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别图书馆》(Babel Library)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创作与1944年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融合了许多宗教和哲学的观点,努力地无限接近却似乎永远无法达到永恒真理。
内容梗概
《巴别图书馆》的情节并不复杂,叙述的都是图书馆中的一个个事物,从图书馆员到一些传言中的书本,到传说中的门厅,到人们对图书的糟踏......内容似乎冗杂凌乱,但都极力突出了图书馆“无限”的特点。
创作背景
博尔赫斯是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他创作的像迷宫一样的小说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中国先锋作家的创作风格。令图书馆人欣喜荣幸的是,这位著名的文豪一生从事图书馆工作,他的很多伟大的作品也是在图书馆完成的。探讨博尔赫斯与图书馆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图书馆人份内的工作,也是职业的要求。对世界和宇宙有着终极探求的博尔赫斯同样赋予他终身的工作环境——图书馆以哲学的迷幻色彩,这在他的小说《巴别图书馆》中有集中的表现。而且在这部小说中,博尔赫斯把他对世界本质、秩序的思索投射于图书馆,象征性地表达出他对世界的终极思考,同时也赋予图书馆以崇高而伟大的意味。
作品赏析
主题
博尔赫斯强调图书馆是神的产物,强调图书馆的永恒存在性,并赋予图书馆以神圣的色彩。他把图书馆从神性的存在投放到现世,作为客观世界中的图书馆,但神圣色彩依然存在。“对于我来说,被图书馆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挨近图书,我还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就如同博尔赫斯在《天赋之诗》中说的那样,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博尔赫斯一生从事文字工作,书写是他的生命诉求与表达,对书籍的这种神秘、幸福的感觉引领他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
对世界本质的探索是博尔赫斯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视图书馆为神的产物的博尔赫斯也在图书馆上倾注了自己对世界本质的哲学思考。他从终身生活、工作的图书馆环境中参悟宇宙、感受世界、思考人类发展的终极意义。
在《巴别图书馆》的开篇之初,他就把图书馆称作“宇宙”,即世界。“宇宙(别的人把它叫做图书馆)是由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中央有宽大的通风井,环绕着极为低矮的栏杆”。图书馆是无限的,因为它的无限性中包含着文字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包含着世界知识发展延续的无限可能性。人们相信图书馆能收集齐全所有的书籍,“任何个人或世界的问题都可以在某个六角形里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宇宙是合理的,宇宙突然有了无穷无尽的希望”。“人们还猜测某个六角形里的某个书架上肯定有一本书是所有书籍的总和:有一个图书馆员翻阅过,说它简直是神道”。人们寄希望于一本书能解决人类面对的所有问题,人们也想通过图书馆解释清楚世界存在的奥秘,“当时也指望澄清人类的基本奥秘,澄清图书馆和时间的起源”。“假如哲学家的语言不足以解释,那么包罗万象的图书馆里应该找得出所需的一种闻所未闻的语言以及那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在《巴别图书馆》中,用图书馆储藏的知识、语言解释世界的本质,探索世界和人类的起源是博尔赫斯思考宇宙的起点。他认为图书馆收藏的书籍是对世界秩序和所有知识、问题的阐释。这个万能的图书馆、万能的宇宙对人类知识是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它涵纳了所有的书籍、所有可能排列组合的语言和文字,这些无限可能的语言、文字构成了解释世界秘密秩序的代码,并隐藏了预示着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秘密。这预言书式的神秘诱惑着人们一次次地解释重构世界秩序、探索世界本质及人类未来奥秘。
