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路位于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地区的道路,“平安大街”的一段,东起东四十条西端,西止地安门东大街东端,长700余米;南侧与南剪子巷相通,北侧自东向西与中剪子巷、麒麟碑胡同相通。
道路简介
张自忠路在
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见证了很多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1925年3月12日
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逝世于
铁狮子胡同23号的行辕,1926年3月18日在铁狮子胡同3号
段祺瑞执政府门
前发生了著名的三·一八惨案。
1954年,将地安门东大街、张自忠路及东四十条西段全长2506米的道路拓宽为10米至12米,张自忠路由胡同变成了大街。1999年,将东起
东四十条立交桥,西止官园立交桥全长7062米的道路拓宽为28米至33米,成为北京城区东西6条干道之一,为表达方便统称为“
平安大街”,张自忠路是其中的一段。
名字来历
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全会有这样两项决议:一是决定中央
领导机关迁入北京,二是进城之后不要用中央领袖的名字命名街道地名。1952年,毛泽东亲自为三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
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三位英烈的抗日功绩得到新中国认可。这就是为什么解放前由国民党北平政府命名的三条街道得以在新中国继续沿用的原因。
北京的大街小巷有几千条,街巷名称涉及人物的,有以其官职命名的,如
文丞相胡同,在
东城区府学胡同内文天祥祠堂东侧,以纪念
南宋抗元英雄
文天祥得名。有以其爵位命名的,如
广宁伯街,在
西城区辟才胡同以西,
明朝功臣广宁伯
刘荣的伯爵府原在此街得名。有以其特长技艺命名的,如
刘兰塑胡同,在
西安门大街路北,以
元朝塑像高手
刘元得名。
正式以现代人物姓名命名的街道,在北京只有三处,即西城区的
佟麟阁路、
赵登禹路、东城区的张自忠路。这三位英烈,都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早年都是
冯玉祥的部下。在担任29军将领期间,自1934年29军驻防京津地区后,都曾在北京居住过。
张自忠,
山东省
临清县人,时任29军38师师长,“七七事变”时,正在天津兼任市长。1937年7月28日夜,29军残部奉命撤往
保定,张自忠受命代理北平市市长。他不愿在沦陷后的北平与敌伪周旋,遂于当年9月弃职秘密潜往天津,转道南下,率59军参加了“
台儿庄大战”,后因对日作战功勋卓著,升任为第33
集团军上将司令,并任
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在湖北“枣宜战役”中,身中六弹,牺牲在湖北南瓜店十里长山战场上。张自忠是中国抗战牺牲在前线的官阶最高的将领。在北京
府右街张自忠故居改建的自忠小学院内,还立有张自忠纪念碑,上刻周恩来当年题写的
悼词:“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我国抗战军人之魂”。
铁狮子胡同,因明朝崇祯皇帝宠爱的田贵妃之父
田弘遇都督府在此,门前有一对铁狮子而得名。当年市政公所公布此街为“二等街道,宽十公尺。”
这三条以抗日英烈命名的街道名称,在解放后继续沿用。“文革”时期,
佟麟阁路改称四新路,
赵登禹路改称中华路,张自忠路改称
工农兵东大街。“文革”过后,拨乱反正,
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10月决定恢复原名。
1949年1月20日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全会有这样两项决议:一是决定中央领导机关迁入北京,二是进城之后不要用中央领袖的名字命名街道地名。为什么解放前由国民党北平政府命名的上述三条街道名称,得以在新中国被继续沿用呢?这是因为1952年6月11日,新中国的
中央政府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亲自为三位抗日英烈签发了烈士证书。
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三位英烈的抗日功绩,是得到新中国认可,并庄重给予纪念的。
遗迹简介
现在的张自忠路虽然面貌大变但仍保留了很多重要的文物建筑:3号的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明朝时是田畹府邸,清军进京后,这里成了和亲王府和
恭亲王府。
袁世凯称帝前这里也曾做过一段时间总统府;
北洋政府时期,这里先后做过海军部和
段祺瑞的执政府,时任执政的段祺瑞在这里与当时的总统
黎元洪相抗衡,上演了一出
