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智(1943年5月25日—2025年1月18日),男,湖北孝感人,湖北大鼓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一级演员、湖北省曲协原副主席。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3年5月,张明智出生于湖北孝感,生长在汉口六渡桥的小火巷,在六渡桥小学读书,小学三年级在学校的“六一”晚会上,初次登台表演的湖北大鼓《胖大嫂过江》。六七岁时,离他家不远的民众乐园常有艺人演唱,当时还叫着“打鼓说书”的湖北大鼓。开始,他只是爱听,总是省下早饭钱拿去买门票。几年过去,张明智边听边学、边学边唱,萌生了拜师的念头。1954年3月15日,受民众乐园的艺术熏染,11岁的张明智拜大鼓艺人陈谦闻为师。
1958年,15岁的张明智参加武汉市举办的业余文艺汇演,一举夺得了表演一等奖。1959年,张明智在湖南株洲的田心大剧院登台演出,这是他第一次站上专业舞台,他本来是跟去学习的学员,但之前在长沙一站,他练功的情景引起了领导和老师的注意,“这伢底子不错,够登台的标准了。”于是到了株洲,他唱着湖北大鼓的经典段落《三女婿拜寿》就登了台;同年,考入武汉市艺术学校第一届曲艺科,并成为武汉市说唱团演员。1961年,被武汉市曲艺队派往武汉市戏曲学校楚剧科,从师名老艺人章炳炎、琴师姜行甫,学习楚剧和二胡。
演艺经历
大约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张明智开始了他自编曲词、自创自演的大鼓生涯。1970年,张明智所在的武昌区曲艺馆解散,被下放到孝感农村,即使在农村,张明智也放不下湖北大鼓,在田间地头为社员们演唱,换来些米面趁休假时带回家。最艰难的时候妻子还到菜场捡过菜,省下一些钱,去看望张明智的时候,给他买上一条香烟。两年后,张明智从农村回城,这段时期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井喷期,一连创作多个脍炙人口的作品,到全省各地演出,名气大响。
1977年,张明智搭档陈世鑫、陶冬严等创作《如此媳妇》。1979年9月,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周年调演,表演《如此媳妇》。1995年10月,参加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特邀演出。2002年4月,出任说唱团名誉团长。2010年9月,张明智在湖北剧院举行“告别演唱会”。2013年10月11日,在湖北省文化惠民工程“张明智师徒演唱会”活动上表演《同一个鼓,共享神州行》。
2019年,张明智曾在中南剧场启动纪念舞台生涯60周年的“师徒演唱会”,演出中,张明智修改了经典作品《亲生的儿子闹洞房》和《黄陂人在台湾》的歌词,让它更贴近当下。2020年,张明智结合时事创作了《湖北人民不信邪》,他的多名弟子参与演唱。打破“一人多角”表演体制的限出现了男女对唱或大鼓群唱的新形式。2020年11月13日,张明智再收吴凯、陈加平、罗爱国、孙小鼓和魏智勇等5名徒弟,5名徒弟在艺术上均有建树。2021年5月13日,张明智携弟子们在曹禺大剧院演出;6月,在张明智老师的指导下,临空小学湖北大鼓社团正式开班,其弟子张雷每周到校指导。
2023年5月25日,张明智师徒演唱会在武汉临空港大剧院上演,演出当晚也恰逢张明智80岁的生日,千余名鼓迷从黄陂、孝感、罗田、英山等地赶来,为他唱响《生日快乐歌》。2024年8月26日,张明智携弟子徐宁在武汉花城社区为观众表演新作《破镜重圆》。
人物逝世
