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特立(1877年2月1日—1968年11月28日),男,又名徐立华,原名懋恂,字师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是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延安五老”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77年2月1日,徐特立出生在
湖南长沙县五美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4岁左右,徐特立的母亲不幸去世,紧接着祖父也撒手人寰。贫寒的家庭连遭两次丧事,濒临破产。9岁那年,徐特立的父亲吃够了没文化的苦头便把徐特立送入蒙馆读私塾,坚持到徐特立12岁,便再也无以为继。之后,徐特立被过继给半瘫痪的伯祖母为孙。伯祖母供其读书又为其娶了一门
童养媳,可到15岁时,老祖母也离世,徐特立无法继续求学,不得不挑起了支撑门户的重担。
立志读书
徐特立迷茫奔命3年,18岁时,徐特立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要“教书兼习科举业”,走科举求仕的道路。1897年,徐特立冒险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十年破产读书计划”。徐特立用祖母留下的几亩薄田,每年卖一点,专门用来买书读书,这个计划最终只维持了8年。1905年,已满28岁的徐特立已是家徒四壁,所剩薄田每年仅能收得4石稻谷,教书的俸金也只有14串钱。之后,徐特立决定参加政府举行的岳阳会试,初试排名第19位,复试名落孙山。
教育救国
1905年,年薪60串的徐特立已经可以养家糊口,小有余裕。此前虽然一直在乡下教书,但其常去
长沙城购置新书报,因此十分了解时事。徐特立对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欺凌中国、清政府却腐败无能的事实痛恨不已,开始不安心于当一个农村塾师,觉得自己应该为救国救民事业尽一份力。之后,徐特立离开五美乡,考入长沙城里的宁乡速成师范。4个月学习期满,徐特立不仅学到了自然科学、教育学以及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西洋史和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东洋史,还读到了《民报》、《新湖南》、《猛回头》等革命书刊。学业结束,校长周震鳞在结业典礼上的一番话更是令其为之震动。此后,徐特立在
姜济寰、
何雨农等好友的合作和支持下,首先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随即又与
熊瑾玎、唐怡臣等在五美乡办了一所初等小学。1906年,29岁的徐特立应邀到周南女子师范学堂教授新学。在这所学校里,徐特立第一个废除了男教师与女学生之间垂帘授课的封建陋习。之后,在校长
朱剑凡的资助下,徐特立还前往
上海、
日本去学习、考察、研究小学教育。
1911年
辛亥革命爆发,徐特立积极参加湖南起义,被推为长沙副议长,第二年又任省教育司的科长。徐特立一身清正进入官场后,顿觉黑暗无比,不久返回教育界,任长沙师范学校校长。1913年,徐特立受聘到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成为
毛泽东、
蔡和森等人的老师。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后,青年学生的爱国行动让徐特立深受感动。为了找寻救国之道,1919年9月,42岁的徐特立在“英文只能拼音,法文一字不识”的情况下,毅然前往
法国勤工俭学,留法期间还前往
德国、
比利时考察教育。1924年7月,徐特立回国。回国后,徐特立继续投身于其所钟爱的教育事业,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并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的校长。
投身革命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徐特立毅然加入
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
南昌起义。1928年,徐特立被派往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徐特立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后当选为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临时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部长。在中央苏区,徐特立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师范,同时兼任苏维埃大学校长。1934年,57岁的徐特立参加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
长征。
到达陕北后,徐特立任
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教育部部长,1937年9月起任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厅长。徐特立亲自组织编写教材,着手发展边区教育事业,并积极领导推行以中文拉丁化拼音法为主的新文字运动,有力地加快了边区扫盲工作的进度。1937年12月,徐特立以高级参议名义任
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代表,1939年2月起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统战部部长。从延安回到长沙后,徐特立就投入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之中。1940年8月,徐特立回到
