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源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是中国罕见的一处融儒、道、佛三教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建筑,始建于627年。
原慈源寺
慈源寺位于河南
安阳林州市
横水镇马店村,该寺院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
649年),为我国非常罕见的一处融儒、道、佛三教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存。
在慈源寺三教堂院内有一个石碑,东面是重修慈源寺,是明朝重修慈源寺的碑文记载,有彰德府林县东***里**马店,有一古刹 **慈源***,介绍重修慈源寺负责人梁智和工程简介;西面是宗派,下面有马店梁姓、方姓、苗姓等人名字,相关资料说明;(碑文上面梁姓的名字均为马店、吴家井,东姚、县城及附近、石板岩、小店等林州各地梁姓以及山西长治,水冶、鹤壁、河南辉县,开封等地梁姓的二世和三世先祖(包括部分四世先祖)的名字。)
始祖梁子龙有七个儿子,分别是:
二世 梁斌、梁鉴、梁傲、梁智、梁荣、梁仓、梁暹(明朝重修慈源寺的石碑文记载有他们兄弟们的名字)
二世 梁智有六个儿子;分别是;
三世;梁友、梁稳、梁代、梁深、梁福、梁才。(明朝重修慈源寺的石碑文记载有他们兄弟们的名字)。
另外还有二世 梁斌、梁鉴、梁傲、梁智、梁荣、梁仓、梁暹兄弟们的儿子的名字。石碑时间太久了,有的名字不太清楚了,有待进一步考查。
布局
原寺院大致呈方形,坐北向南,分别由中院主
建筑群和环绕外围的院落组成。其中院布局为唐宋时期较常见的廊院形式。在
中轴线上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
大雄宝殿及
三教堂等四座主要建筑,东西侧各配有厢房。在中院前部,大雄宝殿的东南及西南位置,各有一座两层楼阁式建筑,估计应是原钟鼓二楼。中院与外院间由连廊分隔,外院由最南端的山门和四周围墙组成,内部还有厢房。在院外,有一条溪流由北向南顺东墙而过。院西北处,有小型
塔院与主院相呼应,院内依稀可辨有几座喇嘛塔,塔前有碑,上可辨“祖师塔”三字。
通过对碑身的文字辨析,“慈源之图”碑刻于明弘治己酉年间(1489年)。该图所绘当是距今五百多年前的
寺院布局。与今日寺院相比,慈源寺外围院落、
钟鼓楼及塔院已经被毁,山门、
大雄宝殿、
三教堂及各厢房基本在明代原位,个别
建筑有所增减和位移。历经五百年,整个寺院的核心部分仍保留着明代的格局特点。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现存位于前院天王殿东侧的文昌阁,在碑图中并没有找到踪影。文昌阁是供奉孔子的殿宇,代表了儒学思想的影响。现文昌阁为重层楼阁式建筑,从其特点分析,时代应稍晚。由此推断,明
弘治年间的慈源寺里可能仅有佛道二教,在后来的文化融合中才逐渐加入
儒教。
慈源寺现况
为了配合安(阳)林(州)高速公路建设,林州市
政府为了保护这座古
建筑,同时又不影响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通行,对寺院进行了一次破纪录的搬迁,寺院新址位于原址西南部400米处。寺院内的
大雄宝殿、三教殿、文昌阁3座主要建筑实施整体平移,其余10座建筑将采取解体组合的方式搬迁。这次搬迁将创下平移建筑年代最早、一次性平移建筑数量最多、
文物建筑平移距离最长等六项国内记录。
慈源寺改建
寺庙平移
这次平移
工程在中国乃至世界古
建筑整体移动方面取得了6个方面的突破:首次一次性整体移动3座古建筑;平移的文昌阁、
大雄宝殿和三教堂均为平移建筑物中时代最早的古建筑;首例降坡移动,新旧址高差1.5米左右;3座古建筑共用一条移动轨道,轨道长达450米;古建筑移动距离400多米,所经
地形多样,高度差达3米多;移动过程中建筑物转向达13次之多,中国罕见。本报对上述情况曾经作过连续报道。 2月1日,记者在林州市
横水镇马店村南看到,一座精致的寺院静静地坐落在
安林高速公路南侧,山门前新立的玉石碑上刻有“慈源寺”字样。石碑上有
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上面的文字显示,2006年6月,慈源寺被省
政府列为河南省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推开大门,进入寺院,只见2006年春夏之交平移过来的三座古
建筑都安坐其位,文昌阁坐东面西,
大雄宝殿和三教堂坐北朝南,大雄宝殿居中,三教堂在后,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厢房,门窗为仿古木雕,还没有油漆、彩绘。记者在三教堂前看到了古碑上雕刻的慈源寺古代建筑图,新落成的慈源寺基本上是按照这个图建设的。
林州市
文物管理所所长李向明告诉记者,2006年12月,慈源寺的平移与复建
工程通过了省文物局的验收。12月底,省文物局还将慈源寺先前出土的文物移交给了林州市文物管理所,这些出土的文物有唐宋时期的精美佛教造像、大量瓷片、一件