2025年1月18日凌晨,张明智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2岁;1月20日,张明智追悼会在汉口殡仪馆举行,主屏幕不断循环张明智先生生前影像,挽联写道“曾心追八极心游万仞明川秀野毓风流,从艺从文;智水仁山止雅兴,为棠为棣便泪洒三冬血泣千秋”。中国曲艺家协会、湖北省曲艺家协会等纷纷送上花圈挽联,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陆鸣现场唱起湖北大鼓送别张明智。
个人生活
家庭情况
张明智出生在一个家大家庭中,兄弟姐妹8个,他排行老二。
感情生活
1960年,张明智已是武汉市说唱团的一名湖北大鼓演员。有一天,他从民众乐园演出后回家,行走至六渡桥附近,拥挤的人群中他踩到一位姑娘的脚,“她穿着一件红色背带裤,一双米黄色的皮鞋,长得水灵灵的,身材也不错。”他被眼前这个打扮时髦的姑娘吸引了,赶紧套近乎问姑娘情况。姑娘称自己叫肖忠秀,在市色织布厂工作。第二天,张明智就托二家家,将肖忠秀请到民众乐园看他的演出。那算是他们的第一次约会,演出结束后,张明智拿着刚刚领到手的四毛钱演出费请肖忠秀吃宵夜,当时的肖忠秀对湖北大鼓并不怎么喜欢,甚至觉得有些乡土,后来却成为张明智的第一听众、艺术总监,拥有绝对的发言权。
1962年11月,19岁的张明智和18岁的肖忠秀登记结婚,两人结婚的时候住在张明智父母家,30平方米左右的平房从中拉块帘子就隔出间婚房,一张新床,一个旧碗柜蒙上块花布,就是所有家当。1970年,张明智所在的武昌区曲艺馆解散,被下放到孝感农村,工作没了,工资没了,家中还有3个未成年的孩子要养活,妻子肖忠秀每月的工资只有20多元,日子艰难,但夫妻俩总是这样相互安慰着,怀着乐观的心态往前走。妻子肖忠秀一直在织布厂工作,练就了一副高嗓门。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遇到这个时候,张明智就会不紧不慢地说:“你听过我的湖北大鼓《这样的媳妇》吧?你觉得跟那个恶鸡婆像不像?”一句话让肖忠秀哭笑不得,嗓门低了,气也消了。生活中的张明智不光能说会唱,动手能力也很强呢,家里的电器坏了,家具蹭了,水池堵塞了,都是他亲手修理。婚后二人育有两儿一女。
兴趣爱好
早年,张明智曾学唱过渔鼓、道情,还会拉胡琴、唱楚剧、演小品;年近花甲也还常常哼哼流行歌,当当追星族。并且退休后的张明智爱上了养宠物,他家的阳台上养了3只孔雀,2只鹦鹉,还有一群猫猫狗狗,他喜欢跟它们逗着玩。
代表作品
主要成就
张明智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德艺双馨的师长。他对待艺术严谨认真,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对观众和大鼓艺术爱好者有求必应、为湖北大鼓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传人。并且他关爱学生后辈,甘为人梯、提携后学、毫无保留、倾囊相授。截至2024年8月,张明智一共有14名弟子,弟子中有的是专业剧团演员、文艺单位骨干,也有民间曲艺家和曲艺爱好者。除此之外,张明智大力支持湖北省非遗研究中心举办的湖北曲艺传承人研培班,多次为学员们授课,并参加结业典礼,勉励学员们传承弘扬湖北曲艺。
艺术特色
唱腔特点
张明智演唱的湖北大鼓,唱腔婉转优美,表演绘声绘色,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他演唱湖北大鼓,不沿袭一板一眼的上下句式,而是大胆地吸取戏曲唱腔的营养,极力丰富湖北大鼓唱腔的艺术表现力,尤其是对楚剧唱腔的借用,可说达到了融为一体、出神入化的地步。如小春江在“闹洞房”对其父倾诉母亲痛苦时唱的“一家人多亏了我遭孽的娘……”一段唱腔,便是恰到好处地借用了楚剧悲迓腔。他所表演的不同身份、不同声音、不同语调、不同情感的人物对话,一人多角,化进化出,往往达到“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他善于模仿,东声西音,能取尽取,南腔北调,该用则用,做到以实际需要为根据,以增强效果为目的,倾心尽力,毫无顾虑。如他改编和演出的《婚礼上的“殡客”》,演唱之前的一段前奏,揉合了“哀乐”;演唱中,楚剧味浓,还根据情节和表现人物的需要,借用了“夫妻双双把家还”的黄梅戏曲调和京剧样板戏
