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

中国重庆市巫山县大巴山余脉的山脉

巫山(Wushan mountains),位于中国重庆最东部,地处江汉平原西部、四川盆地东部,为四川、湖北两地界山。北部与大巴山东部相连,南部与武陵山山脉相连,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最高峰为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境内的乌云顶,海拔约为2441米。巫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形成演变
地质原因
地壳活动:巫山位于地壳板块结合部,其形成与地壳的抬升和隆起有直接关系。特别是燕山运动,这一地壳运动导致巫山区域的地壳从海洋环境升起。
岩石构成:巫峡地区主要由石灰岩构成,这些岩石具有垂直裂缝,经流水长期侵蚀后,逐渐崩解脱落,形成了独立的峰峦。
时间节点
侏罗纪时期:约一亿八千万年前,巫山区域处于海洋环境,形成盐岩层。末期,燕山运动兴起,因太平洋板块俯冲受陆缘构造阻隔,对巫山影响较弱,主要表现为升降,致四川盆地东缘褶皱隆起,巫山地壳上升露海,形成初期背斜,地势南高北低,向东北延伸。
燕山运动:约7000万年至一亿多年前,中国东部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即燕山运动,导致巫山区域的地壳从海洋中升起,形成山脉。同时,大巴山山脉也在此时期隆起,切断了古长江。
新构造运动:距今约4000万至300万年前,巫山区域经历新构造运动,地壳进一步隆起,高度增加至两千多米。同时,长江水流的强烈侵蚀作用形成了三峡深谷。
位置境域
巫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地处重庆、湖北和湖南三地交界处。北部与大巴山东部相连,南部与武陵山山脉相连,总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巫山山脉的南北长度约为300至400千米,平均海拔约为1000至1500米。最高峰为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境内的乌云顶,海拔约为2441米。巫山是中国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巫山山脉以西地区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四川盆地,以东地区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长江在过了巫山山脉后,基本上进入了长江中下游河段。
地质地貌
地质
巫山山脉位于川鄂湘黔隆起褶皱带中的巫山复背斜区域,其形成与燕山运动紧密相关。该运动导致了大型背斜构造的形成,此背斜内部进一步包含了多个次一级的背斜与向斜构造。这些次一级构造在地理布局上延展广泛,背斜与向斜构造带的长度超过120千米,宽度介于30至50千米之间,且它们以三列相间的方式排列。
西列主要由七曜山背斜构成,中列对应巫山背斜,而东列则由黄陵背斜组成。这些次级构造不仅塑造了巫山山脉的地形地貌,还反映了地壳运动中的挤压和抬升等地质过程。
在地质构造体系上,巫山山脉是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川东褶皱带以及川鄂湘黔隆起褶带三大构造体系的交汇区域。这一交汇区域的地质活动复杂,地壳应力在此相互作用,导致了广泛的断裂、褶皱等构造现象。这些地质特征对山脉的形成、演化以及区域的地质灾害、水资源分布和矿产资源等方面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地貌
巫山山脉位于中国地势的过渡区域,其地势起伏显著,以山峰高耸、峡谷深邃为特点,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均为东北至西南方向。地貌类型多样,包括山地、峡谷和丘陵,其中山地作为主体,海拔较高且地势陡峭;峡谷由河流侵蚀形成,地形复杂且险峻;丘陵则分布在山地与峡谷之间,地势相对平缓。根据地貌特征和地理分布,巫山山脉可划分为不同的地貌分区,如长江三峡区域、巫山背斜山地、七曜山背斜山地以及黄陵背斜山地等,这些分区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方面各具特色。整体而言,巫山山脉南北长约300至400千米,东西宽度因地形起伏有所变化,面积庞大。其地貌特征还包括由河流强烈侵蚀切割形成的高山峡谷景观,以及复杂的地质构造,如多条褶皱和断裂带的存在。
巫山地区位于渝东南,属于峡谷型喀斯特山地区,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广泛分布着溶洞。该地区存在三大著名的溶洞,其中大庙龙骨坡溶洞尤为突出。此外,巫山还拥有腾龙洞这一大型溶洞,经过初步勘探,该洞穴总长度达到59.8千米,其中包含16.8千米的水洞伏流。洞穴的总体容积超过4000万立方米,内部构造复杂,包含5座山峰、10个大厅以及十多处地下瀑布。
