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7月28日。德国和大不列颠已就巴格达铁路达成协议,这将可能缓和自德国宣布修建铁路线以来所带来的紧张敌对气氛和竞争压力。经过一系列艰难的谈判之后,德国和土耳其已同意不修建连接巴士拉和波斯湾的铁路支线。大不列颠一直试图阻止德国进入富饶的海湾地区。德国出资正在修建的这条长线铁路,是要使巴格达和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相连接。按照1903年的协议,德国有权管理该铁路,为期99年。
简介
起自
博斯普鲁斯海峡经
巴格达至
波斯湾的铁路。19世纪80年代末,德国为争霸世界,推行东进政策,把势力伸入近东,力图修建一条铁路,使之与欧陆铁路相联接,成为一条自汉堡、柏林经
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直抵波斯湾的大铁路。这一铁路不仅使德国势力控制土耳其;而且严重威胁
高加索、
波斯等地区和英属印度。因此,遭到俄、法尤其是英国的反对和阻挠。
1888年,德国从
奥斯曼帝国取得建造由博斯普鲁斯海峡至安卡拉铁路的租让权,并成立德国
小亚细亚公司从事修建。
1889年公司根据德皇指示,于1893年1月又从奥斯曼帝国取得延展铁路至科尼亚的租让权。英国强烈反对,德国即以反对英在埃及利益相威胁,英被迫让步。
1896年,铁路建成。
1903年德国又获得从科尼亚向前延展经
巴格达至
波斯湾的修建铁路租让权。英、法对此强烈反对,经过复杂谈判,英国仍坚决不同意以
科威特为该线的终点。
1914年6月15日英、德双方草签格雷-里赫诺夫斯基协定,英国不再阻挠此路的修建,德国也承诺铁路以
巴士拉为终点,不再延伸到波斯湾。不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未正式签约。
巴格达铁路的全线工程拖到1934~1944年才由英、法、土三国分段建成,但此路已不再具有大战前那样的国际政治意义。
前因
一战前,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英德之间的矛盾。德国统治集团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争取称霸欧洲的“大陆政策”转向夺取全球霸权的“
世界政策”,这对于已经掌握世界霸权的“大英帝国”是一个严重的挑战。英德之间最尖锐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殖民地之争
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德国充分利用两次
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
资本主义经济。到20世纪初,德国工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超过老牌
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但德国海外市场狭小,尤其是殖民地面积少,这是制约
德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1900年任宰相的
皮洛夫曾宣称:“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只满足于蓝色的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阳光下的地盘。”而当时
英国殖民地面积最大,直接受到来自德国的威胁。英德殖民地之争尤为突出。一是在中近东地区。德国帝国主义
野心勃勃,扬言要开足马力,开到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河里去。“巴格达铁路将替我们开辟到伊朗和阿富汗的道路,而成为架在
英属印度上面的一把利剑。”德国修建巴格达铁路的计划,直接损害了英国在中东的利益,并威胁到英属印度。二是在非洲,德国想沿赤道一线向两边扩张,从
东非到
西南非建立一个斜断
非洲大陆的“赤道非洲帝国”。而同时英国想从埃及南下和由
好望角北上,建立一个纵贯非洲的帝国,并计划修建一条铁路,把英属亚洲和非洲殖民地连接起来。
商品市场之争
1870-1913年间,德国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而英国只增长了1.9倍;英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所占比重,从1870年的31.8%下降到1913年的14%,而德国从13.2%上升为15.7%;英国的工业垄断地位丧失,从占世界第一位降到第三位,德国上升到世界第二位、欧洲第一位;1870-1913年德国
对外贸易额分别增加了1.8倍,而英国只增加了89%;英国在
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从22%降到15%;德国的轻重工业产品在世界范围畅销,尤其是在欧洲,这对以传统轻工业为主的英国造成巨大冲击。
世界霸权之争
18世纪的英国不仅是欧洲霸主,而且还是世界霸主。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英国的欧洲霸主和世界霸主地位出现动摇。一是美国的迅速崛起;二是
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使欧洲大陆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俾斯麦在对外政策上的战略目标首先是建立起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随着德国
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急速提高,从90年代起,德国已明显突破了
大陆政策的界限,更多地着眼于争夺
世界霸权。这一切是与它的经济发展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分不开的。
海上霸权之争
英国自18世纪已来就是海上霸主。德国加紧扩充海军,准备与英国争夺
海洋霸权。德国为夺取英国的海外殖民地,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增加海军军费。
1898年德国议会通过了庞大的海军建设计划,两年后又把计划扩大一倍。