《红灯记》中
李玉和唱段“一封请帖藏毒剑”的曲调;当演唱到“我要用这双手让凤凰在亲人的眼里展翅飞腾,温暖千千万万的家庭”时,采用了暗转、追光、伴舞等艺术手段来丰富湖北大鼓的艺术表现,就像在现代话剧中出现舞蹈表演、在杂技表演中编排出舞蹈一样。
张明智的嗓音清亮,发音饱满,演唱时处理装饰音的手法细腻,因此他的演唱让湖北大鼓的地方特点更加突出。根据情感变化,张明智的唱腔时而高亢激昂,时而柔和抒情,感情丰沛,能做到有板有眼、音断情连。此外,张明智的演唱气息持久。
作品风格
张明智的作品里塑造了社会生活中最平凡、最普通的人物,演唱的故事,都是在大家周围平凡小事。如《这样的媳妇》中,通过郭西娥虐待婆婆,郭西娥的母亲作为婆婆也被自己的媳妇所虐待,以及她丈夫忍无可忍,一反常态,坚决对其错误进行积极的思想斗争的故事,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尊老爱幼”这个带普遍教育意义、又特别为人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被人们称为“恶鸡婆”的郭西娥,通过受到教育,幡然醒悟:“看起来这都是我的错,为什么虐待我的婆婆?再继续下去我要把牢坐,一定得把新刑法好好地学一学。从今后我要做孝敬婆婆的模范,再绝不把老人当包袱驮……”唱到此,张明智话锋一转:“奉劝大家家庭关系一定要搞好,搞不好就会把四化的后腿拖!”虽然唱的是凡人小事,但唱的又都是发生在新时期的新问题,因此,不仅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张明智说唱凡人小事,贴近时代生活,所刻意追求的乃是“抑恶扬善,申张正义”的宣传效果。可以说,鞭挞假恶丑、歌颂真善美的艺术实践,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人民性。如张明智在《酒为媒》和《情投意合》中,塑造了两位爱人才、重品德、不用势利眼光看人、把自己的姑娘许配给烧锅炉工人的好“老太”,从而与那些谈朋友、找对象一听说工种不好“就开溜”的“势利眼”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张明智说唱的“凡人小事”中,还有不少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佳作。如歌颂勤劳致富、承包发家的《农家乐》这些作品虽然也是说唱的“凡人小事”,但这些凡人小事却如滚滚大潮中的朵朵浪花,无不反映出波澜壮阔的改革潮流。
张明智十分注意语言的民间风味和地方特色。如“婆婆怪媳妇,媳妇怪婆婆,怪来怪去都怪我。我真好比‘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这‘夹糖饼子’我不晓得吃了有几多!”不仅近似民间口头语和方言土语,还运用了诙谐多趣的民间歇后语;在张明智的湖北大鼓里,类似“搓反索”、“醒了黄”、“听了头”、“红帽砣”、“榨倒果”等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语言比比皆是。在音乐节奏上,也大量吸取了楚剧艺术的精华,鲜明、灵活而多变化。
张明智的湖北大鼓作品并不以人物形象丰富见长,而是以简单直白的情节设置取胜。他的原创作品角色设置少,人物关系充分简化,人物性格不追求纵深发展。相对于人物性格复杂内涵的深刻挖掘,张明智更注重观众对故事情节的接受程度。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活节奏加快,老旧的湖北大鼓创作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观众“快节奏”的需求。为取得“短平快”的演出效果,张明智缩减故事篇幅,演出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简单直白的情节设置能在短时间内便于观众理解,更加适应观众的观赏需求和审美心理。