延安,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自然科学院校长。1941年1月30日,自然科学编译社成立,徐特立亲任社长,组织在延安的专家共同编译生物、化学、物理、数学等教本。1940年到1943年期间,
陕甘宁边区的经济非常困难,物质生活十分艰苦。在这样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徐特立始终保持乐观态度,带领师生自力更生,在自然科学院先后建起了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实验室,还建设了机械实习工厂、化工实习工厂及玻璃厂等。1945年,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徐特立被选为中央委员。
晚年生活
1949年3月,徐特立随中共中央机关进入北平,先后参与国共和平谈判、全国文化教育事业的接管等工作。在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1日,徐特立登上
天安门城楼,亲眼目睹了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升起,亲耳聆听了
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54年,徐特立参加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委员;并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任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主任、党史资料室主任、中国历史学会和地理学会荣誉主席。徐特立和著名的历史学家
范文澜一起编纂了中国通史、中国革命史和党史及其资料。徐特立还写了三十多篇教育论文发表在教育报刊杂志上,并亲自到各地视察指导教育工作。1956年9月,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
1958年秋,徐特立南下途经河南,在一个公社参观时,当面质疑当地负责人关于皮棉亩产可达三四百斤、稻谷亩产可达数万斤的说法。回京后,徐特立对身边人说:“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困难了,但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讲大话容易,到头来还是老百姓遭殃!”1959年,
彭德怀遭到错误批判后,许多人避之唯恐不及,而徐特立却先后三次专程看望,同彭德怀倾吐心怀,嘱其保重身体,将来继续为党工作。1968年11月28日,徐特立与世长辞,享年91岁。
人物生活
家庭情况
徐特立的结发妻子从小父母双亡,早年就来到徐家做童养媳。结发妻子姓熊,比徐特立小10个月,起初连名字也没有。过门后,徐特立给其取名为“立诚”。熊立诚出身贫苦人家,为人正派朴实,生活勤劳节俭。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渐渐地产生感情。1960年,83岁的
熊立诚去世。
徐特立共有两子两女。长子
徐笃本读中学时即秘密加入
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任湖南省农协宣传部部长,因病去世时年仅21岁。次子
徐厚本,不足16岁就在徐特立的支持下去学汽车修理。后来与刘萃英结为夫妻,生有一女叫徐禹强。徐特立的大女儿是徐守珍,1928年,徐守珍在参加革命活动中被捕,在此后20多年的时间里,与家人完全失去联系。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女才得以团聚。小女儿
徐陌青在北京铁路总医院工作,直到退休一直是一名护士。
个人爱好
徐特立爱书如命,即使在艰苦的行军途中也是如此。1935年,红军行军至贵州遵义,四渡赤水期间,徐特立将自己的马用来驮行从瑞金和沿途收集来的100多本书,因为步行速度慢,导致行军速度受到影响。曾兼任徐特立所在连队队长的何长工便戏称要烧掉所有的书,徐特立急忙为此申辩,甚至掉下眼泪。
人物轶事
1937年,徐特立以八路军驻湘代表身份从延安返回长沙,每日拜访者众多。为节省办公经费,只招待茶水,两年间只花了5块钱招待费。延安期间,有首小诗描述徐特立的俭朴生活:“延安诸老惟公特,生活简单如老卒;粗布征衣常补绽,自煮瓜果充粮食。”徐特立终生不抽烟不喝酒,直到晚年每天只泡一杯清茶,喝到深夜不许换茶叶。徐特立只有一双皮鞋、一套呢制服,而且是在外出活动时才穿。
1909年12月8日,徐特立以校董兼教员身份在长沙修业学校向全校师生作时事报告。徐特立痛诉满清政府软弱无能,帝国主义凶恶之气焰。老百姓不堪忍受,被迫起来反抗,以至酿成教案。讲到激动之处,悲愤之情难以自已,徐特立和学生都痛哭起来。徐特立跑到厨房,拿出一把菜刀,当场将左手的一个指头砍断一节,用鲜血书写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8个大字,表示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雪耻的决心,激励青年学生反帝爱国。
田汉(中国国歌作词者)入学时买不起蚊帐,徐特立便买了一顶相送。而徐特立却把自己的家小安排在乡下,以节省开支,徐特立逢假日回家,要步行往返80公里。一次查夜时,徐特立发现有新生烂脚呻吟,便亲自打水给新生洗脚上药。此事传出后,一些教师认为太失校长“身份”,学生却对其更为敬仰。
人物贡献
