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区,隶属江苏省扬州市,地处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内,介于北纬32°13′—32°25′,东经119°25′—119°42′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总面积255平方千米,截至2025年1月,广陵区辖5个街道、6个镇;区人民政府驻文昌中路548号。截至2023年末,广陵区总人口41.97万人。
历史沿革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广陵县。新始建国元年(9年),广陵县改为安定县。东汉时,复称广陵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邗江县。大业元年(605年),邗江县改为江阳县,同时分置江都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江阳县并入江都县。贞观十八年(644年),析江都县置江阳县。
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江阳县改为广陵县。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广陵县并入江都县。南宋时,复分为江都县、广陵县。
元至元十三年(1177年),广陵县并入江都县。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江都县置甘泉县。宣统三年(1911年)9月,甘泉县并入江都县。
1949年1月,析江都县城及四郊置扬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83年,扬州市升为地级市,城区设为广陵区。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2002年,扬州市郊区湾头镇和汤汪、城东2个乡划归广陵区。2008年,邗江区沙头镇的大众村、高桥村和中兴村的项一、项二村民小组,霍桥居委会迎春河以北区域划归广陵区。
2011年11月14日,扬州市明确扬州经济开发区和广陵区、江都区、邗江区行政管理区域。将郊区湾头镇划归广陵区代管。广陵区行政管理区域范围为:东部与杭集镇、江都区交界。北部与泰安镇毗邻;从红星岛北端的京杭大运河起,向南折西入古运河,沿古运河至黄金坝,转向南至天星桥,沿北护城河向西至二道河,折南沿二道河、安墩闸入古运河与郊区分界。沿古运河折东进入横沟河,南部以横沟河、大众河与霍桥镇、扬州经济开发区代管的施桥镇毗邻。其行政管理区域67平方千米。
2013年12月,扬州市人民政府调整市部分代管区域,将广陵区泰安镇、杭集镇和湾头镇的夏桥、二桥村划归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代管。
2021年,撤销广陵区汤汪乡,设立广陵区汤汪街道。
区划详情
截至2025年1月,广陵区辖5个街道、6个镇:
东关街道、
汶河街道、
曲江街道、
文峰街道、
汤汪街道、
湾头镇、
头桥镇、
沙头镇、
李典镇、
泰安镇、
杭集镇(注:泰安镇、杭集镇和湾头镇的夏桥、二桥村划归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代管);区人民政府驻文昌中路54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广陵区地处扬州市中部,位于长江、淮河流域下游,介于北纬32°13′—32°25′,东经119°25′—119°42′之间。北抵古运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南至长江,东达头桥镇三江营,西到老城区二道河,总面积255平方千米。
地势地貌
广陵区地势总体西北高,东南低,地面高程由北10.7米(废黄河高程,以下同)逐渐向东南倾斜至1.9米左右。地形以平原圩区为主,以宁通公路为界,路北为平原区,路南为圩区。圩区地势宽阔而平坦,微向下游倾斜,大部分为长江漫滩堆积形成。全区地形总的特点是:北高南低,为平原圩区类型。
气候
广陵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春季多为东南风;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秋季多为东北风;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冬季偏长,有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2个多月。灾害主要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江河洪水、涝灾、台风、风暴潮灾害以及由洪涝、风暴潮、地震、恐怖活动等引发的堤防决口、坍江、河势变化、水闸倒塌等次生衍生灾害。
水文
广陵区地处长江与大运河、淮河入江水道交汇处,扬州广陵全区流域性河道总长73.32千米、堤防总长103.18千米。其中,长江堤防全长18.78千米,夹江堤防全长17.37千米,京杭运河堤防全长14.01千米,廖家沟堤防全长12.94千米。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广陵区有鸟类百余种,其中包含小杓鹬、黑鸢和红嘴相思鸟等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广陵区共记录到鸻鹬鸟类14种,分别为黑翅长脚鹬、反嘴鹬、灰头麦鸡、金鸻、金眶鸻、环颈鸻、彩鹬、丘鹬、扇尾沙锥、小杓鹬、青脚鹬、白腰草鹬、林鹬和尖尾滨鹬。
土地资源
根据扬州市第三次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定,截至2019年12月31日,广陵区主要地类数据公布如下:
(一)耕地9836.36公顷(147545.40亩)。其中,水田7512.22公顷(112683.30亩),占76.37%;水浇地2241.61公顷(33624.15亩),占22.79%;旱地82.53公顷(1237.95亩),占0.84%。
(二)园地249.94公顷(3749.10亩)。其中,果园222.62公顷(3339.30亩),占89.07%;茶园7.85公顷(117.75亩),占3.14%;其他园地19.47公顷(292.05亩),占7.79%。
(三)林地2769.70公顷(41545.50亩)。其中,乔木林地1488.13公顷(22321.95亩),占53.73%;竹林地57.43公顷(861.45亩),占2.07%;其他林地1224.14公顷(18362.10亩),占44.20%。
