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高层次情感是从低等动物的低层次情感逐渐进化而来的,情感的本质是主体对于价值关系的主观反映,价值是一切生命的动力源,情感是一切价值的驱动器,生物进化决定着价值进化,价值进化决定着情感进化。每一个层次的情感分别是主体对于不同层次的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生物的进化经历了原核生物、原生生物、感觉类生物、认知类生物、评价类生物、意志类生物等六个基本阶段,价值的进化经历了无机能量价值、有机能量价值、环境要素价值、生理性价值、个体性价值、社会性价值等六个基本阶段,生物情感的进化也相应地经历了原核趋性情感、原生趋性情感、感性情感、知性情感、弹性情感、理性情感等六个基本阶段。其中,感性情感是生物界第三个层次的情感,它是感觉类生物对于环境要素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形式。
起源
生物界的最基础情感就是原核趋性情感,原核生物的价值运行模式是生物化学能与无机能之间的循环转化,它所利用的价值形式是无机能价值,它所对应的情感形式是原核趋性情感,即原核趋性情感就是生物对于无机能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生物界的第二个层次情感就是原生趋性情感,原生生物是在原核生物的基础上进化出来的,原生生物的价值运行模式是生物化学能与有机能之间的循环转化,它所利用的价值形式是有机能价值,它所对应的情感形式是原生趋性情感,即原生趋性情感就是生物对于有机能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
随着
真核细胞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不断朝着功能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开始出现了真核细胞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这种分工与合作关系的发展过程可划分为两个基本阶段:一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松散合作,代表性的动物有
海绵体动物;二是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紧密合作,代表性的动物有
腔肠动物。细胞之间的分工与合作,生物细胞逐渐进化出来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专业化功能,进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价值形式:环境要素价值(或要素性价值)。在此基础上,生物界就进化出一种与环境要素价值相对应的主观反映形式:感性情感。
细胞间松散合作
若干个多细胞通过相对松散的组织方式所组成的动物,称为简单多细胞动物,这种动物的各个细胞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但是彼此的合作并不十分密切,这类动物的典型代表就是海绵体动物。
海绵不具备执行各种机能的器官,其最重要的结构是水管系,主要由入水孔、领细胞和出水口组成,其中,
领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引起水流,并捕捉食物粒。体壁的皮层与胃层之间是中胶层,它是一种含有蛋白质的胶状透明基质,其中包括有游离的变形细胞及分散的骨针。变形细胞的细胞质中含有大量
核糖核酸,既能把领细胞摄取的食物送到身体各部,又能演变为多种细胞,在再生中起作用,必要时还可生成雌、雄生殖细胞。变形细胞可以分化成不同的形态:有的变形细胞的伪足细长分枝,彼此相连形成网状,称为星芒细胞,它很可能是一种最原始的具有神经机能的细胞;有的变形细胞较大,其细胞核也较大,有叶状伪足,称
原细胞,这是一种未分化的细胞,除了本身具有吞噬及消化食物的机能外,它还可以转化成具生殖功能的
生殖细胞、能分泌骨骼的
造骨细胞、贮藏营养物质的贮存细胞、能分泌粘液的
腺细胞等。
总之,简单多细胞生物(
海绵体动物)实现了各个细胞之间松散的分工与合作关系的进化目的。
细胞间紧密合作
随着细胞之间松散的分工与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了细胞与细胞之间紧密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腔肠动物是有腔肠的动物类群所成的一门动物,分为有刺胞类(
水螅纲、
钵水母纲、
珊瑚纲)和无刺胞类(栉板类或栉水母类)两个亚门,前者有
刺细胞,后者有
粘细胞。腔肠动物的最重要特征是出现了原始的感觉器官:
平衡囊、
触手囊以及相应的网状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具
水螅型,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水螅型营固着生活,体呈圆筒状,固着端称基盘,另一端为摄食的口,周围有触手,中胶层薄。
珊瑚纲的水螅型,体壁的外胚层可分泌石灰质的外骨骼;水母型营漂浮生活,体呈圆盘状,突出的一面称外伞,凹入的一面称下伞,其中央悬挂着一条垂管,管的末端是口,由口通入消化循环腔和分枝状的辐管,并一直通到伞的边缘连接环管,伞的边缘有触手和感觉器管(
平衡囊、
触手囊)。
腔肠动物的
神经细胞彼此以神经突起相联而成网状,仅仅在外胚层有一个
神经网,所以称为
网状神经系统。神经细胞与内外胚层中的
感觉细胞、
皮肌细胞相连,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有效的反应,但没有
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一般没有固定的方向,因此称为分散性神经系统。
感觉类生物形成
感觉类生物是指仅仅拥有感觉器官,而没有认知器官、评价器官和意志器官的生物,主要包括海绵体、
腔肠动物等。
