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指人们在生产产品与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积累经验,从经验中获得知识。从而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知识总量的增加。知识总量的增加可使所有厂商生产效率提高,体现了知识积累的外部性。
释义
干中学,顾名思义,就是一边干一边学,即在工作或生产的过程中,通过对经验的积累总结,乃至创新,达到更高的效率。
发展脉络
萌芽
干中学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观念最初是在工程学科中诞生的,主要归功于对飞机和船舶生产的研究。当时柯蒂斯一赖特公司的工程总监Wright(1936)基于其在飞机工程师和执行官的业生涯中所观察到的“成本—数量”关系,率先提出了关于组织学习曲线的理论观点。通过对学习曲线的实证观察,学习的观念正式进入经济学。Wright受飞机批量生产的启发,探索了单位成本与累积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生成了一条递减的凸曲线,他发现单位产量每增加一倍,单位成本将继续降低20%,并给出三种解释:实践使工人的熟练程度得到提高;机器和夹具在大批量生产中使用时间加长;越来越多的工具和程序标准化的引入降低了劳动力的成本。此时,这一现象似乎已经在飞机工业中广为人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在与飞机制造商和造船商签的合同中入了对强大组织学习的期望,战后不久公布的研究表明,这些期望是有根据的(Alchian,1963;Middleton,1945;Montgomery, 1943)。Verdoorn(1949)将组织学习曲线应用于研究国民产出,发现欧洲不同国家的学习进步率约为5%。自Wright关于组织学习曲线的概念提出以来,关于组织学习曲线的大部分研究集中在单位成本与累积产出之间关系的函数形式研究(Yelle,1979),关于干中学的理论研究线索也越发清晰。
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大部分的研究开始关注到工业生产中干中学的重要性和普遍性。许多研究记录了在更广泛的行业(这些行业包括但不限于造船、机床、特种化学品和半导体等)中存在的强大的“成本一数量”关系,并继续了Wright早期研究的做法,估算了平均成本随时间变化的程度。斯坦福研究所和兰德公司进行的广泛研究也证实了这种函数关系。大多数研究提供了有关性能改善原因的有限信息。Lundberg(1961)基于对瑞典霍恩德尔(Horndal)钢铁厂的研究发现,在15年内没有任何新投资的情况下,生产率(每工时产量)仍每年平均增长近2%,被称为“霍恩德尔效应”,并得出不断提高的绩效应该归功于从经验中学习的论断。
前人累积的“生产—生产率”关系的研究为Arrow开创性地提出干中学理论提供了灵感。紧接着,Arrow于1962年在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干中学的经济含义》)一文中正式提出干中学理论并进行了系统性的论述。他根据美国飞机制造业的经验材料说明了干中学效应的存在和意义,指出特定型号的飞机产量累积每增加一倍,单位劳动成本就会减少20%,即技术的累积使生产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证明了技术累积具有递增效应,人们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取知识,技术的进步得益于学习所产生的知识,而知识是来自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与累积。自Arrow开创性研究之后,干中学被快速应用于企业、甚至更高层次的产业研究中,很快获得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在整个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大部分关于干中学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干中学的重要性和普遍性,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中干中学的重要作用(Thompson,2010)。
成熟
20世纪70年代末,理论界关于干中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干中学的战略影响。在这一时期,大部分研究工作是在工业贸易政策背景下进行的。Romer(1986)的技术外溢模型继承了Arrow的干中学思想,指出知识的溢出效应会减弱固定生产要素所带来的知识资本边际成本递减趋势,从而带动知识收益的上升。Krugman(1987)将干中学引入动态比较优势的理论中,研究指出,如果干中学在一定的时期内使各国不同生产部门的技术优势发生相对变化,则原有的比较优势结构将被改变。Barro(1994)的研究指出了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假设:一是干中学需要依靠企业的投资来推进,特别是资本存量增加所带动的技术与知识存量的上涨;二是企业的技术和知识属于公共产品,其他企业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获得,即技术与知识一经发现就会产生溢出效应。