北宋“大观四年”
经幢及早期
建筑构件,共10多件,其中佛像较为完整的有3尊,头部残破的4尊,残佛头6件,双面造像碑残块1件,造像绝大部分为石质或汉白玉,面相慈祥、雕刻精美。慈源寺的主要建设工程已经完成,文物部门以后还将对其进行硬化、绿化和彩绘。
寺庙新貌
历经近半年时间,累计移动1200多米,三座
建筑完好无损,整个
工程改写5项世界纪录,创下6个国内第一。6月8日,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在
林州慈源寺整体迁移工程报告会上宣布:经过
专家组的验收,千年慈源寺建筑群整体迁移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保护搬迁
林州慈源寺创建于唐代,是河南省罕见的融佛、道、儒三教为一体的
文物建筑群。寺院现由山门、天王殿、
大雄宝殿、关帝殿、祖师殿、文昌阁、三教堂等十余座建筑组成,其中大雄宝殿、文昌阁、三教堂具有重要的历史、
艺术、
科学价值。2004年,
安林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拟从慈源寺中部穿过。为使文物建筑最大程度地得到保护,经过文物
专家长达一年半的调研、论证,并报请省
政府批准,决定对慈源寺中价值较高的大雄宝殿、文昌阁、三教堂三座建筑进行整体迁移保护。这是目前中国第一例古建筑群整体移动保护
工程。自2005年12月初开始,文物管理局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历经5个月的时间,于2006年6月3日下午5时18分圆满完成整体移动,
大雄宝殿、文昌阁、三教堂等三座文物
建筑均经过了400米左右的整体移动后,平安抵达新址既定位置。 正在移动的“大雄宝殿”是慈源寺中个头最大的建筑,重量达到1600多吨,这是我们做了快动作后看到的平移镜头。这次被整体平移的古建筑有三座——它们分别是文昌阁、大雄宝殿和三教堂。按照行进顺序,走在最前面、个头最小的是“文昌阁”,紧跟其后、个头最大、份量最重的是平移
工程的重点“大雄宝殿”,而走在最后的是“三教堂”,这三座建筑至少要转动4次才能按照原来的格局平移到450米以外的新址。其中“大雄宝殿”在主轨道上的第一次转弯难度最大。工程负责人介绍,古建筑平移转弯的过程与汽车转弯道理相似,缓慢的平移过程对轨道的承受力是个考验。
河北省古建研究所
研究员:“我们这次古
建筑平移和现代
建筑平移不一样,我们采用了在建筑周边挖槽,然后在古建筑地下筑轨,这样古建筑不用做任何抬升,就自然而然地放到了轨道上了。”
工程复杂
受现场
地形地貌及
地质条件影响,在施工中,省古
建筑保护研究所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选定的慈源寺新址位于原址西南侧,迁移轨道不能采用直线式,使得这三座建筑在行进中,共进行了13次大的转向(45度~90度不等),中国有记录的迁移古建筑转向最多的仅为3次;轨道总长度达450米,加上到达新址后的调向距离,3座建筑累计移动距离1256.02米。此外,新旧址间最大高差达3米多,
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不平,途中还要劈开高达六七米的丘埠,经调整后轨道仍然保留有0.5%~2%的
坡度,实际上此次
工程是一次降坡移动工程。因此,
专家称慈源寺三座建筑的移动工程创下了迁移建筑年代最早、一次性移动建筑数量最多、首次使用降坡移动
工艺、
文物建筑迁移距离最长、建筑转向次数最多、新旧址之间地形高差起伏变化最大等六项国内同类工程之最。据
资料显示:其中前五个方面也改写了世界陆上文物
建筑迁移保护工程的纪录。
质量称“优”
值得一提的是,如此高难度的
工程,其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河南省著名
文物专家、古
建筑专家
杨焕成、张家泰告诉记者:工程结束后,三座建筑物总体布局结构保持了原貌,总体方向、水平、空间距离均保持未变。两座建筑之间几十米的空间距误差仅有2毫米,精确度相当高。此外,三座建筑台基、墙体、屋面的
垂脊、瓦垄及檐下的斗拱、枋木、殿内梁架都保持了原样,未见变形,证明移动时的稳定性相当好,工程非常成功。慈源寺移迁工程将为文物建筑的保护提供新的实践和理论经验。
施工发现
在迁移施工过程中,还发现了一批造像和
建筑构件等
文物,时代自
隋一直延续至清代。佛像造像为唐、宋时期遗物,其中较完整的3尊。
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
经幢为八面形,其中两面刻字,记述了制作经幢的原因,提到了“马店”、“西马店”等地名,而今慈源寺所在地仍作“马店村”,这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资料。文物工作者还发现了大量瓷片以及道士头像一尊,进一步证实了慈源寺三教合流的文化特征。
专家认为,慈源寺出土的各类文物时代早,延续时间较长,造型优美,为研究慈源寺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专家解说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
