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浒河,长江支流,因常熟至浒浦而得名,位于太湖流域阳澄淀泖区,为阳澄区主要排水干河之一,同时也承担常熟市虞山、古里、海虞、梅李四镇及碧溪新区的防洪与排涝任务,自常熟市大东门始流,经九里、兴隆、塘桥、梅李、白宕至袁家墩入长江,全长22.2公里,为Ⅴ级航道。常浒河两岸沿线支流众多,主要支河有迈步塘、花板塘、淼泉塘、油麻泾、横六泾、罗卜泾、里睦塘、南小塘、碧白塘、洞坝河等。
干流概况
常浒河,前身包括梅李塘和浒浦塘,1958年重浚后更名为常浒河。自常熟市大东门的护城河始流,经九里、兴隆、塘桥、梅李、白宕至袁家墩入长江,梅李上游段亦称梅塘,梅李下游段亦称浒浦塘,长24.0公里(一说22公里,一说21.8公里(其中闸下河口段长1.9公里)),自大东门外,向东过总管庙与青墩塘分流,在三里桥北又与耿泾分流,至梅李镇与
盐铁塘相交,流向渐转东北,1958年截弯取直后,经浒浦镇东北的浒浦闸流入长江。河底宽30米~45米,河底高程-1.0米~0.0米,河口宽46米~74.5米。
水文特征
常浒河,设计防洪标准五十年一遇、洪水位4.1米;设计排涝标准二十年一遇、排涝面积632.47平方公里。常浒河处于平原与圩区,承担虞山、古里、海虞、梅李、新港等5个镇及碧溪新区的防洪与排涝,保护面积275平方公里。
主要支流
主要支河有迈步塘、花板塘、森泉塘、油麻泾、横六泾、罗卜泾、里睦塘、南小塘、碧白塘、洞坝河等。其它主要交叉河道有:
环城河,呈弧形环抱常熟旧城。起于大东门外的总管庙,接常浒河,连青墩塘,向南穿白茆塘,经横泾塘,折向西、通元和塘。全长4公里,底宽8~15米,为调节各河道水量和航运的主要河道。
青墩塘,又名青墩浦。起于大东门外的总管庙。向东南流,经古里镇,在船舫浜三丫口等处折向东北流,至苏家尖与金泾,徐六泾相接。全长11.6公里,底宽12米,为兴隆、古里等地的主耍引泄、航运河道。
耿泾,又名耿泾港,起于大东门外的三里桥,向北至后桃花村东北,与海洋泾分流,河道微转东北,至花庄附近,与盐铁塘相接,过耿泾闸流入长江。全长17.2公里(其中闸下河口段长1.1公里),底宽6米,为谢桥、周行、王市等地的主要引泄、航运河道。
盐铁塘,相传是2000多年前西汉吴王刘濞为运输盐铁而开凿,历代续有疏浚。河道走向大致与长江并行,西起沙洲杨舍镇,东抵吴淞江。在常熟境内,福山一段已淤塞。自耿泾以东,河道渐具规模,至赵市镇附近,穿过海洋泾,流向东南,在梅李珍门、董浜、支塘诸镇,分别与常浒河、徐六泾、金泾、白茆塘相交,经窑镇进入太仓县界。境内河长27.9公里,底宽8~10米。盐铁塘为调节入江各河水量的重要河道。
南福山塘,由水北门外的护城河起,向北至谢桥镇北套闸止,全长8。7公里,底宽10米,河水南流时经护城河汇入常浒河。北福山塘与南福山塘均为北境引泄与航运的重要河道。
东三环河,随着城区的扩展,21世纪初又辟新河,长9.2公里,起于戈庄附近的张家港航道,向东北穿白茆塘、青墩塘至陈泾口汇常浒河,成为城周放射状各河调节水量和沟通航运的主要河道。
里睦塘,位于梅李、董浜、碧溪三镇境内,全长约12.5公里,是一条重要的防洪排涝、蓄水灌溉河道。里睦塘董浜段西起乾家浜,东至白茆塘,全长约7.5公里。
横六泾,全长约6.3公里,流经梅李镇珍南、梅南、寨角三个村,汇入杨林塘。
流域概况
