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灵王是道教文化的产物,是海南省富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民间海神。最初是由位于海南岛西部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昌化岭上的一块石头,因民间传说和皇帝诏封,民间神化并受膜拜,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信仰。
历史沿革
峻灵王是道教文化的产物。道教是我国本土
宗教,初生于
东汉末年,形成于
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汉代,汉军过琼征战,而后解甲的军人沿昌化江两岸定居了下来,为了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及传承中原文化,道教文化开始在海南传播。昌江是海南道教的发源地,道教的兴起和扩散,造就了道教名山圣境,位于昌化江畔的昌化大岭应运而生,成了当时的道教圣地。
昌化大岭位于现今的
昌化镇东北处,岭高460米,延袤十里九峰,气势恢宏,景色壮美,汉代时是昌化县的祖山。汉时,人们认为昌化大岭是五指山脉的来龙,是海南岛的源头。“琼之为州,孤悬海外,由安南导其脉,至昌化发其源,有山特起于其邑中,绵亘儋州周围八十余里,实为五指山来龙之祖,阖府作镇之区。”《昌化县志》因此,昌化大岭被冠以“神山”,而坐落于岭半腰的一块10米高、身围8米的巨石也就顺理成章,被冠以“神山爷”,以供信众顶礼膜拜。
五代南汉时期,昌化大岭已被世人视为道教蓬莱仙境别宫,神山爷及神山庙盛名远播,昌化县境内及周边地区以致跨海内陆渔民、农民和商贾纷纷前来求神祈佑。马伏波征南,为稳定军心,圣上即封神山爷为军中一名大帅——“镇海广德王”,以率部队平定
海南。
唐代初期,道教文化在海南已非常兴旺。作为海南道教的发源地,昌化县在城内兴建了景昌观等道教庙宇,“镇海广德王”头戴珠冠、身披霞衣,威风凛凛在庙内端座。一时信众涌来,香火鼎盛。
唐代宗时期(762—779),有一得道的尼姑梦见天帝给她八件宝器,要她献给朝廷以定天下,唐代宗便改年号为“
宝应”。海南信众认为其中的八宝之一便是现今海南昌江县昌化大岭上的“镇海广德王”,是上天分来座镇海南的宝物。
宋神宗时,
承议郎(宪使)彭次云上书请求册封“神山爷”。
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皇帝下诏封“神山爷”为峻灵王。清代,道教文化在海南得到进一步发展,作为海南道教文化的发源地,各路道家纷纷来朝。
清
光绪十二年(1886年)八月十八日,又奉诏加封为昭德明王。
由于“峻灵王”为朝廷正式封号,故道教及民间一直呼其为峻灵王。
1952年,峻灵王庙毁于飓风,从此破落。
1984年,临高、儋县、昌江等地渔民出于“结草衔环”之意,捐资在原址重建峻灵王庙。
1992年又重新修建,才有今天的规模。
文化
官方文化空间
五代南汉(905—971年)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诏封昌化大岭山神为镇海广德王,俗称二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六月六日成道。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经彭次云之请,诏封山神为峻灵王。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八月十八日,又奉诏加封为昭德明王。
道教文化空间
五代时,官民就建庙祭祀山神爷爷。
宋代,在昌化城西建一座峻灵王庙,面积约有500平方米,非常精巧,砖石结构,设前后殿各3间,左右廊宅各2间,中庭设祭坛1个。宋峻灵王庙建成后,香火极盛,日日夜夜灯烛长明。
