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镇华 (1909年4月18日—1940年4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三师师长,黑龙江省宁安县人。1932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张镇华早年在东北军当兵,曾任班长、团副。九·一八事变后,张镇华回到家乡参加抗日活动,积极参与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1933年穆棱抗日游击队组建,张镇华先后任副指导员、参谋长。1935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成立,张镇华任军部警卫连连长。1936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张镇华仍任军部警卫连连长。7月,中共道北特委成立,张镇华任特委委员。不久,张镇华调到第五军军部教导队任教官。同年秋,张镇华领导了策反伪三道河子森林警察大队的工作。1937年初,张镇华任第五军第一师参谋长、中共吉东省委委员。7月,李文彬率领的森警大队起义后被编为第五军警卫旅,张镇华任政治部主任兼党委书记。11月,张镇华任第五军第二师副师长。1938年,张镇华参与了东北抗日联军第2路军西征。此后,张镇华曾任第五军教导团团长、第五军第三师副师长,兼管总指挥部下江留守处事宜。1939年9月,张镇华任第五军第三师师长,与二路军总部政务处主任黄玉清率部不断袭扰敌人,坚守总部。1940年2月7日,张镇华率部在宝清县大梨树沟子太阳窝棚遭遇埋伏,重伤后不幸被俘,在狱中坚贞不屈。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9年4月18日,张镇华出生于黑龙江省
宁安县头道河子屯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原名张德林,曾用名张振华、张治中、张学忠。张家祖籍河南
通许县。早在清朝康熙年间,张镇华祖父张启先就逃荒来到了
宁古塔,在东京城安家落户。张镇华的父亲张峻林继承祖业,在头道河子屯辛勤劳动,勤俭度日。张镇华家兄弟姊妹5人。大哥张德山是旧东北军军官,二哥张德海在家务农,还有两个姐姐。张镇华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深受一家人的疼爱。
1913年,张镇华四岁时父母先后病故,寄居在大哥张德山家中。
1916年,张镇华7岁时被在宁安县任保安大队长的大哥送到宁安县城北稍达子沟一家私塾馆读书,不久又转入小学就读。张镇华聪慧勤奋,学习成绩优秀。
1922年,张镇华13岁时考入宁安县吉林省立第四中学。吉林省立第四中学是中国共产党传播马列主义、宣传
五四运动精神、宣传
十月革命经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的一个重要场所。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
马骏曾多次到吉林四中开展革命活动。张镇华在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影响下,对旧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1925年,张镇华初中毕业后又考入高中。这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张镇华等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看到全国出现的大好形势,都感到拯救中华民族有希望了。
1927年,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批革命者遭到屠杀。张镇华对此感到极大愤慨,使他初步认识到,要拯救中华民族,必须掌握武装,走武装救国的道路。
1928年,年满19岁的张镇华,与6名同窗好友北上哈尔滨,投奔东北陆军第十八旅,在一个连队当兵,不久升为班长,以后又被选送到
东北陆军讲武堂第九期步兵科深造。张镇华在东北陆军讲武堂刻苦学习军事科目,同时勤奋读书,军事素质和指挥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1930年,张镇华以优异的成绩在讲武堂毕业,被任命为
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步兵第十六团少校团副,在
