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福宫西花园是古代汉族园林建筑之精华。建于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位于故宫内廷西六宫的西北侧,东为重华宫,南为建福宫,西、北两面邻接宫墙,其原址为明代的乾西四所、五所。因其主体建筑为建福宫,故称其为建福宫花园。又因该花园地处内廷西侧,亦称西花园,为帝后休憩、娱乐的场所。
乾西五所
乾西五所是内廷西六宫以北五座院落的统称。
乾西五所始建于
明初,与东路的
乾东五所相对称,由东向西分别称为头所、二所、三所、四所和五所,每所均为南北3进院,原为皇子所居。清代乾隆皇帝即位后,将乾西二所升为
重华宫,头所改为
漱芳斋并建戏台,三所改为重华宫厨房,而后拆建四、五所改建
建福宫及花园,从而彻底改变了
乾西五所原有的规整格局。
建福宫
建福门,清乾隆年间随
建福宫而建,是建福宫南出之主要门户。琉璃门1座,开大门2扇,东西各有随墙角门1座,门内为
抚辰殿。
抚辰殿,
面阔三间,
卷棚歇山顶,蓝
琉璃瓦顶绿琉璃瓦剪边,前后带廊,后廊左右接
抄手游廊与
建福宫相连,构成一进封闭的院落。
惠风亭位于
建福宫后庭院的中央,正方形,
面阔各三间,重檐攒尖式顶,上覆紫色
琉璃瓦,孔雀蓝琉璃瓦剪边,白石
须弥座台基,周以白石栏板、云纹望柱,秀美中亦显庄重典雅。
静怡轩,
面阔五间,
进深三间,三卷
勾连搭式屋顶,周围廊,前檐出抱厦三间,左右有游廊与前矮垣相接,自成体系。西侧游廊在这里既作为
静怡轩院的西院墙,又辟
垂花门与花园相连,使静怡轩作为
建福宫的寝宫,既不能离开轴线,又与花园相连。这种宫苑相间的布局手法,在此运用的十分得当。
静怡轩在东一路建筑中属体量较大的一座,由于它采用三卷
勾连搭式的屋顶,而不是像庑殿顶、
歇山顶有高高的正脊,因此虽然占地面积较大,但并没有建筑高突的感觉。相反三卷
勾连搭式的屋顶,
曲线优美坡度平缓,作为园中之寝,其建筑形式又与
园林建筑相和谐,也是宫殿区有别园林区的一种过度形式。
静怡轩被视为
建福宫的寝宫,是乾隆皇帝为守制所居而建。然“当年结构意,孤矣不堪思”,乾隆为
皇太后守制时未能在此居住,不能遂初葺之意而发忧伤之感。在伤感之中,又感慨“城市人烟遮倍常,只有静怡犹凉爽”,曾有两年的时间在这里避暑,亦不曾作诗,以体验“意静身则怡”的意境。
建福宫西花园
建福宫花园
坐北朝南,东西长67米,南北长64米,占地面积3850平方米。以
延春阁为中心,周围散布有
敬胜斋、
碧琳馆、
凝晖堂等建筑。它们大小不一,高低错落,内以游廊相连,并配有山石树木,虚实得当,堪称融
皇家园林与
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特色于一体的佳作。而且它布局十分独特,不像
御花园、
慈宁花园等
故宫花园追求左右平衡对称,因此在
中国古代宫廷园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西花园的构造
园内是一个以
静怡轩、
慧曜楼一组建筑为主体的院落,甚为封闭、安谧。西边以
延春阁为主体建筑,倚宫墙建有
吉云楼、
敬胜斋、
碧琳馆、
妙莲华室和
凝晖堂。它们不仅以富华、艳丽的建筑立面遮蔽了平直的宫墙,而且在一片楼宇、花廊纵横的空间里衬托出
延春阁的高耸和宏伟。
延春阁的南边,叠石为山,岩洞磴道,幽邃曲折,古木丛篁中,饶有林岚佳趣。
凝晖堂,面东三间,以南室“
三友轩”称著。乾隆十二年,
乾隆帝以旧藏有
曹知白十八公图、元人君子林图、元人梅花合卷庋轩中。岁寒三友深为
乾隆帝所喜爱,遂以“三友轩”颜额,并御制三友轩长诗,书以巨幅悬于轩内。除藏三友珍品外,另在三友轩窗外种植松竹梅更是内外相呼应。堂中有联曰:“十二灵文转宝炬,三千净土荫慈云”。读之联句,如入佛门之地,可知此地曾为供佛之处。
妙莲华室,有联曰:“青莲法界本清净,白毫相光常满圆”,又有联曰:“转谛在语言而外,悟机得真实之中。”
碧琳馆为一座依山而建的小巧玲珑的建筑,馆前叠石种植竹、桧,有“咫尺间,缥缈蓬壶趣”之意境。
延春阁,平面呈方形,面各五间,周围廊,二层出平座,四面各三间。《国朝宫史》记载有:阁内南面匾曰、联曰;东室门上匾、西室门上匾、东次室联、东西室内匾、右室联、西面匾、左室匾、右室匾;二层楼上匾、最上楼匾等语。从记载来看,
延春阁虽然外观二层,内实为三层,为明二暗三有夹层的楼阁式做法,其中底层间隔较多,
宁寿宫花园的
符望阁仿延春阁所建,因其底层分布复杂多变,真真假假变幻其中,身临其境难辨东西南北,因有
迷楼之称。由此
延春阁布局之复杂可想而知。
敬胜斋,外观九间,内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五间与
延春阁正对,两侧接游廊与阁相连。室内阁上有匾曰“旰食宵衣”。是对帝王废寝忘食,勤于政事的赞誉。斋
西四间偏于花园的西北角,为乾隆八年西墙西移后所添建。
慧曜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增建的一所佛楼。这是
建福宫及其花园自乾隆七年始建后最后建成的一座建筑。楼
进深一间,
面阔七间,上下二层,楼梯设在东侧,供上下,楼内曾供有佛像若干尊。现存遗址处,尚有残坏的石佛座存于每间之中。由于地域狭窄,房屋
