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主义哲学,是著名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lhelm Nietzsehe,1844~1900)提出的观点,尼采的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883年以后,尼采又回到意志主义立场,对叔本华意志主义进行改造,以强力意志和超人哲学为主要支柱,以行动主义代替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理论背景
尼采的思想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1870~1876年,尼采接受叔本华意志主义,但不满意叔本华的悲观主义。(2)1877~1882年,因受孔德、斯宾塞等人的影响,进入实证主义阶段,但又感到实证主义不能解决人生问题而大失所望。(3)1883年以后,尼采又回到意志主义立场,对叔本华意志主义进行改造,以强力意志和超人哲学为主要支柱,以行动主义代替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尼采不仅是哲学家,而且还是个诗人和文学家。他的哲学著作大都以文学体裁写成,与以往传统哲学的有系统、有逻辑论证的哲学著作完全不同。他的著作文笔优美流畅,不像传统哲学那样晦涩。他的格言诗式的哲学议论吸引和影响了许多同时代的和以后的哲学家和其他知识分子。他的著作多用隐喻,语句零散,使人们对他的思想的理解容易出现歧义和误解,因而也导致了后人对他的哲学褒贬不一。
一、强力意志论
尼采的意志主义是从叔本华开始的,他给叔本华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叔本华是一个真正洞察了生活真理,并把真理热情表达出来的理想哲学家,他相当深刻的揭示了人生中的意志本质。但是他不同意叔本华把意志归结为生存意志,因为生存意志只是一种低级的意志,它没有积极明确的目标,只有消极的自我保存的欲望。尼采反对叔本华对生存意志的否定,特别是他否定生存意志的悲观颓废和逃避现实的观点。他认为叔本华的这种观点实质上是一种宗教病。尼采认为意志并不是背后的本质,自我、欲望、行动本身就是意志。人生尽管充满痛苦,但不能因痛苦而去否定人生。正是痛苦的磨练,造就了有意义的人生。
尼采把意志规定为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生命本能的冲动,是扩大自身,超越自身,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意志;是释放自己能量,追求掌握一切、支配役使一切的意志;是创造性的意志;是有目标、积极进取的意志。
在强力意志问题上,尼采用了经验概括。他认为从人来看,强力意志就是人的生命本质。它表现为人们在追求自己的生存,追求奴役和谋求当统治者。不同的人那里强力意志的表现有所不同:在奴隶那里强力意志表现为追求自由的意志;在统治者那里强力意志表现为强权意志;在最有力量、最有胆量的人中,强力意志表现为征服、役使等活动,表现为指挥支配一切的活动。他由此推及自然界,认为自然界的各种现象,都是强力意志的表现:物理学上,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与排斥,实际上就是不同强力意志之间的争夺;原子自身辐射实际是原子在释放自身能量;化学中的化合与分解是强力意志的相互侵占和征服的表现;无机物的结晶则是强力意志创造性的表现;生物有机体释放自己的能量,吸取营养是对环境的占有和吞噬;生物界中的弱肉强食,生存竞争则更是表现了强力意志。总之,这个世界就是强力意志的世界,岂有他哉!
