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学是信仰旅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中心部分,表达了信仰过程中对所信赖的神所作出的回应行为。
理论基础
崇拜是决定信仰的定向与发展的关键,也就是此信仰的本质如何,例“撒旦教的崇拜是以邪恶方式,而基督教所在乎追随的是使得神的荣耀,人得以成圣。”虽然不同的宗教有着各自的崇拜方式与方法,但其最终内在的本质目的是一致的,便是为了荣所尊荣的神得到本应得的荣耀,并在崇拜中满足人内心真实对神的渴望。
崇拜的中心便是“神得着荣耀,人得以成圣”,因着如此的中心而进行的一系列礼节。这些礼节因着时代、历史、所在地区的不同或许在形式上都有变化,但其内在的信息始终保守一致,当归纳许多的礼节进行方式便可之其意义。
在历史的演化中崇拜经历了各种的变迁,并在其中不断的成熟与规范。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中,各个宗教明白道崇拜的需要并其真实的影响力,就开始逐渐的整合崇拜的各方面,将崇拜有系统、连接、合一的归纳成为学科这就是崇拜学的由来。
崇拜方式
礼节
崇拜属于人类行为中的一种礼节活动。礼节的范围相当广阔,礼节研究更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礼节一词有多种用法,但似乎存在多种共通之处。首先礼节是一种行为;其次礼节是一种经常重复进行的行为。再者,礼节是社会活动,发挥着群体相交的职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及心理学家对理解均感极大兴趣。形形色色的礼节,正是维系、凝众人类社会的必要工具。不论是国庆纪念、公路交通或周末大学足球比赛,均会举行若干礼节,以发挥群体共同遵行的重要性。家庭礼节包括生日会、结婚周年纪念等,甚至儿孙对长辈的定期探望,其实都可算是一种礼节。 ——引用《基督教崇拜导论》
节期
礼仪年:将临期、圣诞期、主显期、大斋期、受难局、复活节、圣灵降临期(三 一主日、常年期)
会幕节期(安息日、月朔、赎罪日、安息年、禧年、逾越节、无酵饼节、五旬节、住棚节)
程序
准备、进堂、宣召和问安、开始祷文、赞颂、认罪、宣赦、读经(经课)、回应经课、圣道(讲道)、圣礼、回应圣道和圣礼(唱诗、奉献、立志响应、 祷告响应)、互祝平安、差遣礼 、崇拜的视觉、听觉(崇拜音乐学)、嗅觉、味觉、触觉、
崇拜内容不是偏重理性,就是偏重感情;不是千篇一律,沉闷不堪,就是哗众取宠,但求试听之误
崇拜聚会的真正意义失去了,乃是因为教会的功能失衡所致。
著名人物
马丁·路德
1544年、马丁·路德在托尔高城(Torgau Castle)他指出,在基督教崇拜中,
「只应让亲爱之主自己通过其圣言与我们说话,以及让我们在祷告与歌颂赞美之中与他说话,舍此之外别无其它。」
在《大教义问答》(LargeCatechism)中,路德再作近似的论述,认为人们参加崇拜,乃是「众集以聆听和研读上帝圣道,然后以诗歌、祷告赞美上帝。」
因此,崇拜具有启示与响应的双重意义。而两者皆得力于圣灵。
约翰·加尔文
至于约翰·加尔文,尽管对崇拜中的偶像敬拜及迷信成分大肆抨击,但也同意,「上帝赐给我们若干礼式,以彰显基督的临在,这绝不是叫人反感的事情。」基督教崇拜的最终目的是要与上帝契合。「通过宗教的操练,我们可得到提升,直达上帝面前。凡圣道之宣扬、各种圣礼、神圣的聚集,以至教会的整个外在制度,莫不为了让我们与上帝契合而设。」
大主教克兰玛
圣公会大主教克兰玛(Thomas Cranmer)认为,崇拜礼式的目的,实为「带出上帝的荣尊或光荣,并将人还原至完全与神圣的生活。」因此,崇拜乃是指向神的荣耀、人的称义。现代神学中将崇拜与社会公义相提并论者,实与克兰玛遥相呼应。
傅罗若夫斯基
俄罗斯正教会神学家傅罗若夫斯基(George Florovsky)也认同,崇拜含有启示与响应的双重意义:基督教崇拜是人对神圣的呼召、上帝『大能作为』的响应,其极峰是基督的救赎作为。」他极其强调,人对上帝的回应,具有群体本质:「基督徒的存有,本质上是群体的存有,作基督徒就是处于群体之内、处于教会之内。」上帝在崇拜中积极作为,不亚于崇拜参与者,乃指在此群体之内而言。应对上帝过去以至当下在我们中间的作为,「基督教崇拜基本上是赞美和景仰的行径,怀感恩之心,承认上帝的宽宏大爱及救赎恩慈。