进深小,因此将后檐柱包砌于北宫墙,以增加进深,扩大室内空间。
现今的花园
建福宫西花园的建筑形式,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不仅为其作了大量诗赋,并将众多自己喜爱的珍宝玩物存放此处,后来在决定兴建乾隆花园时,还下令以建福宫花园作为蓝本加以仿制。可惜在
宣统皇帝溥仪搬出
紫禁城的前夕,花园遭焚,仅剩下了
蕙风亭和一片山石瓦砾。在1998年时,国务院通过了复建
建福宫花园的决定。在2004年时,
建福宫花园复建完成,现不开放,用做接待外宾和举办文化沙龙所用。
重建
1923年6月,园内突起一场神秘大火,整个花园连同无数珍宝一夜化为灰烬。80多年来,建福宫花园废墟成为故宫“火场遗址”。
建福宫花园复建工程自2000年5月开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捐助,故宫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负责施工,双方共同参与施工管理。2004年10月古建整体结构竣工,2005年11月复建工程竣工。整个复建工程投入不超过1亿元。
建福宫花园工程是在史料的基础上进行1∶1复建,古建的整体形制完全按照史料记载,结构则依据乾隆早期的手法和特点,并使用古建传统工艺技术。在不影响古建的前提下,花园内部装修配置了空调等符合现代使用需求的设施。
与故宫多数建筑没有现代设施不同,此次复建的建福宫花园建筑内配置了空调、电灯等符合现代使用需求的设施。据介绍,这些设施的安装都是在不影响古建的原则下进行的。在敬胜斋内,空调就安置在锁子锦的传统文饰下。此外,建福宫花园的室内设计采用褐色等简单素雅的颜色。室内所有颜色均取自室外彩画中存在、却不容易注意到的颜色。
古建彩画耗金多达2800克
复建的建福宫花园内古建筑彩画富丽堂皇,使用了大量沥粉贴金进行渲染,共用库金与赤金2800多克,用金量在同等面积中国古建筑中堪称之最。外檐彩画风格则全部为官式苏式彩画,其中金底彩画最为复杂,匠师是从参观者仰视的角度绘画。
复建揭秘
复建时基座八成没更换
建福宫花园被焚毁后,园内的古建仅剩地面基座。博物院古建修缮中心主任李永革介绍,在复建中,根据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保护原则,凡是能够使用的原物都没有进行更换。在复建施工前,专业人员对残存的石材进行了物理检测,发现清代作为基座的石材更加坚固。因此,对于下沉的基座,施工中则是增加了柱子高度。花园内80%的石基座没有更换。
一种石材在全国寻访两年
复建工程中难度最大的是采购材料,复建使用的材料都要去原物产地采购。在延春阁东侧的院内,两处约3米高的虎皮石墙已经坍塌大半,清代使用的是多种颜色的砂质石材。为了寻找同样的石材,工作人员花费了两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搜寻,最终找到。
用进口胶水粘破损古石礅
根据“保持现状、恢复原状”的古建修复原则,工作人员对建福宫花园内断裂、残损的石刻、石座、石礅大量使用了粘结拼补技术。古建工人对石礅断裂面进行清洁,然后用还氧树脂粘合,24小时后完整的石礅表面仅能看到裂纹。据专家介绍,粘结的石质文物在不受外力“破坏”的情况下能够保持100年以上。此次建福宫花园的粘结材料是从瑞士进口的。
史料钩沉
神秘大火疑为太监纵火
建福宫花园,位于紫禁城内西北隅,始建于清乾隆5年(公元1740年)。乾隆去世后,嘉庆皇帝曾下令将此处收藏的珍宝玩物全部封存。至清末,像敬胜斋这样的建筑,基本为堆放珍宝所用。不仅如此,一些楼阁平时还供奉不少金佛、金塔及各种金质的法器和藏文经版以及清代9位皇帝的画像、行乐图和名人字画、古玩等,连溥仪结婚时的全部礼品也都存放于此。
1922年,已被赶下皇位但仍住在皇宫的溥仪想知道这里共存放有多少珍宝,决定来一次彻底的清点。结果,清点工作刚刚开始,一场神秘大火冲天而起,将建福宫花园以及在此存放的珍宝烧了个精光。
由此,关于这场大火便有了这么一种说法:太监利用职守之便,监守自盗,为逃避清点,掩盖罪行而故意纵火。虽然此种说法缺乏证据,但事实是一座巧夺天工的园林和难以计数的珍宝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重建与否曾争论半世纪
自从建福宫花园被焚后,要求对其重建的想法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但在学术界始终存在着两种态度和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建福宫花园既已被焚毁,从保存文物遗址观念出发,应对此状况进行完整地保留,不动一草一木。
另一种观点则说,从故宫整体风貌的完整性考虑,应予以重建。
两派观点争论多年,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环境及文物保护环境的改善,重建的观点逐渐被多数人所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