尼采反对叔本华把世界分成现象和本质,因为这种解释容易把意志和现象对立起来,把意志看成是独立于现象之外的东西。尼采克服了这种二重化的倾向,指出意志作为人的本质并不是与人相分裂而独立存在。人的意志与人的行动是一致的,人并不是受意志支配,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人的意志独立自由的选择。
尼采认为人的强力意志就是要增长、改善、超越和创造自身,而不是逆来顺受的自我保存。正是在增长、改善、超越和创造自身的活动中,人也给了事物和世界存在的意义,同时也使自己的存在和人生有了意义和价值。正是在这种创造价值和意义之中,世界得到了进化和进步。所以人生不是单纯的求生存。尼采反对达尔文的进化论,认为达尔文进化论过分强调外在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忽视了无处不在的增长、扩张和创造的强力意志的作用。世界的进化和进步是强力意志推动的。
尽管个体的强力意志在扩张、增长自己的力量,努力地占有和支配一切,但总无法避免走向灭亡,悲剧总是要发生的。尼采为了避免重蹈叔本华否定意志的虚无主义的覆辙,提出了永恒轮回的观点。尼采根据当时科学已经确定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和转换的学说,指出强力意志在全体上是永恒同一的、永恒存在的,但又是处在生生不已、不断灭亡又不断产生的流变之中,这种流变又是循环往复的。他对此有很多论述:强力意志就像奔腾的大海,不知满足,不知疲倦,永远在流转、变化、无穷的回流;强力意志永远沿着螺旋的形式循环着;万物就在存在之轮上循环往复,万物方生,万物方死,万物消灭了,万物又新生了。一切都按照能量守恒的原则循环着。
尼采的轮回说是要给强力意志以存在的意义。首先强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现实世界而不在彼岸世界,人应该在自己有限的存在中释放自己的能量,创造自己人生的意义;其次强调人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生活,满足现状,苟且偷生,而要承认变化,超越自身,创造更有意义的生活;再次人生是有限的,人一方面要在自己有限存在中创造自己存在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勇敢面对死亡,相信强力意志永远在轮回,世界就是在强力意志的轮回中进步。尼采以乐观主义的人生态度克服了叔本华的人生寂灭的悲观主义。
二、认识和真理是强力意志的工具
尼采从强力意志出发,竭力宣传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
首先,尼采认为对人来说,最根本的是强力意志,而不是理性,所以人只按照自己的意志来行动。人并不是首先去认识世界,然后通过获得的认识来确立自己的生活。尼采认为没有哪一种通过理性认识获得的知识可以当做人类生存的基础,不管是科学理论、哲学真理,还是宗教戒律。这些不过是人生的工具而已,完全是以人为转移的。所以对人来说首要的问题是人生、本能、强力意志的问题,认识世界则是次要的。
其次,尼采认为人们周围的世界都是相对人的世界,是由人赋予其意义的世界。人们之所以用理性去认识世界,完全是出于人的强力意志的需要。表面上看,理性思维通过一定理论体系表达出来一个理性的世界,实质上这个世界是通过需要、激情、本能等非理性的加工形成的非理性世界。所谓的理性世界无非是强力意志的透视,求知欲背后是占有欲、控制欲。尼采认为不管什么认识总是与人们的某种利益和需要相关,都是服从人的目的的。所谓的“自在的感觉”、“中立的知识”都是荒谬的。
人们的认识是强力意志扩充自己、主宰现实的手段。
第三,真理也是强力意志的工具。他认为真理并不是现成的或者可以发现的东西,也不是本来如此这般的东西;真理是有利于人自我保存的东西,是强力意志根据自己主观需求编排出来的。尼采的真理观有几个特点:(1)真理是多样的。(2)真理的标准在于是否满足、提高、扩张强力意志的需要。凡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才是真理。(3)强力即真理,谁的强力意志强大,谁就更有真理。(4)各种强力意志都有自己的真理。真理是多种多样的,因而也就没有真理,最虚妄的和最真实的一样可以成为真理。
尼采看到了理性主义把理性作用片面夸大,把世界当做理性化的世界、把人当做理性化的人的错误。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理性认识活动只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人的精神活动很大一部分都是在理性活动之外发生的。所以,作为理性是不能成为内心生活的惟一出发点和标准的。但是他又把人的意志活动片面化,走向了反理性主义的另一极端。他的真理观直接影响了实用主义。
三、重新估价一切价值
尼采从强力意志出发提出要创造一切新的价值,同时也要否定过去的一切价值。他自称是一包炸药,真正的破坏者,要对西方的传统价值彻底否定。他从几个方面对西方传统价值进行了批判。
