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鸣生于广东兴宁新圩镇。抗战期间,廖英鸣投笔从戎,担任薛岳将军的英文机要秘书,后被提拔为湖南省政府发言人,兼国民日报社、岭南日报社社长。1949年入台,先后受聘于台中一中、省立农学院及陆军军官学校等校教职。1962年应邀担任逢甲工商学院教务主任,1973年接任院长,1980年得以顺利将学院升格为大学并出任首任校长。1989年起担任学校董事会董事长。著有《美国报业史话》、《大学教育之趋势》、《兰善庐文集》等。2013年5月,廖英鸣安享103岁高寿而谢世。
个人简介
廖英鸣(1912—)凤山陆军军官学校教授,广东兴宁人,国立广州中山大学毕业。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文学院教务主任。1941年至1949年任湖南《国民日报》社长,广东《岭南日报》社长兼总编辑。1949年到台湾,历任中兴大学文科教授,凤山陆军军官学校教授。1962年转任逢甲大学工商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逢甲大学校长。1981年当选国民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1988年及1993年当选国民党第十三、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著有《文学的基础知识》、《政治协商会议始末记》,《齐家之道》、《环球游记》、《最新标准英语字汇》等。
人物生平
廖英鸣先生,广东省兴宁市新圩镇民新村人,1912年12月22日生。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毕业。曾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文学院教务主任,湖南国民日报社长,广东岭南日报社社长,广东文化大学教授。来台后,先后担任台湾省立农学院教授、
国立中兴大学教授、陆军军官学校教授。
1962年,高信先生接任逢甲工商学院院长,廖英鸣先生放弃高薪,到台中协助高信先生。首先担任训导主任,1963年,张希哲先生接任院长,改任教务主任,任内襄助张院长处理教务工作,任劳任怨,绩效非凡,校务蒸蒸日上,颇得师生敬佩。
1973年,张希哲先生辞院长职,董事会请廖英鸣先生出长院务,于是年七月一日就任院长,在董事会全力支持及前人努力的基础上,不断努力,精益求精,1980年6月,逢甲工商学院得以改制大学,董事会特别请英鸣先生续任校长。英鸣先生在逢甲担任院长、校长期间,戮力校务,无论在有形的校舍兴建、校地扩大、图书设备的增购、师资增聘、系所的增设、教学研究水平提升、国际合作文化交流、推广教育及建教合作等项目上都有明显的成效,在无形的学生努力研习,校友向心力的凝聚,忠勤诚笃校训的落实各方面也有长足的进步。深获各界肯定。
1988年8月1日,请辞校长获准,同年,董事会特别推选英鸣先生出任董事长,继续领导逢甲大学。1991年为学校三十周年校庆,1989年5月23日,廖董事长出任「逢甲大学募捐委员会」主任委员,奔走国内外,劝募三十周年纪念大楼款项,绩效卓著,1993年大楼完工,命名为「人言纪念大楼」。
1993年8月,辞董事长职,董事会推举英鸣先生为名誉副董事长。英鸣先生自服务社会以来,工作负责认真,个性敦厚质朴,在逢甲近四十年,先后负责训导、教务工作,并担任院长、校长之职,卸任后又出任董事长,一生绝大多数时间奉献给逢甲大学,逢甲的成长茁壮,他付出了不少的心血,说他是逢甲的保姆是最贴切的形容。2000年12月九十大寿时,海内外校友筹款,举办学术讨论会,出版论文集,以表彰他对逢甲近四十年无怨无悔的付出,与对学校每一位师生的关心与爱心的感谢。