(四)草地287.26公顷(4308.90亩)。其中,其他草地287.26公顷(4308.90亩),占100.00%。
(五)湿地309.15公顷(4637.25亩)。湿地是“三调”新增地类。其中,内陆滩涂309.15公顷(4637.25亩),占100.00%。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383.68公顷(170755.20亩)。其中,城市3985.36公顷(59780.40亩),占35.01%;建制镇2313.40公顷(34701.00亩),占20.32%;村庄5017.01公顷(75255.15亩),占44.07%;采矿用地12.80公顷(192.00亩),占0.11%;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55.11公顷(826.65亩),占0.49%。
(七)交通运输用地1405.63公顷(21084.45亩)。其中,铁路用地112.81公顷(1692.15亩),占8.02%;公路用地989.00公顷(14835.00亩),占70.36%;农村道路266.63公顷(3999.45亩),占18.97%;港口码头用地36.79公顷(551.85亩),占2.62%;管道运输用地0.40公顷(6.00亩),占0.03%。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7175.16公顷(107627.40亩)。其中,河流水面4022.69公顷(60340.35亩),占56.06%;湖泊水面27.14公顷(407.10亩),占0.38%;坑塘水面1617.98公顷(24269.70亩),占22.55%;沟渠957.37公顷(14360.55亩),占13.34%;水工建筑用地549.98公顷(8249.70亩),占7.67%。
人口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广陵区常住人口为542305人。
截至2023年末,广陵区总人口41.97万人,其中,女性人口21.4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51.2%。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10.9‰,人口自然增长率-7.0‰。
经济
综述
2023年,广陵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7.63亿元,可比价增长5.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01亿元,可比价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298.93亿元,可比价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529.69亿元,可比价增长5.2%。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上年的1.1:37.5:61.4调整为1.1:35.7:63.2。
人民生活
2023年,广陵区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263元,同比增长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389元,比上年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095元,比上年增长7.2%;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4566元,比上年增长8.6%,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17%。
财政
2023年,广陵区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07亿元,较上年增长26.2%,其中税收收入28.51亿元,较上年增长3.2%。财政支出115.98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4.62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广陵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42.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3.2%。第二产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4.1%,其中,工业技改投资增长85.1%,占工业投资比重为41.0%。高技术投资增长26.5%,占全部投资的19.6%。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6.24亿元,比上年下降13.0%,其中完成住宅投资114.05亿元。商品房销售面积达94.55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销售面积84.71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额129.76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19.21亿元。盘活低效工业用地513亩、闲置厂房1.6万平方米。新签约亿元项目37个。
第一产业
2023年,广陵区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完成20.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1%。其中,农业总产值12.05亿元,林业产值0.2亿元,牧业产值1.44亿元,渔业产值5.47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9.57亿元(含农林牧渔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可比价增长3.0%。
第二产业
工业
