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逸史》是清代花溪逸士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共二十八回。清乾隆五十八年已经完稿,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镌刻出版。
内容简介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明神宗万历年间。才貌双全的程乡县士子黄逢玉在重阳佳节,动了雅兴,陪父亲思斋公,带着工人黄汉,到长耳山登高,游历了唐王岩、真武岩、寒婆凹等名胜古迹。逢玉诗兴大发,席上赋诗,受到大家的赞赏,石禅师山门赠咒,预示逢玉的命运。
逢玉不久便奉父母之命,前往增城探访姑母,经过河源梅花村时,遇见隐者张瀚(秋谷)及其女张贵儿。张氏父女对逢玉产生好感,意欲相托;黄逢玉也爱贵儿美丽聪明,遂允先订婚约,修书向家中父母禀报。时有富家子名何足像者颇嚣张,黄逢玉“压富儿惟诗一首”,因此结仇。
逢玉告别张氏父女往增城,行至嘉桂岭,时值瑶族女王李小鬟正欲挑选可心的夫婿。第五回“浪吟诗黄逢玉中计,甘作妾李小鬟招亲”,生动地展现了女瑶王对黄逢玉一见钟情,自愿甘作偏房的场面。在允许一夫多妻的封建时代,黄逢玉又爱上了勇武而真诚的李小鬟,于是定下婚事,又成夫妻。李小鬟同意逢玉继续前行寻探姑母,并约张贵儿父女到嘉桂岭团聚。谁知逢玉行至天马山时,又被另一瑶王梅英所截,威逼逢玉与其妹梅映雪成婚。逢玉不允,但梅英始终不肯放逢玉离去,而且伪造逢玉书信,说在天马山被监禁,危在旦夕,求小环来救。李小鬟不知这是梅英的奸计,信以为真,率军远征天马山,梅英依仗险要的地理形势,以逸待劳,布下圈套,使李小鬟损兵折将。如果不是心腹女将易服替死,小环已难逃厄运。梅氏兄妹以为死者为真李小鬟,告知逢玉,望其回心转意,讨梅映雪为妻。逢玉要求亲葬李小鬟时,亦未发觉其乃易服之女将。葬后,逢玉午夜出走,不慎跌落河中,被船家救起。蛋户妹“矢俗如刘三妹,不轻嫁人,随意歌乐”,大女郎唱:“云在水中非冒影,水流云动非冒情,云去水流两自在,云何负水水河萦。”他们在晚上3人共铺,畅鱼水之乐。逢玉仍决定去找张贵儿,遂由船户送往。
到梅花村后,逢玉见张贵儿的家宅已被焚毁,张氏父女不知所踪,彷徨迷茫中,又被前番因作诗结仇的何足像陷害,遂被官府拘禁,将要处死。梅映雪闻讯,“急救夫大起三军,运奇谋遂破六步”“怒屠三水县,力困五羊城”,梅映雪屡攻不下省城,心急如焚。她不得已负荆请罪,前往嘉桂山向李小鬟求援。李小鬟得知逢玉未死,遂不念旧恶,协同梅映雪攻破省城,救出黄逢玉。
张贵儿的经历也颇为曲折。张家被何家午夜焚烧时,贵儿与侍女仓皇逃生,与父亲失散,只得女扮男装,前往程乡县黄逢玉家中。是时接到正在嘉桂山的逢玉家书,遂与逢玉的父母前往嘉桂山。易装为男的张贵儿在龙川途中遭强盗蓝能抢劫,不能脱身,为保全逢玉父母,遂表示愿为蓝能出谋划策,担任军师。蓝能却要强招为婿,张贵儿不允。蓝能大怒,声言要处斩,幸蓝女从旁劝说,乃将贵儿禁闭。原来,该女非蓝能所亲生,其名实为谢金莲,十多年前,其家遭蓝能劫掠,父亲被害,母亲被霸占。金莲母含垢忍辱,抚养金莲成人后告之详情,嘱女为父母报仇。母亲死去后,金莲报仇之心日切,她见贵儿有才,欲借以报仇,遂寻机与贵儿接触,经多次攀谈后,互相逐渐了解信任,“谢金莲哭诉衷肠,张贵儿感剖心腹”,贵儿说明自己是女儿身,二人成为莫逆。