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霁帆(1901—1926),又名询卓,化名慕鸿、雨再行、再行。四川宜宾人。大革命时期河南青年运动的领袖。在四川泸州川南联合师范读书时,受到在该校任教的、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恽代英和李求实的启发和教育,1922年5月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后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兼共青团书记。1926年7月,被军阀孙传芳杀害于南京。
人物生平
张霁帆,1901年3月18日出生在四川省宜宾菜利乡大埂村的一个农民家庭。先后就读于叙属联中(现宜宾市一中)和川南师范学校(现泸州师范学校)。
1921年11月,恽代英任川南师范学校教务主任,在学生中办起了“读书会”、“学行励进会”、“社会科学研究会”等组织,张霁帆积极参加了这些组织活动。次年5月,恽代英任该校校长,在学校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张霁帆首批加入了团组织并积极工作,深受恽代英赞赏。
1923年初,张霁帆随恽代英去成都,进蚕桑专科学校读书,不久,便参与社青团成都地方委员会的领导工作,被选为执委会候补委员。在此期间,张霁帆参加了成都学联于6月7日召集的万人反日集会游行,并协助王右木创办《青年之友》刊物,成立社青团的外围组织“青年之友社”,组织“宜宾旅省同乡会”并创办了《会刊》。
1924年3月,社青团成都地方委员会召开团员大会,会上,原任书记王右木因改任党的书记而辞去团的职务,张霁帆被选为执委会书记。8月,张霁帆出席全国学联在上海召开的第六次代表大会,见到了分别近一年的恽代英,9月,张霁帆到团中央创办的南京钟山中学任教,不久,又任社青团南京地委秘书;11月,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全国各地要求召开国民会议的呼声很高,张霁帆参与南京国民会议运动,“南京国民会议促成会”成立时,被选为交际股委员。
1925年春,张霁帆被派往河南。“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深入学校进行工作,参与组织领导了开封学生的罢课、请愿游行示威活动。是年6月29日,张霁帆在郑州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冬,中共豫陕区委举办有50余人参加的党员训练班,张霁帆即在训练班授课,后来,训练班学员都成为领导农民运动的骨干。
1926年1月,张霁帆担任中共豫陕区委委员兼共青团书记。当时,河南青年学生有“青年社”、“青年学社”、“青年救国会”、“青年干社”等团体,因各行其是,影响了共同对敌斗争。张霁帆去各团体做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终于使他们消除隔阂,合并成立“青年协社”,还出版刊物《河南青年》,加强了统一斗争力量。2月,豫陕区委决定把党的工作重点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张霁帆深入到豫西乡村,发动群众,组织农会,使豫西的农民运动有较大的发展。他根据引导农民武装团体“红枪会”开展斗争的实践,撰写了《介绍河南红枪会》一文,发表在《中国青年》上。
1926年7月,豫陕区委把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工作的任务交给了张霁帆。其时,国民革命军已从广东出师北伐,军阀孙传芳一面负隅顽抗,一面在其统治区内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革命人士。8月的一天,张霁帆在上海向党中央请示汇报工作后,乘火车返河南,途经徐州站时,突遇军警检查。敌人从张霁帆身上搜出进步书刊,遂以共产党密探嫌疑将其逮捕,并押解到南京小营陆军监狱。在狱中,敌人对他进行了严刑审讯,但张霁帆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被用毒药杀害于狱中。
张霁帆牺牲后,同志们将其遗体安葬在紫金山麓的紫霞湖畔。建国后,南京市人民政府对他的墓地多次进行修葺,1983年清明,又将其遗骨移葬于雨花台烈士墓区。
主要事迹
领导河南青年运动
五卅惨案发生后,河南开封、郑州、焦作、彰德、信阳、洛阳等城乡迅速掀起了反对英、日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罪行的运动,各地纷纷建立沪案后援会,举行游行示威。这年6月,张霁帆受团中央派遣,以全国学联特派员的身份到河南检查和指导工作。他首先来到开封。开封是河南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市有中等以上学校30多所,各校进步学生已联合起来,组织了开封市学生联合会。在五卅运动中,他们起了先锋队的作用。因此,引起了河南的国家主义派和国民党右派的恐惧。他们想支解学生运动,利用手中的权力,决定提前放暑假,以分散、削弱革命力量。可是,学生返乡后,把斗争的火种撤到了各地,运动更加广泛地开展起来。张霁帆研究了这一新情况,指出,运动向广处发展,但必须加强开封中心地区的领导。他随即召集团组织和学生组织负责人会议,成立支援沪案的临时机构,动员留在开封的学生中的共青团员参加这一机构工作,并要求共产党组织负责人参加领导。6月底,张霁帆到达郑州,向王若飞汇报了开封的工作情况和对加强运动领导的意见。