2023年,广陵区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306家,实现营业收入550.46亿元,利润总额31.4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8%。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603.24亿元,下降4.1%。其中,重工业产值比重达79.1%,同比下降2.9%;股份制企业比重达88.1%,同比下降5.8%;私营企业比重达66.5%,同比下降9.4%;大中型企业比重达63.6%,同比下降6.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以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全区工业的主导产业,分别占比33.7%、12.7%、7.4%。亿元以上企业69个,其中:5亿元企业11个;10亿元企业5个;百亿元企业1个。
2023年,广陵区累计开票609亿元。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26.36亿元,增幅42.7%;完成技改投资51.78亿元,增幅85.1%,全市8地排名第1。新增创新型中小企业124家,目标达成率248%,全市第1,新认定21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家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新增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建筑业
2023年,广陵区资质以上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832.1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完成竣工产值604.73亿元,与去年持平;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927.38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4.4%,其中新开工面积1535.02万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17.4%。
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
2023年,广陵区社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8.76亿元,比上年增长8.7%,批零住餐业销售额(营业额)576.12亿元,按行业分:批发零售业销售额529.00亿元,住宿餐饮业营业额47.12亿元。全区实现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7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
2023年,广陵区新增市场主体1.22万户,申报“四上”企业510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家。288家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诊断”全覆盖。
交通运输
广陵区南傍长江,古运河、京杭大运河、廖家沟三条河流呈“川”字型南北贯通境内。古运河最具扬州水文化特色,是古代盐商漕运的通道;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是贯通南北的水上运输干线。
公路
沪陕高速、场课高速、京沪高速、
江海高速等交通大动脉在广陵区交汇,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零距离对接苏南。从高速公路出行,1小时到南京、3小时到上海、8小时到北京。
水路
扬州港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沟通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两条“黄金水道”,沿江共有万吨级以上泊位35座,江河海联运优势明显。
铁路
宁启铁路全面完成复线电气化改造,2016年5月已正式开通;
连镇高铁正在进入收尾建设,建成后将融入全国高铁网。
政治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3年,广陵区开工建设经济开发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工人新村小学,新开办幼儿园3所。
科学技术
2023年,广陵区招引科技型企业95家,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94家,净增有效发明专利407件。开展“智汇广陵”系列产才融合活动24场次。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6人,获批省“双创博士”13人、省级乡土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平台2个,兑现人才“来留回”及租购房政策2679万元,新增人才公寓1527套。
文体事业
2023年,广陵区开展第八届青岛啤酒节、汉森熊潮玩节、新能源汽车展销会、智能家电家装博展会等活动,仁丰里民俗文化节、皮市街“嗨!皮市集”入选省“文旅消费热力榜”。
2023年,广陵区体育健儿在第14届扬州市运会上,共获得金牌190枚,银牌114枚,铜牌91枚,团体总分3822.5分,金牌榜、奖牌榜、总分榜均位列全市第一。建成“好地方·运动坊”社区智慧健身服务站1个。新增体育场地面积8.3万平方米,新建健身步道5千米,更新全民健身路径45套,确保室外器材完好率达95%以上。开展“体育文化进万家”等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60余场。创新举办环洲一号公路自行车骑行大会,吸引1800多名骑友参加。成功举办全国艺术体操训练营、大学生篮球一级联赛(女子四强赛)、体育舞蹈公开赛等省级以上品牌赛事活动10余场。
医疗卫生
2023年,广陵区境内扬州市口腔医院东区分院、东关中心、广陵经开区中心新建项目建成投用。区中医院异址新建项目、汤汪中心扩建项目进入尾声。沙头中心扩建暨区职业健康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开始实质性施工;李典卫生院发热门诊和消毒供应中心建设项目进场动工;头桥中心医疗附属用房建设项目完成初步设计。
