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技术学院(GUANGXI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广西首批独立改制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优秀单位、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单位,全国首批百所高职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
历史沿革
前身溯源
1965年,广西劳动大学创建。
1968年,
南宁市中等农业学校农技班并入广西劳动大学。
1977年4月,
广西农垦局与广西农学院在邕宁县吴圩明阳原广西农学院林学分院校址,建立广西农学院热带作物分院,由自治区农垦局和广西农学院双重领导,以自治区农垦局为主。 同年秋,招收亚热带经济作物专业和茶叶专业4年制本科生64名。
1982年8月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广西农学院热带作物分院的基础上组建了广西农垦职工大学。
1984年,受农业部农垦局委托,于1985年增设2年制
财会专业和新闻专业 ,面向全国农垦系统招生,和广西电大农垦教育函授班中文专业。
1952年,广西开始举办农垦短期培训班;当年培训会计、统计、初级农业技术人员、护士等各类急需人才564人。
1955年4月,将短训班改为轮训班,5期培训班培训兽医、测量、 助产士、 生产队长、热作植保等人员167人。
1956年,华南垦殖局广西垦殖分局改为广西省垦殖厅, 4月,将轮训班扩建为广西省垦殖厅干部学校。校址设于南宁市郊腰塘。
1965年,开展 “四清”运动,干校在校学员参加“四清”工作队而停办。
1973年10月,恢复自治区农垦局建制,于1974年利用原
广西军区(生产师师部)的房屋设备,开办干部培训班。
1977年,迁入广西农学院热作分院。
1978年,正式恢复为广西农垦干部学校。
合并重组
1985年,广西农垦干部学校并入广西农垦职工大学,成为该校干训部。
1986年,学校受自治区教委委托,开办亚热带作物和茶叶2个专业的农业职业师范大专班, 面向全自治区招生,毕业后由教委统一分配。同时承担 湘、鄂、桂3省区农垦系统和司法系统的农场劳改场场长统考培训工作。
1988年开始,该校除向全国农垦系统职工招生外,还向全国财政与广西司法、林业、华侨等系统的职工以及全自治区普通高中招生。
1996年,广西农垦职工大学更名为广西农工商
职业大学。
升格改制
1998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改制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同意在广西农工商职工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2014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验收。
2018年7月,被教育部评为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2019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12月,被教育部、财政部列入第三类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B档)。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6月21日,学校设有10个教学机构,开设高职招生专业43个。
资料截至2024年6月18日,参考来源
师资力量
截至2020年9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有校内教师711人,折算校外兼职教师后,生师比为17.93:1。 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教师占比56.42%,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0.71%, “双师型”教师占比81.90%;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
截至2024年6月21日,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部级教学名师5人,首届广西高校杰出科技人才1人,国家级、自治区级民族文化传承、技艺技能大师8人,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广西高校高水平创新卓越学者2人,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人才1人,自治区高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对象2人,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6月21日,学校有广西优势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3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农业农村部首届乡村振兴名师名课2门、自治区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6个、自治区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6门、自治区级高等职业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自治区精品课程19门;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 “1+X”证书国际推广中心2个、自治区示范性高职教育实训基地10个、广西首批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产业学院2个、自治区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6个、自治区涉农专业链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自治区示范性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1个,首批动漫人才培养基地1个,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入选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7个。
2020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自治区1金3银5铜,并获职教组优秀组织奖,第三届广西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暨第四届中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广西区赛金奖1项;获第二届广西乡村振兴创新创业大赛最高奖“乡村振兴奖”1 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获全国性奖励一等奖13项,自治区级奖励一等奖23项,在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自治区级金奖2项、一等奖1项。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获得全国性奖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4项,自治区级一等奖(含特等奖)26项、二等奖34项、三等奖64项。
截至2020年,学校《高职生国防教育》和《景观规划设计》两本教材入选国家职业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确定吴砚峰主编的《物流信息技术》等2项教346材为2019-2020年立项教材,其中国家/省级规划教材7项,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19项。
截至2024年6月21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获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27项(其中特等奖3项)。
合作交流
2024年6月21日,学校牵头成立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每年举办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论坛,吸纳东盟国家10所职业院校、中国国内6省区50多个职业院校和企业,与近七十所东盟国家高校和“走出去”企业合作。依托“丝路智造学院”、“丝路茶学院”、东盟技术服务与培训中心等跨国合作平台,开展了中国-东盟课程共享平台建设、学生中外联合培养和交流互换、师资培训、“中文+职业技能”等实体化运作项目,开发被东盟国家院校认可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数20个、共享课程27门。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6月21日,学校建成国家协同创新中心1个,1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市厅级工程技术研究(服务)中心7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6月21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近5年承担省部级课题10项(农业部2项、教育部1项、自治区科技项目7项),开展各类横向技术服务项目250余项,为企业新增产值近15亿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2件,实用新型692件、外观专利72件;省级科研成果获奖30项,其中科学技术进步奖18项、技术发明奖3项、重要技术标准奖1项、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广西社科优秀成果奖5项,市厅级科学技术进步奖20项。
截至2020年9月,学校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1503项,获得的主要科研成果达707项,通过成果验收国家科技部1项,自治区科技厅29项,获科技成果登记94项,育成并获得农作物新品种登记的新品种16个,编制并通过审定发布的广西地方标准13个,获得权属为学院的国家专利510件(其中发明专利46件),软件著作权登记44部,其中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技术发明奖2项、重要技术标准奖1项、农牧渔业丰收奖3项,市(厅)科技进步奖20项。
学术资源
2019-2020学年,学校图书馆有纸质图书96.99万册,电子图书129718GB。
截至2024年10月8日,学校拥有40万册纸质图书,电子读报机提供近200种每天更新的电子报纸,歌德电子图书借阅机提供3000种(每月自动更新200种)的电子图书;超星数据库可提供55万册电子图书,中国知网(CNKI)可提供9000种期刊、维普考试系统可提供多种模拟考试;还可以通过“读秀学术搜索”和“百链云图书馆”文献搜索平台,可阅读280万种全文数据和搜索海量图书数据。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垦局主管,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及其他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论文。
校园文化
学校标识
图形以绿色为主色调,绿色是茶叶与自然的颜色,象征着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的茶文化、创新和活力的精神风貌。
在设计元素上,融汇应用了学校英文简写GVTC、鲁班锁、牛精神等符号元素。
GVTC的几何符号应用,突出国际识别度的同时,巧妙融入了壮锦特色纹样的元素,表现出广西的地域性、民族性,体现了包容、奋进、发展、民族团结的深刻寓意。
鲁班锁表达了笃实专一、精益求精的工匠文化。
牛元素,不仅传达了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深厚的开拓、勤勉、善成的文化底蕴,也体现了“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的传递与升华,传递着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不忘初心、拼搏奉献的精神主张。
精神文化
“以德立人、以技立业”
盛德至善、博学致用
笃志、修身、务实、厚生
明德、求真、学思、践悟
社团文化
2020年,学校举办了社团嘉年华活动、“三月三”民俗文化系列活动、“戏剧进校园”活动、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礼仪风采” 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民族体育”运动会、“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书画展、“奉老敬孝 崇尚美德慰问活动等文化活动。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南宁市空港经济区,校园风景秀丽、文化氛围浓厚,践行“盛德至善、博学致用”的校风。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