明代崇祯年间,时任昌化知县张三光主持重修,在今昌化岭下约100米处建起峻灵王庙,面积500平方米,与宋时的峻灵王庙一样壮观,香火终年不断。
1952年被飓风摧毁,破四旧和“文革”中又遭洗劫。1984年,临高、儋州、东方、昌江等地沿海渔民自筹资金重建,共1幢3间,面积80平方米。1989年,峻灵王庙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
苏东坡谒拜后,峻灵王享负盛名,古昌化县成为海南历代道教胜地,昌化县及周边地区以至两广地区渔、农民笃信道教的人,经常来烧香祀拜,历久不衰。为了祭祀方便,一些地区还把峻灵王请到当地,如东方港门的“港门老爷”,其实就是峻灵王。峻灵王的信徒不仅是渔民,许多商贾、农民等在有灾有难时,也到峻灵王庙祈愿,以求得全家平安,万事如意。1950年全县有庙堂17处,道士124人,其中香火最盛、求神抽签人数最多者为峻灵王庙,时有住堂道士23人。
《昌化县志》载:“凡旱涝灾难疾病,往祷辄应。”千百年以来,峻灵王是百姓心中的偶像和保护神,备受崇拜。尤其是渔民,把生命和生产都寄托于峻灵王,出海前酬拜。祭拜的旺季,众信徒汇聚峻灵王庙广场铺席露宿,热闹非凡。听渔民说,峻灵王像一盏航海明灯,在茫茫大海中,不管遇到多大的风浪,只要看到峻灵王石,渔民心里就踏实,有了安全感。广东、广西沿海一带和本岛各市县等地信徒,经常相邀来祭拜、求签、祈福。
峻灵王文化是基于对峻灵王的崇拜信仰而形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民俗文化。以昌化大岭、峻灵王神石为物质载体,以祭祀、传说、文学、民歌等为传播途径,寄托了人们对带给人类社会博爱、安宁、祥和生活的神祗内心感激和无限崇拜。
民俗文化空间
祭祀峻灵王已成为昌化地区的一种民俗。大型庙会一般请道公主持祭祀仪式,念诵斋文,俗称“作斋”。一年一度的庆祝峻灵王诞辰活动十分隆重,全岛沿海各地的渔民和商人聚集到昌江县峻灵王庙,祭拜,祈愿。信众或开着自己的车来,或包车组团来。人山人海,场面十分壮观。夜晚,信众通宵达旦烧香放鞭炮,唱民歌、唱琼剧、唱临高
哩哩美,演唱
儋州调声等西部各地民歌。一些有经济实力的信徒自愿捐款请来琼剧团演戏。古时逢天旱,村民在神庙前设坛,道公主持祭拜,率村民三步一拜,九步一跪叩首,祈求峻灵王布云行雨救苍生。庙会活动一直延续直至 今,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峻灵王庙会,集信仰、商贸、旅游于一身,有歌舞、游戏、竞技和体育活动,是民间喜闻乐见的盛会,成为乡民、朋友、信众大聚会,传统文化大展示的舞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由此看来,信仰峻灵王的习俗及其祭祀的庙会是民间文化形态,可以把这种民俗作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同时也是旅游资源。
特色
自然生态得天独厚
昌化大岭是峻灵王文化圣地,以“林秀”“石奇”“泉甘”“花香”而闻名,又有“洞异”“树怪”“宝藏”之美誉。遍布山间的花岗岩石,大小不一,奇形怪状,形态各异,构成无数绝妙的景致。石景中,尤以纤尘不染的“洞天仙境”和被神化了的“兄弟石”最可称道。在山上第一峰西南方,有一处景致叫“洞天仙境”,由六块巨石在三个方位环围而成。在东南方的石面上被雨水冲刷出许多裂纹,看上去象是一些自然生成的字,更神奇的是石面上由石粒结成两道褐色的斑纹,一道如“亻”、一道为“山”,看上去象是“仙山”二字,或“仙”字。还有“蓬莱亭”、“宫庭金鼓”、“摩天金龟”、“夫妻石”、“和尚念经”、“雄狮”、“香炉鼎”等,不一而足。山里原有多处甘泉,常流不息,积渚成潭,清澈甘甜。因山林破坏严重,现已干涸。峻灵王石前面有一石案,上有三个石壶,常年积水不枯,甚为神奇。