Young(1993)的研究指出,干中学与技术创新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技术持续进步的过程中伴随着干中学,因此,在技术投入生产的过程中就会快速激发干中学效应。但是随着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潜能的消耗,干中学的效应会逐渐减弱(Young,1991)。Chuang(1993)研究指出,后发国家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所产生的干中学效应可以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并促使其向发达国家收敛。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4)的研究指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速增长离不开技术开发中的干中学机制,当技术前沿水平与国内现有技术差距较大时,中国企业表现出了极强的学习能力,产生了学习的规模递增效应,获得了技术进步和竞争优势,成为了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分化
进入21世纪以后,众多实证研究结果对于“成本—数量”关系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学习的结果的论断提出了质疑,表明在生产力持续增长时,被动学习以外的其他因素通常也会作用于干中学。一方面,研究发现,组织内部的干中学的速率存在差异,如生产工厂轮班之间的差异(Argote and Devadas,1991;Levitt et al.,2013)。另一方面,研究发现成本的降低来自所使用的资本的增加或产生创新的研发活动,而不是来自随着单位积累而学习的员工(Thompson,2001)。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效率改善源于研发投入的差异,而不是干中学的差异(Sinclair et al.,2000)。这使得关于干中学的理论探索产生了分化:一部分研究着重于完成相同活动所实现的经验的累积,个人或企业所累积的经验越多,则假定学到的知识就越多,数量、质量或成本方面的绩效都会有所改进(Jain,2013);另一部分研究则更加强调导致干中学的内部过程,当企业采取有计划的行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时,运营挑战会激发企业通过干中学来寻找知识,创造解决方案,并通过不断重复以解决类似的挑战,从而提高效率并降低成本(Hatch and Mowery,1998;Macher and Mowery,2003)。在干中学理论的分化阶段,理论界已经不仅是强调对累积产出与单位成本之间函数关系的检验,而是开始解构干中学发生的过程及内在机制(Thompson,2010;Rui,2016)。
概念界定
Arrow(1962)最初对于干中学概念的界定,就是从经验累积降低成本出发,认为干中学是从事生产过程中经验、技能和知识的累积,进而推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动态规模经济效应,体现在累积生产对成本和生产率的影响上;Bodde(1976)的研究也指出,干中学是一个过程,通过该过程积累的制造和项目开发经验可以提高生产率并降低成本;Dorroh等(1994)将干中学定义为投资产生的直接产出及生产经验的副产品;Dosi等(2016)对干中学的界定与Bodde(1976)相近,认为干中学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产经验的增加可以提高效率;Torre等(2018)认为干中学是指在没有附加因素或投资的情况下,通过完善过程来提高生产率;此外,另外一些学者从创造问题解决方案的学习过程角度对干中学内涵进行了新的界定:Young(1991)认为干中学是对现有技术在生产中应用潜能的发掘过程,在生产中新的技术投入会激发干中学效应;Rui(2016)将干中学定义为企业通过解决自身的经营挑战来创造新知识的过程,这些过程可以提高企业在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的绩效。
相关概念
干中学效应
干中学效应,指在生产和物质
资本积累过程中引起的
劳动生产率提高和技术外溢。
阿罗根据美国
飞机制造业的
经验材料说明了干中学效应的存在和意义。飞机制造业中有这样一条经验规律:在开始生产一种新设计的飞机之后,建造一个边际飞机的机身所需要的劳动,与已经生产的该型飞机数量的
立方根成反比;而且
生产率的这种提高是在
生产过程没有明显革新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就是说,一种特定型号飞机的
累积产量每增加一倍,它的单位劳动成本就下降20%,即随着技术的积累,
单位产品成本随生产总量递减。这充分说明了积累的技术具有递增的生产力。
相关案例
王阳明“知行合一”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传习录·陆澄录》)
陆澄问:在静时能将一些理念存养得很好,一到做事时就坚持不住,怎么办呢?王阳明答:只知道静存而不能克制和磨练自己是不行的。这样的话,遇到事时,先前存养的理念还是会动摇。人需要通过具体的事情磨练自己,才能让这些理念在心头“立得住”,无论动时还是静时,都能做到心志坚定。
国画大师齐白石成名后,有人问他何以从一介木匠成为一代名家?他答道:“作画是守静之道,涵养静气,事业可成。”
作画如此,做事莫不如此。涵养静气,心有定力,勤于磨炼,事业可成。