穆棱县下城子驻防。在旧军队中,军官惩罚、打骂士兵的现象十分常见,但张镇华则非常体贴爱护部下。他经常告诫所属营、连、排长,要爱护士兵,不要打骂士兵,要和士兵建立亲密关系,只有这样,官兵才能同心同德,士兵才能勇于冲锋陷阵。由于张镇华以身作则,经常对部下进行教育,十六团内上级欺压下级现象明显减少。张镇华因此受到了下级官兵的尊敬。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很快占领了东三省。在此国难当头,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东北军留守部队内部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爱国志士拉起队伍,组成各种义勇军,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一分人携械入山,沦为打家劫舍的盗匪或者是抗日山林队;还有一部分人投靠了日本侵略者,成为敌人的帮凶走狗。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张镇华感到跟着旧军队没有出路,毅然脱离旧军队,回到故乡宁安,找到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11月,中共宁安中心县委成立。在中共宁安中心县委书记
潘庆由等领导同志的培养教育下,张镇华的思想觉悟提高得很快。
1932年春,张镇华经胡仁、宋一夫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宁安中心县委委员,负责兵运工作。4月,
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
周保中到宁安组织和领导吉东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11月,周保中和中共绥宁中心县委派中共党员胡仁、宋一夫、张镇华到
穆棱县狍子沟屯筹建抗日游击队。他们在八面通镇狍子沟屯(现为
河西乡福兴村)的农民宋殿远、金贵和家住了下来,先是帮着宋家和金家割地、拉地、打场,只吃饭不要工钱,自然挺受欢迎。天长地久,张镇华他们和老百姓处熟之后,就按党组织的要求,向农民讲解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宣传抗日救国人人有责的道理,号召大家组织起来,拿起武器进行抗日。开始,只有6人报名参加游击队,大多数人还持观望态度。
1933年1月,日军侵占了穆棱县,到处烧杀抢夺,造成穆棱县工业停产、商店关门、学校停课。2月,狍子沟屯就有10余人主动要求参加抗日游击队进行抗日救国。老百姓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认识到了只有拿起武器和小鬼子干才有出路。5月,经过一段时间秘密宣传和精心组织,由50余人组成的穆棱抗日游击队正式组建。胡仁任队长,宋一夫任政治指导员,张镇华任副指导员。游击队建立初期,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进行学习和军事训练。张镇华因在部队干过,还进入讲武堂学习过,有军事知识,负责对游击队员们进行军事训练。队伍拉起来以后,在山里建立了密营。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游击队深得当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很多人加入了游击队。游击队刚刚组建时,严重缺乏武器弹药,原有一些枪支也破损不堪。为了修好这些枪支,张镇华到
八面通向中共穆棱县委求援。县委书记
李范五派能工巧匠在八面通西侧(今民主村)建立了张家枪炉,秘密地给游击队修理枪支和制造枪栓。张镇华还在县委交通员
田仲樵的帮助下,收集了许多废旧铁器送到张家枪炉,解决了修理枪支的原材料,保证了修枪工作顺利进行。张镇华还通过在旧军队时的关系搞到了12支枪(4支坏的)和一些子弹,初步武装了游击队。为了扩大游击队,解决游击队枪支弹药困难,张镇华亲自打入了八面通治安队,并当上了一名小队长,利用“合法”身份给游击队送弹药,还秘密组织了一次暴动,成功后有10人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后来,张镇华在城里给游击队购买军需物资往回运时暴露了身份,不得不离开治安队。张镇华撤出治安队往回走路过羊草沟屯时,又用伪装治安队的巧妙办法,孤身一人缴了伪自卫团12人的枪械,并把这些枪械巧妙地运回了游击队。张镇华经常深入边远村屯,动员爱国青年参军。在他的积极动员下,又扩充了郭长玉、
梁万春等十多名青年参加了穆棱抗日游击队。7月,张镇华与中共穆棱县委书记李范五研究了动员伪军警哗变、壮大游击队武装的问题。李范五与县委委员马朝德经过工作,发展了伪穆棱县警务局文书孙长仁和财务股长王子书两人为反日会员。后来,李范五又派他两人去做伪穆棱县公署警卫队长王经武的哗变工作。经过多次的思想动员和说服教育,王经武同意倒戈起义。7月末的一天深夜,在张镇华的接应下,王经武顺利地将警卫队30多人全部拉了出来,携带一批武器装备参加了游击队,使穆棱游击队发展到80多人。同年秋,张镇华同胡仁等率领游击队成功地袭击了八面通三道崴子金矿矿警队,活捉了矿警队的日本指导官,缴获长、短枪30多支,解决了游击队枪支不足的问题。
