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禅寺,俗称径山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始建于唐天宝四年(745年),为法钦和尚所建。
历史沿革
万寿禅寺,始建于唐天宝四年(745年),江苏昆山法钦禅师遵“遇径而至”师嘱,至径山顶结庵,创建道场。唐永泰(765~766年)中,法钦弟子崇惠去长安与方士竞法获胜,代宗召法钦进京赐号“国一禅师”。唐大历三年(768年),法钦辞归,代宗下诏建径山寺。径山寺受历代帝王器重,屡有赐额。唐乾符六年(879年),僖宗赐名“乾符镇国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赐名“承元禅院”;宋政和七年(1117年),徽宗赐名“能仁禅寺”;南宋乾道二年(1166年),孝宗游径山,亲笔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额。
宋、元间,径山禅寺曾六毁六建。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圣祖南巡,御书“香云寺”额。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又一次重建,有大殿四幢、宝塔一幢,楼、堂、阁、轩、亭、房、庵有名者62处,最盛时下属庵院有112处,接待寺7处,在苏州、湖州、昆山、嘉兴、仁和等地有庄院5处。寺产有田457亩、地276亩、山林2944亩,另在径山港口有草荡3000亩。清中叶后,从林逐渐衰败。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万寿禅寺再次重建,但“所复远非旧观”,寺产尚有田300多亩,山林500多亩。径山寺因火、因兵,遭毁凡11次,至1963年,殿宇、寺屋倒塌殆尽。
1978年后,宗教活动恢复,复建径山禅寺,并经杭州市政府同径山万寿寺属对外开放寺庙。
1987年,杭州市、县、镇政府拨款修建意,自洞桥至径山禅寺的盘山公路。
1990年5月,佛教界决定自筹资金修复径山禅寺,奠基仪式在径山禅寺遗址举行。
1991年,钟楼失火被毁,仅剩寺前宋孝宗御碑。经海内外佛徒信众和旅游者倡议,由政府批准,经佛教协会筹划,后又重建。
1997年5月21日,万寿禅寺举行殿宇落成暨佛像开光法会,全省诸山长老、长者、居士等各界人士近千人出席,以福岛庆道为总团长的150余名日本佛教界朋友到会。
建筑格局
万寿禅寺修缮后建筑包含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堂、客堂、斋堂、醍醐井、九龙照壁等建筑,并重塑了各殿佛像,重建了御碑亭,后来大火焚毁部分建筑。万寿禅寺再次修复后占地20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有南宋孝宗御碑、明铸铁香炉、西方三圣铁佛、永乐大铜钟(部分)和历代祖师名御碑等。
万寿禅寺山门额“万寿禅寺”为赵朴初先生手书,两边有“唐代古刹”四个石刻大字;门前有九龙石壁一座,雕刻精细,势若游龙再现。天王殿内,弥勒、韦陀,一慈祥含笑,一威严护法;风调雨顺四大天王统令八部神将,威严显赫。两边钟楼、鼓楼得以重建。钟楼仿原明代永乐径山大钟。两廊围绕连通的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及舍利弗、目犍连两尊胁侍,后供奉观世音菩萨和十八罗汉。后面为法堂藏经楼,下为讲经说法之堂,楼上藏有的龙藏经5400余卷和其他版本藏经,分别贮藏在10个木质柜中。两旁东边为客堂、舍、禅堂、龙王殿、方丈室,西边为祖堂、迎客楼、斋堂、香积厨。寺内有龙王井,和醍醐井一口。
文物价值
万寿禅寺距今已有千二百多年历史,该寺始兴牛头禅法,由法钦开山,宗杲全盛,两浙名僧咸集径山,临济宗匠如蒙庵元聪、无准师范、虚堂智遇等先后住持弘法,盛传临济杨岐,为海内外佛徒奉为祖庭。历代帝王显贵、诗人墨客、求法僧人纷至沓来。南宋时,江南名寺以径山万寿禅寺香火独盛,被评定为禅宗“五山十刹之首”,为全国著名古刹之一。
主要建筑
万寿禅寺内有龙王井,水质清洌。据传该寺原为龙王所居,因高僧法钦法力感化,愿迁天目,求留一穴,以便听法。此穴即今存水井,终年不涸。另有醍醐井一口,水质含有多种矿物微量元素。寺内水质颇佳,冲茗饮之,甘甜可口,迥异别处,足与径山名茶媲美。
宋孝宗偕皇后两度上径山,御笔亲书“径山兴圣万寿寺”石碑一座,高约5米,并有石制御碑亭。
洗砚池传说为苏东坡居住竹楼书写洗砚处。
斤线池在万寿禅寺后,据说该池原系放生池,深不可测,须用一斤线系石放入水中方可测量到底。
鸡啄泉,深度仅容一拳,在岩坡上,终年不涸。
文物遗存
钟楼仿原明代永乐径山大钟,重达36000斤,声音洪亮,闻达数里。
喝石,大约数丈,呈川字形。法钦之徒崇整为示功力,向石屏大喝一声,该石进裂而为三,故名喝石。
历史文化
艺文
历代文人墨客都曾访游过径山和径山寺,如苏轼、苏辙、范仲淹、陆游、徐渭等,都在径山都留下诗文。
我昔尝为径山客,至今诗笔余山色。师任此山三十年,妙语应须得山骨。
几度驱车入帝京,逢僧一例眼双青。今朝始觉禅家别,说有空谈要眼听。
众峰来自天目山,势若骏马奔平川。中途勒破千里足,金鞍玉镫相回旋。
人言山佳水亦佳,下有万古蛟龙渊。道人天眼识王气,结茅宴坐茅山巅。
中外名僧
径山古刹,名僧代出,自唐代法钦禅师开山至1949年的济舣庆缘师,传灯100多代。梵学贝经、刻藏颇多。宋至道中(995~997年),太宗赐佛国舍利。明万历七年(1579年),紫柏真可禅师倡缘在径山寂照庵开刻《径山藏》方册,历时129年,续刻内容之多,为历代《大藏经》之首。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神宗赐《大藏经》,并下诣晓谕住持及众僧,给径山添誉。