而小说末了又说:“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宇宙”与“图书馆”在小说中是同一事物,或者说博尔赫斯用“图书馆”来比喻“宇宙”。博尔赫斯这样一个睿智而博学之人,是不屑于在他作品中仅以研究和解剖世界万物为出发和归宿的;探索心灵世界、人生、宇宙,从而建立博尔赫斯的精神王国,才与他与生俱来又经生活不断历练而日趋敏感的文学触觉和沧桑过后置身事外的高度洞察力以及玩味人生的意趣相匹配。“大作家注定要完成探讨命运的使命,调侃也好,悲悯也好,其心中自有承载。”
这样说来,“图书馆”自然不是《巴别图书馆》小说的主题。然而要探索人生和宇宙那样形而上学的抽象概念,若非通过描述一种可以比拟的具体之物并将思想蕴涵其中,便只能是以抽象的语言去抽象地表达抽象的意念;而后一种方式,既不是小说这一体裁所适合的,也不是热衷于通过反讽和戏拟并能够驾轻就熟地将这些文学技巧运用得优雅从容却又直抵读者心灵深处的博尔赫斯所愿意采用的。回顾博尔赫斯的一生,图书馆在其间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图书馆所具有的一些特征在某些意义上与宇宙极为相似,博尔赫斯深解其味。既是现实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又与精神生活中的一些思考有共通之处,图书馆自然成为博尔赫斯作品中不时出现的概念,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收集的书籍成为博尔赫斯自创的“棍杂而庞大,……对现实与幻想一望无垠的,就连隐形边疆都不保留的”精神王国中的组成部分。
在《巴别图书馆》中,图书馆由数目不能确定的,也许是无限的,六角形回廊组成,每个六角形没有摆放书架的两边各自是一个小门厅,通向另一个一模一样的六角形,空间被横向的无限伸延;而小门厅边上的螺旋形楼梯又将空间纵向的无限拉长。图书馆无限膨胀的结果必然是充溢宇宙或者变成宇宙本身,用抽象的概念(宇宙)来概括具体的事物(无限多个图书馆),“有穷”的概念绕过了“无穷’,的具体!”,小说的哲学意味通过对图书馆和宇宙的哲学思考和哲学替换得以体现。
对《巴别图书馆》宇宙世界里语言形态的描写是小说的另一重要内容。博尔赫斯把书籍里的书写符号概括为25个,即空格、句号、逗号和22个字母。所有书籍不管怎么变化,都是由这25个书写符号构成。“那位思想家指出,所有书籍不论怎么千变万化,都由同样的因素组成:即空格、句号、逗号和22个字母。他还引证了所有旅人已经确认的一个事实:在那庞大的图书馆里没有两本书是完全相同的。根据这些不容置疑的前提,他推断说图书馆包罗万象,书架里包括了二十几个书写符号所有可能的组合(数目虽然极大,却不是无限的),或者是所有文字可能表现的一切”。博尔赫斯还进一步认为,这25个符号组成的文字是混乱无序的,“几乎所有书都有不完整和混乱的性质。我父亲在一九五四区的一个六角形里看到的一本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全是“MCV3”个字母翻来覆去的重复……无数荒唐的同音重复、杂乱和不连贯的文字里只有一行看得懂的或者直截了当的信息”。
25个书写符号的任意排列组合组成了所有书籍的可能,这体现了博尔赫斯的语言观,即语言是世界的本质。回到人类发展演化的原初,语言在人类历史中扮演了一个关键性的角色,语言组成了世界秩序的内核,构成了世界的存在。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也曾有这样的论断:语言是世界的本质。博尔赫斯无疑也有着同样的看法,他同样赋予语言以本体的存在。博尔赫斯作为一个在语言文字中穿梭流连的小说家,文字符号不但是组成其小说世界的基本素材,也是其思考世界、看待人生的切入点和终结点。无序的书写符号体现了博尔赫斯对世界秩序的思考。语言作为世界的本质,它的无序性也体现了世界本质的无序。巴别图书馆的原型出自《圣经·