这时,他在郑州被接收为共产党员。时值组建国民党郑州市党部无人负责,王若飞、罗章龙写信给共青团中央,请求将霁帆留豫,组建郑州市国民党市党部。团中央批准了这个请求。张霁帆努力工作,市党部很快成立,并设立了青年部和工人部等机构。张霁帆亲自给群众讲述五卅惨案的经过,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的罪行,解释国民党党纲。经过这些工作,很快就有200多人加入了国民党。国民党郑州市党部在五卅运动中,在组织和动员群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年8月1日,张霁帆以全国学联特派员的身份出席河南省学联代表大会,传达全国学联第七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会上,他提出整顿各学校学生会组织,进一步号召全省学生青年勇敢地参加反帝爱国斗争,开展平民教育,开展工农运动。这次大会对河南的青年运动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共青团开封地委改组时,张霁帆任书记兼组织委员。他夜以继日地工作,在不长的时间内,团地委所属的组织,发展到二个支部,6个特支,共青团员增加3倍多。接着,张霁帆抓紧对新团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了团员的政治觉悟,并引导他们参加实际斗争。在组织建设方面,他提出25岁以上符合共产党员条件的团员,由团组织输送到党内。不满25岁的党员,可以在共青团内工作,担任团的职务。这个主张实践的结果,加强了党组织对团的领导,并保持了团组织的青年化。
投入组织宣传工作
9月,张霁帆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家中连安葬的费用也没有,停尸待葬。他接信后,极力克制自己的感情,写了封信,对母亲的丧事作了安排,继续把全部精力倾注到工作中去。
9月下旬,张霁帆参加中共河南省代表大会后,主持召开了全省共青团员代表大会。会议要求加强各级团组织的建设,揭露奉系军阀压迫人民的罪行,动员人民参加反奉战争。10月中旬,张霁帆作为河南团的代表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共青团三届一次扩大会议。根据会议《组织工作决议案》的精神,于10月24日建立了共青团豫陕区委,李求实任书记,张霁帆负责组织工作。
为了贯彻团豫陕区委的指示,张霁帆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巡视考察了信阳、荥阳、彰德、六河沟、彭城、卫辉、武陟、焦作等地的工作。帮助各地整顿团的组织,开展反奉战争的宣传。11月30日,冯玉祥率部进驻北京的消息传到河南,党和团的豫陕区委决定召开群众集会,组织游行示威,对国民军的胜利表示支持。12月3日,张霁帆在开封参与组织以学总和学联的名义举行的时事讨论会,到会群众有四五千人。6日,又举行了万人游行示威,一致要求武力与民众结合,解散段祺瑞政府,解散关税会议,组织临时革命政府,废除不平等条约,保障人民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利。河南出现了空前的大好革命形势。
1926年3月,吴佩孚再次占领河南,革命受到挫折,共产党、共青团组织受到很大破坏。这时,张霁帆虽有病在身,仍留在开封,协助李求实主持团委的工作,冒着生命危险同各地的组织保持联系。为了使团员学会秘密工作,他拟写了秘密工作提纲,对团员进行训练。同时,果断地将不坚定的分子清洗出团,以纯洁和巩固团的组织。在时局稍定之后,他组织团员讨论目前的形势和任务,提高思想认识。他还在工人中进行反对吴佩孚的宣传,揭露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本质。4月中旬,他赴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河南的工作,同时,恢复和另辟了豫陕区委同中共中央的交通线,从而加强了中共中央对共青团豫陕区委的领导。
1926年3月,为响应北伐战争,已担任团豫陕区委书记的张霁帆(李求实已调走),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指导工作。他的《介绍河南红枪会》的重要调查报告(发表在1926年6月10日《中国青年》上),深刻地分析了红枪会的性质及产生的社会原因,指出红枪会是在帝国王义侵略和军阀压榨下,破产的农村封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它是组织形式简单,没有先进思想指导的农民自卫武装。它的宗旨是反抗官府的苛捐杂税,抵御兵匪的侵扰。他的这一认识,为中共在河南确立“注重红运以发展农运并巩固农协”的方针,奠定了思想基础,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发展。据1926年四五月份统计,河南已有农协会员约27万人,农民自卫军约10万人,省农民协会也于4月18日建立了起来。
同年7月19日,共青团中央在上海召开第二次扩大会议,张霁帆代表团豫陕区委出席了会议。会议结束后,张霁帆带着党和团的文件,乘火车返回河南,途经南京时,被北洋军阀孙传芳的军警扣押,关进陆军监狱,受尽了酷刑。他宁死不屈,敌人终没有能从他口中得到任何机密。敌人怕公开杀害张霁帆,引起狱中难友的骚乱,就暗中用毒药将张霁帆毒死。时年2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