随着细胞的进一步发展,许多细胞进化出不同类型的生物功能,多细胞生物就是由多种不同生物功能的细胞共同组成的新生物体,并通过分工与合作,使生物体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例如,皮肤细胞的隔热功能使生物体能够在更热或更冷的环境中生存;有些细胞的
无氧呼吸功能与
有氧呼吸功能,使生物体能够在缺氧或有氧的环境中生存;有些细胞的吸水功能,使生物体能够在缺水的环境中生存;有些细胞的运动功能,使生物体能够在大的空间中生存;有些细胞的消化功能,使生物体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消化食物。
然而,多细胞生物要想顺利地实现了细胞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就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必须要有一个联络中介,从而确保各种细胞运动之间的协调;二是,必须要有一个对外窗口或感觉器官,以在检测外部环境的变化。多细胞生物的联络中介就是神经网络,而神经网络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细胞:神经细胞,它可能是由海绵体的星芒细胞进化而来,神经网络用以协调生物体内各种细胞之间的运动;腔肠动物开始具备了感觉器官(即平衡囊、触手囊),从而可以初步地、简略地感觉外部环境的变化。
具有神经网络与感觉器官的生物称之为感觉类生物(如
海绵体、腔肠动物等),感觉类生物是在原生生物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神经网络与感觉器官的形成,使生物的进化出现了重大飞跃,使生物能够适应更加复杂的自然环境。
生理潜能
感觉类生物使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之间实现了分工与合作,就可以使生物体能够在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大的环境要素(如水份、空气、温度等)变动范围下进行生存。当某一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如水、氧气、温度、矿物质等)出现稀缺状态或非正常状态时,生物体内就会通过具有特定生物功能的细胞运行来进行适当补偿。例如,皮肤细胞的隔热功能、无氧呼吸细胞的无氧呼吸功能、吸水细胞的吸水功能、
运动细胞的运动功能、消化细胞的消化功能等。然而,所有具备特定生物功能的细胞运行,都必须以生物化学能为其动力源,都必须以消耗一定的有机能价值为代价。由此可见,各种生物功能都是由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能转化而来。
生物器官的生理功能千差万别,并且都可以用不同的物理量来进行衡量,各种生理功能之间难以进行相互比较和度量,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特性,那就是它们都是以消耗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为代价,都是由生物化学能转化而来,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由此提出“生理潜能”的概念。
生理潜能:生物机体内各种细胞组织的不同生理功能所折算成的生物化学能的数量,就是生理潜能。
生理潜能是继生物化学能之后,生物机体在价值循环转化过程中的第二种
过渡性价值形式。一般情况下,生理潜能是由生物化学能转化而来,并凝聚于生物器官之中,在生物器官履行它的生物功能之后就会立即消失。
不过,由于真核细胞具有一定的能量储备功能,从而使生物化学能具有一定的富余量,使生物化学能的消失存在一定的缓冲时间。由于真核细胞微弱的能量储备功能,使各种生理潜能也具有一定的富余量,使生理潜能的消失也存在一定的缓冲时间。而且,随着生物的不断进化,感觉类生物的体内开始能够贮备一定数量的
脂肪,以备在急需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转化为生物化学能,以便在代谢性生产过程出现暂时中断时,能够保障代谢性消费过程对于生物化学能和生理潜能的需要,从而避免代谢性消费过程的中断或停止。
生理潜能相对于生物化学能来说,是一种更为高级的过渡性价值,它使生物细胞的能量特性升华为非能量特性,使生物能够充分地利用各种物质的非能量特性,从而达到间接地利用各种无机能或有机能的进化目的。
环境要素价值
由于受到生理极限的制约,生物细胞或生物器官的生理功能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当某些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如水、氧气、温度等)出现较为严重的短缺状态时,仅仅依靠生物细胞的生理功能难以补偿环境要素或生命要素的严重短缺,难以使生物生存下来,此时,生物必须依靠和利用外部物质的某些物理化学功能,并且使它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增强、替代、扩展某些生物器官的生物功能。例如,在寒冷季节,洞穴、植物的皮与叶、动物的皮与毛、衣物等,可以减少生物机体的体热散失,从而客观上替代和补偿了皮肤细胞的隔热功能;在气候干燥的环境里,水份以及带有较多水份的某些物质可以帮助生物体保持体内的水平衡,从而在客观上替代和补偿了节水细胞的节水功能。
由于这些外部物质的物理化学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增强、替代、扩展某些生物器官的生物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物机体对于生理潜能的消耗量,从而使这些外部物质具有了一定的价值特性,并且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由此提出“环境要素价值”的概念。
环境要素价值:某些外部物质的物理化学特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增强、替代、扩展生物器官的某些生理功能,并且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理潜能,就是环境要素价值。
