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世昌,男,甘肃陇西人,生于1969年1月,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人物经历
主要学历和经历
1988年8月-1992年6月: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2年9月-1995年6月: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自然地理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5年9月-1999年3月: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攻读博士,获理学博士学位;
1999年3月-2000年8月:
2000年9月-2002年12月:
美国缅因大学第四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3年1月-2004年2月:
美国缅因大学第四纪与气候变化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4年3月-2013年10月: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站长;
2008年12月-2013年10月: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9年02月-2013年10月: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拉萨部,主任;
2013年11月-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北生态环境与资源研究院(筹)),研究员;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0年1月-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副院长
2025年1月-
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所长(试用期一年)
其中:
1996年1月-1996年6月:
访问学者,挪威Bergen大学和UNIS(University Courses on Svalbard);
1998年2月-1998年5月:
访问学者,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空间、大气和海洋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1999年9月-1999年12月:
访问学者,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空间、大气和海洋研究所气候变化研究中心。
乐于冰雪——中科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讲述“冰川人”的科考人生
野外工作经历
1993年6-8月,参加中日联合唐古拉山冰川学考察;
1994年6-7月,参加中日联合唐古拉山冰川学考察;
1995年9-11月,中国科学院天山冰川开放实验站冰川现代过程定点观测研究的野外采样工作;
1997年4-6月,负责中美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
1997年8-10月,参加希夏邦马冰芯考察;
1998年8-10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
1999年5-8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和念青唐古拉山冰川学考察;
2000年4-5月,负责中美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
2001年4-6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
2002年9-10月,负责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学考察;
2003年9-10月,负责中美念青唐古拉峰冰川学考察;
2004年4-5月,负责中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冰川学考察;
2005年3-6月,负责“2005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
2005年10-11月,负责中美唐古拉山各拉丹冬峰冰川学考察;
2006年5-9月,负责中加藏南大气中POPs和汞的监测及纳木错流域考察;
2008年5-10月,负责中加藏南大气中POPs和汞的监测及中国西部冰冻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野外考察;
2009年5月-10月,负责中国西部冰冻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野外考察;
2010年8-10月,负责中国西部冰冻圈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尼泊尔冰川/湖泊野外考察;
2011年5-8月,负责纳木错扎当冰川和尼泊尔Dhunche地区考察;
2012年4-10月,负责尼泊尔Mustang地区冰川湖泊考察和雅鲁藏布江水质考察;
2013年4-7月,负责珠峰冰芯与冰川学考察和纳木错流域环境考察;
2014年5-8月,负责中国西部雪冰吸光性物质考察和纳木错流域环境考察;
2015年5-8月,负责中国西部雪冰吸光性物质考察;
2016年5月,负责珠峰环境变化考察;
2017年6月,负责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各拉丹冬冰川变化考察”;
2017年11月,负责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南亚通道大气污染物跨境传输考察”;
2018年11月-2019年4月,中国第35次南极考察队,任陆基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康世昌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基金委重点和面上项目、“973”项目、中科院先导性专项、国际合作项目等40余项,组织或参加三极(青藏高原、北极和南极)地区实地考察和定位观测40多次。主要的学术成绩为:(1)深入研究了青藏高原冰冻圈变化的气候背景,揭示了冰冻圈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提出极高海拔区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为敏感,冰川退缩在近期有加速趋势;(2)明晰了青藏高原冰冻圈环境中化学成分的时空格局和迁移转化,利用冰芯记录反演了大气环流历史,重建了过去数百年来人类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历史,揭示出自20世纪中叶以来亚洲地区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环境带来深刻影响;(3)系统开展了大气和冰冻圈协同观测和研究,揭示了南亚污染物跨境传输到青藏高原的过程和途径,剖析了黑碳等吸光性杂质在冰冻圈快速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这些研究拓宽和丰富了冰冻圈变化过程、机理及其影响等方面的认识。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The Cryosphere、EST、JGR、ERL 等刊物发表论文560余篇(部),其中主编专著2部,参编5部,SCI 论文350余篇(第一或通讯作者SCI 论文160余篇)。论著被总引10774次(他引8366次),其中被SCI 论文引用8188 次(他引6216次)。自2004年以来已培养(或联合培养)博士23名,硕士11名,指导博士后13名,在读博士生15名,硕士生1名,博士后8名。
荣誉表彰
1992年获兰州大学优秀毕业生。
1994年获“世川良一”奖学金。
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方树泉”奖学金。
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5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06年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五)
2007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09年获“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
2009年获“BHP Billiton导师科研奖”
2009年获“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10年获“朱李月华”导师奖
201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11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五)
2014年获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015年获中组部“万人计划”
2017年获中国科学院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2021年8月,被评为2021年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社会任职
2004年-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理事;
2004年-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理事;
2005年10月-2010年6月:美国缅因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
2006年-“冰川冻土”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6年5月-2018年5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2007年-2017年:中国气象学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委员会,委员;
2008年-IUGG/IACS中国委员会,委员,常委副秘书长;
2008年-WCRP/CliC中国委员会,委员,常委副秘书长;
2008年-“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9年-“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编辑委员会,委员;
2009年-2014年:西藏气象学会,副理事长;
2010年-2016年:Member of Capacity Building and Education Committee, IUGG;
2010年-Atmospheric Research,副主编;
2014年-2019年:气候与冰冻圈计划(CliC) SSG,成员,
2014年-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
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理事
2015年-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
2015年-Frontiers in Cryospheric Sciences,编辑;
2015年-2020年:国际冰川学会(IGS),理事;
2016年-中国冰冻圈科学协会(筹),副秘书长;
2016年-国际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CNC-WCRP),理事
2022年-中国地理学会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