1934年2月16日,周保中根据中共吉东局的指示,在宁安县东南乡召开了吉东地区各抗日武装部队代表会议。会议决定了一致抗日纲领,并决定以宁安工农义务队为基础,成立宁安东南乡救国军第一游击区同盟军办事处(简称反日同盟军办事处)。周保中担任办事处主任。不久,宋一夫调任中共八面通区委书记,张镇华和胡仁带领游击队编入反日同盟军。3月,反日同盟军办事处改为绥宁反日同盟军联合办事处。办事处下设军事委员会、经济委员会、总政治部三个工作机构。胡仁调任总政主任后,宋一夫兼任穆棱抗日游击队队长兼政委,张镇华任参谋长。一天,张镇华得到情报,获悉敌人将要屠杀关押在八面通监狱中的一些无辜群众。他利用过去曾在东北军任过团副的方便条件,几次到监狱中做狱警的工作,最后成功地组织了监狱暴动。在营救出来的群众中,有10多人自愿参加了穆棱抗日游击队。
1935年2月10日,中共吉东特委、中共宁安县委和绥宁反日同盟军党委共同决定,将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编为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
柴世荣任副军长,胡仁任政治部主任,张建东任参谋长。张镇华任军部警卫连连长。
1936年2月,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张镇华仍任军部警卫连连长。7月,中共道北特委在
勃利县林口街成立,张镇华被选为特委委员。不久,张镇华调到五军军部教导队任教官。由于他精心教给团员军事技术,同大家打成一片,特别是打仗的时候,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总是冲锋在前,猛打猛冲,因此,张镇华很受学员和战士们的欢迎和赞赏。张镇华不仅作战勇敢,而且有胆有识,善于同敌人作各种形式的斗争。张镇华提出,除了动员基本群众参军壮大队伍之外,还应积极争取伪军警起义充实发展抗联队伍。张镇华认为这样做最划算,因为敌人为不仅训练了会打仗的战士,还准备了现成的枪炮。因此,张镇华率部活动到一地时,都要对伪军、伪警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同年秋,周保中派张镇华去做宁安县三道河子伪森林警察大队起义工作。实际上,张镇华早在1935年末就调查掌握了该大队的情况。他知道该大队的大队长
李文彬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为人正直,九·一八事变后表露过舍身救国的志向。张镇华首先通过游击区积极分子王亚东、
冯淑艳夫妇去做李文彬的工作。张镇华与王亚东是拜把兄弟。依据年龄和排行,张镇华称王亚东为三哥。王亚东又是李文彬的表哥,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密切,因此便于开展策反工作。张镇华不仅领导王亚东、冯淑艳夫妇作了大量工作,还直接进出伪森警大队同李文彬接触。当遇到日本人或有危险时,李文彬就把张镇华掩护起来。在张镇华和王亚东夫妇的工作下,李文彬坚定了易帜抗日的决心,等待率队哗变的时机到来。
1937年初,由于五军一师师长
李荆璞前往苏联打通国际联系,师部只有政治部主任
关书范一人。为了加强一师军事领导,张镇华调任第一师参谋长。2月,东北抗联洼洪会议决定:为了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夺取军械弹药、粮款等,破坏日伪统治机关,调集第三、四、五、八、九各军760名兵力,联合进攻依兰县城。依兰县城地处松花江下游,是松花江和牡丹江汇合处,素有“东北重镇、遐尔通衢”之称。攻打依兰县城之前的侦察任务就是张镇华只身进城完成的。周保中交代完任务之后,张镇华立即进城找地下工作者在伪军第二十二团的关系,由地下工作同志为他搞了一套伪警察服装。经过在城里几天的周密活动,张镇华弄清了城东日军守备队、南大营伪军驻地的兵力和设防情况,对保证3月20日战斗的胜利起了很大作用。张镇华的名字传遍全军上下,战士们都说他是孤胆英雄。3月14日,
中共吉东省委成立,张镇华被选为省委委员。7月12日,经过张镇华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具体周密的组织工作,李文彬率森警大队全部官兵,打死日本指导官,焚烧了防所,破坏了所有的军事设施,携带着所有的武器和军需物资起义,加入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7月15日,起义部队举行誓师大会,会后被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警卫旅,李文彬任旅长。为加强警卫旅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的力量,原五军一师参谋长张镇华调任该旅政治部主任兼党委书记。警卫旅改编后,抗联五军党委决定该部向依东地区转移,与活动在