旧约》:诺亚的子孙准备在示拿的大平原定居,并建造一座通天塔,可以直接上天,无所不能。上帝害怕通天塔造成后人们将安于现状,无所事事,便使建造通天塔的人语言混乱,彼此不能沟通,于是通天塔功亏一篑。通天塔即巴别塔,“巴别”有混乱的意思。从这个典故可以看出世界秩序的混乱性。上帝使现世中的人们相互隔绝,无法沟通,这或许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必然。在自足的个体间的交流中,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是个体自我的表达,也无法完全做到对自我内心的阐释。语言使我们联系在一起,语言也使我们相互隔阂,这是一个辨证的存在。由个人推及社会、民族、整个人类,存在混乱无序性是不可避免的。博尔赫斯用图书馆做隐喻,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整个世界秩序的看法。宇宙世界的无序是博尔赫斯对世界本质的体认,但同时他又对隐藏于无序世界背后的有序怀着渴望。他认为,无序混乱演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秩序,这是某种恒定的规律。“我不揣冒昧地为这个老问题提出一个答案: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的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重复后便成了有序:宇宙秩序)”。对有序秩序的假想与断定使博尔赫斯得到些许的慰藉,正如他在书中所写的,“有了那个美妙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一些宽慰”。
对巴别图书馆里书籍的无序、混乱乃至有序重复的思考,包含着博尔赫斯对宇宙的哲学思考,这也是他对书籍本身无序、混乱状态的体认。自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书籍在产生知识、阐释知识的同时,也造成知识自身的混乱,如不同学派、不同学说相互攻击,争夺最高话语权。但是,这些似乎都无法找到对真理一劳永逸的解读,无法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永恒规律。各种学说矛盾纠结在一起,努力地无限接近却似乎永远无法达到永恒真理。
手法
题目
小说的题目源于一个意义深长的典故。根据犹太人的《圣经·旧约》记载,洪水大劫之后,人越来越多,开始向东迁移,在示拿地(古
巴比伦附近)的一片平原上定居下来。那时天下的人都讲一样的语言。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城和塔很快就要建成。然而此举惊动了上帝,上帝深为人类的虚荣和傲慢而震怒,不能容忍人类冒犯他的尊严,决定惩罚这些狂妄的人们。于是他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变乱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分散在各处,那座塔于是半途而废了。在希伯来语中,“巴别”是“变乱”的意思,于是那座塔就称作“巴别塔”。也有人将“变乱”一词解释为“巴比伦”,称那座城叫“巴比伦城”,称那座塔叫“巴比伦塔”。而在巴比伦语中,“巴别”或“巴比伦”都是“神之门”的意思。“巴别图书馆”这一小说的题目,因“巴别”一词而具有了四层涵义。“通天塔”图书馆,意指图书馆存在的原本目的,亦指通过图书馆可上穷碧落下抵黄泉的无限功能;“变乱”图书馆,意指图书馆的无序,正因为无序,才有了对有序的寻找和追求;“神之门”图书馆,意指图书馆的神圣,同时亦再次呈现图书馆存在的目的和功能;巴别塔是人类祖先为了同类不至于“分散在全地上”而建造的指引方向的标志性建筑,巴别塔在上帝的干预下倒塌了,而图书馆却“只能是一位神的作品”,倒塌的巴别塔以图书馆的方式得以重建,人类从此可以在图书馆获得指引确认方向。
象征性事物