人物轶事
多元阅历奠定教育根基
廖英鸣出生于兴宁新圩镇一个名叫羊角山的小村庄里。祖父廖雨初(号云涛)是与丘逢甲同科的前清举人,中举后却甘愿回乡侍奉双亲,以廖氏家祠为校址,创办当地首家新式学校 扬阁小学 。1918年,6岁的廖英鸣在这里读到四年级后,就到当地泰安小学读五六年级,随后就读于兴宁一中和梅县东山中学。
但遗憾的是,廖英鸣在东中只读了高中一年,因患上严重鼻窦炎而休学在家。这段时间,廖英鸣的精神状态颓废,甚至想到了自杀。二哥廖宗明见此,便鼓励他直接投考国立中山大学。没想到,这一考竟被录取了,且考上了文学院最难考的英文系,成为平远籍老乡、中大文学院院长吴康博士的入室弟子。 廖公与吴博士交谈用客家话,因地缘和语言的关系,吴博士对廖公印象很好,认为他待人有礼,读书勤快。 逢甲大学专任教授戴瑞坤博士与廖英鸣生前有多年密切接触,他介绍,成绩优异的廖英鸣因此得到吴康的特别照顾,一毕业就被聘为助教。
1939年中大为避战乱内迁云南澂江。当时,廖英鸣与中大同级校友陈孟焱女士已育有一子,考虑到远在家乡的母亲卧病在床,这一别不知何时相见,夫妇俩决定回兴宁老家。回乡后,廖英鸣先后担任兴宁一中英文教师、五华县税捐处副主任、五华县税务局代理局长。
廖公英文好,文学造诣颇深,这为他迎来担任薛岳将军机要秘书的重要机遇。 据戴瑞坤介绍,1940年廖英鸣在族叔廖鸣欧将军的引荐下,来到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身边,与其共同经历了抗战史上著名的三次 长沙会战 。1941年,廖英鸣奉命接办耒阳湖南国民日报社。抗战胜利后,廖英鸣回到广州,时任中国国民党广东省执行委员会主任委员余俊贤,委任他为岭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后来,岭南日报与其他几家报纸被合并为中央日报,而廖英鸣再次蒙受吴康照顾,在中大担任外文系教授兼文学院教务主任。
1949年,廖英鸣移居台湾。
开疆拓土铸逢甲辉煌
1962年,刚接办逢甲学院的高信院长是廖英鸣在广东的旧识。他邀请廖英鸣前往逢甲任教,但仅能支付1800元的月薪。即便如此,廖英鸣仍甘愿辞去月薪3200元的陆军军官学校教职,开始与逢甲同呼吸、共命运,从训导主任、教务主任,到院长、改制后的首任校长,再到董事长,一干就是27年。
逢甲学院早期经常面临短期资金缺口,到了1973年,廖英鸣担任院长之时,经营仍相当艰苦,盖校舍等都是寅支卯粮,工程款不够,就开远期支票,等新学期学费收入,再支付工程款。
在延揽师资方面,廖英鸣却非常重视礼节规格。 为了尽到最大的敬意,无论冬夏,即使酷暑六七月,他仍然西装革履地把聘书亲自送到老师家中。 对聘来的教师,更是给予厚重礼遇。他不仅细心地指示课务组,把兼课教授的课程尽量安排在周六日或是指定的日期,更为体恤他们南来北往的辛劳,指示出纳组除发给钟点津贴外,还给予车费补助。
靠着廖英鸣这种勤俭克难的精神和全身心地投入,校园的规模日渐扩大,校务蒸蒸日上:学校日间部成立了电机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等;夜间部则成立了电子工程学系、土木工程学系等;还增设经济研究所,纺织工程研究所则成立博士班。
廖公在担任校长的15年任内,扩增购买校地共计9万多平方公尺,扩建第二校区,增建了校园围墙、逢甲纪念馆、理学大楼、航空工程馆等共计16项工程,推动西屯校区门口逢甲路和福星路的兴建,大大改善了师生的交通出行情况。
为了达到大学标准,廖前校长想尽一切办法,扩增校地,调整增设院系。符合标准后,又奔走于相关部门,力陈逢甲改大的迫切性。经过不屈不挠的争取,才得以在1980年升格成功。