毛泽东眼中的“干中学”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没有机会进学校的人,仍然可以学习战争,就是从战争中学习。革命战争是民众的事,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从‘老百姓’到军人之间有一个距离,但不是万里长城,而是可以迅速地消灭的,干革命,干战争,就是消灭这个距离的方法。”(摘自《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寻乌调查
1930年5月,为了确定土地政策,争取富农对于革命的理解与支持,毛泽东在江西省寻乌县进行了一次农村经济调查,此次调查堪称调查研究的经典范例。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重视实地考察,他从实际体验中获得了大量可靠信息。在进行寻乌调查时,毛泽东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调查技巧和丰富的调查经验,选取的调查对象涵盖老中青各个年龄段,包含大部分阶级,调查内容广博而有条理,切中所考察问题的要害。毛泽东在延安时对于寻乌调查给出这样的评价:“我做了寻乌调查,才弄清了富农与地主的问题,提出解决富农问题的办法,不仅要抽多补少,而且要抽肥补瘦。这样才能使富农、中农、贫农、雇农都过活下去。”毛泽东通过亲身的实地考察得出了真知,这些真知指导了后来的革命实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典型范例。
航“行”与新“知”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兴起后,控制了东西方间的传统商路,运抵欧洲的商品,数量少且价格高。于是,西欧各国贵族、商人和资产阶级急切地想开辟一条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
从当时已经盛传的地圆学说中,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产生了一个想法:向西走也能到达东方。哥伦布相信,他的航海计划很快就能将欧洲人带到东方。哥伦布为实现自己的计划,四处游说了十几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说服了国王,才使哥伦布的计划得以实施。
1492年8月3日,带着女王授予的海军大元帅的任命状,哥伦布登上甲板,对女王资助给他的三艘帆船下达了出航命令,帆船一路向西驶入了大西洋的腹地。为了减少船员们因离开陆地太远而产生的恐惧,哥伦布偷偷调整计程工具,每天都少报一些航行里数。但即便如此,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船队依然到了崩溃的边缘。10月10日,不安和激愤的船员们声称若继续西行就将发动叛乱。激烈争论后,哥伦布提议再走三天,三天后如果还看不见陆地,船队就返航。10月12日,仅仅在这次骚乱三天之后,曾经反对哥伦布的船员在桅杆上看见了陆地——位于今天北美洲的巴哈马群岛。从这一天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人类对地球的认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升。
实际上在1491年,就已经很少有人相信地球是个平面了,很多航海家也知道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位于欧洲东方的印度,但没人就此做出尝试,没有将“知”付诸行动。在哥伦布启航的同年,世界上第一个地球仪诞生了,而其对应的美洲大陆位置是一片海洋。尽管哥伦布不是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探险家(第一个到达美洲的欧洲探险家是莱夫·埃里克松),但哥伦布的航海开辟了后来延续几个世纪的欧洲探险和海外殖民地的大时代,对现代西方世界的历史发展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哥伦布以其勇于实践的品质开启了人类认知的新天地,也在不觉间成为历史的推动者,这正是对“干中学”的生动诠释。
相关解读
只有重视实践,重视“干”,才能使认知得到践行、巩固和提升。自然科学发展到今天,浅显的、容易发现的规律大多已被揭示,尚未被揭示的深层次规律多需要专业人员持续驻心用力去关注、去钻研,以实现人类认知的进一步突破。持续驻心用力就是“干”,就是“行”。在人文日用领域,无论是密歇根大学提出的跨文化的六个美德,或是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还是康熙皇帝强调的“诚敬”,任何至上理念皆需个体亲自去实践,去感悟。以“孝”为例,“孝经”常念,不如“孝行”常现。光念“孝经”,没有“孝行”,对孝的感悟、理解不可能很深、很透;唯有在实践中、在行动中、在“干”中才能对其加深理解,加深体悟。
“干中学”是知与行的辩证法与“协奏曲”。一方面,“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行动、实践,认知才能得以提升。另一方面,时间和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的认知不可能全靠直接经验获得,好在人类可以借助思维力和逻辑力将书本信息、间接经验(即他人的直接经验)转化成为自己认知的一部分。子贡“闻一以知二”,颜回“闻一以知十”,认知力的提升,是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思维力和逻辑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认知与实践相生相成,交织在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征程中,共同创造、丰富着人类的生活。