碧溪镇浒浦是坐落于江边的千年古镇,为军港和海鱼贸易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布置水军驻扎,拥有巨艨大舟。绍兴二年(1132年),成立管辖福建、浙西、淮东地区的沿海制置使,置使浒浦。
浒浦盛产黄花鱼,俗称“臭渔港”。民国时期,浒浦镇有商号209家,是长江海洋水产交易中心,称“小上海”。苏通大桥在此连接两岸,滨江区是常熟经济开发区,依托常熟港的优势,集聚了电子能源、高档造纸、钢铁建材、精细化工等产业,有外资企业600多家。
浒浦与碧溪、吴市、东张四镇合称碧溪镇,是常熟市重点发展地区。创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经验,被称为“碧溪之路”。
浒浦上游即梅李镇,原是棉花集散地,商铺云集,人称“银梅李”。南宋以来为常熟内地商货集散地之一,有“东乡十八镇,梅李第一镇”之称。文物古迹有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的聚沙塔。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五代十国的吴越时期(907~978年),常浒河为海虞二十四浦之一,于浒浦镇人江,历经宋、元、明清浚治。1958年太湖流域总体规划中定为阳澄圩区主要排水干河之一,入江口建闸,常年控制低水位。1958年拓浚时,大东门一梅李段原河顺直,就老河形拓浚。梅李下游段弯曲殊甚,裁弯取直,改线新开8公里新河,在浒浦袁家墩人江,并建节制闸。设计河道底宽30米、底高程0.0米、边坡比1:2,估计土方517万立方米。1958年冬抽调沿江十几个公社劳动力开浚,因工程量太大,当年无法完成。1959年冬,梅李-江边段又继续施工,为减少土方工程量,改为闸内段底宽20米、底高程0.0米;闸下游400米处至江边1.47公里,底宽40米,底高程一1.0米;闸下游400米范围为渐变段,底宽30米~40米,底高程0.0米~-1.0米,边坡比均为1:2。1960年春,土方工程竣工。1961年冬,又实施梅李市镇段拓浚工程(标准同上述闸内段),并修筑市镇驳岸。
后经40多年运行,河床再度淤浅,且两岸兴建了众多工厂、码头,争占滩地、水面,梅李集镇尤甚,束水碍航。望虞河拓浚后.虞山下游段东岸因建闸控制,有60多平方公里纳人常浒河流域,排澇面积扩大.拓浚整治势在必行。
2001年,按十年一遇排涝、五十年一遇防洪、最大排水流量250立方米每秒整治河道。海虞桥至陈泾口4公里,河底宽25米,河底高程0.0米,边坡比1:3,在高程2.5米处设3米宽平台,两岸建挡墙;陈泾口至盐铁塘8.52公里,河底宽30米,河底高程-1.0米,边坡比1:2,在河坡高程2.0米处建挡墙,河口宽46米,两岸各设5米宽青坎;盐铁塘至浒浦闸6.59公里,河底宽40米,河底高程-1.0米,边坡比1:3,在河坡2.0米处建挡墙,河口宽64米,两岸各设5米宽绿化带;浒浦闸至河口1.5公里,河底宽60米,底高程-2.0米,两岸建石挡墙、模袋混凝土及浆砌石护坡26.2公里。按五级航道标准重建和改建胡家、塘桥、水泥厂、陈塘梅李、大虹、梅西等7座跨河桥梁。2001年竣工,计开挖河道土方166.81万立方米。
早在五代十国的吴越时期(907~978年),在常浒河人江口即设闸,依时启闭。北宋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浚浒浦等河时,又建闸挡潮。元大德八年(1304年)亦置闸座。明弘治十--年(1498年)浚浒浦、梅李两塘后,移浒双墩石闸于海口。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亦建沿江各闸,但屡建屡废,至清末,闸迹无存,河流失控,潮沙内壅,引排不畅,蓄泄无节。