地理环境
气候
巫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湿润地区,冬季主要受北方干冷空气影响,夏季主要受南方暖湿空气控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春季回暖 早,但多寒潮阴雨;夏季长、气温高、降雨充足、间洪涝,但时空分布不均;秋季气温下降快,多绵雨;冬季短,气候温和少雨。全县年均气温18.4℃,无霜期305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181.67mm。年日照1542.2小时,最冷月平均气温7.1℃,最热月平均气温29.2℃。境内气候要素水平差异小,但垂直差异大,海拔每增高100m,年均温递减0.66℃,年降水量递增55mm。巫山年平均相对湿度67.6%。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0.7米/秒,多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2.9℃,多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5.0℃。
巫山全年适宜旅游的平均日数达238.3天,占到总日数的65.3%。巫山县境内人居环境舒适度高,达到“舒适”级别的月份为3~11月,共9个月,极为适合养生、旅游。巫山县金坪乡平均海拔1055米,是个名副其实的避暑圣地,5~9月月平均气温在14.6~24.4℃之间,夏季无酷暑。
水文
河流:巫山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拥有发达的水系,均隶属于长江水系。长江在此自西向东穿过,形成长江三峡,其中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巫峡长度约为46千米。此外,该地区还有大宁河、马渡河、红岩河、大溪河等支流。
湖泊:大昌湖是巫山地区的主要湖泊。
泉水:巫山地区分布着众多山泉,例如圣泉(孔子泉)、白小湖泉和三分水等,这些泉水清澈甘洌,有的水量稳定,不受季节影响。
地表水:长江及其支流构成了巫山地区的主要地表水资源,湖泊和瀑布也是地表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巫山地区的地下水主要来源于降雨和地表水的渗透,储存在岩石裂隙和土层中。
土壤
巫山地区的土壤类型丰富,以中性土壤为主,仅少数土壤呈现弱酸性特征。该地区土壤分类体系包含7个土类、11个亚类,具体包括水稻土、潮土、紫色土、黄壤土、石灰岩土、山地黄棕壤土以及山地棕壤等。
在农耕用地方面,该区域涵盖了8个亚类的土壤,这些亚类进一步细分为18个土属和53个土种。在海拔800米以下的区域,潮土、石灰岩土、紫色土和水稻土占据主导地位。
紫色土在海拔1200米以下的平行岭谷及丘陵台地地区广泛分布,其特点是由紫色砂页岩风化发育而成,富含磷、钾等营养元素,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石灰土则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分布区,其富含钙质,对特定作物的生长有利。黄壤则多见于长江干支流阶地和低中山植被较好的地区,这类土壤具有黏重、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特点。
主要山峰
巫山十二峰根据《方舆胜览》记载,十二峰位于四川、湖北省界处的巫山、长江北岸,分别为望霞(神女)峰、翠屏峰、朝云峰、松峦峰、集仙峰、聚鹤峰、净坛峰、上升峰、起云峰、飞凤峰、登龙峰、圣泉峰。其中又以神女峰最奇。
资源状况
动物资源
巫山县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共计有423种,分别属于29目94科252属。其中,兽类有8目24科57属70种,鸟类有17目51科159属295种,爬行类有2目11科26属35种,两栖类有2目8科10属23种。此外,巫山县境内还有浮游动物59种,分属于26科45属。
巫山县珍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其中包括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如金丝猴、鬣羚、牛羚、白唇鹿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如鸳鸯、大鲵(又称娃娃鱼)、红腹角雉、白尾梢虹雉、绿尾虹雉、中华鲟、长江鲟、胭脂鱼等;以及国家三类保护动物如猕猴、穿山甲、水獭、大灵猫、小灵猫、猞猁、獐、马鹿、斑羚、白冠长毛雉、红腹锦鸡等。
植物资源
巫山县境内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据统计,该地区森林植物有156科256属417种以上,主要分布于四个自然保护区中。其中,五里坡国家自然保护区内有7种植被类型59个群系,有维管植物196科894属2646种(另有数据为3245种),包括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3种。江南市级自然保护区则有国家级珍稀保护植物38种,归属于29科36属。