山上树木茂盛,自成森林,珍贵的树种有龙舌、
花梨、土檀、沉香等,还有
榕树、
鸡翅、黄杨等。盛产
荔枝、
龙眼、
黄柑、石榴、
香蕉、
芒果等果树。还有许多奇形怪状的树木,如十里香、
博兰、
福建茶、
继木等。
人文积淀悠久厚重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遭贬儋州,游览昌化山水,登临昌化大岭,拜谒峻灵王,他描写:“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巉然若巨人,冠帽西南向而坐”,称昌化岭“山有石池,产有紫麟鱼,民莫敢犯。”并题写碑铭:“琼崖千里块海中,民彝杂居古相蒙。方壶蓬莱此别宫,峻灵独立秀且雄……”后人把诗雕刻于碑,以志纪念。北返后,又撰写了《峻灵王庙记》。文坛宗师结缘峻灵王,挥亳题铭,妙笔生辉,诗文赞神石,给地处南荒边陲的峻灵王增添了人文魅力。
清代知县李有益于戊戌二月望九日登山游览,作诗赞颂:“万石矗太空,何缘得一面。……愿与石千秋,海疆永安奠。”
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儋州进士
王云清《峻灵王出世纪略》揭示了峻灵王的身世:他本是天皇氏第五子,生于戊午年戊午月戊午日戊午时,修成道后,女娲下旨,敕令同补南天,每每显灵,官民军吏,有祷皆应,因其崇奉为神,并称其山为“神山”。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和身世,让百姓对峻灵王顶礼膜拜。
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无不仰慕,前来膜拜,留下墨宝,歌颂峻灵王的神功奇迹。苏东坡的《峻灵王庙记》,张三光的《重立峻灵王庙记》,以及近现代仰慕者的吟咏,历代文人墨客的词章文字,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丰富史料,为峻灵王文化空间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民间文化蕴藏丰富
关于峻灵王,民间有许多传说,无论是记载于史籍,还是流传在市井,无一不是神乎其神,给本身就充满神奇色彩的昌化岭留下了一笔让人称奇的文化遗产。见之史志记载的如兄弟向海捕鱼而化,为上帝守宝而奠南极等等。
据说,峻灵明王本是天帝的第五个儿子,在深山修炼道法。成道后,天突然塌崩。女娲受命派遣峻灵王南下补天,一直补到海南岛昌化县。由于峻灵王神力无穷,得到了天帝的赏识重用,于是安排他化成昌化岭上的巨石,守卫这一方土地。从此,这里的黎民百姓就过上了平平安安的日子。为了感激峻灵王的庇佑,当地百姓将峻灵王化身而成的昌化岭称为神山而膜拜。
另有传说,相传在古代,昌化一带海域来了一条恶龙,经常兴风作浪,鲸吞大量的鱼虾,连渔民也不放过,搞得天昏地暗。天上一位大力神听说此事,愤怒异常,下凡为民除害,斩杀了恶龙。为了扶善镇恶,保护生灵,他就地化作巨石,打坐昌化岭上。据民间流传,汉代马伏波将军率部到海南拓疆开郡,北返渡琼州海峡时,狂风黑浪,十分危急,他想起昌化岭神石很灵验的传说,便在船头跪拜,祈求保佑,瞬间风平浪静,顺利过海。马伏波禀明皇帝,封赐昌化岭神石为其部队中的一名大帅,号“广德王”,镇守南疆,并建一座大庙,铸造头戴珠冠、身披霞衣的宝像。各种传说和故事,引来历代百姓对它的仰拜。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峻灵王文化自身丰富的自然生态、人文历史、民间习俗和滨海风光是极其重要的资源。从外部条件看,在这山、河、海交接的地带,周边景观如沿海沙滩带、昌化江口沙洲、昌化古城遗址、棋子湾景区、昌化港、赵鼎衣冠冢等,以及昌化风情小镇,拉长了峻灵王文化旅游的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