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中上游的索伦、达斡尔、鄂伦春等族,原已按满洲制度编为索伦部统辖。由于俄国入侵,居民被迫迁至嫩江。
形成背景
后金建立前后,努尔哈赤欲将东北各民族整合为一个大民族,这个民族以女真为主,同时包括东北地区的汉、蒙古、朝鲜等各个民族,形成一个扩大的女真
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建立了起来,后来被
皇太极更名为满洲。但是满洲未能实现包含东北地区各民族的目的,当时东北地区仍有一些
民族或部落在满洲之外,他们住地偏远,对清朝也是时附时叛,清朝也不能完全控制他们,东北地区也因此未能完全掌握在清朝手中。
俄国入侵的影响
俄国的入侵改变了当时东北地区的局势。俄国人的入侵,使那些没有并入满洲的各部落面临着一个选择,要么投降俄国,要么归顺大清,要保持原先那种事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的。东北各族人民理所当然地选择了后者,因为
俄国是与他们在外貌、语言、信仰、习俗、文化等方面完全不同的人,而
满洲人和他们说着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地理相接,习俗相同,很早就被视为一个民族(明朝时将东北各少数民族——除蒙古、朝鲜外——都称作女真,后来则发展成不同的民族)。
对清朝来说,这些民族的归附是一件大好事,它使得清朝在面对俄国时,有更加充足的理由捍卫中国的权益。此时还有必要将这些民族并入满洲吗?没有必要了,努尔哈赤要建立
东北民族共同体是为了打天下,此时天下已经打下,这些民族没有必要并入满洲了,但是肯定要对他们有合适的安排,使他们能享受足够合理的待遇。清朝为此建立了一个新的八旗——布特哈八旗。布特哈意为打牲,即与动物打交道的意思,这与布特哈八旗民众主要从事狩猎和放牧的
生活方式有关。
满清设立的原因
清朝之所以在布特哈地区编旗设佐,实行旗制,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在布特哈地区对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编设佐领,纳入旗制,是清朝巩固其北部边疆的需要。原生活在黑龙江上中游地区的达斡尔等族是由于沙皇俄国的侵略扩张而奉清朝的命令在顺治年间大规模迁往
嫩江流域居住的。其时
清军入关不久,尚无军事力量抵抗沙俄的侵略和骚扰,只能让黑龙江中上游的各族迁入兴安岭以南地区,以断绝其粮草供应。清朝
平定三藩之乱,国内局势稳定以后,开始加强东北防务,经过详细的准备,于1685年夏收服了被沙俄侵占的黑龙江中上游的重镇
雅克萨城,但俄军随后又重占了雅克萨城,使清军不得不在1686年至1687年长期围困雅克萨城。1689年,中俄在尼布楚开始中俄边境谈判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中俄北部边界划定以后,黑龙江地区的防御变得十分重要,因此,清朝在黑龙江设立
黑龙江将军衙门,总理全省各项军政事务。其下设布特哈八旗,以这种亦军亦民的组织形式组织和管理黑龙江的少数民族。
2、原生活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的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在清初都保持着自己的氏族血缘社会组织,南迁嫩江流域后仍然以氏族为单位聚屯而居或者分散游牧、渔猎,氏族仍然是这些民族的基本的社会组织形式,这种社会状况特别适合编入八旗这种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将达斡尔等族的氏族组织纳入旗制,安置于佐领之下,使牛录成为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既可以使达斡尔等族的社会生活不致发生大的变化,保持布特哈地区的社会稳定,又便于清朝对这一地区的各民族的管理。
3、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等民族,自古以来,狩猎都是其主要的生活来源,这些民族都有很好的骑射技术,吃苦耐劳,勇猛善战。编入八旗以后,就可以根据清朝的需要随时调遣征战。桐城
方式济在《
龙沙纪略》中曾称赞说:“索伦音近蒙古,间杂汉语,挽弓十石,能自缚于树,射熊虎洞穿,负之而归焉。有逸失者,虽数百里外,皆踪迹得之。”
4、达斡尔、鄂温克和
鄂伦春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特别是在氏族组织下,形成了有关生产和生活的各种规则即习惯法,这些习惯法的作用和影响非常深远,清朝通过在编设佐领时继续保留这些民族的氏族组织,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原有的习惯法,使其继续规范人们的行为,发挥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有利于巩固清朝在这一地区的统治。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清朝在征服索伦部之初,就开始编设佐领,以后在顺康年间亦不断扩编佐领,最终至雍正时期发展成布特哈八旗组织。
与满蒙八旗区别
布特哈八旗作为管理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族各项事务的地方军政机构,在清代的地方政权体制中是非常独特的,充分体现了清朝因族制宜、因俗制宜、因地制宜的统治方针。我们仅以布特哈八旗与清代黑龙江将军、副都统所在地的驻防八旗和蒙古地区实行的盟旗制度进行比较来说明其特点。
(一)布特哈八旗与黑龙江驻防八旗比较