巫山县珍稀植物资源同样丰富,其中包括国家一级保护的植物如红豆杉、珙桐等;国家二级保护的植物如莲香树、银杏、鹅掌楸、杜仲、崖柏等;以及国家三级保护的植物如厚朴、楠木、苏铁、龙眼等。此外,该地区还有珍稀濒危植物保护25科28属29种,以及市、县级保护的树种多种,县内有珍稀名木古树1000余株。
矿产资源
巫山县已发现矿产有煤、石灰石、磷、铁、铜。其中煤炭分布广泛,储量1.5亿吨,煤质为低硫低灰和中硫中灰无烟煤;石灰石分布极为广泛,约占全县幅员面积60%,总储量1亿吨,均符合水泥生产工艺要求。
巫山县共发现矿产资源19种矿种(亚矿种26种),主要包括煤炭、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石煤、铁、硫铁矿、冶金用砂岩、水泥用灰岩、建筑石料用灰岩、饰面用灰岩、制灰用石灰岩、制碱用灰岩、石膏、耐火粘土、砖瓦用页岩、冶金用白云岩、建筑用白云岩、建筑用砂岩,以及钼、钒、硒、铜、磷、矿泉水、地热等。
旅游资源
巫峡·神女景区地处长江三峡腹心巫峡段,是以峡江风光为主、自然风光与神女文化相互辉映的融合型景区,景区总面积76平方公里,核心面积5.26平方公里,主要由南、北线两大部分组成,南线以神女溪、净坛峰、神女天路片区为主,北线以神女峰片区为主,可领略“奇山异水”、“巫山云雨”、“江山红叶”、“高峡平湖”、“梦中神女”、“全景体验”六大绝景奇观。2014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0年11月通过国家5A景区景观质量评审,2023年5月获评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2023年5月召开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誓师大会,5A创建工作正有序推进。
文峰景区位于长江三峡巫峡峡口,景区占地近千公顷,其中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约5万平方米,广场面积约4000平方米,有始建于明代文峰道观遗址,林间小径、护栏绕亭穿梭,观光长廊、观景亭塔相映成趣。入园游赏,春可踏青拜佛,夏可露营歇凉,秋可登山健身,冬可观景摄影,尤其是三处千亩以上的三峡红叶,是观赏的首选去处。2017年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小三峡-小小三峡旅游区被誉为“CC”、“天下绝景”,是“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AAAAA级旅游景区”(2007年)。巫山小三峡是长江三峡最大支流大宁河流经巫山境内的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的总称,全长50公里。
历史文化
地理解释
“巫山”作为山脉名词,现在主要指四川盆地东部湖北、重庆、湖南交界一带“南-北”走向的连绵群峰。是中国地形三级阶梯的代表性山脉。
山名由来
“巫山”之名源自上古时代今山西晋南一带的宗教神话巫咸山”,而不是“巫山县之山状若巫字”!随着“山西巫文化(即晋巫)”在南方的传播,中国历史上很多地方都曾有过“巫山”记载。其中,长江三峡地区的“巫山”,唐宋之前实际是指古奉节的“巴东(郡)之山”,唐宋及以后是指古奉节的“夔州之山”。
历史渊源
战国策》中苏秦游说楚威王:“西有黔中巫郡。盖郡据巫山之险,因以山名。”
东汉初年,荆邯游说公孙述:“倚巫山之固。山在楚、蜀间为巨障矣。”
《江行记》记载“自巫峡东至西陵峡,皆连山无断处,非亭午夜分,不见日月,风无南北,惟有上下。”《水经注》中记载“杜宇所凿以通江者。”《图经》中记载“巫山抗峰岷峨,偕岭衡岳,其群峰凝结翼附,并出青云。”
文学作品
从先秦到清末,历代文人在巫山留下吟咏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古诗近5000首。其中,唐宋两代是巫山古诗最繁盛的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纷纷为巫山吟诵。
汉乐府诗歌《巫山高》融入巫山山水,展现了山高水阻、有家难归的社会现实。
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述了三峡,包括广溪峡(今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并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唐朝李白《宿巫山下》结合楚文化传说、故事和史实,描写猿声、桃花、绿水等元素,表达访古、吊古、访旧、壮游、春游等情感。唐代元稹在《离思五首·其四》中以美景喻对亡妻韦丛的怀念,称她无可替代,续娶乃生活所迫,诗中真情流露,感激悼念亡妻。
宋朝王安石看到葛蕴的《巫山高》后,受其飘逸洒脱触动,撰写《葛蕴作<巫山高>爱其飘逸因亦作两篇》,全诗想象与现实结合,语言奇诡,风格飘逸,体现了王安石以文为诗的手笔。