万寿禅寺名扬中外,日本僧人参谒者甚众。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日名僧俊(1166~1227年),登径山从元聪禅师学法。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圆尔辨圆从无准禅师学法,挂单7年,并学会纺织、制药丸、打麦面、做豆腐、种茶等技艺。南宋淳祐九年(1249年)三月,日本良兴国寺僧心地觉心(又名本元觉心)登径山,求法于道冲,得冲师厚礼相待,不仅学禅,且学会酒、酱酿制方法。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东福寺大应国师南浦昭明来径山多年,继承第40代虚堂智愚禅师法统,返日后兴德寺、崇福寺。日本佛教临济宗诸派法系大多出自径山,还将种茶、制茶和茶宴仪式传至日本,逐步形成盛行至今的“日本茶道”。元、明两代,日僧谒径山者,相继无断。自宋以来,径山禅寺法师亦有多人赴日传经1983年1月,日本长野县上田市苍久保龙洞院住职村上博优和永平寺副监南泽道人等一行5人,继径山寺对外开放后首次到径山禅寺朝拜。以后,日本每年有数批僧人率团或以其他形式上径山禅寺拜佛、观光,至2005年底,共有日本佛教界等33批1500多人参访径山寺。
茶道
径山茶叶是开山始祖法钦所植,逐渐发展成为名茶。因山高林密,雨露充沛,茶质特好。茶圣陆羽曾上径山品茶,著有《茶经》问世。径山茶与天目山茶齐名,被誉为“龙井天目”,其意为径山茶兼具天目和龙井茶之美也。
饮茶与参禅密切相关。相传禅宗初祖达摩面壁修炼了九年,有一次竟沉睡了,他醒后十分后悔,割下眼睑扔在地上,却长成一株茶树,达摩摘取茶叶以热水冲饮后,消除了睡意,完成了面壁十年,修成正果,创立禅宗。此说成为与茶禅相关的传说。此后,凡佛徒打坐入定,诵经念佛之馀,就以饮茶修身养心,解渴提神,逐渐成为佛门风尚,大凡名山古刹都自植茶供采摘饮用。径山山高林深,雨露充沛,自古径山茶就以优质闻名。据《余杭县志》载:“径山寺僧采俗语雨茶者,以小缶贮送,钦师曾手植茶数株,采以代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产茶之地有径山、四壁坞与裹山坞,出产都多传,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出自径山四壁坞者色淡而味长,出自裹山坞者色青而味薄。”径山茶产量甚少,但清冽解渴,饮后颇有回味。宋时径山茶就与天目茶齐各,并列“六品”,被誉为“龙井天目”,意为兼有龙井和天目茶之美。由于以优质茶待客,又逐渐形成为“茶宴”,佛门高僧与来访者沿围坐炊具茶具,盘膝打坐,饮茶论经,议事叙景,有时还鉴评茶叶,称做“门茶”,有时用开水冲泡粉末茶研制饮用,称为“点茶法”。南宋端平年间,日僧圆尔辩圆在径山万寿禅寺求法,回国时带去了茶种籽,播种于安倍川一带,并传播了径山茶研制法。随后日僧南清诏明在径山修学五年,归国时又将“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回日本崇福寺,日三僧人赞扬饮茶好处,并著有《吃茶养生法》,而径山“茶宴”逐渐形成了日本“茶道”。这种“茶道”,本来只是日本幕府高层社会的一种仪礼,16世纪中叶,日本的千里修禅师将“茶道”推广普及到民间,于是流传更广,千利修成了“茶道匠祖”。如今在日本的饮茶的已被公认为文明的表现,出现各种流派,并把“茶道”视为清高的精神享受和礼法教育。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认为日本“茶道”的故乡在径山。这种茶文化也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记载
据史载,径山古刹,梵宫林立,下院罗布,佛像万尊,僧众千余,香客云集。宋僧别峰宝印禅师赋诗云:“百万杉松双径查,上千楼阁五峰寒。”苏东坡亦有“飞楼涌殿压山坡,晨钟暮鼓惊龙眠”的诗句。明代吴云鲸曾云:“南朝四百八十寺,未有其比。”明《径山志》有云:“佛宇琳宫罗布,下院遍及各地,佛教史迹亦林立,与东西天目蔚为佛国。”据清嘉庆《余杭县志》载,径山当其盛时,“青豆之房,赤华之馆,弥山亘谷”,“殿宇崇宏,甲于浙水”。
相关文化
径山禅寺原属法钦所传“牛头宗”。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丞相张浚推举宗呆主持径山寺,众逾三千,大兴“临济宗”之宗风。百余代住持中以“临济宗”为主,也偶有“沩仰“曹洞宗”宗”、“云门宗”、之法嗣主持法席的。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对江南禅院进行列位,径山兴圣万寿被列为“五寺十刹”之首,被誉为“天下东南第一释寺”。自北宋大慧宗呆主持后,径山道誉日隆,四海仰慕,坐夏之僧俗达1700余人。
社会活动
2025年1月7日(农历腊月初八),由中共杭州余杭区委宣传部主办、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金鉴才题耑的“一方世界 满目春风——乙巳新春径山祖师贺岁辞篆刻展”在杭州万寿禅寺潮音堂举行。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万寿禅寺(径山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径山。
交通指引
杭州市内乘坐2496路、2592路、82路公交车可到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