张明智的湖北大鼓书目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因此简单直白。作品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展开,剔除游离于主题之外的无用情节,故而短小精悍。故事情节主线突出,矛盾集中。故事中多安排便于理解的外部戏剧冲突,即表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如买卖双方矛盾、邻里矛盾、夫妻矛盾等,以直观地展现故事的戏剧性。
演出风格
张明智认为在人物扮演时脸上要有春夏秋冬,要像春天般温暖,像夏天般热情,像秋天般凄凉,像冬天般冷酷。演员脸面上要有相,要会变,一露脸就有戏。如张明智在作品《这样的媳妇》在表现女性特征时,张明智在手法上使用兰花指,在身法上突出腰部的扭动,在步法上前进时采用碎步。在体现媳妇的“恶”时,张明智在手法上双手叉腰、抬手、食指用力指向前方,在眼法上怒目圆睁,在身法上侧身前倾。
在表演上,张明智不断探索观众易于接受的表演方式,以达到不同曲种表演方式的有机融合。在湖北大鼓创意节目《天仙配》中,张明智饰董永、杨俊饰七仙女,他们分别用湖北大鼓和黄梅戏演唱,表演时适当加入了黄梅戏的动作,创新了塑造人物的方式。
在服装元素上,早期湖北大鼓艺人多穿长袍马褂进行说唱表演,但张明智并不执着于此。他仅在表演湖北大鼓传统书目时着长袍马褂,在表演原创书目时会根据内容选择相应的服装。例如张明智在带领徒弟巡回表演《同一个鼓同一杯酒》时,徒弟们身着花短裤、足球袜上场,张明智则穿长袍、戴围巾。对现代服装元素的吸纳让湖北大鼓的表演在形式上更加新颖。
获奖记录
社会活动
慈善活动
2002年5月14日,张明智来到汉阳,上门探望铁道部大桥局患重病的退伍军人罗学桥,并亲手将1万元交到他手中。2002年左右,他先后为本地残疾人、失学孩子、特困职工、危重病人等共200余人,捐赠了7万余元资金。这些钱有的是他荣获各种奖项的奖金,有的是参加演出的劳务费,有的是作品的稿酬。除了工资,张明智每月演出的劳务费也就3000来块钱,捐出的钱也来之不易。
活动出席
2023年6月9日晚,张明智参加“2023全国非遗曲艺周”开幕式;8月29日,参加的《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加强广播电视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座谈会》。
人物评价
他(张明智)那独特的沙哑嗓音和亲切、地道的黄陂腔,曾在几代武汉人的耳边唱响。他的说唱艺术土得不能再土了,但是接地气、贴近生活和百姓。湖北父老乡亲会记住他!(作家袁毅 评)
张明智的大鼓不光好听,也好看。为了丰富湖北大鼓的演出样式,让观众听得满意、看得过瘾,他创演过双人大鼓、群口大鼓、伴舞大鼓,还尝试过一边唱着又一边演着的杂耍式的大鼓。用湖北人的话说,张明智演唱的每个节目往往都有点“尖”板眼。正是他勇于突破、敢为人先的艺术追求使他的大鼓充满了活力、蕴藏了无穷的魅力!(期刊今日湖北《张明智,一面大鼓走天下》作者宋维权 评)
张明智演唱的湖北大鼓相当有特点。它之所以能够几十年在荆楚大地上久演不衰,站得住脚,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这个“贴”是它的最大的特点---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老百姓的心,贴近当前的人和事。另一个是它的“土”,是为了更通俗一些,群众喜闻乐见。再就是,他的大鼓艺术既发扬了传统,又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不断发展、创新。(曲艺家