神话传说
巫山神女是中国历史上的神话传说,最早见于《山海经》、屈原的《九歌·山鬼》以及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传说瑶姬为西王母之女,曾下凡助大禹治水,后化身为石,具有保丰收、保平安的象征意义。在百姓眼中,神女是护佑之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骨坡抬工号子是巫山县域内抬工们劳作时所唱的歌谣,发源于庙宇镇。这种民间音乐形式,是在巫山人民世世代代辛勤劳动的汗水中孕育产生的,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龙骨坡抬工号子按音乐速度分为两大类:快腿号子和慢腿号子。路面较好采用快腿号子。歌词内容风趣幽默,曲调欢快高亢。如《倒采茶》、《十二节》等。崎岖山路,上陡下滑,采用慢腿号子。歌词内容灵活,以通报途中遇到的路况,用问答方式,前后统一。如《哟嗬号子》、《报号子》等。龙骨坡抬工号子,原始古朴,节奏规整,领和对称,速度平稳。
巫山三峡地区的先民为了进行祭天拜祖、择吉避凶、治病祈福等活动,逐渐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祭祀仪式。在此过程中,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形式——“巫音”应运而生。巫音音乐由歌曲与打击乐组合构成,其结构主要包括九板十三腔。在这种音乐形式中,唱腔与打击乐紧密配合,腔与板的曲牌相对固定,且音乐通常在一个八度音程内展开。作为巴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巫音在2009年被列入重庆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穿扬歌、穿扬号合唱时称穿扬号子(古称蛮腔)若单独唱歌或唱号子,称扬歌或扬号。扬歌或扬号在平常单独唱时,一般女人唱歌,男人穿号。穿扬号子应用劳作时,一般为男女二重唱,或者多人合唱(既帮腔)。
穿扬号子是大溪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百歌十八号、九板十三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歌与号的组词健康、活泼,歌词为七字五句,号词为五字四句。歌号者可见人事而作,多以抒情、悦心之功用。歌号的唱腔悠扬、清脆、激昂,似唢呐之声。歌号以早扬、午扬、晚扬以及长版短板长扬等方面的区分。此歌号是三峡地区乃至更大范围内的一种独特的歌号组合和鼓乐合奏曲。
穿扬号子的主要特征包括:歌词采用七字五句结构,号词则为五字四句;其唱腔悠扬,类似于唢呐的音色;同时,穿扬号子还有早扬、午扬、晚扬以及长版、短板、长扬等不同分类。作为三峡地区的一种独特歌号组合和鼓乐合奏曲,大溪穿扬号子具有振奋人心、激发热情的作用。2014年,大溪穿扬号子被列入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风民俗
土家族女儿出嫁时的哭嫁是一种传统习俗,包括专门的“哭嫁歌”。土家姑娘自幼学习哭嫁,过去不哭者不得出嫁,现该习俗主要保留在偏远山寨。据史书记载,土家族在秦汉时期已在此地繁衍生息,初时婚姻自由,后逐渐受封建礼教影响,包办婚姻兴起,哭嫁现象随之产生并发展。解放后,包办婚姻得到遏制,但哭嫁习俗仍保留至今。无论婚恋形式如何变迁,土家族姑娘出嫁前的哭嫁歌始终传承,表达着她们对婚姻的复杂情感。
当地特产
巫山脆李,始于唐宋年间,已有上千年种植历史,以其端庄的果形、脆嫩的质地以及汁多味香的特点著称。在巫山县长江沿线的曲尺、大溪、巫峡等多个乡镇广泛种植,成为该县仅次于柑橘的第二大主栽水果,也是县域特色效益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巫山脆李荣获“中华名果”称号,产地巫山县也被授予“中国脆李之乡”称号,并上榜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入选“中国农产品百强标志性品牌”。
巫山恋橙,生长在三峡库区长江沿岸,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
巫山核桃,壳薄如纸,手捏即开,果壳漂白,天然光洁,入口香脆,满口余香。巫山县核桃种植面积广阔,产量较高。
巫山魔芋,种植历史悠久,清光绪年间已有记载,品质优良,曾出口日本免检。
巫山庙党:生长于巫山县庙宇镇海拔1500米的深山中,其味甘性平,具有健脾益肺、补气生津等功效,是炖汤首选滋补材料,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开发出庙党中药饮片及旅游伴手礼。
巫山老腊肉,选用优质猪肉,经过腌制、晾晒、熏烤等多道工序制成,肉质紧实,色泽红亮,味道鲜美,具有浓郁的烟熏香味,产品远销东欧国家。
巫山雪枣,具有舒松、味甜、状如大枣、洁白等特点。
巫山翡翠凉粉,以当地特有的臭黄荆为原料,因其碧绿如翠的颜色得名,是当地特色美食之一。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