东三百八十里有一个叫猨翼的山。生长着很多怪异的野兽,水中也生长着怪异的鱼。盛产白玉,有很多颜色如同红白相间的绶带纹理,鼻子上长有针刺,大的有一百多斤重,叫蝮虺hui,是一种毒蛇。并且生长着很多怪异的木头。不能攀登上去。
猨翼山向东三百七十里有一个叫杻阳的山。其向阳面有很多纯度很高的金矿。而背阴面则是有很多的白银矿脉。有一种野兽,形状如马,长着白色的头发。身上的斑纹像是老虎,尾巴则是赤红色,它的鸣叫声像是歌谣一样,取名为鹿蜀,人穿他的毛皮可以多子多孙。怪水从这里起源,从此地东流入宪翼的河流中。河底生长着很多神奇的乌龟,它的形状和乌龟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却是鸟头蛇尾,名叫旋龟,它的叫声像是木头劈砍时的木头撕碎声,戴上它可以保持耳朵聪慧,并且可以治愈脚底老茧。
杻阳山向东三百里有一个柢山。山间多流水,没有花草树木。水中生长着一种鱼,大小像一头牛一样,靠着山坡居住,蛇尾而背上长着翅膀,翅膀在肋骨间生长,声音像耕田的牛一样,名字叫鯥,冬天是会冬眠栖息。吃了它的肉可以不患肿病。
柢山向东三百里有亶爰山。山间多流水,没有花草树木,不可以攀登而上。有一种野兽,像狸猫一样,但却长着人的头发,名叫类,身生双性器官,吃了它的肉就不会让人生出嫉妒心。
亶爰山向东四百里有一个基山。向阳面盛产玉石,而背阳面则生长着怪异的树木。有一种野兽,长得像羊,长着九个尾巴和四个耳朵,它的眼睛长在背上面,它的名字叫猼訑(bo dan),佩戴上它就不会感觉到恐惧。有一种鸟,长得像鸡一样但是长着三个头,有六只眼睛,六条腿,并且长着三个翅膀。名叫𪁺𱉜(chǎng fū),吃了它的肉,就不会感觉到困乏。
基山向东三百里有一个青丘山。向阳面盛产玉石,背面多青䨼染料。有一种野兽,长着狐狸的样子而且背生九尾,声音像小孩,会吃人肉,如果吃掉它的肉就可以不被邪魔蛊惑。有一种鸟兽,长得像斑鸠一样,鸣叫的声音像人吵架,名叫灌灌,佩戴上他可以让人不被蛊惑。英水从这里起源,向南流入一个叫即翼的地方。水中游动着很多红色却生人面的鱼,它的声音像鸳鸯鸟一样,吃了它的肉就可以不再生病。
青丘山向东三百五十里有山箕尾山,山的尾端靠近东海水面,岸边多沙石。汸水从这里起源,向南流入渝河,河中盛产玉石。
凡是鹊山系的山,自招摇山到箕尾山,这十座山,两千九百五十里地,它们的山神都是如鸟的身子和龙的头部。祭祀时候需要把璋玉和牲畜掩埋,祭祀用的米是剩下的谷物稻米,通过玉制的器物装起。然后以剩下的稻米和茅草为席,恭迎神像前来坐席。
南山第二高的山系是柜山。西边紧挨着流黄等国,北边可以望见诸山,东边可以望见长右山。英水从这里起源,呈西南方向流入赤水。水中有很多呈现白色的玉石,还有很多颗粒的丹砂。有一种野兽,形状长得像猪一样,长着一双鸡爪,叫起来的声音像是狗吠,它的名字叫狸力,如果在这个地方看见它,则证明这里适合种植谷物。有一种鸟,长得像老鹰一样却长着人的手,叫起来像是鴸(zhu)这个字的读音,它的名字也是鴸,它的名字就是根据它的声音起的名字,看见它的地方就会有学士被流放在此。
柜山往东南方向四百五十里有一座长右山。山上不生长草木树林,但多山间流水。山上有一种野兽,长得像猴子一样但却生四只耳朵,他的名字叫长右,它叫起来的声音像是在歌唱,看见它的地方就会发洪水。
长右山往东三百四十里有一个尧光山。它的向阳面有玉石的矿脉,而背阴面则会有金石矿脉。有一种野兽,长着人的模样却身上长满了粗硬的坚刺毛发,是群居生活而且有冬眠的习性,它的名字叫猥褢,它的声音像是砍柴时木头的声音,他出现的地方则象征着这里有繁重的劳役。
尧光山向东三百五十里有一座羽山。山下多山间流水,而山顶则容易下雨,没有生长花草树木,但是多蛇虫鼠蚁。
羽山向东三百七十里有瞿父山。没有花草树木,多金玉矿脉。
瞿父山向东四百里有句余山。没有花草树木,多金玉矿脉。
句余山向东五百里有一座浮玉山。北边可以望见城镇乡野,东边可以看见诸山。有一种野兽,长得像老虎一样却生长着牛的尾巴,它的叫声像是狗叫,它的名字叫彘,会吃人。苕水在其背阴面,向北流入城镇乡野,水里面生长着很多的鱼。
浮玉山向东五百里有一座成山。山形呈四方形而生三坛顶,山腰上多金玉矿脉,山腰下则有很多绿草青藤,𨴯水从这里起始,向南流入到虖勺水中,水中多黄金矿藏。
成山向东五百里有一座会稽山,山形呈四方形。山腰上多金玉矿藏,山腰下则有很多看起来像玉石的石头。勺水从这里起始,向南流入于湨。
会稽山向东五百里有一座夷山。山上无花草树木,山间多山石,湨水从这里起始,向南流入列涂。
夷山向东五百里有一座仆勾山,山腰上多黄金玉石矿脉,山腰下则有很多花草树木。这里没有动物活动,山间也没有水流流出。
仆勾山向东五百里有一座咸阴山,山上不生长花草树木,也没有河流从这里流出。