相关应用
企业发展
“干中学”的学习模式在很多企业中是普遍存在的。这一学习模式往往在企业创业初始时就已存在,但这时的干中学是一种适应学习,是模仿学习、拷贝式学习的辅助学习模式。而在企业的成长阶段,这一学习模式成了有意识地突破原有技术基础的自主学习模式,它是企业在创业阶段中立足之后,企业取得一定发展,企业本身的生产环境和物质基础改善后,为了在产品的质量、用途等方面优于周边生产者,鼓励对原有的模仿与复制产品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从而争夺更有利的市场地位而采取的一种学习模式。
企业成本管控
干中学的研究倾向于认为积累的经验可以使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并进行更多的创新。干中学的许多文献是基于成本随产出增加而下降的假设,认为企业可以从干中学中受益。Adler和Clark(1991)认为通过干中学可以使企业在产出增加的同时降低成本,其中包括减少生产中的浪费,及通过重复活动来推进个体学习。Rui(2016)指出干中学不同于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在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中,随着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生产更多数量的产品,成本会降低,而干中学所带来的成本降低来自固定成本在更多数量单位之间的分配。Thompson(2010)指出,干中学在工程和管理领域显示出累积产出与单位成本之间的稳健关系。Jaber等(2019)研究认为,干中学可以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效率提升
在干中学对效率提升的影响方面。干中学可以用于解释企业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提高能力并提高效率(Dutton and Thomas,1984;Thompson,2010; Yelle,1979),以及如何提高产品质量。Levitt等(2013)认为随着企业通过减少缺陷来提高产品质量,干中学可以提高效率;Dutton和Thomas(1984)指出干中学最明显的影响体现在生产效率的提升上,这是由于随着企业知识存量的不断增长,知识应用水平的有效性不断提升;Epple等(1991)指出,随着生产的进步和知识的累积,干中学会带动生产率的提高,但随着知识存量的增加,知识累积率会下降;Nelson和Winter(1982)指出,通过干中学形成的有规律的经验可以提高将来使用这些规律的有效性;Ilaboya(2016)的研究验证了干中学的假设,即增加对有效生产技术的了解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Bessen和Jim(1997)的研究指出,研发投入越大,技术进步越快,在生产中通过经验累积进行的干中学对于生产效率改善的作用也就越大。
能力提升
在干中学对能力提升的影响方面,学习是企业创造新知识以解决特定运营挑战,提高效率和产出质量的过程(Macher and Mowery,2003),而能力是在整个公司范围内协调和传播新知识以提高竞争力的表现(Bartlett et al.,2008)。因此,学习侧重于创造新知识以解决运营挑战,而能力则用于在全公司范围内协调和传播新知识以提高公司绩效。有学者对干中学与企业能力的关系进行了探讨:Foss和Pedersen(2004)研究指出,企业在东道国本土化过程中,母公司对干中学所形成的知识认知程度越高,企业逆向转移的能力就越强;Tsang(2003)发现企业通过干中学能够提高信息处理的技能;Liu等(2016)研究指出,当企业进行国际扩张时,可以通过在所从事的商业活动中进行干中学,逐步实现国际市场知识的获取与累积,提升国际市场运营能力;王燕梅和简泽(2016)研究指出,企业选定适合且能够快速发展的产品领域以后,可以通过干中学快速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并提高和强化技术能力。
经济学
现实的生产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原料和资本,还需要把各种
生产要素有效组合起来的知识。因而在当代经济中,知识是一种更重要的资源。
阿罗等人的研究将知识归结为经验:在生产中产生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实践将会极大促进生产的发展,这也就是干中学效应(Learning by doing)。
例如在
飞机机身的生产过程中,一项新的飞机设计被引入后,造一架边际飞机机身所需要的时间,与已生产该型飞机数量的立方根成反比。也就是说,如果已经生产了1000架飞机机身,则第1001架机身的
生产时间为第1架飞机机身的1/10。显然,经验的积累极大地提高的
生产效率,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经济增长与干中学效应之间的关系:一项投资的干中学效应越大,就越是有利于经济的增长。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快速发展,就应该将资本重点投向干中学效应较大的行业和领域中去。