徐特立在青年时期就开始献身于教育事业,从事教育工作长达73年,是中国近代从事多种教育时间最长的教育家。徐特立对中国革命教育事业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首创了农民运动师范教育和文盲师范教育;曾主持制定了近代中国工农革命教育最早的教育方针、任务和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及法规;亲自编写并主持编审了中国工农革命教育的第一批教科书;制定了符合当时中国农村特点的“以民教民”的扫盲教育方案。在江西苏区和陕甘宁边区徐特立主持了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规模空前的改革旧教育、创立新教育的实验,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主持编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批中、小学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徐特立以古稀之龄朝气蓬勃地投身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建设之中,致力于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徐特立孜孜不倦地从事学术研究,发表了很多精辟的见解和深湛的论述,这些文章大多被收集在《徐特立文存》《
徐特立教育文集》和《
徐特立文集》中。
教育思想
所谓“三化一性”观,是指徐特立主张的科学化、民族化、大众化和革命性的教育观。
“科学化”为“三化”之首。徐特立认为我们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真正的科学就能够提高人民的自觉,非科学的东西就会加深人民的迷惘。我们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文化教育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反,是培养高度自觉的人民,而不是培养盲目的顺民,所以教育科学化就有绝对的意义。徐特立所谓的“科学化”有两方面的含义:“科学化就是一做科学工作,二用科学方法。”做科学工作,一方面,要教科学的东西,不能教迷惘的东西。所谓的科学工作,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即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学生,使学生既懂自然科学又懂社会科学。另一方面,教育的方法也要科学化,用科学的方法教科学的东西,亦即用逻辑的方法办教育。反对用非科学的东西进行教育,反对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办教育。
“民族化”在教育中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于各个国家社会民族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差距的。因此,把科学化的东西运用在不同国家社会民族中,就要在做法上有所区别,亦即民族化。徐特立认为:“社会进化是不平衡的,也就是说社会进化并不是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按着同一的速度,而是随着民族国家的不同有其差异。因此,与社会相伴而发展的科学,也就有了民族性和国家性。”徐特立对如何实现民族化做出了阐述:民族化的实质,“即是适合国情”。“所谓民族化,就是普遍真理,古今中外加上民族语言、民族特点、地方特点”。
“大众化”的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科学为大众把握,也就是普及教育;二是大众需要的科学不是拿来做娱乐品的,而是拿来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不是有闲阶级的科学,而是不脱离实践的科学,目的是为着大众,而不是为个人;三是科学经过大众的批评,才能改正过去的谬误。”
“一性”即“革命性”。徐特立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基础上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徐特立一贯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教育的功能“有麻醉和启发,有介绍、模仿、创造。教奴隶、教顺民,只要模仿;改造物质、改造世界的教育,就必须有创造”。改造世界的教育,即是有创造性的教育,即是革命的教育。
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徐特立在延安自然科学院通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践,在《祝〈科学园地〉的诞生》一文中提出了教育、科研、经济“三位一体”的思想。徐特立认为:“科学教育与科学研究机关以方法和干部供给经济建设机关,而经济建设机关应该以物质供给研究和教育机关。‘三位一体’才是科学正常发育的园地。”
徐特立认为:“人根据社会的需要,有计划地、有组织地把人类的知识、技能、艺术以及各种建设运动、社会运动等等的生产和斗争的经验传授给后一代,就是教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有创造性的劳动者。“人类的教育,就是要自觉地、有计划地运用、传授并发展这种改造世界的知识、技能、文化遗产,去启发人、改造人,使人能更好地改造世界。”
徐特立从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出发,从人类的发育进步出发,认为“人类的发展包含着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其中,徐特立十分强调“德育首位”,“普通学校的思想教育,是把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贯彻到学校各科课程和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以培养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去处理他们学习及日常生活的一切问题。”