府院之争的
好戏,院内雄伟的西式大楼就是当时修建的。1937年以后的日伪统治时期这里是
冈村宁次的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现在这里是
中国人民大学的文献资料中心。
张自忠路5号,是著名
戏剧家欧阳予倩的故居,1949年11月欧阳予倩自香港返回大陆后举家搬入这里居住,直到1962年去世,当时文化界的名人郭沫若、
田汉、曹禺、
老舍等经常在此聚会。这个小院现在是
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此戏剧家曹禺和作家
光未然也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张自忠路7号,是和敬公主府,和敬公主府是乾隆皇帝第三女
固伦和敬公主下嫁后的赐第。
北洋政府时期这里是
陆军部,现在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张自忠路23号是
孙中山逝世纪念地,此宅还曾经是冯玉祥在
北京政变后拘禁政敌
曹锟的牢房,后为
民国外交总长著名外交家
顾维钧的私宅,现为
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有孙中山遗物陈列。
张自忠路3号
这组建筑的整体风格是仿英国维多利亚式,
体积感、
装饰性很强,从中可以看到英国国会大厦的影子。但钟楼明显受
哥特式风格的影响,而在局部装饰上又有
巴洛克风格的痕迹,所以明显的是西洋各种
建筑风格的折中,反映了清末国门刚刚打开,我国建筑师急于吸取西洋建筑精华的迫切心情,尽管有些盲目但总的心态是可取的。
更有意思的是在外墙砖雕装饰图案中,采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题材,如“寿”、“万”、
卷草等,更显出了中西合璧的特点。虽然装饰有些繁琐,但因装饰部位恰当,工艺精美,疏密简繁对比恰当,整个建筑仍给人以虽华美而又不失肃穆、典雅的形象。
在主楼北面
有东西配楼和
后楼,装饰简洁,白抹灰板壁,
红木柱,外
带卷廊,为典型的英国殖民地式风格。
东部建筑群与东西配楼风格相近,与西部同期兴建。最初为
陆军部贵胄学堂,招收贵族子弟,以学习军事课程为主,目标是希望为陆军培养一批掌握西洋军事知识的新式军官。但那些
王公贵族子弟们每天
午饭时才到校,吃着每人七八两银子的饭菜还不满意,饭后则聚众高唱
京戏,从不认真上课。因而贵胄学堂被称为“安乐园”。清
宣统元年(1909年)贵胄学堂被撤销,此处改为海军部。
很多人误以为这组建筑是外国人设计的,其实这组西洋建筑群是由中国建筑师沈琪设计的。他当时是陆军部官员,是见于记载的第一位官方设计师。施工的也是中国的营造厂。它反映了上世纪初中国建筑师的专业水平和营造厂的施工技术水平。在当时的同类建筑群中也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因而在
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段祺瑞执政府,在
平安大街张自忠路3号,就是鲁迅《
纪念刘和珍君》提及“三一八”惨案发生地。这里原称
铁狮子胡同贵胄学堂,后与西侧的
承公府一并拆除,重新建起了三组
砖木结构的楼群。中间主楼为欧洲古典式灰砖楼,前后面三间楼门,中部门厅以上三层,两侧及翼楼均为两层,在主楼的东、西、北面各有一座楼房,形成一组楼群。在楼群的东、西两边各有一组风格相同的建筑。大门在主楼前面,坐北朝南,面阔五开间,门前一对
石狮子,隔街对面是一座
悬山顶砖雕大
影壁。1912年,
袁世凯将总统府和国务院设在这里。1919年以后,
靳云鹏将这里改为总理府。1924年
段祺瑞就任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这里遂改为执政府。
1926年3月18日,在中共北方区委的领导下,北京数千群众为抗议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前往执政府请愿,遭到
段祺瑞执政府卫队的血腥屠杀,酿成“三一八”惨案。解放后,原先大门两侧的东西
辕门已拆除,门前的马路拓宽,楼房已改为人民大学校舍。当年曾被枪弹打出累累弹痕的大影壁,已被京津包子馆遮挡住了。大门东侧,有一块由共青团东城区委竖起的纪念碑,上面写着:“三一八”惨案发生地。
“段祺瑞执政府”解放
后拨给了
中国人民大学,学校在院里盖起三栋宿舍楼,“老段府”楼内的一部分也成了教工宿舍。一些
人大子弟的少年时光,是在这里度过的。老段府是“三一八”惨案发生地,解放后没少给电影厂
摄制组当
外景地,《
南征北战》、《
鄂尔多斯风暴》、《
佩剑将军》、《
阳光灿烂的日子》等等影片的若干镜头,都取自这里。
张自忠路5号
张自忠路5号是一座中西合璧式的大门,门的上部是圆拱形,其上又有柱子和
女儿墙,两边靠街的窗户大而且低,有砖砌的突出的
窗楣。外墙上镶着一块牌子,上写“张自忠路5号,
欧阳予倩故居”。
走进张自忠路5号院门,迎面是一座小楼,有带
柱廊的
前门,门上有
三角形山花,哥特式尖顶,有浓郁的
欧式风格。在这座小楼中,曾住过诗人田间、表演艺术家
金山、戏剧教育家
沙可夫等。
绕过小楼,后面是一排13间中式房子,这里才是