杜启明介绍说,唐宋时期的佛教造像全部出土于慈源寺的三教堂基础中,其中较为完整的有3尊,头部残破的4尊,残佛头6件,双面造像碑残块一件。造像绝大部分为石质或汉白玉,面相慈祥、端庄,
刻雕精美,代表着中国传统
艺术中典型的造像风格。杜启明说,出土的造像大部分佛头佚失,还有两件似为半成品,它们与残佛首共同被放在
建筑的基础之中,可能是在建筑基础时埋入的,这不应该被单纯地视为偶然现象,很可能与当时的某些历史事件比如教派之争或
灭佛事件有关,也有可能与信仰有关,有待
专家的进一步研究。
所发现的
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
经幢出土于
三教堂内,为八面形,其中两面刻字,记述了制作经幢的原因,更提到了“马店”、“西马店”等地名,而今慈源寺所在地仍作“马店村”,这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遗物年代跨度较长
在
三教堂基础内和文昌阁四周基础开挖时,出土了大量瓷片有,器形有碟、碗、盆、罐、
香炉等,这些遗物年代跨度较长,自五代一直延续至元代,特别是文昌阁出土的一批瓷片,为宋元时期窑系钧、磁窑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慈源寺始建于唐代
贞观年间,是中国非常罕见的一处融儒、道、佛三教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研究中国古代
建筑及中国古代宗教发展史不可多得的实证。2004年,安阳至
林州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因寺院南北地下均为
煤矿采空区,拟建的高速公路只能从寺院中部通过。为了保护这一民族优秀遗产,河南省
政府同意慈源寺整体迁移保护。
日前,在为配合安阳慈源寺平移
工程而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大量精美的佛教造像、瓷片和宋“大观四年”
经幢及早期建筑构件。千年古寺再一次让世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汉佛白玉
佛教造像多为汉白玉质,面相丰腴端庄,雕刻精美。
专家经过研究后认为,这些佛像除少数为唐代遗存外,多为宋代作品。出土的大量
瓷片部分器物外底还有款识,时代包括隋、唐、五代、
北宋、
金、元等朝代。发现的一件覆莲柱础,雕琢细致,应为唐宋时期的
建筑构件。宋“大观四年”
经幢两面刻字,记述了制作经幢的原因,其中提到了“
相州”、“马店”、“西马店”等地名,而今慈源寺所在地仍叫“马店村”,结合寺院内保存的明代“慈源之图”中的
寺院布局,可以看出慈源寺的位置至少千年未变。 慈源寺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是目前林州市规模最大的古代建筑群。该寺内的天王殿、
大雄宝殿是佛教建筑,祖师殿、关公殿是
道教建筑,文昌阁则是
儒教建筑,中轴线上的最后一座建筑为
三教堂,这种情况,在中国绝无仅有,是儒、道、佛三教在中国历史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最珍贵证据。为了让道安阳至
林州高速公路建设,经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多次论证,2004年12月24日,省
政府同意整体迁移慈源寺。目前,平移
工程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并于3月9日进入平移施工阶段。全部保护工程计划于2006年5月底全部结束。
世界纪录
慈源寺始建于唐代,是中国罕见的融佛、儒、道三教为一体的
文物建筑群,现存十余座建筑,其中的
大雄宝殿、文昌阁、
三教堂具有重要的历史、
艺术、
科学价值。然而,因当地地下有许多历史上形成的小煤窑采空区,且正在建设的
安林高速公路不得不从该寺中部穿过,尽管“文物保护以不离开其原生
环境为首选”,但此次的保护却因迫不得已而须挪走。 为使文物建筑最大程度地得到保护,经过文物专家长达一年半的调研、论证,并报请河南省
政府批准,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决定对慈源寺中价值较高的大雄宝殿、文昌阁、三教堂三座建筑进行整体迁移保护。这是目前中国第一例古建筑群整体移动保护工程。
自2005年12月初开始,该
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单位——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历经5个月的时间,于6月3日下午5时18分圆满完成整体移动。
据介绍,选定的慈源寺新址位于原址西南侧,受现场
地形及
地质条件的影响,迁移轨道不能采用直线式,而是有两次较大的转向。限于条件,三座
建筑还必须共用一组主轨道,这样,两侧的
三教堂和文昌阁必须经过转向移动才能至主轨道上,加上到新址后建筑自身的转向定位,这三座建筑共进行13次大的转向。