小说中,一个聪明的图书馆员根据一些不容置疑的前提推断说“图书馆包罗万象,书架里包括了二十几个书写符号所有可能的组合(数目虽然极大,却不是无限的),或者是所有文字可能表现的一切。”这不能不让图书馆人联想到耳熟能详的20多年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据说当初建亚历山大图书馆唯一的目的就是收集全世界的书,实现世界知识总汇的梦想。小说中的时间被定位在“五百年前”(当然,时间在博尔赫斯作品中是没有意义的),无论是20多年前,还是“五百年前”,抑或是现在,收集齐全所有的书籍始终是图书馆无法实现却又执著坚守进而推动前进脚步的美好梦想。这种奇妙的心理被博尔赫斯一语道破:“当人们听说图书馆已经收集齐全所有的书籍时,首先得到的是一种奇特的幸福感。人们都觉得自己是一座完整无缺的秘密宝库的主人。任何个人或世界的问题都可以在某个六角形里找到有说服力的答案。’,人类贪婪的(中性词)本性决定了追求一切“齐全”事物的原始欲望,图书馆的原始梦想终于寻根溯源到了原罪。
勉为其难地给《巴别图书馆》提取的小说三要素所述,小说描述了人类自开天辟地以来漫长且痛苦的在图书馆里寻找“有序”的无尽旅程。本来篇幅极为有限的小说却用浓重的笔墨反复地渲染了图书馆的“无序”状态。“我父亲在一九五四区的一个六角形里看到的一本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全是MCV三个字母翻来覆去的重复。另一本(在该区中查阅频率很高)简直是一座字母的迷宫,……有人暗示说,每个字母可能牵连后面的字母,第七十一页第三行的“MCV”不可能和另一页另一位置的“MCV”具有相同的意义,……不敬神的人断言,图书馆里胡言乱语是正常的,而合乎情理的东西(甚至决不能单纯的连贯性)几乎是奇迹般的例外。”这些描述不仅是无序,简直是混乱—“变乱”的结果。
在传统的图书馆学教材中,不缺少诸如“有序化”等用于表述图书馆功能的词汇。而图书馆工作的价值也确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于此,虽然由此还可以引申出许多更能使人振奋的、更为举足轻重的、更为深远的意义。小说中,人类在图书馆里对“有序的寻找曾经转化为查找一本被认为是“所有书籍的总和”的“全书”。虽然“四处找了一百年”仍然毫无结果,但“我”觉得“全书”的存在不是不可能的。“我祈求遭到忽视的神让一个人—即使几千年中只有一个人!—查看到那本书。假如我无缘得到那份荣誉、智慧和幸福,那么让别人得到吧。……但愿您的庞大的图书馆在一个人身上得到证实,哪怕只有一瞬间。人类对“有序”的追求是多么的执著,以此推论,具有“有序化”功能的图书馆是多么的不可或缺又不可替代。当小说以“有了那个美妙的希望(指“有序”),我的孤寂得到一些宽慰”作为结语时,曾经或当下关于图书馆消亡的探讨显得多么的幼稚和可笑。而小说中的另一段话,亦可以当作为那种探讨所做的绝妙总结:“衰老和恐惧也许误导了我,但我认为独一无二的人类行将灭绝,而图书馆却会存在下去:青灯孤照,无限不动,藏有珍本,默默无闻,无用而不败坏。”
作品影响
这篇小说融合了许多宗教和哲学的观点。比如说开篇的引文“用这种技巧可以悟出二十三个字母的变异”,在文中,博尔赫斯试图将无限拆分成最基本的25个字符。小说中图书馆(即宇宙)的构造是六角形的回廊,上下无限延伸,而每个回廊里的门又通向另一个六角形。这个时空之间串联的灵感或许来自佛教的“大千、中千、小千世界”。《巴别图书馆》中的那本“包含了所有书籍的书籍”很明显的是在比喻形而上的本体。而“有人提出逆行的办法:为了确定甲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甲书的乙书;为了确定乙书的位置,先查阅说明乙书位置的丙书,依此无限的倒推上去……”则是对理性的置疑,很显然的,博尔赫斯否认推理、论证这样的手段可以认识本体。给玄学和宗教留下了一片天地,不让世界整个被狂妄的“罗格斯”所侵吞掉。可以看出,博尔赫斯发现了东方与西方思维方式上的不同,他更倾向于东方的整体式的、隐喻式的、诗化的思维方法,而暗示西方的二元的、标志性的、分岔化的认识手段不适合于认识本体。
作者介绍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翻译家。一九二三年出版第一部诗集,一九三五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奠定在阿根廷文坛的地位。曾任阿根廷国立图书馆馆长、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哲学文学系教授。重要作品有诗集《
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
老虎的金黄》,短篇小说集《
小径分岔的花园》、《
阿莱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