咸阴山向东四百里有一座洵山。向阳面盛产黄金,背阴面则盛产玉石。山里居住着一种野兽,长得就像羊一样,但是却没有口,遇见它,不可以杀了它,它的名字叫䍺。洵水从这里起始,向南流入于沼泽地中,水中多紫色的蚌类。
洵山向东四百里有一座虖勺山。山腰上生长着很多的楠树,而山腰下则生长着很多的荆棘。滂水从这里起始,向东流入海中。
虖勺山向东五百里有一座区吴山。山上不生长花草树木,地上都是石头和沙子,鹿水从这里起始,向南流入滂水中。
再往东五百里,有一座鹿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有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泽更水从这座山发源,然后向南流入滂水。水中生长着一种野兽,名字叫蛊雕,他长得像老鹰一样但是头生双角,它的声音像是婴儿的嘤啼,是吃人的野兽。
鹿吴山向东五百里是一座漆吴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但是有很多可以制作棋盘的博石,没有玉石矿藏。漆吴山位于东海边上,可以远眺看见丘山,丘山上太阳日出日落,就是一天。
凡是南山第二山系,从柜山到漆吴山,这十七座山,七千二百里。他们的山神像都是龙的身子和鸟的头部组成。他们祭祀时的礼仪便是将玉璧和牲畜掩埋起来,祭祀时用的米是平时剩下的稻米。
南山的第三座山系的第一座山便是天虞山。山腰下的山间多流水,人不能上去。
天虞山向东五百里有一座祷过山,山腰上多金玉矿脉,山腰下生长着很多的野兽,有犀牛,兕(si),和大象。山上有一种鸟,看起来就像赤头鹭一样但是却是白色头发,而且长着人的脸颊,它的名字叫瞿如,它的叫声就时它的名字。泿水从这里起源,向南流入大海中。水中生长着虎蛟,它长着鱼的身子却是蛇的尾巴,它的叫声像鸳鸯鸟一样,吃了它的肉就不会得肿胀,而且可以治愈痔疮。
祷过山向东五百里有一座丹穴山。山上多金玉矿脉。丹水从这里起源,向南流入渤海。山上有一种鸟,看起来像鸡一样,身上布满着五彩的花纹,它的名字叫凤皇,它头上的花纹是德字,翅膀上的花纹是义字,背上的花纹是礼字,胸口上的花纹是仁字,肚子上的花纹是信字。凤皇这种鸟,饮食和普通鸟儿一样,经常会自己跳舞,自己唱歌,如果看见它,则象征天下太平。
丹穴山向东五百里有一座发爽山。山上不生长花草树木,山间多流水,生长着很多的白色猿猴。泛水从这里起源,向南流入到渤海中。
发爽山向东五百里就到了旄(mao)山的终,山的南边有一个山谷,名字叫育遗,谷中生长着很多奇怪的鸟,凯风从这里吹出。
旄山向东四百里就到了非山的顶部。山顶上多金玉矿脉,山上无流水,山下多蛇虫鼠蚁。
非山向东五百里到阳夹山。山上不生长花草树木,山间多流水。
阳夹山向东五百里到灌湘山。山上生长着很多的树木,没有草,山上有很多奇怪的鸟,没有野兽。
灌湘山向东五百里到鸡山。山腰上多黄金矿脉,山腰下多可制作染料的红色矿石。黑水从这里起源,向南流入大海中。水中生长着一种鱄鱼,看上去像鲋鱼一样,但是却长着猪的毛发,它的声音像猪一样,如果看见它,那么这个地方就会有酷热的天气。
鸡山向东四百里有一座令丘山。山上没有花草树木,却有很多火焰。它的南边有一个山谷,它的名字叫中谷,条风从这里吹出。有一种鸟,长得像猫头鹰一样,却长着人面生四目,而且有耳朵,它的名字叫顒,它的叫声就是它的名字,如果看见它,那么这个地方就会有酷热的天气。
令丘山向东三百七十里有一座仑者山。山腰上多金玉矿脉,山下多可制作染料的青色矿石。有一种木头,长得像构树一样,但是却是红色的纹理,它的汁液粘稠的像是油漆一样,但是味道却是甘甜的,人吃了它就不会感觉到饥饿,可以解除疲劳,它的名字叫白䓘,可以用它来染红玉石。
仑者山向东五百八十里有一座禺槀山。山上生长着很多怪异的野兽,也有很多体积庞大的蛇。
禺槀山向东五百八十里有一座南禹山。山腰上多金玉矿脉,山腰下多山间流水。山中有一个洞穴,有水流出后便会立即有水补充入洞穴,夏天时水向外流动,冬天时则不流动。佐水从这里起源,向东南流入到海中,水中有凤皇和鵷雏。
凡是南山第三山系,从天虞山到南禺山,着十四座山,六千五百三十里。神像都是龙的身子和人的面貌。祭祀时候的礼仪都是用白色的狗作贡品,祭祀时用的米是平时剩下的稻米。
以上便是南山经的山志,大小山总计四十座山,一共跨越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作者争议
《山海经》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也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杂录《庄》、《列》 、《离骚》 、《周书》、《晋乘》以成者” 。现代学者也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