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主要流行于恩施、咸丰、宣恩、来凤、利川等地,属湖北地方民间小曲中重要曲种之一。恩施扬琴起源于清朝,以湘剧、南剧、楚调和民间小调、器乐曲牌经文人、乐师揉合而成。
历史沿革
恩施扬琴发于何地,尚无一致看法。
詹子范的父亲将其技艺传给詹子范,后又由詹子范在恩施组班传授,并与张姓艺人合班演唱,方使扬琴在恩施传播开来。
同治五年(1866年),四川候补通判秦云龙(咸丰丁寨人)进京,纳歌女康氏为妾,由康氏将扬琴带入四川。
同治十年(1871年),秦云龙夫人刘氏回乡,将扬琴带回咸丰。于是扬琴便由丁寨流传开来。
扬琴传入恩施地区之后,一些爱好者曾先后在恩施、咸丰、利川、来凤、宣恩等县建立过琴社。他们组织“堂会”(又叫“转转会”),定期在会友家中演唱,郑箫斋、陆建秋、金如斋、邓鼎卿、简培生等人,先后到利川、宣恩与当地的扬琴爱好者交流琴艺,利川、来凤的扬琴爱好者朱云程、傅云清等人也先后到恩施的扬琴爱好者刘楚南、朱和安、王思古等人家中以琴会知音,参加他们的演唱活动。恩施县遂逐渐成为扬琴的演唱活动中心。
扬琴传入咸丰之后,先后在秦氏家族内演唱,后扩大到至亲好友,继而又由至亲好友扩展到丁寨堰塘湾秦家、青岗树邓家、土地坪游家、尖山混水荡覃家、城关“中和堂”药铺刘家。
1920年,杨志清身背月琴,从恩施来到利川,他善唱扬琴中的“越调”,能自弹自唱许多扬琴传统唱段,一人可唱全本《水漫金山》。他在县城偶遇叶松普,并受到了利川扬琴爱好者祝华封、郭爱里、徐世成等人的赞赏,强留其在利川传授扬琴技艺,由此促进了利川的扬琴演唱活动。而后扬琴又由利川城传到了汪营乡。
1930年,咸丰的琴友曾于八月十五日在高山古庙举行“琴会”,命名为“伯牙会”,以后定期在中秋节相邀演唱。
1935年,来凤的扬琴演唱活动兴盛。
1936年,利川的扬琴爱好者曾先后成立过“国乐研究社”、“寿生会”等业余组织。
1945年,扬琴爱好者成立过“丝弦社”,曾演唱《伯牙辞琴》《水漫金山》《三难新郎》等曲目。为纪念钟子期、俞伯牙,来凤扬琴爱好者亦定期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聚会演唱扬琴。与来凤毗邻的宣恩沙道沟,扬琴的演唱活动也十分活跃,琴友们经常相邀演唱。
1952年,咸丰县扬琴爱好者唐会元、吴光元、聂秀坤等,将《葬花词》按折子戏词曲结构,改编成扬琴段子《黛玉葬花》。
20世纪60年代,恩施扬琴传入武汉。
1964年,田野、吴光元合写扬琴段子《白求恩赠刀》。
艺术特点
表演特点
恩施扬琴表演曲目丰富多彩,文字精炼严整,作品开头和结尾的诗句采用第三人称,人物对话和情节描绘中常常夹有韵白。演出脚本的基本结构较为规范,开始用四句词点明主题,四句诗介绍内容梗概,随后用说白进入角色叙事,用唱词和对话分角色行当展开故事情节,最后用四句尾诗结束交代,点出接唱曲目。恩施扬琴演唱时的乐器伴奏不必严格随腔,往往采取腔繁奏简、腔简奏繁的方法。唱时点奏,过门重奏。鼓、尺除严格按板、眼演奏外,还需根据演唱内容的需要,以轻、重、缓、急的不同节奏随腔敲击。恩施扬琴的演唱,不搭台、不化妆,无表演。多在夜阑人静之时,于深宅、古庙中演唱。演员自操乐器,围桌而坐。
音乐器械
恩施扬琴演唱时以
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以
碗琴为色彩乐器,与
二胡、
三弦、
月琴、
京胡、
鼓、尺合称“八音”。演奏时扬琴居首,其余乐器环围四周。
曲牌特点
恩施扬琴唱词以七字句(二、二、三)与十字句(三、三、四或三、四、三)为其基本句式,也有五言与杂言等句式。七言与十言多存在于板腔体曲牌之中,五言与杂言体,则多见于歌谣体曲牌及民谣小调之中。扬琴音乐中有《正宫》《二六》《皮簧》《越调》《叠断桥》《幽冥重》等声腔曲牌,可分板腔体曲牌、歌谣体曲牌、民间小调和器乐曲牌四类。曲目按生、旦、净、末、丑、副、杂递唱,剧情进入高潮或煞尾时,众人合腔渲染气氛。
正宫曲牌:“正宫”又叫做“一字”。它在正官类诸曲牌中具有原板的性质。其它正宫类曲牌均由它发展演变而来。属“正宫”声腔的有“正宫头子”“正宫大煞”“正宫消眼”“川北腔”等曲牌。“正官头子”有音无词,是“正宫”的起板音乐。它不仅作为“正宫”的大过门使用,还常作为一个联曲体唱段的“曲头”单独使用,或用在一个非“正宫”曲牌开始的唱段之前。“正宫大煞”是“正宫”这一声腔的煞腔。它与“正宫头子”的作用相反,“正宫头子”用于起调,而“正宫大煞”则用于“毕曲”。它可以作为“正宫”的煞腔,也可以用在非“正宫”曲牌唱段之末。用“正宫头子”“正宫大煞”“起调”“毕曲”,既可保留“正宫”声腔在恩施扬琴中的主导地位,又可以增强整个唱段音乐的统一感。“正宫”可以演唱七字句式,也可以演唱十字句式。但无论哪种句式,它的节奏都十分有规律,每句均由三个词组成,而且在每个词组之间间以长短不等的过门。其音乐由上、下两句构成。十字句式是七字句式行腔的某些变化和发展,这是在其基本结构内的变化发展。在恩施扬琴“正宫”类曲牌中,几乎都遵循着“落什么音,还什么音”的规律,即唱腔的句尾音落在什么音上,必须接用落音过门。
二六曲牌:“二六”又叫“二字”。它长于叙事,富于变换,它的唱法很多,主要以生、旦、净、末、丑不同人物性格而分。因此它在旋法、速度上(有“快二六”、“慢二六”之分)以及唱法上(有“碰板”、“让板”之别),均有较大的变化。属于“二六”腔系的还有“流水”(又叫“快二六”)和“黄钟宫”。在长期的演唱过程中,由于扬琴演唱者的风格不同而产生了“二六”的不同唱法。这些差异比较大的唱腔,虽然扬琴艺人没有把它冠以不同的名称,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二六”板腔体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各种“子腔”,有的已形成脱离母体而独立的板腔。