2023年,广陵区新增文峰中心达“推荐”标准、东关中心达“基本”标准。头桥中心建成省社区医院。天顺花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建成省甲级站。东关琼花观、汶河旌忠寺社区创成省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年建立电子健康档案40.5万份,建档率74.55%,全人群签约率40.47%,重点人群签约率70.12%。脑卒中筛查和干预项目完成率105.4%;癌症患者康复指导和随访管理完成率100.4%;居民慢阻肺高危人群筛查完成率103.6%。城乡妇女两癌筛查15094人,完成率100.62%。适龄女生HPV疫苗免费接种任务完成率108.3%。
社会保障
2023年,广陵区城乡低保标准提高至800元,发放各类救助资金1896.8万元,有效落实失地农民进保政策。全市率先开通“两定机构”门诊统筹,“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区域全覆盖。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961套(间)。举办招聘活动59场次,城镇新增就业约5200人,支持自主创业3014人,发放就业惠民资金1.45亿元。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354户,创成省级老年友好型社区2个。开展困境儿童保障专项治理,新建未保工作站5个。
基础设施
2023年,广陵区完成房屋征迁约100万平方米,推动1381亩经营性用地挂牌上市。完成违法用地整改597亩、低效用地再开发1644亩。建筑业产值突破800亿元。实施城建“双十”项目71个,完成投资70.6亿元,改造老旧小区101万平方米,江都路北段提升改造实现贯通,加快建设二里桥路跨京杭运河节点工程,整治易涝积水点5处,建成海绵城市示范项目9个、幸福河湖24条。整理场地600多亩,拆除违建4.15万平方米、披棚130处。创新试点临街单位“五包五查”责任制,新增生活垃圾“四分类”达标小区35个。统筹推进中心城区23家农贸市场整治提升,全面规范活禽交易。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广陵之地,春秋末期称邗。后楚怀王熊槐在邗城旧址重新筑城,因其地“广被丘陵”,遂名广陵。秦设广陵县。后因项羽欲在此临江设都,故又称江都。
文保
截至2022年3月,广陵区有拥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74处(其中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5处、省级文保单位17处、市级文保单位142处)。
个园
个园是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建成的宅园,为前宅后园式江南私家园林。住宅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各路建筑间以火巷相隔。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单体建筑体量宏敞,用料考究,是扬州盛极一时的盐商文化和民居文化的珍贵遗存。个园的园林部分,以四季假山为主,是个园景色的精华,是扬州古典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1988年1月13日,入选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园
小盘谷
小盘谷位于扬州市广陵区丁家湾大树巷58号,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为清光绪两江、两广总督周馥之宅园。因园内假山峰回路转,苍岩探水,溪谷幽深,石径盘旋,故名小盘谷。小盘谷占地约5000平方米,由东西两大部分组成,东构园林,西建住宅。园中湖石假山,拔地峥嵘,山峰形如群狮探鱼,而名“九狮图山”。小盘谷布局紧凑,运用了以少胜多、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水池、山石、亭台、楼阁之间有机组合。2006年5月25日,小盘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卢氏盐商住宅
卢氏盐商住宅位于康山街22号,是一座扬州晚清盐商最大的豪华住宅,被誉为“盐商第一楼”。宅主为商界巨富卢绍绪。此宅建于清光绪年间,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卢宅占地面积6100多平方米,前后进深达百余米,共有九进建筑,200多处房间。住宅内部有淮海厅、兰馨厅、涵碧厅、怡情楼,厅厅相连,厅堂阔大。天井两侧分布着小型花园,假山、花草、布局风格各异,构思精巧。深入后院,意园里盔顶六角亭、石船舫、水池等相映成趣。2013年3月5日,卢氏盐商住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3月,广陵区有非遗代表项目8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个、市级10个、区级74个),非遗传承人110名(其中省级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17名,区级传承人89名)。
扬州清曲
扬州清曲,又名“广陵清曲”、“维扬清曲”。流行于扬州城乡,以及镇江、上海、苏州、南京等地。
扬州清曲源于元代“小唱”,汲取了江淮俗曲、民歌的营养,汇集了包括湖北小调、天津时调等在内的南北小调,在明代中期形成了富有地方气息的曲种。2006年,扬州清曲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风景名胜
东关街景区
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全长1122米,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东关街是扬州近代工商业起步的发祥地,街内尚存三和四美酱园、谢馥春香粉店、绿杨春茶叶等众多商业老字号;有熊成基故居、李长乐故居、曹起溍故居、张玉良故居等50多处名人故居;有保存完好的盐商宅第街南书屋、道教建筑武当行宫及冬荣园等历史遗存。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街区。
何园景区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何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20个重点公园之一,主要景点有复道回廊、骑马楼等。何园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