实事求是,就是按照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办事,也就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即明确是非,老老实实说话办事。徐特立认为:“学风中最主要的是‘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两句话九个字。这九个字可以用来测量党员的学习风气,尤其是有教育责任的党员及干部更当严格执行这九个字。”除学习之外,在写文章、办学校等事情上,徐特立也主张“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工作作风。
1950年徐特立在《教育讲座》中重申了“群众本位”这一观点。徐特立采用“古今中外法”否定了中国传统的“官治”“官学”“官本位”思想,批判继承了民本主义思想;吸收并超越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学习西方,以“学生本位”“生活本位”代替“教师本位”“教科书本位”的进步思想,提出了“群众本位”的先进教育思想。徐特立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的生产劳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是创造人类社会各个文明发展阶段的本源;人民群众创造了教育,教育属于人民群众。
出版图书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
后世纪念
人物故居
徐特立故居位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江背镇特立村观音塘组,为一所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式民居,是典型的清末南方四合院建筑。故居是四合院土木结构,占地5700平方米, 建筑面积 581.7平方米,共有房屋19间,前临田野,后靠小山,周围松柏、香樟、翠竹环绕。故居前有一颗法国松,是1924年徐特立从
法国留学带回的种子并亲手栽种。天井中还有徐特立20岁时亲手栽种的两颗桂花树。
主题公园
徐特立公园是为了纪念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而兴建的一座主题公园。公园位于湖南省长沙市
长沙县县城,东邻
长沙师范专科学校,西与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相接,北靠长沙市卫校,占地270多亩,公园基础设施投资1000多万元,为开放式公园。南广场由花岗岩铺设而成,面积3000m2,广场正中矗立着徐特立的铜像。徐特立铜像由长沙师范敬立,中国著名雕塑家
朱惟精创作设计。园还建有荷花池、长廊、沧浪池、寄语亭、徐特立艺术馆等20多个景点。
图书馆
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由中关村校区图书馆、良乡校区徐特立图书馆组成,良乡校区
徐特立图书馆建于2008年,建筑面积30190平方米。2009年,学校专门将良乡校区新落成的图书馆命名为“徐特立图书馆”,图书馆大厅中专门建立徐特立院长坐像,图书馆中常设《徐特立生平展》。
纪念馆
长沙师范学院于上世纪80年代在校内设立徐特立纪念馆,1992年正式开馆,馆名由原中共中央总书记
胡耀邦同志题写,2003年随
长沙师范学院迁至
星沙(特立路9号),2007年新馆建成开馆。总面积约300平方米,馆内存放有:徐特立遗物150余件;社会各界名人题词60余幅;纪念徐特立的书法、绘画、雕塑、剪纸等相关艺术品220余幅(件);历史照片450余幅;徐特立著作及研究徐特立的著作、杂志320余本(册);有关徐特立的视频资料18种等等。
奖学金
1984年12月,
北京理工大学学校设立“徐特立奖学金”。1988年5月,学校举行了徐特立奖学金首届授奖大会。“徐特立奖学金”已成为北理工学子的最高荣誉,激励一代代学子“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
人物评价
个人评价
徐特立是革命模范的人,是革命前进的人。不管革命历史车轮转得好快,徐特立总是推着他前进的。(
朱德 评)
在徐特立的九旬人生中,有近70年的教育生涯。他一生创办过初小、高小、师范、平民夜校、高等学堂、自然科学院等许多学校,并且担任或者兼任校长(院长),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文史学者陈立旭 评)
组织评价
徐特立的这一切优良品质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骄傲,把徐特立的这一切优良品质发扬光大是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的革命任务。(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评)
徐特立一生走过了一条由苦难到辉煌的道路,先后经历晚清、北洋政府、国民政府和新中国等不同时期。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始终站在劳动人民一边,立志为社会服务。正因为有了这份初心和使命,他总能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抉择,并随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从一位民主主义者跃进为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家。徐特立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百年潮》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