于是贵儿伪作悔意,向蓝能表示同意成婚。蓝能十分欢喜,极为信任。此后,蓝能军屡败官军,势力越来越大,有人向官府建议,招黄逢玉率领天马山、嘉桂山人马前去征剿。得到朝廷恩准,黄逢玉遂兴兵前往征讨蓝能,张贵儿闻讯,遂伪作察看敌情,化装下山,见到了久别的黄逢玉。张贵儿献破蓝能计谋。黄逢玉依计行事,果然一战成功,诛杀蓝能,荡平寇盗。黄逢玉被明神宗封为东安侯,与张贵儿、李小鬟、梅映雪大团圆,谢金莲亦成为黄妾。嗣后,黄逢玉感念宦途风险,遂与四妻妾一同归隐。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岭南逸史》是以明神宗万历初年粤西罗旁、永安等地瑶民起义这一重大民族事件为背景展开的。此书并非凭空虚构,其凡例云:“是编悉依《霍山老人杂录》、《圣山外记》、《
广东新语》及《赤雅外志》、永安、罗定、省府诸志考定,间有一二年月不符者,因事要成片段,不得不略为组织。”这表明此书是依据正史史料、野史的传闻轶事进行敷衍的。《明史》《广东通志》《罗定州志》等正史均有关于罗旁瑶族起义的记载,如《明史》中的《凌云翼传》云:“凌云翼寻进征罗旁……云翼乃大集兵,令两广总兵张元勋、李锡将之。四阅月,克巢五百六十,俘斩、招降四万二千八百余人。岑溪六十三山、七山、那留、连城诸处邻境瑶、僮皆惧。”“六年夏,与巡抚吴文华讨平河池、咘咳、北三诸瑶,又捕斩广东大庙诸山贼。岭表悉定。”《陈璘传》云:“璘所破凡九十巢。已,分十道大征。璘从信宜入,会诸军,覆灭之,以其地置罗定州及东安、西宁二县。”这些正史的史料成为《岭南逸史》创作的重要素材。
《岭南逸史》还取材于《霍山老人杂录》《圣山外记》《广东新语》《赤雅外志》等野史。可惜的是,《霍山老人杂录》《圣山外记》《赤雅外志》今已散佚。屈大均《广东新语》保留了一些材料,“永安县”“永安三都”“东安诸山”“永安诸盗”等记载了罗旁、永安的地理、社会情况和瑶族起义事件,其中《永安诸盗》甚为详细,“永安重峦复嶂,昔固盗薮。”“而磜头山故有铁冶,贼往往巢穴其中,分道出掠,官兵屡扑不能绝。贼穷辄还磜头,结寨自固,已复盘据五县。”《永安诸盗》还记载了隆庆至万历年间以蓝能为首的瑶族势力大盛和主抚缩朒的昏庸,“蓝能贼复袭郡城外东平,欲席卷去,未至十里而曙觉,遂破涌口营鹿游冈,掳掠子女,责赎捆载而归。当是时,烟火达于谯橹,不能以一矢加遗,东西两江群盗遂炽。”“有司缩朒主抚,置不省……自是良民御贼,反蒙激变之辜。”这些记载皆被《岭南逸史》吸收。
人物介绍
黄逢玉
主人公姓黄名琼,字逢玉。他是个地道的客家人。他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府程乡县桃花村。“自幼聪明俊拔,无书不读,诗词歌赋,无所不晓,而又天生神力,善使双剑。家中祖传一双龙泉宝剑,他舞动起来,初时还似两条白坨,蜿蜒上下,舞到闹越处,竟是一团白雪,在地下乱滚,也不见剑,也不见人。”
梅映雪