宝清境内的五军二师会合。当时,
桦川县太平庄恶霸地主李春华背靠日寇,自设武装,屯积粮食,欺压民众,霸占一方。他的三个连环大院围墙高筑,设有岗楼,平时没有人能进得去。8月,张镇华率警卫旅攻打时,亲自伪装成日本指导官,带着伪装的日军“讨伐队”,非常成功的攻进了大院,获得了大批粮食和部分枪支弹药。这支起义部队虽然在军事上训练有素,但在思想觉悟和政治素质方面与党所领导的部队相比还有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张镇华和各团政委及连指导员利用各种方式对部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指战员克服困难,树立民族自尊心和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同时,张镇华处处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模范作用影响和带动这支新的抗日队伍。警卫旅到达宝清后,张镇华与旅长李文彬率领部队在平安堡、双柳河子、二道山子等地同日伪军进行了多次战斗,使警卫旅在战斗中得到了锻炼,作战能力有了很大提高。11月,第五军警卫旅改编为第五军第三师,张镇华调任第五军第二师副师长(师长
王光宇)。不久,二师师长王光宇调任
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副军长后,副师长张镇华和师政治部主任
陶净非负责二师工作。当时,第五军第二师为骑兵部队。
1938年初,张镇华率领第五团、第六团骑兵,由牡丹江岸喀上喀一带跨江向东挺进,向
图佳铁路以东地区转移。第五军军部带领教导队、青年义勇军、炮兵连、妇女团与二师一起行动。二师骑兵部队行至钓鱼台和黑瞎子窑附近时,交通员向张镇华报告,日伪军400多人乘12辆汽车向这个方向开来,可能是前来围剿抗联部队的。张镇华立即命令部队埋伏在公路两侧的树林里。敌人的汽车驶入伏击圈时,二师部队向敌人发动了猛烈攻击。经过4个多小时激战,打死打伤敌人多人,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从1937冬开始,日本侵略者调集大批兵力向伪
三江省地区集结,对抗日联军部队实行战略包围,妄图将抗联部队“聚而歼之”。
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进行了英勇的反“讨伐”斗争,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由于日伪军的疯狂进攻和严密封锁,处境越来越困难。为了打破改人的阴谋计划,中共吉东省委和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决定活动在下江的抗联部队向西部的
五常、
舒兰一带进行远征,打通与哈东、南满抗联部队及
热河省抗日部队的联系,达到与内地抗战相呼应之目的。张镇华所率领的第二师参加了西征。5月27日,由抗联四军、五军组成的骑兵部队由宝清的大叶子沟出发开始西征。经过六七天的紧张行军,部队到达
勃利境内的四道河子。稍作休整后,部队开始了在150多公里荒无人烟的深山密林中行军,于7月8日到达
苇河县楼山镇西北20公里的山中。经侦察得知,楼山镇的敌人尚未发现西征部队,毫无戒备。西征部队决定攻打楼山镇,以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7月12日,王光宇、张镇华率领一支部队出敌不意地发起猛攻,顺利地占领了楼山镇,击毙敌兵数十人,俘敌40多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百余支、子弹4万余发、大批粮食和军需物资。部队撤出楼山镇前,召开了群众大会,宣传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然后将敌人在该地及附近的防御设施、铁道桥梁、通讯设备等全部毁坏。楼山镇战斗是西征骑兵部队一次最大的军事行动,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和疯狂反扑。敌人捕捉到了西征部队的行迹,调集了数十倍于抗联的兵力进行围追堵截。西征部队的处境日益险恶,部队伤亡严重,部队给养困难,有时十几天吃不到粮食,靠杀战马、吃野果野菜,乃至树根、树皮充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张镇华处处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苦共患难,带领战士同敌人顽强战斗。下半年,西征部队的处境更加困难了。五军二师部队遭受了严重损失,每天都有战士伤亡,战斗力越来越弱,再往前走,已无进路。8月,张镇华与陶净非率领西征部队过