常浒河海虞路一梅李段左岸为常浒路,右岸建有圩堤,长11公里,顶高4.8米~5.3米,顶宽1.5米~3米,边坡比1:1.5~1:2。左岸有圩口闸2座排灌泵站9座,右岸有圩口闸6座、排灌泵站4座。
涵闸工程
1960年,在拓浚常浒河后,离江边1.9公里处建节制闸,设计闸分5孔,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孔通航,净宽6.9米,余为泄水孔,各净宽3.5米。空箱岸墙内装水轮机,利用潮差发电。底板高程-1.0米,闸顶高8.5米。闸门结构。通航孔为钢架木门,泄水孔为钢筋混凝土平板门,用手摇、电动两用卷扬式启闭机启闭。上下游均设钢筋混凝土消力池和块石护坡、护滩、防冲槽。消力池两旁有弧形薄璧钢筋混凝土导流墙。公路桥为汽-10级,净宽6米。
2005年,在人江口浒浦境内建成浒浦枢纽,16米船闸,3孔节制闸(中孔12米,两边孔各6米,总净宽24米),设计排水流量389立方米每秒、引水流量484立方米每秒。
常浒河水利枢纽,位于常熟市城区昭文路南侧、东三环路西侧的常浒河上游主河道上,其主要功能是防洪、排涝、畅流活水,于2017年年底建成投运。在城区防洪大包围中,常浒河枢纽是重要的防洪控制节点工程,相比其他枢纽离长江最近,排水效率也最高。节制闸有两孔,每孔宽10米,闸门高度5.3米,每扇闸门的面积53平方米,每扇闸门重量接近20吨,关闭时的顶高是4.8米,可以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常浒河枢纽泵站安装了三台单向竖井贯流泵,由电机井和水泵井组成。电机井内安装有三台一万伏高压直接驱动的卧式异步电动机,单台功率450千瓦,需要通过水冷却;水泵井内安装三台卧式贯流泵,转速每分钟113转,流量15立方米/秒,水流自内河绕过电机井后通过水泵向外河排出。整个泵站的排水量每秒45吨。
航道航运
航道
常浒河自常熟市大东门始流,经九里、兴隆、塘桥、梅李、白宕至袁家墩入长江,全长22.2公里,为Ⅴ级航道。
港口
浒浦港,在常熟市境北部偏东,原梅李塘过此入江,港口即浒浦镇,旧时亦称彭家桥,为县内主要渔港口。抗战前,有60吨至80吨的出海渔船百艘左右,每年春夏期间,四乡八镇买鱼者汇集,商业繁盛。渔汛过后,渔船兼营货运,崇明、海门等地贩运货物的船舶亦多进出本港,经港货物众多。民国20年(1931年)后,常熟到浒浦通行轮船,港口又设3艘木帆船摆渡运货载客,与南通、海门相接,沟通大江南北。常熟沦陷之初,日本侵略军纵火焚船,港口的渔业、货运中落。后因常熟至上海的内河航线不宁,客货运输多改道到此转长江航运,日军强征的大米亦经此运沪,港口呈畸形繁荣。抗战胜利后,内河航运和铁路、公路交通渐次恢复,来港运输船只锐减,复为渔港。1956年渔业合作化后,成为县的海洋渔业基地。1959年常浒河竣工,另开新港(又称常浒河口)通长江,旧浒浦港筑坝封闭。1983年1月南通营船港开办通至本港的渡江客轮。1984年常浒公路延伸至新港,码头及机械设施亦有发展。1985年进出港船舶451艘,吞吐货物37000吨,主要是拆船钢铁、煤、石料、电石等。2022年,浒浦渔港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