首先,尼采批判了从古希腊开始的理性主义传统。他认为理性主义传统开始于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之前的希腊哲学及文化已经开始重视对人生价值的探讨。苏格拉底第一个在哲学上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提出对人生问题的系统研究。他把人生问题归结为求知识的问题,用知识去规范人生,把人生问题的多样复杂性简单化了。求知识必须用理性,因而在人生中理性就成了万能的,人的本能、直觉、激情等都被否定了。理性支配着人的一切活动。理性主义通过逻辑范畴研究人生,把丰富多样、生动具体的人生抽象化、公式化为无活力的僵死的偶像。理性主义扼杀了每个个人所特有的激情、本能、创造力,否定了真正的人生,削弱了人的生命力,因而应给予否定。
其次,批判基督教。尼采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对西方传统文化的核心——基督教进行批判的。他认为基督教实质上是一种伦理道德,但是这种伦理是敌视人的伦理。尼采指出,基督教所宣扬的平等、博爱、宽容限制了人的支配、占有一切的本能的释放,它所宣扬的怜悯、谦卑、顺从把人变成了懦夫,它所宣扬的禁欲主义摧残了人的情欲,扼杀了人的生命。“上帝”就意味着不要独立思想。它把温良、软弱看成善,把强壮、坚韧看成恶。这种道德实质上就是让人们当奴隶的道德,这样的道德只会让弱者活下来而限制了强者的生存,这样的伦理道德势必会使人丧失强力意志而堕落,社会也会倒退,因而对这种伦理道德必须进行彻底的否定。由此他提出了“上帝死了”的口号。“上帝”是基督教核心概念,基督教的一切价值观念随着上帝的死亡而逝去。
再次,非道德主义。尼采不仅反对一切传统的道德观念,而且对道德本身也进行了否定。他宣称自己是一个非道德主义者。他认为所谓的道德事实、现象是不存在的,只存在对一定事实、现象的道德解释。道德是生命为了保存自己而采取的手段,像生物为了生存所具有的保护色一样,人的道德也是人们为了自己的生存采取的策略。所谓的社会道德规范不过是把一些人的生存策略通过暴力、惩罚等一些恐怖的手段内化在人的心灵中的东西。另外,一些道德家们在传播道德观念时用的是说谎的方式,所以从道德的形成以及传播来看,道德是靠不道德的手段才维持下来的。他认为道德是所有颓废者心理上的特质,是对生命采取敌对态度的表现。道德=理想的奴隶=善良的人=衰退的象征。所以尼采认为必须消灭道德,甩开道德。
在尼采那个时代,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秩序、制度和道德观念弊端百出,越来越不能适应飞速变化着的现实。尼采以他敏锐的眼光察觉到了这个变化,对传统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的批判有很多方面是切中时弊的,但他由此对传统文化作了彻底否定,而走向另一极端。
四、超人哲学
尼采批判一切传统,打倒一切偶像,并不是要走向虚无主义,他在批判传统文化过程中,痛感现代人在传统文化的薰陶下颓废了,堕落了,他希望有超越现代人的理想的人出现。为此他提出了超人的思想。
尼采认为未来社会应是超人的社会。超人是一种新的人类,他更高大、更强壮、更健全、力量更强大,是出类拔萃的人种,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超人是强力意志最集中、最完全的体现者。
尼采认为超人不是人类自然进化的产物,而是创造出来的,决不带有任何低等动物及猿的属性。超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形成的,只有少数的、有坚强的强力意志的人才能形成。超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人与类人猿的关系。
尼采对超人的形象作了大致的描述,可以概括为:(1)超人是天才,是真正的世界精华,是强力意志的最理想的化身。(2)超人是自然的立法者,是真理和道德的准绳。他的言论就是法律。(3)超人是世界、历史的主宰者,他发号施令,奴役一切。一般的人都要听从于他,依附于他。超人是大地的主人,世界的画卷为他而展开,为他而收敛。(4)超人是大海,掀起猛浪吞没浊世和污行;超人是闪电,是狂狮,是猎鹰,要震慑一切;超人是旧世界的破坏者,要重新估价一切价值;超人又是新世界的创造者,要创造新的生活。(5)超人是在痛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敢于面对人类的最大痛苦,残酷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韧不拔。超人是什么样的,具体来说,他曾经认为像凯撒大帝、拿破仑这样的人。但有时他又认为超人还不曾出现,历史上和现代社会中的最伟大的人物都太人性了,不是超人。
尼采认为“上帝死了”,超人的出现是大地的意义,他是要以超人来替代上帝。在他看来超人不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批人、一批世界的主人和统治者。超人的出现,才是历史的开始。
尼采的超人学说具有激发人们积极向上、自我超越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抬高少数天才、贬低广大人民群众的浓厚的贵族气息和英雄史观。