牤牛河之后又和敌人遭遇。激战后,张镇华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最后只剩下7个人。张镇华是个乐观主义者,面对着目前的严峻形势和艰苦环境,笑着鼓励同志们:“我们已经到了苦难的极限,再往前发展,就会往好的方面转化了,大家一定要咬紧牙关,把眼前的困难渡过去。”他的乐观革命精神,鼓舞了同志们,终于渡过了难关,在宝清县找到了抗联四军在下江留守处的
彭施鲁。彭施鲁回忆:“张镇华同志是非常活泼的人,对什么人都是见面熟。我们初次见面没有说上三句话他就开起玩笑来了。”他们在彭施鲁这儿休息了几天,恢复了体力后,又出发去找二路军总指挥部留守队伍。此后,二师剩下的少数指战员并入第三师,张镇华调任第五军教导团团长。12月,吉东党组织召开了临时会议,决定将中共吉东省委改为中共吉东省委执行部,选举周保中为执行部主席,张镇华等当选为委员。12月下旬,吉东省委下江三人团书记
季青和总指挥部参谋处长
王效明要赴虎饶地区整顿
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经王效明决定,张镇华调任五军三师副师长(师长
李文彬)。这支部队就是当年张镇华策动起义的李文彬部队改编而来,张镇华又回到了老部队。季青和王效明把宝清地区的工作及各方面的联系交给张镇华负责。张镇华欣然接受了兼管总指挥部下江留守处事宜的工作。此后,张镇华在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亲自领导下,一直率队活动在
宝清、
富锦、
桦川、
依兰各地,积极打击敌人,保卫着总指挥部的安全,并且安全的渡过了这个最困难的冬天。
1939年5月初,抗联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从
刁翎地区突围后来到宝清。得知周保中到宝清的消息后,张镇华于5月9日急来相见,老战友倍感亲切。张镇华详细地向周保中汇报了西征情况,并根据自己所看到、遇到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对今后工作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6月24日,张镇华率领由第二路军总指挥部警卫队人员组成的派遣队,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将富锦东南方敌人修筑汽车道工程破坏,获得粮食2000多斤送回总部。8月,张镇华得知四名日军军官带领20名日军和30名采金保护队员,保护200余名采金工人在柳毛河驻军,且在监视抗联活动。对此,张镇华视为必须拔掉敌人这个据点,同时从中解决急需的武器弹药和给养问题。但是,张镇华考虑到若是派大部队明攻硬打,必会造成较大伤亡,于是决定率小部队行动,采取突然袭击、速战速决、以少胜多的战术。结果,当抗联战士持枪突入敌营时,敌人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被缴械了,日本军官也只能抱头鼠窜。战斗中,企图摸枪抵抗的敌人被当场击毙十人,击伤五人,其余敌人一逃而光,抗联无任何损失。同年夏,张镇华还率领三师八团在双柳河子西沟里突然袭击了穆棱县伪森林警察大队的一个中队,缴获了全部军物资,有10多名伪森林警察参加了五军三师。9月,五军三师师长李文彬壮烈牺牲后,张镇华继任第三师师长,与二路军总指挥部政务处主任
黄玉清继续率三师九团坚持在依兰东部和富锦、宝清等地,不断袭扰乱敌人,与总指挥周保中共同坚守总部。10月23日,黄玉清和张镇华率领50人的小部队,奇袭了凉水泉子集团部落和伪警察分驻所,活捉所长刘景学、副所长宋竹明以下伪警八名和伪自卫团25名,缴了全部武器,焚烧了分驻所,散发了传单,还筹集了50多匹牛马把粮食运回总部。此后,黄玉清和张镇华率部将宝清王福岗伪警察所缴械,后又在富锦攻袭了尖山子木营,在桦川七星砬子毙伤日伪“讨伐队”20余人,缴获机枪2挺、步枪60余支、手枪2支、伪币1000余元。11月8日,黄玉清和张镇华率五军三师九团与七军联合作战,在大砬子东山与日伪军500余人激战5个小时,击毙日伪军25名,击伤日伪军11名。11月10日,黄玉清和张镇华率部和总部警卫队人员,袭击了宝清西沟之敌,获得机枪两挺、步枪60多支,击毙了穆棱县伪警察大队长日寇的忠实走狗崔景泰。11月30日,黄玉清、张镇华率部又袭击了宝清县七星河镇,击毙日本指导官1名、教官1名、士兵10余名,击伤20余名。伪军两个连全被消灭。经过顽强战斗,部队在武器、弹药、给养等方面得到部分补充,同时也引起了敌人的极端注意。敌人以数十倍于抗联的兵力向依兰、桦川、富锦、宝清各县山边和森林地带大举进攻,实行轮番搜索、“讨伐”,厉行经济封锁,使三师部队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后方密营屡遭敌人破坏,部队大量减员。12月,张镇华遵照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的指示精神,与黄玉清分兵,率部队向宝清西部活动,想转移到