梅映雪是有代表性的瑶族人物形象。她是天马山瑶王梅英的姐姐,天性率真烂漫,当听军师诸葛同说她与黄逢玉有婚姻之缘后,便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黄逢玉。她第二次遇到被她打过的钱大秀时,见他鼻尖还贴着膏药,便“忍不住伏在梅英背后,咬着袖儿咯吱吱的笑”。她没有汉族女子的矜持与羞涩,为了使逢玉开心,她“笑嘻嘻,千娇百媚走至逢玉面前”,“妆出妖娆,用左手搭在逢玉肩上,右手把盏轻轻凑在逢玉口上道:郎若陪得妾过,妾心方安。”她情感炽热而激烈,见逢玉伤心,也就陪着涕泣,见逢玉思恋着李小鬟,她便愤恨不已,“暗自恨道:我原料他必定是恋着那妖婢,今果一些不错,可恨妖婢牵着黄郎,必须寻个计来开除了他,方能使黄郎死心塌地住在我这里。”为了除掉情敌,她不惜与李小鬟展开激烈的战斗。她还有着男性的粗悍勇猛,当逢玉被囚,她带领军队冲锋陷阵,攻城掠地,当军中无粮,众将惧怕鸟铳利害,无一人敢去劫粮时,她奋然道:“今日为奴黄郎之事,还当奴亲去走一遭,死而无怨。”梅映雪这一形象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瑶族人的率真爽朗、热烈豪放及粗悍勇猛的民族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连评点者也被这个形象所折服,西园老人盛赞她“煞是风流”“倜傥不拘”。
李小鬟
李小鬟是嘉桂山的瑶族女王,亦具有典型的瑶族性格。其强悍勇猛胜过梅映雪,在鸦儿灌,她带领300女兵从缩朒的20万大军中救出其父李刚,“小鬟知是主帅,抛了众将,拍马直抢将来,举枪便刺。缩朒大惊,急退时,腿上早着了一枪。”这一战使全省胆落,亦使她成为嘉桂山的领袖。她的情感亦热烈真挚,当听到黄逢玉拒婚天马山时,“便扑簇簇泪下沾襟”“大叫一声,愤绝于几。”为了解救黄逢玉,她不惜率大军攻打天马山,攻打省城。但她不像梅映雪那样粗犷不羁,而是性格敦厚,喜读书,通晓弹琴赋诗。她还胸怀大略,富有智慧,效仿洗夫人,带领瑶民归顺明王朝,禁兵劫掠,激励将士屯田恳荒,使嘉桂山成为牛羊满野,鸡豚成队的乐土。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岭南逸史》的价值,首先在于反映清中叶失意文人的真实思想感情。他们不满清朝政府的统治,怀念朱明政权。借小说中人物之口,说得清清楚楚:“今大明皇帝,四海统一,东西南朔,莫敢不服。”他们赞成民族融合。小说写黄逢玉与瑶女李小鬟、梅映雪以及二疍女的结合和交往,皆持肯定的态度,生动地反映了客家人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的历史真实。小说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少数民族认同汉文化的历史过程。李小鬟、梅映雪钟情于黄逢玉,并非偶然,从本质上来说,乃是一种文化的认同。
艺术特色
《岭南逸史》的文学价值突出地表现在它保存了大量的客家方言俗谚和客家山歌,使客家人读起来感到特别亲切。
先看人物命名,如“何足像”,乃富翁何肖之子。在客家方言中,“足像”乃是指某些人趾高气扬、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神态。以此命名,生动揭示纨绔子弟的性格特征。又如,写蓝能所部的“陈铁牛有将八员,皆骁勇善战,内中两个,一名廖得,一名来得,尤其骄捷”。这两个人名“廖得”“来得”在客方言中都是挺厉害的意思。又如一人绰号为“竹篙鬼”,客方言中是指瘦高个儿。
