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府地区,即广府民系聚居的地区。广府民系又称广府人,是指广东省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广府”是“广州府”这一行政区划的简称,广府人是广州府人的简称。
基本定义
“广府”是“
广州府”这一行政区划的简称。“
府”在岭南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所设的广州都督府,隋唐时期设置总管府和广州都督府。
都督府是官署,是一个机构,不是行政区的名称。因此,这一时期不存在“府”的地方行政区划,不能将一个地区称之为“府”,不存在“广府”的区划概念。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上也不存在与“广府”名称相关的情况,直到明代开始设广州府。
广州府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实际上是以元代广州路为基本范围,只是由于人口、经济的发展和军事、政治的需要,这一地域范围内在明代新辟了4县、清代新辟了1县。因此,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中级行政区划之中,民风民俗融合,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地域性民系文化。
广府民系是指广东珠三角广州府地区使用粤方言的汉族居民,广府人是广州府人的简称。而在广府地区除了广府人外,杂居在这一地区的汉族居民还有
客家人、
疍家人等,世居少数民族有
回族和
满族。
广府文化
广府文化形成于
广州府地区,广州府自设立以来,经济发达、商贸繁荣、文教鼎盛,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地带和兴盛之地,一直处于广东省的领先地位 。广府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
中原与
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传承了中原汉文化的精髓,在各个领域中常被作为广东汉文化的代表 。广府文化的代表有“广东音乐”“粤菜”“醒狮”“广绣”“广彩”“广雕”“岭南画派”“镬耳屋”“岭南园林”“粤剧”“粤曲”等等。
桑基鱼塘
桑园围始建于北宋徽宗年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基围水利工程,这与两宋年间,来自中原的珠玑巷移民抵达南海、顺德开基是分不开的,他们带来了中原、江南农耕水利丰富的生产经验。桑园围水利工程的建设开启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大规模基围农耕开发的历史,是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的发端,是广府文化的共同精神家园。也是唐宋以来中国东部人口南迁、经济区拓展和重心南移的历史过程的重要见证。
由于
桑基鱼塘的兴起,当地养蚕业更从唐宋时的每年五收发展到七收、八收。创造出当年未必预期到的奇迹--从桑园围“一船蚕丝去”,到清代十三行“一船白银回”,裕国通商,帆济五洋。珠江三角洲也成为广东丝绸的主要产地,形成了基上种桑,塘中养鱼,桑叶喂蚕,蚕沙饲鱼,塘泥肥桑的循环农业模式和蚕桑文化。
1873年,陈启沅开办了中国第一家机械缫丝厂,广东缫丝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到1922年,全省桑地面积达187.2万亩,生丝产量达6278吨,占全国总产量三分之一,没有昔日的“桑基鱼塘”,就不会有富饶的珠三角。
科举文化
广州府历代乡贡进士总人数为1283人,其中番禺为260人,占20.3%;南海357人,占27.8%;顺德238人,占18.6%; 东莞193人,占15.0%;江门231人;香山(中山、珠海)138人。明代一朝,广东共出了6355名举人、889名进士、6名一甲进士、3名状元,其中出自广州府者占了半壁江山,有举人3090人、进士457人,而广东6名一甲进士中,5人皆出自广州府。
广东历史上一共出过9位文状元和5位武状元,其中顺德、南海各出了3位状元,而且都是2位文状元和1位武状元,番禺也出了2位文状元,分别为
简文会、
张镇孙、
伦文叙、
黃士俊、
庄有恭、
梁耀枢、
朱可贞、
姚大宁。佛山出过7个状元,占广东状元数量的一半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广东状元之乡。这与佛山作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很大关系,佛山正处广府文化的核心区域,并以南番顺地区最为典型。清代进士吴荣光曾任职湖广总督一职,他曾说:“国朝制科,广东九郡举人中额七十有二名,每科广州郡几居其半,广州十四属,南海又居其半。”
广府菜
广府菜(即广州府菜),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香港、澳门等地。广府菜集南海菜、番禺菜、东莞菜、顺德菜、中山菜、五邑菜等地方风味的特色,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粤剧