欧阳予倩故居。
新中国成立后,
欧阳予倩从香港回到北京,住到了这排房子里,一直到他1962年病逝。
在这里,他不仅主持
中央戏剧学院的工作,同时任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为新
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
日夜操劳。他还笔耕不辍,在这里领导编写了我国第一部舞蹈
断代史《
唐代舞蹈》、《全唐诗中乐舞资料》,创作了
歌舞剧《
和平鸽》、话剧《黑奴记》等。他的夫人和孩子在屋前的小院中种满了果树和花草,屋里屋外一派生机盎然。这里成了当时文化界人士聚会的场所,常常高朋满座,郭沫若、
老舍、
曹禺、
田汉、
梅兰芳等都是这里的常客。
张自忠路7号
张自忠路7号是和敬府宾馆,是在和敬公主府的旧址上改建而成的。
和敬公主是
乾隆皇帝的第三个女儿,其母是
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公主生于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十二年(1747年)16岁时下嫁蒙古
科尔沁部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她是乾隆皇帝第一个出嫁的女儿,虽然下嫁到蒙古,但远比汉唐时“和亲”的公主幸运,不必千里迢迢入藏、入蒙,乾隆亲准在京城为她建一座下嫁的府邸。不久就找到了
铁狮子胡同这座府邸,这里曾是另一位公主、顺治第二个女儿的公主府。不过公主早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去世,公主府已荒废多年。后奏准将此以王府的建制重新修建,成为和敬公主府。
公主府在
北洋政府时曾为
陆军部,后来又几经沧桑,解放后成为中央机关办公地点,还曾作过职工宿舍、
托儿所。上世纪80年代改建为中纪委
招待所,80年代中期后作为宾馆对外营业。现在公主府的前半部建筑格局保存得基本完好,中路主要厅堂均在,只是在最后面建起了一座6层楼房,是现在和敬府宾馆的主体建筑。
张自忠路23号
张自忠路23号,旧时的门牌据分析可能是
铁狮子胡同5号,后曾改为
地安门东大街23号,在张自忠路的西段路北,坐北朝南,是一座由东、西3个院落组成的宅院,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街门面南,是面阔三间的府门,府门两侧各有1间倒座南房,应是当年的
警卫室和回事房(
传达室)。西院的一进院有正房5间,东、西厢房各5间;二进院有正房5间,东耳房3间,西厢房5间,东厢房1间。东院有南房3间,东房5间,北部为花园,花园内有假山、亭轩等建筑;宅院四周有回廊环绕。
当年,孙
中山先生住在西院二进院的正房。孙中山先生逝世后,
治丧委员会决定在铁狮子胡同孙中山居室门口悬挂“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该室为内外套间,
室内陈设简朴。外间西墙上镶着一长方形
汉白玉刻石,上刻“中华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上午九时二十五分孙中山先生在此寿终”,刻石上方悬挂孙中山遗像,遗像右边
镜框里为《
总理遗嘱》,左边镜框里为《致苏联书》,靠墙的
条案上放着《
建国方略》、《中山全书》等,条案两侧各有一个花架,花架上摆着青松造型盆景。
孙中山
行馆原为时任外交总长
顾维钧的住宅。1924年,孙中山应
冯玉祥之邀扶病进京,共商国是。
段祺瑞执政府将顾维钧在
铁狮子胡同的住宅作为孙中山在北京的行馆。孰料,中山先生在行馆中住了不足一个月便撒手人寰。
车站站点
因纪念张自忠得名。张自忠,字尽忱,山东
临清人。抗日名将。民国二十九年(1940),日军进犯湖北
襄阳樊城,张自忠率部与日军苦战,陷入重围,为国捐躯。抗战胜利以后,民国三十六年(1947)为纪念张自忠,将
铁狮子胡同改今名。据传,明
崇祯皇帝
田贵妃之父田畹居住于此,门前有二铁狮,故名。铁狮现置于大钟寺东门外。“文革”中张自忠路一度改称张思德路,后又改称
工农兵东大街。1984年复称原称。
张自忠路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见证了很多重要的历史时刻。1925年3月12日,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孙中山先生病逝于铁狮子胡同23号行辕。1926年3月18日,在
铁狮子胡同3号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发生了著名的三一八惨案。因此宣扬
爱国主义教育是这个车站重点表达的主题。
张自忠路站以抗日将领张自忠将军的名字命名,设置了以反映
民族气节为主题的5块青铜浮雕。连在一起呈现出战士们吹起
冲锋号,举起大刀,端起
枪杆,英勇顽强、冲锋陷阵,誓将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场面。
获得荣誉
2022年,入选
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