但在资源丰裕的国家,由于资源部门在初始阶段具有更高的边际生产率,资本会向这些部门集中,而制造业部门、高科技产业部门的发展则相对萎缩(Corden和Neary.:1982)。由于资源部门的发展主要反映了自然资源的作用,其发展主要取决于矿藏的丰富程度、开采的难易程度等,所以干中学的作用较小。另一方面,资源贫瘠的国家由于自然资源匮乏,反而在发展制造业、信息产业等方面具备了比较优势:资本被较多地投向这些干中学效应较大的行业,因此这些国家的知识资源会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不断积累,从而形成自己的持久竞争力,并最终在某一时刻超越那些资源丰裕的国家。
优点
“干中学”“学中干”即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就是要打破学习与工作的严格界限,将二者融为一体,从而利用一切机会最大限度地扩大学习成果,并在第一时间将学习成果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去。俄国著名文学家契诃夫曾说过:“人应该有三个头脑,一是自然的头脑,二是书本的头脑,还有一个是生活的头脑。”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并倡导“知行合一”,这些话说的就是干与学的关系。
据研究发现,一个人一生中90%的学习是在工作中实现的。干中学,学中干,是我们每个人操作最简便、时间最富有、成效最显著、素材最鲜活的学习方法。总括起来有以下六大优势:
(1)素材丰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众多,每天都会有新的课题,很多问题可能以前根本没有遇到过、考虑过。并且,因为是在工作中遇到的,无法逃避,不能偷懒,自然要见招拆招。
(2)老师众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个体周围有众多的领导、同事和客户,每个人都有其突出的一面,每个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同事即同学,客户伙伴即学习伙伴,同事关系即同学关系。
(3)立竿见影。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可以立即运用于工作,工作会给予我们反复练习、增加自我心得的机会。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知识和技能迅即深入头脑,最终演练成一生的傍身之技。
(4)随时随地。社会实践与工作场所就是一个大课堂,每天开会讨论、起草决策文件、策划业务项目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MBA训练题。
(5)终生学习。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针对工作、生活中的不同需求,接受不同的实践素材与学习体验,把阶段学习变为终生学习。时刻活在学习的乐趣中,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个人的素质与价值。
(6)激情永远。为什么一些人面对工作总是那么富有激情,无论工作多忙总是快快乐乐?奥妙就在于他把每一件事都当成学习的机会,每天在干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灵感,得到新的启发,自然而然会在内心中不断进发出新意。在乐趣中工作,工作给予你的快乐,最终要比你为它付出的更多。而且,同事、客户结成学习伙伴,你生活在同学关系的共同体中,工作场所充满活力与亲情。
缺陷
1.在阿罗的模型中,
技术进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正如人们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看到的,技术进步不仅是渐进的,而且有时也是突变的、跃进式的。后一种技术进步可能对经济增长产生更大的推进作用,但阿罗的模型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2.“干中学”只能反映经验积累的一部分,也就是学习的一部分。经验积累应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
改进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也对技术进步起着推动作用。阿罗的模型只提到“干中学”,所以被认为不完整。
3.
技术研究包括应用部分的研究和基础性的研究,应用部分的研究有递增的收益,而基础性的研究的收益是递减的。企业增加投资,只考虑到
收益递增,而基础性的研究尽管对技术进步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其收益递减,因此不反映于
企业投资之中。在阿罗的模型中,只是指企业的技术进步被内生化了。
4.由于定义了
物质资本的增加只能导致递减的知识增加,因此,该模型并不能超越新古典模型中得出的关于经济增长受制于外生
人口数量这样的结论。
相关新闻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强调:“坚持在干中学、学中干是领导干部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年轻干部要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