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山歌,主要流传于上海市崇明区的传统音乐,崇明岛上的“民歌”与“民谣”的总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崇明山歌有文字佐证的较早历史已有700多年。清代嘉庆十年(1805),崇明堡镇地区有一位叫杨樽的文人,编印了一本《瀛洲书抄》。这是一本海内外的孤本,仅存于崇明区图书馆内。
《新修崇明县志》在其《风俗》编中,编纂者称,崇明“民间有采茶歌、黄山号、山歌之类,皆兵农歌之,以鼓力者。”可见,早在400多年前,崇明沙洲的守军和劳作的百姓就已经在日常的生活中吟唱劳动歌谣了。崇明岛上的居民主要来自江南吴语地区,也有为避战乱来岛定居的北方移民,带来了南腔北调的各种歌谣。千百年来,来自各地的移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又不断地口头创编新歌谣,通过崇明民众的融合、完善、传唱,形成了具有新地域特色的崇明山歌。
基本特征
山歌种类
崇明山歌较常见的种类有生活歌、劳动歌、情歌等。
(一)生活歌。崇明山歌中较具特色的是“四句头山歌”,它属于生活歌,是典型的起、承、转、合结构,这个结构也可看成是二句式的变化发展,与其它山歌唱法上和旋律上都有所不同。歌曲中采用了多种变奏的手法,以板行腔,变化穿插,形式多样,具有丰富的浪漫主义特点。
(二)劳动歌。劳动歌是人们在劳动时情不自禁创编的,随口拈来的歌曲小调。崇明有耕田歌、纺纱歌、织布歌、挑担歌、号子等。
(三)情歌。崇明山歌《送郎调》是一首情歌,一曲委婉动听的爱情歌曲,唱出了恋爱中男女的美好情感。歌词是:“送郎送到板桥头,手扶栏杆望水流”,可唱到三、四句时,不乏有些忧伤。
主要特征
1.语言特征:崇明方言较好地保留了古汉语读音,用崇明方言演唱的崇明山歌,具有唐宋时期的中古音声调特征。
2.音乐特征:崇明山歌属五声音阶,部分曲调加“清角”“变徵”“变宫”音,旋法特点除级进外,还有四度、五度、小六度、小七度的跳进,“羽”音在调式中十分突出,具有古音调特征。
3.结构特征:崇明山歌以《四句头山歌》《对花调》等为基本调,以商、徵、羽三种声腔形成对比,由板腔、小调两种结构组成。板腔类有散板、慢板、中板、清板、流水板、紧板、赋子板、快拉慢唱等,小调类有《俏尼僧调》《牌名调》等十多种。
4.内容特征:崇明山歌有即兴山歌和叙事山歌两类,有“上沙山歌”和“下沙山歌”之分,以劳动歌、生活歌、情歌、哭丧歌为多,其中哭丧歌是一种随丧葬仪式进行的哭唱歌谣,有从停尸、守灵到落葬的一整套唱词,是保存较为完整、内容较为丰富的古老哭歌,是中国妇女文学的精品。
歌谣特点
1.众多的种花、纺纱、织布歌谣,体现了崇明沙洲农业和家庭纺织业兴旺的特点。
2.大量的捕鱼行船歌谣体现了崇明四面环水靠海为生的特点。
3.演唱既有适宜于野外演唱的四句头山歌(男女基本调),又有适宜于男女之间相互对唱的对花调;既有适宜于田头劳作时演唱的挑担号子、赶牛号子、车水号子,又有适宜于海上江面作业时演唱的行船号子、捕鱼号子、扯篷号子、起锚号子;既有建筑时演唱的打夯号子、上梁号子,又有日常生活中的推车歌谣、抬轿歌谣;既有玩耍游戏时的数牌名调,又有哀悼亲人时的哭丧歌谣。
演唱技巧
崇明山歌有自身独特的演唱形式,概括起来有:独唱、对唱、合唱。在这三种基本形式上又有较多变化,如集体对唱,一唱众和,帮腔,轮唱,边活动边唱,伴随舞蹈游戏唱,无伴奏清唱等。崇明山歌剧先后借鉴了越剧、沪剧、京剧等传统戏曲的特点,与歌舞剧融为一体。
崇明山歌的演唱有着自己独有的表现技巧,比如对装饰音的巧妙运用。在崇明山歌的演唱中装饰音大量的出现。崇明山歌前倚音在曲调演唱中用的较多,有单倚音、复倚音、上倚音、下倚音、短倚音、长倚音等。如《四句头山歌》5/4、3/4拍交替,其演唱时歌词可即兴编创,节奏显得较为自由流畅,音域一般在八度之内,旋律较为平稳。
分布地区
崇明山歌流传于崇明方言地区,分布在上海市崇明区、南汇区、奉贤区,江苏省南通市、张家港市、大丰市、靖江市等13个区市。崇明山歌的发源地和主要流传地在上海市崇明区和江苏省启东市(原属崇明,于1928年另设启东县)、海门市(大部分地区原属崇明,于清代后叶划归海门县)、南通市崇川区(南部地区原属崇明,于清代后叶划归当时的通州)。
代表作品
崇明山歌代表作品有《四句头山歌》《江口情歌集》《十字山歌》《绿岛四季歌》《梅娘与桃郎》《出港号子》《送郎调》《红娘子》《张二娘》《摇船郎》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1.语言研究价值:崇明是中国第三大岛,长期与外界交通不便,这使得崇明山歌的发音保留了唐宋时期的中古音声调,有较多的古浊塞擦音和大量的入声字,具有极高的方言研究价值。