个园景区
个园位于广陵区盐阜东路10号,占地2.4公顷,建筑面积4700平方米;个园由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在寿芝园旧址重建。园主生性爱竹,园名取自清代诗人袁枚名句“月映竹成千个字”。个园主要分为住宅和园林两大部分,南部为住宅,门对东关街。个园以假山堆叠精巧而著称,亭、台、楼、阁、廊等古典建筑,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茱萸湾风景区
茱萸湾风景区位于扬州城区东北郊湾头镇,湾头镇因盛长茱萸树,故古时曾名茱萸村、茱萸湾,是古运河从北面进入扬州市区的门户,隋炀帝三下扬州,清康熙、乾隆帝六次南巡都经过此地。风景区面积约50公顷,区内建有华东一流动物散养观赏区。环岛还建有8千米的运河风光带,有季节特征鲜明的植物林带及各类花卉观赏园。是国家4A级旅游区。
古运河扬州段
古运河扬州段有2500多年历史,是中国运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扬州境内的古运河从瓜洲至宝应全长125千米。其中,古运河扬州城区段从瓜洲至湾头全长约30千米,构成著名的“扬州三湾”。在扬州城区段古运河的沿岸,有世界四大宗教活动的著名场所琼花观(西汉・道教);高旻寺(隋代・佛教)、普哈丁墓园(宋代・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堂(清代・天主教);有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钞关)、东关古渡(双瓮城)和古湾头闸;有古代帝王巡视扬州留下的遗迹:瓜洲古渡锦春园、高旻寺行宫御园和龙衣庵;有体现“富比王侯”的扬州盐商住宅群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以及汪氏小苑等;有唐代扬州鉴真大和尚东渡日本时的启航地文峰塔。
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
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位于古运河三湾段,因地制宜的配置人文景观及休闲设施而形成的大型生态景区。景区总占地面积3800亩,其中核心区占地面积1520亩。景区规划建设以扬州高旻寺和文峰寺为端点、以古运河为轴线、以三湾生态湿地为核心,打造与扬州瘦西湖相呼应的旅游风景区、休闲度假区。2016年,运河三湾风景区被水利部授予“国家水利风景区”的称号。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2018年入选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地方特产
扬州漆器
扬州漆器,是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扬州漆器起源于战国,兴旺于汉唐,鼎盛于明清。其工艺齐全、技艺精湛、风格独特、驰名中外。最特别的雕漆嵌玉为扬州独有的名贵漆器工艺品种,要经过72道工序,雕刻成各种图案和锦纹,纹样精美,刀法圆润,色泽纯正,栩栩如生,成为当今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
沙头绿壳鸡蛋
沙头绿壳鸡蛋,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沙头
绿壳鸡蛋是广陵区沙头镇的特产,由当地特色品种的草鸡生产。绿壳蛋鸡在当地有了近百年的饲养历史,由当地原始品种提纯而来,现多以集约饲养为主,鸡头小、毛色黑、鸡脖长、鸡爪小而尖。绿壳蛋鸡的商品代周期为5-6个月,一年产蛋150-160只,一只鸡仅生一年蛋,第二年便淘汰。
著名人物
荣誉称号
2016年,广陵区入选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62位、中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79位、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第46位、中国中小城市创新创业百强区第88位。
2017年,广陵区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
2018年10月,广陵区荣获《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2018》2018年度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19年10月,广陵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
2020年1月,广陵区入选2020中国礼仪百佳县市;入选2020中国县域文化消费百强榜排名87。
2020年2月,广陵区入选2020中国美食百佳县市。
2020年6月,广陵区入选2020中国最具书香百佳县市;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8月,广陵区获得江苏省2019年“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荣誉称号。
2020年11月,广陵区入选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2021年9月,广陵区入选“2021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2021年10月12日,广陵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五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2022年8月25日,广陵区被确定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单位”。
2022年12月,广陵区入选2022年江苏省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2024年9月,广陵区入选2024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排名第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