五、不平等的社会政治观点
尼采在社会政治观点上主张不平等主义。他认为,社会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因为每个人的强力意志不同。他认为正是不平等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古希腊的文明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奴隶制基础上的,中世纪的文明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农奴制度基础上的,近代工业文明则是建立在资本家和工人的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的。他认为还应加深这种不平等,才能使少数优秀天才出现,才会创造出更高的文明。
尼采批判了近代资产阶级所宣传的自由、平等及卢梭的契约国家、普选制的观点,认为这些观点都来自基督教的平等观,它是弱者试图瓜分强者权力的尝试,是为弱者和群氓服务的原则。尼采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天生的,有人天生的是上等人,统治者;有人天生是弱者,下等人。宣扬平等、消灭不平等必然会否定生命,使人类退化。尼采认为应该发扬强者的强力意志,不择手段地去压制、奴役弱者,以维护自己强者的特权。他还宣传不同民族之间的不平等,主张强力意志更强的优等民族天生应该统治强力意志薄弱的劣等民族。他还宣扬男女不平等,认为男子生性刚强好胜,女子天生温顺阴柔,男子理所当然要统治女性。
尼采认为国家是实现强力意志和超人社会的最佳手段。未来社会、国家是强力意志和超人的产物,是少数强者战胜众多庸众建立起来的。国家是由超人统治的专制体制,对弱者不应有任何怜悯之情,要用强有力的手段让他们甘于服从任何方式的奴役。
尼采甚至鼓吹用战争来荡涤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实施专制手段保证社会等级的差别;对外实行扩张主义。这些近乎疯狂的观点被法西斯主义者所直接利用。
尼采哲学对欧洲传统文化的批判,重新估价一切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生命力等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他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设想是浪漫主义的。他没有从根本上,即经济和政治制度上去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所以,那种批判让人感到空泛,不真实。他要建立的未来社会也没有可具体操作的办法,只能是一种空想。他的强力意志理论中浓厚的英雄史观常常被反动阶级、法西斯主义所渲染,成为这些阶级的反动行为的理论基础。
意志主义在哲学上第一次对意志问题作了深入系统的论述,扩大了哲学研究的领域。他们对精神活动中非理性成分的关注和探讨,把哲学引向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活、行为为中心的人生哲学的新领域。意志主义片面夸大意志的作用,他们强调意志,贬低理性,开创了现代非理性主义哲学。意志主义为后来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存在主义等派别所继承。
提出人物
生平
1864年,他进入波恩大学学习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一年后转入莱比锡大学,主攻语言学,同时对文艺和哲学感兴趣。在这里,他接触到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并深受其感动,他认为在这个时代深感痛苦的人,一定要懂得叔本华。从此他接受了叔本华的意志主义哲学。
1869年,尼采24岁,学业优良的他尚未毕业,就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教授。但尼采并未在语言学道路上走多远就转向了哲学思考。
1879年,因病无法教学而辞职。以后的10年,他辗转意大利、法国、瑞士各国,求医治病。这10年又是尼采健康恶化、精神病倾向日益明显的10年,然而也是他哲学思想趋向成熟的10年。这时的尼采,才思泉涌,奇文迭出,他的著作大多出自这一时期。
1889年,他完全陷于精神病,被送进精神病院,后来到魏玛休养,直至1900年逝世。
著作
尼采的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6~1882)、《快乐的科学》(1882)、《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91)、《善恶的彼岸》(1886)、《道德谱系》(1887)、《偶像的黄昏》(1888)、《看哪,这人》(1888)、《强力意志》(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