罗马教会常以「荣耀上主、使人成圣」来形容崇拜。此语源出自教宗庇护十世于1903年就教会音乐所发表的自动诏书。在这份具有地标意义的诏书中,他指出崇拜的目的是为了「荣耀上主和圣化、教化信众。」12教宗庇护十二世于1947年就崇拜发表通谕,名为《天主中保》(Mediator Dei),再次沿用有关表述。同一定义常见于1963年第二次梵蒂冈大公会议文献《礼仪序的对调》,引申出一个重要的问题:荣耀上主和使人成圣,究竟孰先孰后?不少关于崇拜的争论,均萦绕这问题而生,对于教会音乐工作者而言,尤有切身关系。
各种时期的崇拜(《认古识今崇拜》韦柏著)崇拜的重点:崇拜的内容以基督为中心崇拜的结构以圣道和圣餐礼仪为本(包括祷告、歌颂、赞美、祝福)崇拜的处境以教会为本(上帝呼召的群体)——《认古识今崇拜》韦柏著
历史沿革
使徒时期的崇拜
他们天天同心在殿里恒切地聚集,一家一家地擘饼,存着欢乐和诚恳的心用饭,(徒2:46)
希腊文化的信徒:安提阿成为希利尼语系信徒教会的重要中心,从文献记载得悉,希利尼语系信徒崇拜模式有两大特色:拒绝奉行犹太人的礼仪规定;强调犹太人礼仪预表的,已在基督里得着完全的应验
外邦的信徒:见哥林多书信,外邦人崇尚自由(林前14:40),但保罗强调崇拜要按秩序而行。当时的崇拜模式和程序:祝福(林前1:3,16:23)、主日聚会(林前16:1-2)、五旬节举行特别崇拜(林前16:8)、守逾越节(林前5:7-8)、亲嘴问安(林前16:20)
第一世纪的崇拜
后使徒时期的崇拜(主后60-100年)
教会组织日趋成熟,崇拜也趋向按程序而行。
第二世纪的崇拜
基督教已是独立的宗教,正式脱离(主后150年间)就游斯丁所著的《第一护教辞》记载当时基督徒的崇拜-注重圣道和圣餐礼仪。在主后150年之后逐渐形成对崇拜着重的环节圣道与圣餐,这两样重要的崇拜事工一直影响着教会崇拜历史中的各个部分。
第三世纪的崇拜
第三世纪的崇拜与第二世纪的游斯丁所记的崇拜仪式相比,没有很多差别,只是附加了多项礼仪:敬礼文、献心颂、圣哉颂(赛6:3;启4:8)
中世纪(第五至十五世纪)的崇拜
崇拜奥秘说-注重礼仪,把礼仪视为崇拜的本体,是一种奥秘,其施行可使参与者圣化。因为对礼仪的过分注重,主礼者渐渐与会众隔离,崇拜中也越来越不注重神话语的宣讲。以致后来这些仪式成为一种迷信,圣职人员和会众都不了解崇拜的真义。
崇拜灵修说-乃是由于当时修道院的兴起,修士们在修道院里强调过圣洁生活,他们的崇拜中越来越注重祷告,祷告成为崇拜的主体。及以祷告来修练自己的虔诚。修道院的崇拜中忽略了圣道的宣讲。
十六世纪改革时期的崇拜
对于中世纪崇拜礼仪的奥秘主义和灵性修炼主张,而作出改革。 改革家们共同关注崇拜中讲道的重要性。虽然宗教改革主要是指着神学见解的革新而言,但在崇拜方面的改革也随宗教的改革而至,这是必然的事。虽有不同的神学分歧及对崇拜的各种见解,然而所有的改革家们共同关注的有:一、反对弥撒;二、反对变质说;三、崇拜应以常用语文进行,及应维持圣道和圣餐之礼的两部分结构。
字义解释
崇拜”一词希伯来原文Shachah(沙察和)的意思是表明一种动作,“因崇拜而鞠躬”。而“崇拜”最重要的希腊文是proskuneo,(普内ho 酷rua斯)也是表明一种动作,“向前亲吻”—— 用嘴亲对方的手,表示尊敬的服从。希腊文的另一个字是latreuo (拉特.培沃),原来的意思是为国服务,后来渐渐演变成“为神做工的”意思。
圣经中崇拜的用词
Hishtahawah (创18:2 俯伏;赛66:23 敬拜)Abad (出3:12 事奉;创25:23 服事;民4:26 经理)Proskuneo(启5:14 敬拜;太2:2 拜;约4:20-24)Latreia (罗12:1事奉;希9:1礼拜,14事奉;约16:2)Sebomai (太15:9拜;徒13:50虔敬,16:14敬拜)
教派解释
在基督教的崇拜过程当中可以看见因着对真理的不同理解,以至于带来了崇拜的不同表现
基督教新教所采用的方式是“坐”,并在崇拜的过程中着重讲道。
天主教是以圣礼的方式来进行崇拜,并在过程中需要跪下表达对神的尊荣。
东正教的崇拜是以圣像,在崇拜的过程中需要站立。
虽然在崇拜的过程中因着各个宗派对信仰的理解不同,作出了不同的信仰表达行为,但这些信仰行为并没有绝对的正确与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