1989年,廖英鸣卸任逢甲大学校长职务后,仍被董事会推选为董事长。他不顾年事已高,亲赴全球30多个国家及地区,拜访逢甲校友,筹措逢甲大学30周年纪念大楼,共募得建楼资金共4亿多新台币 — —此举开创台湾募资建校之风潮。
钜册礼献吴康寿诞
在廖英鸣的心里,吴康博士是师长、伯乐、贵人。他生前曾坦言,吴博士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廖英鸣大学一毕业,即被聘为吴康的助教。后来,吴康先后创办文化大学和香港文化专科学校,廖英鸣一直在其左右诚心辅佐。来到台湾后,廖英鸣经常乘坐汽车三四个小时,专程前往台北拜望吴博士伉俪。每逢两位老人家的诞辰,廖英鸣或亲赴台北祝寿,或陪伴二老游览中部名胜,或约集中山大学中部校友设宴庆祝,多年来从未间断。廖英鸣约集恩师的门生故旧,耗时3年编撰出版《吴康先生全集》八鉅册作为贺礼,于1975年庆祝吴康八十岁寿诞,让吴老感动不已。
筹粮赈灾 乡人感念
在廖英鸣的故乡 — —兴宁市新圩镇民新村,廖家那 温良恭俭让 的家风,遐迩闻名。
据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谢勇民介绍,廖英鸣离乡求学后,曾在1939年回乡,那时还曾到兴宁一中教学数月。第二次回到家乡是在1943年。当时经年不雨,兴宁偏远山区一带旱情严重,生病枉死的不少。时值春夏之交,当季的稻苗已枯萎,夏收无望,全村共100多户都处在饥饿的边缘。廖英鸣回乡后,见此情景,当即匆匆赶到兴宁县城,与同宗较为殷实的商人,劝募救济米粮,两天之内,筹到数千斤白米,连夜运返家乡发放,村民才得以稍解饥困,渡过难关。
据廖英鸣的侄子廖文苑回忆,改革开放后,伯父又回了两次,第一次回乡住了一个星期,修桥铺路、与当地中小学老师座谈,为民新小学捐献图书室;第二次回乡,宴请同乡300多人,并和兄弟几人设立兰善文教奖学金奖励乡里优秀学子,持续20多年。
故旧渊源,廖丘三代交谊
据《丘逢甲交往录》记载,丘逢甲在丙午年(1906)九月初一日记提及: 潮嘉岭东同文学堂副办廖雨初函并文,叮嘱后代 。廖雨初是廖英鸣的祖父,与丘逢甲是同年同科的举人、好友,他们时常有书信来往。
清末康有为与梁启超提倡变法维新,广设学堂,培植人才。丘逢甲日记中所提及的同文学堂 即康梁在汕头设立的学堂,廖雨初被聘为该学堂总监(校长)。丘逢甲去世后,其子丘念台机缘巧合,成为廖英鸣在国立中山大学的老师。那时中大学生不多,师生相处时间较充裕,廖英鸣常向丘念台请教问题。后来,廖英鸣来到台湾,又认识了丘念台之子丘应楠先生。丘应楠在美国化学界享有盛名,在台湾的学术地位也很高。廖英鸣执掌逢甲大学,与他也常有往来。
1993年,由逢甲大学杰出校友黄秋雄捐资新台币1000万元成立“廖英鸣文教基金会” ,廖英鸣为基金会董事长。为缅怀丘逢甲先生,该基金会先后组织举办《丘逢甲与台湾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丘逢甲、丘念台父子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等多项活动。
亲属成员
二哥:廖宗明
妻子:陈孟焱
侄子:廖文苑
人物评价
廖英鸣被台湾教育界誉为是“儒家思想的实践者” 。
1994年,年近八旬的廖英鸣正式退休,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逢甲大学校友总会总会长曾永权对恩师廖英鸣给予高度推崇:“在近代的高等教育殿堂中,北大学子以蔡元培校长为荣,台大以傅斯年校长为傲,而廖前校长英鸣先生,更是所有逢甲人心中永远的精神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