2.艺术欣赏价值:崇明山歌有3000多首,词句朴实精美,尤其是长篇叙事山歌;崇明山歌曲调有《四句头山歌》《对花调》《香袋调》《喊牛调》《巧尼僧调》《牌名调》等60多首,具有唐宋时期的古音调特征,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3.历史文化价值:崇明山歌历史悠久,内容广泛,在长期的流传创编中记载了岛上民众垦拓、劳作、生活的过程,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4.民俗考察价值:崇明山歌包含着地方风情、人文情感、风俗习惯,具有重要的民俗考察价值。
传承状况
崇明山歌保护与传承发展的不足:
(1)崇明山歌的发展跟不上时代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长期以来主要反映农耕文化的山歌,已经完全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没有了农田劳作,山歌不再原汁原味,没有了那种音调缠绵、幽默含蓄、如歌如泣倾诉的味道,也就失去了一部分魅力和吸引力。其次,崇明南北大桥的开通和外来人口的增加,对崇明本地方言及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冲击,相当多的崇明方言词汇在逐步消亡,只能在词典里查到,中小学生平时也大多用普通话交流,这些都对以崇明方言唱出的崇明山歌产生了较大影响,不会说自然也就唱不出来。
(2)传承存在危机主要表现在崇明山歌的后继乏人。少有年轻人唱山歌,上台表演的都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时唱的也还是这些人。
(3)宣传力度不够,普及不够,不了解崇明山歌的特色。
传承人物
历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有:张龙苟(1886—1952年,陈家镇人)、施鹤苟(1911—1994年,庙镇人)、范伯良(1922—2018年,新河镇人)、朱藕仙(1925—2006年,裕安镇人)、丁理珊(1937—2015年,新河镇人)、王霖(1943—2017年,城桥镇人)。
保护措施
民国25年(1936),有一位名叫管思九(又名管剑阁)的海门人,和他启东籍的同学丁仲皋,在长江口地区搜集了1000多首江口民歌,然后在自己的导师吴泽霖教授的指导下,从中精选了100首,编印成《江口情歌集》一书,此书收录在大厦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丛书内。
20世纪60年代,由崇明县文化馆收集整理,由沈磊、何志康、伺其美集体改编,沈磊执笔的《梅娘与桃郎》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山歌剧。
2009年建立了崇明山歌传承保护基地,组建了陈家镇文广站崇明山歌传承演出队、上海申瀛文化发展服务中心崇明山歌传承演出队、上海昌瀛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崇明山歌传承演出队三支崇明山歌传承队伍,共有80多名传承人和文艺骨干参与崇明山歌的演出和传播,每年在全区举办崇明山歌演出、讲座、传授约200多场次,受众达20多万人次。
2013年1月,《中国崇明山歌集》出版。这本书主要选取了1987年崇明民间文学集成乡(镇)卷本,同时增加了2006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收集到的一些崇明山歌,共收录歌曲600多首。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崇明山歌”项目保护单位上海市崇明区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社会活动
2021年10月17日,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颁奖展演在江南水乡古镇青浦朱家角举行,由黄琴、王媛慧母女创作演唱的崇明山歌《绿岛四季歌》以独特的崇明方言演唱,语言朴素、清新、自然、流畅。
2023年12月,陈家镇开展2023年“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崇明山歌市级传承人张顺法为裕安小学的同学们上了两节崇明山歌课。
荣誉表彰
2016年9月,上海市崇明区裕安小学参加了文来中学承办的非遗活动汇展。节目《崇明山歌名气大》获得全国中小学艺术活动甲组三等奖、上海市赛区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