“二六”和“正宫”的调式以及变换句尾音、终止音和运用过门的手法上基本相同。“正宫”二句结构的第二句最后一个音和“二六”四句结构的第四句最后一个音,虽然居于曲牌结构的终止音的位置,但在整个唱段中,它并不处于真正终止音的地位,而是仍处于周而复始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在一个唱段的循环反复中,它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终止音。“二六”除了在音调上不同于“正宫”之外,在音乐结构上也与“正宫”不完全相同.“正宫”是两句结构,“二六”是四句结构,“正宫”的上下句分为四个分句,在分句之间介以过门。而“二六”的四句基本上是一气呵成,只在句末使用过门。
恩施扬琴除了“正宫”、“二六”、“皮黄腔”等板腔类曲牌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歌谣体曲牌。在这些歌谣体曲牌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当首推“越调”类曲牌,因为它不仅有自成体系的曲牌,还有以“越调”为主干的众多传统曲目。属于“越调”类的曲牌有“越调头]”、“越调垛子”、“越调尾”、“半边越”(艺人亦称“半边月”)以及与其相穿插联缀的“叠断桥”、“银纽丝”等曲牌、小调。这类曲牌因风格、形态与板腔体曲牌有异,故一般不与板腔体曲牌相联缀。它们除了具有鲜明个性风格之外,也具有丝弦小曲的某些共性,并有着与其它丝弦小曲相似的联接规律。
经典剧目
参考资料:
流行地区
恩施扬琴流行于湖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
恩施、
咸丰、
利川、
来凤、
宣恩等周边县区。
传承保护
流传现状
中国抗日战争前夕,是恩施地区扬琴演唱活动的兴盛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由于战乱的影响,艺人流散,乐器散失,加之没有职业班社、活动范围狭窄等原因,扬琴便逐渐由盛而衰。1949年,恩施、利川、来凤等地的扬琴爱好者,虽偶有活动,演唱过《水漫金山》《伯牙碎琴》等曲目,第四代恩施扬琴传承人孙邦固去世后,活跃在恩施扬琴曲艺界的周金福一直在努力传承和发展恩施扬琴,也受到了当地政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积极支持。但恩施扬琴并没有生源,基本是一些老艺人或者非物质文化中心派来学习的艺人来排演恩施扬琴。所以恩施扬琴的传承面临一定的困难。(2016年)
保护措施
2019年7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扬琴纳入发展计划。《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提出,到2025年,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档案建设和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基本完成;非遗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演出场所数量和演出实践频次持续增长,形成一批驻场演出场所和专题品牌活动。
周金福开办了工作室,组建了恩施扬琴班子,团队成员主要是社区退休老人和音乐爱好者,2013年开始,在周金福的组织下,社区发动了恩施扬琴的排练、交流、展演等活动,为曲艺爱好者提供了很好接触恩施扬琴的平台。
传承人物
孙固邦(1941-2012),湖北恩施土家族人,国家一级作曲家、湖北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恩施扬琴第五代传人,代表作品有《火塘》《巴将军》《烈烈巴人》《恩施美》。孙邦固被收入在了《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文艺家传记》《中国曲艺家辞典》等书中,并著有专著《恩施扬琴》《中国曲艺集成·湖北卷》等。
周金福,1957年出生于湖北恩施,14岁进入恩施文工团从事表演工作,在孙邦固的指导下,从事到恩施扬琴的工作,并成为恩施扬琴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非遗传承人。
入选非遗
2008年6月7日,恩施扬琴入选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Ⅴ-74。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恩施扬琴项目保护单位恩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演中心评估合格。
曲艺价值
恩施扬琴艺术属于比较高雅的城镇市民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历史上没有专业演唱团体,表演者自命高雅,只在家庭间相邀传唱,或组建民间琴会,定期交流、聚集演唱。恩施扬琴既是外来文化与本地土家族文化交融合流的产物,又是民间典雅艺术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