夏雨田 评)
张明智长期潜心研究湖北大鼓的演唱和创作。他的创作和表演大体上承袭了湖北大鼓的传统,为适应时代的变迁和观众的需求,又进行了合理的创新,使传统的湖北大鼓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从早期录制盒式音带、DVD到如今借助优酷、抖音等网络视频平台传播作品,从民众乐园等固定剧场走向群众艺术馆、大专院校等场所表演曲目,张明智一直坚守传承人职责,坚持与时俱进,打破时空限制,传承经典。张明智被称为“湖北鼓王”,他的作品因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荆楚百姓的欢迎和喜爱。(《张明智湖北大鼓的艺术特征》作者严林 评)
人物事件
拜师学艺
1954年,有一天,唱大鼓的演员陈谦闻问张明智为什么常来看他的节日,张明智大胆地说:叔叔,我想拜你为师,唱大鼓。陈谦闻要张明智唱两句听听,张明智就开口学唱陈谦闻刚表演的《大老王剃头》,听了几句,陈谦闻说有点味道,又问张明智会不会打鼓,张明智接过鼓板,踮起脚尖装模作样地敲起鼓来,赢得旁人的叫好声。陈谦闻当即手把手纠正了其握板击鼓的动作,叫他回去练习。几天后,张明智完整地唱下了一个段子,陈谦闻听后摸摸他的头,要他次日上友谊路他家去;3月15日,11岁的张明智正式拜陈谦闻为师。
戏大过天
有一年春节前夕,张明智正准备参加当日市公安系统的晚会彩排,年已8旬的母亲,突然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将张明智抚养大,张明智只在老人的身边鞠了三个躬,就赶往彩排现场。晚上的正式演出,张明智把一个优秀干警的故事演绎得活灵活现,嬴来台下观众经久不息的喝彩。事后,张明智称自己不是一个不讲感情的人,而是从艺几十年,天大的事没有艺术事业大,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母亲在天有灵也会理解自己的。
收到妻子的生日礼物
相较张明智的直白主动,妻子肖忠秀在表达感情上则显得含蓄贴心。张明智50岁生日那天,肖忠秀特意去买了件礼物:一对情侣表,一个送给张明智,一个留给自己。她说:“老张,送你件生日礼物,你要记得按时睡觉按时吃药。”简单直白的几句话,让张明智心里暖乎乎的。
和子女斗智斗勇
张明智跟子女住在一个小区,天天监督他们12点前要回家,他的方法是看车,车回了人就回了。子女玩了一个花招,车放在小区,坐朋友车出去。没过多久被张明智识破,打电话问儿子在哪儿?儿子说在家呢!张明智说,家里座机没人接。儿子赶紧分辨,我在睡觉呢!张明智不紧不慢来上一句,我在你家门口呢!这样的“盯稍”让子女们嘴上说烦,心里明白那是老爷子的一番苦心爱心。
灵感来源
早年间,张明智在汉口殡仪馆待了整整16天。“与火化炉就隔着一道窗,所谓生离死别,那就是最后诀别的地方,一切都在瞬间化为乌有。”张明智在此感受人生的无常,也感觉生命的宝贵,他和殡仪工人师傅们同吃同喝,称兄道弟。根据这段生活体验,他创作了《婚礼上的“殡”客》,讲述一名殡仪小伙子不被人理解、爱情受挫的故事。
张明智一直保持着看新闻、写东西的习惯,年过八旬时,每天依然要看报纸和
《新闻联播》,还迷上了刷短视频和头条。当时虽然年事已高,但酒驾入刑、反腐倡廉、精准扶贫、武汉长江救援志愿队和“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等社会热门话题都曾成为他的创作素材。他和弟子徐宁创作的湖北大鼓《不吃鱼的猫》中郝奶奶在鱼肚子里塞金项链的细节,就源自他看到的社会新闻。而《昔日“恶鸡婆”》的创作,也受到了网络上火爆的婆媳题材短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