牡丹江沿岸去。当张镇华率队行进到富锦、桦川时,与敌人大部队遭遇了两次,部队已有伤亡。当部队返回到富锦南面时,张镇华又发现敌人步步紧逼。随后,富锦日本特务机关派特务赵七到山上找张镇华劝降。张镇华与战士由于转战多日,在敌人的追击下已是饥寒交迫、破衣烂衫,甚显疲倦。特务赵七见到这种情形,自以为抗联已走头无路,准能劝降成功。张镇华虽是疲惫已极,但仍威严冷落的看着他。赵七见张镇华不语,拍拍自己身上的军装说:“张师长,只要你归顺皇军,好衣任你穿,好马任你骑。”张镇华这时已是愤怒至极,没等赵七再说下去大喝一声:“拉出去毙了!”赵七顿时吓瘫了,连连求饶:“您不降就算了,两国交战还不杀来使呢。”张镇华满腔怒火地指着赵七:“你们这些民族败类,平时抓还抓不到呢,现在送上门来还想讨饶,拉出去!”几声枪响后,这个走狗的生命结束了。随即,张镇华又率队艰难的东返宝清活动,与黄玉清部会合,继续同敌人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当敌人探知张镇华返回到宝清,立即派出大批部队进行封锁搜查,派出谍报队到各村侦察,还派出骑兵跟踪追击不休。敌人还千方百计毁掉了抗联后方贮备粮食,切断抗联同群众的联系,甚至用飞机在白雪覆盖的山林、村庄上空进行巡回侦察。
1940年1月10日以后,黄玉清、张镇华率队在宝清
岚棒山区又与敌人苦战两次。这时部队人员已伤亡过半,衣着破烂不堪,处于极度冻饿的状态,而且日夜不停的被敌人包围追击着。一天,张镇华与黄玉清正商量部队今后的行动计划,敌人又追了上来。在敌人四处围击下,抗联部队在拼死应战中被冲散,已无力应战。敌人紧紧盯住了张镇华,张镇华与黄玉清失散后身边只剩下20余人。2月7日,张镇华领着这20多人的小部队,在茫茫的雪海里艰难的向大梨树沟子太阳窝棚行进,希望向炭窑工人求取粮食给养。大家都是三四天没有吃到粮食了,是扒树皮充饥的。饥饿和寒冷不断地袭击着张镇华和20多名坚强的战士。他们深一脚浅一脚的在雪地里艰难的走着,跌倒了爬起来再走,就这样终于来到窝棚。但是,埋伏在窝棚周围的榛棵里的敌人突然向窝棚开枪了。张镇华顺着枪声看到数倍的敌人正在向窝棚迂回着,立即意识到只有决一死战了。在雪地里趴着的鬼子、伪军和谍报队,在鬼子军官战刀的指挥下,站起身冲了过来。张镇华师长一声令下,战士们同时向敌人开了枪。冲在前面的鬼子被打倒了,后面的敌人立即趴在雪地上向抗联射击。这时,张镇华腿受了伤。敌人第三次冲锋更为猛烈。张镇华肩上、手上都受了伤,仍忍着剧痛指挥战士们向敌人还击。其他没有牺牲的同志也都负了重伤,但都跟张镇华一样顽强地坚持同敌人战斗着。激战之后,张镇华率领的这20多人大部分都牺牲在阵地上。张镇华和朱新玉等六位女同志也都负了重伤无法行动,不幸被俘,关进了宝清监狱。敌人一下子忙碌起来,指望在张镇华和六位女抗联战士身上获得抗联二路军的情况,以便一网打尽。为此,他们首先在张镇华身上狠下功夫,施用严刑拷打。但是,这对于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张镇华毫无用处。硬的不行,敌人又备下丰盛的酒宴,让叛徒温淑清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着西服、皮鞋,进牢房去引诱张镇华。这时,张镇华本来身负重伤,再加上在监狱里又受尽了折磨,已经站不起来了。但是,当他突然发现叛徒走近了眼前,立即火冒三丈,还没等叛徒开口,咬紧牙关强忍剧痛霍地站起来,猛起一脚把温淑清踉踉跄跄地踢出了门外,弄了个猪啃地,爬起来手捂着嘴溜掉了。敌人没能在铮铮铁骨的张镇华身上得到需要的材料,就转向了朱新玉等六位女同志,结果不仅没有弄到需要的材料,还遭到了痛斥。敌人无计可施,暴露出了残忍的本性。一个深夜,日军把张镇华偷偷送往伪
三江省特务机关,将朱新玉等六位女同志拉出县城杀害了。张镇华被押送到佳木斯伪三江省特务机关请上司处理,敌人仍是一无所获。
牺牲
1940年4月,敌人不得不承认“怀柔失败”,认为张镇华赤化太深,“匪性难变”,没有利用的可能,将他杀害于佳木斯监狱。张镇华牺牲时年仅31岁。得知张镇华牺牲,二路军副总指挥
赵尚志于5月30日在宝清总指挥部国际电台所在地京石泉边,写下了《悼五军三师师长张镇华暨诸烈士英灵千古》的挽联,登载在他任主笔的《东北红星壁报》上:锅盔山前皎洁雪地透红斑应知将军经鏖战;宝石河头凄凉月夜对清流岂料英雄殉节休。
纪念
2015年8月24日,张镇华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
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