轨道总长度达450米,加上到达新址后的调向距离,三座建筑累计移动距离共1256.02米。新旧址之间最大高度差有3米多,地形较为复杂,地势起伏不平,途中还要劈开六七米的丘埠,经调整后轨道仍保留有0.5%~2%的
坡度,实际上此次工程是一次降坡移动工程。
根据目前掌握的
资料,
专家称慈源寺三座建筑的移动工程创下了迁移建筑年代最早、一次性移动建筑数量最多、首次使用降坡移动
工艺、文物建筑迁移距离最长、建筑转向次数最多、新旧址之间地形高差起伏变化最大六项国内同类工程之最,其中前五个方面还创下了世界陆上文物建筑迁移保护工程的纪录。
影响深远
发现文物振奋人心
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所长
杜启明介绍说,此次
工程他们还得到很多意外的收获,在对三座迁移建筑的基础进行加固和托换施工过程中,出土了大量的石质造像、瓷片、建筑构件等遗物,时代自隋一直延续至清代。这些精美的遗物出土于
建筑基础内,层位明确、时代确凿,为科学界确定建筑物的年代提供了新的佐证。
在报告会上,河南省
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孙英民介绍说,这些文物中,佛教造像全部出土于
三教堂基础内,为唐、宋时期遗物,其中较完整的3尊、头部残破的4尊、残佛头等石质佛教造像残块9件、双面造像碑残块1块。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瓷片以及道士头像1尊。
此外,施工过程中还出土了一件文物——
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
经幢,它为八面体,其中两面刻字,记述了制作经幢的原因,提到了“马店”、“西马店”等地名,而今慈源寺所在地仍作“马店村”,这为研究当地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提及这些文物的价值,
专家指出,首先,慈源寺是融佛、儒、道三教于一体的古代
建筑群,建筑基础内佛教造像和
道士头像的同时出土,丰富了慈源寺的重要文化内涵,同时也为慈源寺三教合流的文化特征提供了新的证据。其次,文献记载慈源寺始创于唐代,并延续至今,此次施工过程中发现的大量遗物,时代最早的为隋代,最晚的为清代,恰与文献记载相契合,一方面印证了文献记载,同时也为研究慈源寺提供了新的内容和对象。另外,施工中出土的瓷片均为民窑产品,其中瓷片多为元代,属河南
禹州钧窑系,
白地黑花瓷属河北
磁州窑系。这批遗物的出土,为宋元时期钧窑系、
磁州窑系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考古学研究
资料。
6月6日的
工程验收会一直持续到晚上,最后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工程质量达到了优良。河南省著名文物专家、古建筑专家
杨焕成、张家泰告诉
记者,工程结束后,三座建筑物总体布局结构保持了原貌,总体方向、水平、空间距离均保持未变。两座建筑之间几十米的距离误差仅有2毫米,精确度相当高。此外,三座建筑台基、墙体、屋面的
垂脊、瓦垄及檐下的
斗栱、枋木、殿内
梁架都保持了原样,未见变形,证明移动时的稳定性相当好,工程非常成功。
慈源寺搬迁成功
杜启明告诉记者,此次
工程的意义非工程本身的技术含量所能及的。首先,此次保护行动实际上成为一次
文物保护法规的宣传活动,提高了民众的文物保护
意识。此次工程在讨论保护方案选址、工程做法、维护保护原则的过程中,
社会舆论给予了高度关注。当地居民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参与项目讨论,周边民众络绎不绝地赶到
工地参观工程,更有许多民众在
网络上展开讨论,文物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其次,彰显了
政府对
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在迁移过程中,省、市相关各级政府均对该
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和
专家论证并给予工作指示,在工作环境协调、文物保护用地征用、新址环境拆迁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保证了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最后,对文物保护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此项工程属为数不多的特殊情况之举,但工程的成功为文物
建筑保护工作方法及
技术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研
位于河南
林州的慈源寺始建于唐代,后历代不断修葺。由于高速公路通过,所以选址平移保护。新址位于原址西南侧,高差超过三米。目前,慈源寺古建筑正在以每小时2米的速度运动。如果顺利,下月初,慈源寺将被移到新址。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