德皇威廉二世说:“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定叫海神手中的三叉戟掌握在我们手中”。德国海军力量很快增长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英国。这对于英国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总之,
一战前夕,在帝国主义间出现的三对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中,英德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帝国主义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所致。
背景介绍
1487年,
葡萄牙人巴·迪亚士远航到达
非洲大陆最南端的
好望角,打开通往印度洋——西太平洋的海上门户后,西方殖民势力便开始侵入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葡萄牙人最先到来,1515年占
波斯湾口的
忽鲁谟斯,不久,开抵
巴士拉设立商行。英国人接踵而至,1622年与伊朗联手把葡萄牙人逐出波斯湾,1650年在巴士拉开设
东印度公司的商行。法国人不甘示弱,在西方国家中率先在巴士拉和
巴格达设立了领事。众列强展开激烈竞争,英国人逐渐占得上风。
18世纪,英国已控制了波斯湾的绝大部分贸易,并与巴格达
帕夏(总督)建立了亲善关系。
1761年,在巴士拉设立领事,1802年又在巴格达设立了领事。
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英国势力已深深渗入
奥斯曼帝国疆域。 但是,英国在奥斯曼帝国的影响受到德国的强有力挑战。德国在1870年
普法战争中获胜实现统一,国力迅速增长,开始在全球范围与英、法等国争夺殖民地。其扩张方向之一,便是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1872年,德国人获得巴尔干铁路的技术顾问一职。
1888年铁路完工后又出资将其延伸到
小亚细亚的安卡拉。
1894年,在
巴格达设立
领事,并谋划把巴尔干——安卡拉铁路进一步延伸到巴格达。英国人对德国的渗透惊恐不安,极力反对巴格达铁路计划。英、德、土三方几经交涉,最后于1914年达成协议,英国人虽也挤进了铁路的修筑与管理,但不得不同意德国人占有更多的权益。其时,在对
土耳其帝国政府的“求爱战”中,德国更是争得主动,土耳其统治者出于对英国侵蚀地盘的嫉恨和对德国军事集权式体制的认同,对德国人抱有特殊的亲近感,期望借助德国的力量抗衡英法,振兴帝国。因此,步步投向德国人的怀抱。
1913年10月,德国将军利曼·冯·桑德斯率领一个庞大的军事顾问团来到土耳其编训土耳其陆军,利曼亲自担任了土耳其陆军的名义司令。
土耳其社会酝酿变革的标志之二是民族主义势力兴起。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土耳其帝国身陷全面危机,社会变革呼声日益高涨。在土耳其人统治下生活了数百年的各非土耳其民族奋起抗争,要求实现
民族自决和独立。
1908年7月,由土耳其裔改革派组成的
青年土耳其党武装起事夺得政权。该党上台后对政治体制动了一些小手术,将君主独裁制改成
君主立宪制,但并未触及帝国统治的根基。该党改革的宗旨是挽救帝国而不是推翻帝国,它公开号召效忠帝国,继续奉行“大奥斯曼主义”,实施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因此,帝国的民族问题不仅未能解决,反而愈演愈烈,非土耳其民族的反抗声势日大,这当中,
阿拉伯民族的独立斗争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引人注目。
巴格达历史
伊拉克首都,
巴格达省省会,
伊斯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旧译“报达”、“八哈塔”。位于国土中部,跨
底格里斯河两岸,距
幼发拉底河仅30多公里。面积860平方公里,人口530万(1988)。市区主要部分在河东,称为“鲁萨法”(al-Rusafah),河西部分称为“卡尔赫”(al-Karkh),东西两岸之间有5座大桥相连。公元前18世纪
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提到
巴格达(意为“天赐”)为一重镇。755~762年,
阿拔斯王朝哈里发
曼苏尔下令在底格里斯河西岸始建新城,历时4年,耗资480多万迪尔汗。命名为“和
平城”(Madinahal-Salam),作为
阿拉伯帝国都城。城为圆形,故有“团城”之称。城分外城、内城和
紫禁城3层,有3道城墙。以紫禁城为圆心,城墙构成3个同心圆。城墙各有等距离的4道城门,4条大街从中心区伸向城门,形似车轮辐条。紫禁城内有皇宫、官邸、清真寺、图书馆、花园等。
773年,
曼苏尔又在城郊另建1座宫殿“永恒宫”(Qasral-Khuld),并在河东岸为皇太子建营垒、府邸和
清真寺,河东西两岸用浮桥连接,互为犄角之势。
8世纪中期至9世纪,在哈里发
哈伦·拉希德和
马蒙执政时,扩建巴格达城,广建清真寺、宗教学校、图书馆、天文台、客栈、驿馆、市场、澡堂及市政交通设施,使该城进入全盛时期,成为
哈里发帝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和宗教中心。经济繁荣,交通四通八达,商贾辐凑云集,市场店铺林立,并设有专卖中国丝绸、瓷器等商品的市场。学者荟萃,文化昌盛。
830年,哈里发马蒙在
巴格达创建国家学术研究机构“
智慧馆”,聚集不同民族及宗教信仰的著名学者,将希腊、
波斯、印度等国的古典著作加以收藏、整理并翻译成阿拉伯文,促进了阿拉伯科学文化的发展。
9~11世纪,巴格达伊斯兰学术方兴未艾,
苏菲派、
穆尔太齐赖派、
艾什尔里派及阿拉伯语言学派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各派别的学者在
宫廷的赞助和庇护下,著书立说,在古兰经学、
圣训学、教法学、
凯拉姆学及文学艺术方面均作出了重大成就。
据载,巴格达曾建有30多所各类宗教学校,其中于11世纪塞尔柱朝首相
尼扎姆·穆勒克建立的
尼采米亚大学和13世纪哈里发建立的
穆斯坦绥里耶大学最为著名,曾培养出大批著名学者和官吏。同
开罗、科尔多瓦并称为伊斯兰世界三大文化名城。
1258年和1401年,
巴格达曾遭蒙古
旭烈兀和
帖木儿军的两次洗劫,大量建筑古迹文物遭到摧毁。后置于
伊儿汗国和
帖木儿帝国统治下。
1917年被英国殖民军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