1、布特哈八旗与黑龙江驻防八旗在机构设置上有所不同。布特哈八旗又称之为“打牲部八旗”,主管官员为
布特哈衙门“总管”“、副总管”“,总管”具有管理布特哈地区所有地方(
布特哈副都统辖区)事务之意。而黑龙江将军所辖的
齐齐哈尔副都统辖区、
墨尔根副都统和瑷珲三个驻防机构则设副都统、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等官,主要承担军事任务。布特哈初设达斡尔总管和索伦总管各一人。于康熙三十年增设了满洲总管。总管公署衙门的最高统辖是三人总管,实行三总管合议制。下设左司、右司和掌印处。左司负责民政事务,右司负责征集以及其他方面的事务,掌印处负责掌管人事文书,等等。各司的司长叫做正堂,副职叫做副堂,下面设司官笔帖式掌管事务。总管是三品官,正堂、副堂是四品官。任用范围,正堂从佐领中产生,副堂由骁骑校们轮流担任。
2、在职能上,有所不同。黑龙江
驻防八旗主要是镇戍地方,驻守卡伦,巡查边境,训练士兵,一旦有事,能备调遣。而布特哈八旗的职能与其有所不同:其一,是负责收缴达斡尔等族牲丁每年必须交纳的貂皮;其二,是要定期派人巡查所辖的边境线并随时派出官兵服从清朝的征调;其三,是负责管理布特哈地区的其他各项地方事务。
3、黑龙江驻防八旗与布特哈八旗虽然都由黑龙江将军衙门管辖,但在管理上有以下不同:
第一,在履行义务上有所不同。清朝设立
布特哈衙门总管,事实上就是为了把贡貂事务有效进行管理而设立的。布特哈旗丁每人每年要承担向朝廷贡纳一张貂皮的义务,而黑龙江驻防八旗则没有这项义务。为了收缴貂皮,清朝建立了严格的测丁之法和赏赐惩罚制度。所有布特哈地区的男丁,从量竿身足五尺者即入丁册,岁纳貂皮一张。测丁之法则完全按照八旗之例进行。测丁每三年进行一次,届期将老幼病残、负伤无用之人以及阵亡、病故和新增等人或删或入丁册。至道光十二年,才停测丁之法,改为额定总数。贡貂足数和符合要求的给予赏赐,如果不足额或不及要求的,要撤职,或者罚牲畜或者治罪。
第二,在经济待遇上有所不同。布特哈八旗的牲丁没有俸饷。驻防旗兵均以兵饷为生,包括银、米两项,依等级、兵种的不同而有多少之分。但索伦和达斡尔“编旗披甲,率皆土著已久,专以捕猎为生,春秋会操而外,散归屯野,各营谋食之路。揆厥情形,犹三代寓兵于农之意,所领全饷、半饷,不过等诸例赏而已”。
第三,在法律控制上有所不同。凡调出的
达斡尔族官兵到各地驻防,纳入各地驻防八旗组织以后,就和其他驻防官兵一样,不得擅自离开驻地,必须听从朝廷的统一管理,严格遵守清朝的法律法令,同八旗官兵一样升迁或罢黜,奖励或惩罚。而布特哈八旗的打牲丁,“索伦、鄂伦春等畜养牲畜,各处分散游牧。达斡尔等畜养牲畜,耕种地亩,亦在各处分散居住”。“春秋会操而外,散归屯野,各营谋食”。他们只需完成每年的贡貂任务,遇有战事服从征调,其他各族的内部事务,朝廷并不干涉,往往仍由原氏族组织自己处理,因此本民族习惯法仍然继续发挥维护社会秩序、处理各种利益冲突的作用。
(二)布特哈八旗与蒙古地区蒙旗制度比较
清朝在蒙古地区建立
盟旗制度进行管理,而盟旗是在蒙古原有的政治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清朝对蒙古各部编旗,小部落合为一旗,大部落分为数旗,各旗互不统属,每旗设
札萨克(旗长)一人管理旗务。旗下基层组织为佐,佐的头领称
佐领,负责差役调遣工作。札萨克为世袭制,其下官员设协理台吉、章京、参领、佐领、骁骑校等官职,分工管理旗内的军事、司法、行政、土地等事务。旗的上层组织为盟,盟设
盟长和副盟长各一人,从札萨克中产生,由
理藩院奏报清廷任命。盟长的主要职责是会同各旗札萨克处理重大事务,接受上诉和会审案件,检阅各旗军事力量。
而布特哈八旗不仅由多个民族混编组成,以这些民族的氏族组织为基础建立,而且,所属机构也不同,布特哈八旗由黑龙江将军衙门管辖,隶属于兵部。官职有总管、副总管、佐领等,而无所谓盟长、旗长和台吉等官职。蒙古盟旗则由理藩院管辖。蒙古各旗的札萨克皆为世袭制,而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佐领只有少部分是世管佐领,其总管、副总管都是朝廷任命的。在职能上也有所不同,布特哈八旗主要承担巡查边境、征调作战等军事任务和贡纳貂皮等项经济义务。
历史贡献
布特哈八旗建于1665年,从此之后,布特哈八旗的民众正式成为大清的公民,在保卫国家、开疆拓土和平定内乱的战斗中,屡屡可见布特哈八旗的身影。布特哈八旗与满洲一样,是从明朝时期的女真发展而来的,但由于布特哈各族生活在故土,保持了老女真的生活习俗,使他们在满洲因生活方式改变而耽于安乐丧失勇武之风时,仍能保持老
女真的英勇善战,因此在清朝中期后,布特哈八旗成为一支重要的
军事力量。比如,
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布特哈八旗就是主力之一。清朝在平定新疆后,从布特哈八旗的锡伯人和达斡尔人中,抽调了一部分驻扎新疆,这些锡伯族和
达斡尔族的布特哈八旗将士,携带他们的家属、财产,经过长途跋涉到达西北,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今天,锡伯族和达斡尔族仍生活在新疆大地(
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阿西尔达斡尔民族乡),他们半农半牧,说着老满语(锡伯语是满族语言的一种方言)和达斡尔语,与新疆各族人民幸福和睦地生活在一起。
这就是布特哈八旗,没有他们,清朝面对沙俄的入侵,就没有充足的理由保卫中国在东北的权益。没有他们,清朝开疆拓土与保卫边疆就缺少一支重要的力量。没有他们,中国的建设就有某种缺憾。但是,布特哈八旗声名不显,很多人不了解他们,因此,这里对他们进行粗略的介绍,以纪念这些纯朴、勇猛和对祖国做出重要贡献的前代少数民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