方言土语,在小说中更是屡见不鲜:“只愿这帖药,天灵灵,地灵灵,一服就中”“拔了萝卜地皮宽”,瑶人在那里“做生理”“就使当朝宰相,也未必压得我黄逢玉倒”“滑溜溜搭不住,来一个鹞子翻身”“炙些粥来与逢玉吃”“必须下段磨铁成针的细嫩工夫方有巴肥”“店主见打得狼”“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等,这里的语言,一般非客籍人士也可读懂意会,但如“巴肥”指有明显的成绩,“打得狼”在这里是指“打得狠”的意思,则只有懂客方言的读者才能领略其奥妙了。至于《岭南逸史》中所引用的大量客家山歌,则是客家文人向民间文学吸取营养的最好证明,它表明了客家文学早就具有雅俗互动的特点。
在艺术技巧运用方面,作者匠心独运,“或顺伏,或逆擒,或倒插,或旁衬,或一篇完结一人,或数篇完结一人,皆部中之波澜也”。行文富于变化,而结尾引名人屈大均书石:“父孝子,子孝子,牛塘与山林,两坟隔十里,牛塘不封树,行人罔不知。”使小说增强了真实感,也是作者着意为之。张西园在鉴定《岭南逸史》时说:“予尝南游永安矣,见乎‘一门三孝’坊石,犹岿然存也;西至罗旁过九星岩,击石鼓,渊渊有声;登锦石,诵屈子铭,其所见皆不虚夫!”作品故事的虚构与历史地理的真实成功地结合在一起,而无“荒唐”之感。
后世影响
作为较早出现的一部英雄儿女小说,《岭南逸史》的小说史意义也应值得关注。它塑造的英雄儿女形象以及描写的男女遇合故事,对后代小说特别是英雄儿女小说有较深远的影响。《
儿女英雄传》中的侠女十三妹即受到《岭南逸史》中梅映雪的影响,十三妹起初久居山林,见义勇为,抑强扶弱,豪爽侠义中带有一种粗蛮野性,但她后来恪守闺训,变得温柔和顺,这都可以从梅映雪身上找到影子。《岭南逸史》的情节设置也有可取之处,在小说篇末,竹园评日:“起伏照应,回环相生,错综以尽其变,摇曳以生其姿,可谓尽态极妍。”刘松亭总评其有“大主脑”“大线索”“大关钮”,并说:“或顺伏,或逆擒,或倒插,或旁衬,或一篇完结一人,或数篇完结一人,皆部中之波澜也。”这都对后世小说有影响。如其某些情节被后世小说所借鉴,第二回写黄逢玉“酒中闻大盗弄法驱凶”的情节就被《
蜃楼外史》采用,张贵儿女扮男装为强盗头子蓝能强招为女婿也为《英云三生梦》所效仿。《岭南逸史》作为一种新的小说类型一英雄儿女小说,虽然其思想性和艺术性不是太高(这自然影响它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但是其开创性不容忽视。
作品评价
“作者根据史实,以他的故乡为中心,把历史上的和他虚构的人物巧妙地交织成爱情的瓜葛。然后让青年与少数民族及汉族的女性相继结婚,征讨那些农民生活的乱民贼军,确保治安,辅助王化。”并“以嘉应州为故乡的作者黄岩,非常熟悉这里的高林,并在广泛地描绘从东江到北江乃至西江地区纵带的文字里,洋溢着浓烈的南方亚热带气息。在这背景下驰骋着的人物所组成的矛盾,是一幅惊心动战争画卷,可以说是继承了《三国演义》那样的好。”(日本文学批评家
波多野太郎《读〈岭南逸史〉》评)
作者简介
黄岩,字耐庵,一字峻寿,号花溪逸士,嘉应(今广东梅州)桃源堡人,光绪《嘉应州志·艺文志》有传,谓生平淡于名利,习儒喜好为诗,撰有《岭南荔支咏》《花溪文集诗集》,又兼读医学嗜岐黄书,凡《灵枢》《素问》金元医家著述及《薛氏医案》《绿岳全书》,无不精研,深得其秘旨,遂以医名于世,著《医学精要》、《娠科纂要》。嘉庆甲子年(1804)设塾授徒,业医者数人,《医学精要》一书即为其授徒教本,学术传儿子黄绍官、黄淮官、黄善官、黄晋官等,并编著《岭南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