生物机体对于环境要素价值的利用过程就是生物的消费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环境要素价值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由此可见,生理潜能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由生物化学能转化而来;二是,由环境要素价值转化而来。
价值运行
感觉类生物的价值运行特点是:
1、两个
消费过程。由于环境要素价值的形成,感觉类生物开始具有了两种消费性价值(即食物类价值与环境要素价值),一方面将使生物的消费过程与生产过程进一步走向相对独立,另一方面将使消费过程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一是,食物类价值转化为生物化学能的过程,即代谢性消费过程;二是,环境要素价值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即生理性
消费过程。
2、两个
劳动过程。由于生理潜能的形成,感觉类生物开始具有了两种
过渡性价值(即生物化学能与生理潜能),一方面将使生物的消费过程与
生产过程进一步走向相对独立,另一方面将使生物的劳动过程分解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一是,生物化学能转化为生理潜能的过程,即代谢性劳动过程;二是,生理潜能转化为使用价值的过程,即生理性劳动过程。
归纳起来,感觉类生物的价值运行过程可以描述为:
在这里,感觉类生物的消费性价值已经分化为食物类价值与环境要素价值两大类,即消费性价值等于食物类价值与环境要素价值之和。感觉类生物的过渡性价值也分化为生物化学能与生理潜能两大类。但是,
使用价值与消费性价值仍然具有完全相同的内涵,并且混合在一起(此时,感觉类生物还没有出现生产性价值)。对于更高进化层次的生物来说,使用价值与消费性价值将会逐渐分化出来。而且,感觉类生物的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还没有出现分化,生理性生产过程与生理性劳动过程是混合在一起的的。对于更高进化层次的生物来说,生产过程与劳动过程将会逐渐分化出来。
感性情感的定义
感觉类生物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必须通过一定的主观反应方式以获取外界各种环境要素的相关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就是感性意识。
感性意识:感觉类生物对于各种外部环境要素的刺激信号所产生的主观反映方式,就是感性意识。
感觉器官的出现,使生物体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感性意识,并逐渐从生物体对于外部事物所形成的综合意识中分离出来。
情感的本质是人脑(或生物体)对于价值的主观反映,其客观目的在于引导人类或生物体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价值。感觉类生物已经开始具备了对于一些环境要素价值的获取和利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必然会产生对于环境要素价值的情感,以引导生物体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些环境要素价值,这种情感就是感性情感。
感性情感:感性器官生物对于环境要素价值所形成的主观反映方式,就是感性情感。
感觉器官的出现,使生物体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感性情感,并逐渐从生物体对于外部价值所形成的综合情感中分离出来。
感觉类生物的形成经历了两个进化阶段,同样,感性意识与感性情感的形成也经历了两个进化阶段:一是,多细胞之间松散的分工与合作(如海绵体),它形成了准感性情感或准感性意识;二是,多细胞之间紧密的分工与合作(如腔肠动物),它形成了感性情感或感性意识。
与要素性价值
感觉类生物它实现了各种细胞之间的合作,并开始认识和利用一些非能量型生态性价值(如水分、氧气、温度、盐份等),这些价值简称“要素性价值”。感觉类生物对于要素性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就是感性情感。感觉类生物、要素性价值与感性情感的对应关系如图1:
总之,感觉器官的形成,使生物能够初步了解“有什么?”使生物(即多细胞生物体)实现了“感性意识”从综合意识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实现了“感性情感”从综合情感中分离出来的进化目的,实现了从“能量形态价值”向“环境形态价值”转化的进化目的。此外,感觉类生物实现了温饱类价值、环境要素价值、生物化学能与生理潜能之间的循环转化,从而形成了新的能量转换模式或新的价值运行模式。由于感觉类生物通常是由多个真核细胞有机地组合起来的,感觉类生物的所有组织都可以近似地看作一种真核细胞,因此感觉类生物还实现了各种不同的真核细胞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实现了感觉类生物体内的各个细胞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
感性情感的运行
感觉类生物的“感性情感”的作用过程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感性情感是感觉类生物对于环境要素价值所产生的主观反映(即来源于价值);另一方面,感性情感又积极地推动着感觉类生物不断地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相应的环境要素价值(即服务于价值)。
感觉类生物的感性情感的运行过程,如图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