粤剧,又称广府戏、广东大戏,发源于佛山,以粤方言演唱,汉族传统戏曲之一。粤剧源自
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
海盐腔、
弋阳腔、
昆山腔、
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逐渐形成粤剧。2009年10月2日,由广东、香港和澳门联合申报,粤剧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粤曲
粤曲是用粤语演唱的曲艺方式,是广府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曲艺品种,其音乐曲调、板式等和粤剧基本相同,但粤曲特别讲究唱功,突出声腔艺术,有其独特的风格。
岭南古琴
岭南古琴艺术,发源于广东新会,流行于珠三角一带,是广府文化的代表之一,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古琴艺术真正源头在宋代。南宋末年,随着宋室的南迁,也把中原文化带来广东,特别对广东的琴学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在后来的几百年中,岭南琴学昌盛,琴人辈出。
清代中叶,广府地区终于逐渐形成了地域性的“
岭南琴派”,成为中国古琴艺术一大流派;新会是岭南古琴艺术重镇,琴家众多,黄景星编的《悟雪山房琴谱》在岭南琴学中影响最大,公认为岭南派的经典琴谱,他被后世奉为岭南琴派创始人。还有咸丰年间的《古冈蔗湖琴谱》,也是岭南派琴谱稀世珍本。
争议
狭义说
“
府”在岭南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东晋南北朝所设的广州都督府,隋唐时期设置总管府和广州都督府。
都督府是官署,是一个机构,不是行政区的名称。因此,这一时期不存在“府”的地方行政区划,不能将一个地区称之为“府”,不存在“广府”的区划概念。
赞宁《宋高僧传·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述及极量“展转游化,渐达支那”注曰“印度俗呼广府为支那”。据此,唐代来华的外国人称“广府”,说的是广州城,这是将官署作为所在地的代称了。作为广州城代称的“广府”,其范围不等于今称
广府文化的广府。
宋、元时期的行政区划上也不存在与“广府”名称相关的情况,直到明代开始设广州府。广州府这一区域的地理范围,实际上是以元代广州路为基本范围,只是由于人口、经济的发展和军事、政治的需要,这一地域范围内在明代新辟了4县、清代新辟了1县。因此,
广州府的基本境域从元代开始一直稳定了七百多年。这一境域中的居民,长期处于同一中级行政区划之中,民风民俗融合,形成具有共同特征的地域性民系文化。
广府文化是粤方言地区之中的一个地域文化,以
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粤方言地区的地域文化还包括西江流域的
西江文化,被称为
西江地区;以及粤西地区的
高凉文化,被称为
高凉地区。
广义说
后来一些学者提出
广义的广府人应该是泛指以粤语为母语的汉族族群,广府文化区包括珠江三角洲、西江流域和
粤西地区。
隋代废郡存县,设广州总管府。唐高祖年间设广州都督府。据《广州市志》记载,“广府”即广州都督府的简称。“广府”一词最早出现于隋唐时期。明清时期,“广府”是对广州府的简称,地理范围覆盖今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港澳地区以及
粤西、
粤北和
广西部分区域。岭南越人与中原移民融合,衍生出以
粤语为母语的广府人,并创造了灿烂的广府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广府人集中于
广东中部、西南、北部以及
广西东南部。千百年来,广府人以
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广府文化,辐射至周边的
粤西、
粤北部分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将统领南方各郡的交州一分为二,史称“交广分治”,大体以今广西合浦县为界,以西仍为交州,以东为广州,广州自此得名。但这时的广州是行政区,辖南海、苍梧、郁林、高凉四郡,后扩大到十个郡,也就是今天广东、广西大部分区域,构成今
广府文化区域的大体轮廓。
“广府”成为地理概念,最早见于唐代。根据梁启超的研究,“阿剌伯人所著书,以西历851年出版,名为《梭里曼旅行记》者,内载当时中国最大口岸曰Khanfou”。梁启超断定,“Khanfou”就是“汉府”“广府”的译音。梁启超所说的《梭里曼旅行记》,又名《苏莱曼东游记》或《中国印度见闻录》,由9世纪来华的多个阿拉伯人所写,其中一个作者苏莱曼在谈及广州时说:“中国有二百个府城……广府就是其中一例,广府是个港口,船只在那里停泊,另有其他近二十个城市归于广府管辖。”都督府原为区域性军事管理机构,后逐渐转向地方常设行政组织,级别高于州。当时的广府,是否像苏莱曼所说,管辖近二十多个城市,有待考证,但版图确实很大,管辖“广、韶、端、康、封、冈、新、药、泷、窦、义、雷、循、潮十四州”。今天我国广东、香港、澳门、广西、海南地区均是广府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