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称呼
戎狄是
先秦时期华夏部落对中国北方、西北等地部落的统称。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
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
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戎狄的称谓最早来自周代。
西戎殷墟卜辞已出现“戎”字,是否作族称,还要进一步研究。“羌”用作为西方各族的通称。在
周人兴起时,西戎仍是在陇西及泾洛一带游牧的
鬼戎,其实也是许多部落的总称,并且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名称。
狄作族称,《
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
郑国》于
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
进入战国,他们有一部分融入胡人之中,成为
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战国末年及
秦汉以后中国古代所称北狄,都是指
胡人、东胡族系各民族。其中丁灵及以后铁勒、
敕勒等译名,都在语音上可以与狄相通。但丁灵、铁勒、敕勒是对这些民族的汉语译名,狄是中原诸夏对北方民族的称呼,两者语源不同,含义也不一样。
春秋时期北狄与
羌戎族类相近,而战国末年及以后北狄指胡人、东胡族系,与羌戎属完全不同的族系。汉武帝采取“隔绝
胡羌”的政策以及
赵充国在湟中屯田以制诸羌的举措,说明西汉时对羌与胡已经明确加以区分,但《
史记》、《
汉书》却没有为诸羌立传,羌人的
祖源与史迹仅附在《
匈奴传》中叙述,《后汉书》有《西羌传》。直到现在,在一些民族史的论著中,仍往往未能真正把春秋时期的北狄与战国末及
秦汉以后以胡人、
东胡族系称为北狄这两者之间在族系与历史渊源方面划分清楚。然而把两者加以区分,对研究羌戎和北狄的历史与考古都是重要的。
直到春秋时代仍广布于现今河北、山西、陕西和河南西部等地的戎狄,有很大一部分在春秋后期开始的秦、晋等强国的开疆拓土过程中被诛灭了。其中有一部分则一度建立过自己的国家,如代、中山,到战国时也被其他强国所灭。
分布
先秦时期居民有
华夏和
戎、狄、
蛮、
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族称之为戎、狄、蛮、夷。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在一起的。
戎和狄主要分布在今黄河流域或更北的地方及其
西北地区。
北戎、
山戎分布在今河北和辽宁等地。
姜戎、陆浑之戎本在今甘肃一带。在周的南面有扬拒、泉皋、
伊洛之戎。
鲁的西境也有
戎人。在
卫都的城墙上可以望见戎人的村落。
晋国的周围都是戎狄人,故《
左传》说:“
晋居深山,戎狄之与邻。”
历史
春秋早期,戎狄势力强盛,
中原华夏诸小国受其威胁较严重。即使
晋、
齐等大国也经常遭到戎狄的侵袭。从春秋中期开始,华夏各国有了较大发展,特别是通过称霸而相互联合,增强了对戎狄的作战能力,不少戎狄渐被华夏所诛灭。
赤狄、
白狄大部分为
晋国所灭,
齐国灭莱夷,
秦国灭
西戎,
楚国吞并数量甚多的蛮人或
濮人的小国。
西戎
戎的称谓最早来自于周代,古代居住于
中原地区的
汉民族自称
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以区别华夏。西戎则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各族的泛称。西戎也可以指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
应劭《
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古本《
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诗经》中常有周朝与西戎战争的史诗,比如“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夏朝时称
西戎为
昆仑、析支、渠搜等。《史记.
匈奴列传》记
秦穆公时有西戎八国,即
绵诸(今甘肃东部);绲戎(今甘肃东部);翟、
镕之戎(今陕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之间);泾水、漆水以北有
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
大荔(今陕西大荔东);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皆位于
陇山(今宁夏六盘山)附近。又载“秦穆公得
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
周平王二十一年,
秦文公击败西戎,“于是收周余民有之,地至岐,岐以东献之周”。
西羌是隶属于
西戎的别支,从事牧羊,《
说文》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
西戎文化中陶器的主要特征是铲足
鬲,单耳
罐与双耳罐。《史记·秦本纪》中曾记载许多与西戎族相关的来往或交战记录,如:“申骆重婚,西戎皆服”;“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
据古书记载,戎狄多为“披发
左衽”。《
左传》说
姜戎“饮食衣服不与
华同,
贽币不通,言语不达。”生活习惯、礼俗、语言的差异,把戎狄和
华夏区分开来。
种类
春秋时,戎有7种,即:己氏之戎;北戎,即山戎或无终;允姓之戎,即阴戎或陆浑之戎;伊洛之戎;犬戎,亦称畎犬、昆夷、绲夷;骊戎;戎蛮。秦西北有狄邽冀之戎、义渠之戎、大荔之戎等。晋北有林胡、楼烦之戎。燕北有山戎,各分布山谷间,有许多部落,不相统一。
至战国时,义渠、大荔等与秦相接诸戎,自春秋以来逐渐并灭于秦。林胡、楼烦并灭于赵。而山戎不复见于史,东胡有其地,燕却东胡设北边与东北五郡。故戎或往往与胡杂处,名称也往往相混。
鬼戎
鬼戎的“戎”是
周人加的蔑称,其它如薰育、
熏鬻、
昆夷(夷也是
诸夏所加)、绵夷、串夷、畎戎、大戎、猃狁,实际上是同一称呼不同时期不同的译写。
王国维先生指出这些不同称谓:“余谓皆畏与鬼之阳声……故鬼方、昆夷、薰育、猃狁,自系一语之变,亦即一族之称。”此一族不是一个部落,而是有相同族称的族群,他们已进入阶级社会,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在战争中各部落也许有一定的结盟统一号令。
犬戎
古代族名,又叫
猃狁,古代活跃于今陕、甘一带,猃、岐之间。到西周末期,长期的农耕和平环境,使得君王荒淫无度,玩物丧志,
烽火戏诸侯。君主性格软化,无心富国强兵,结果周幽王被野蛮强悍的犬戎族攻杀,幽王的宠妃褒姒被掳,都城丰、镐西北被犬戎占领。强 盛约三百年的西周覆灭。此后,犬戎便成了
华夏民族最大的敌人,直到唐朝,中原王朝还把一切
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在
唐代宗年间,太常博士
柳伉上疏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在唐德宗年间,大臣
柳浑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这个“犬戎”的“犬”字带有强烈的侮辱性,而且说戎狄是“豺狼”也准确地指出了犬戎或戎狄族的狼性。至春秋初期,犬戎又成为
秦国的强敌。后来犬戎的一支北迁到蒙古草原,成为蒙古草原最早的游牧民族之一。研究中国的
游牧民族、游牧精神和游牧民族的图腾,也必须从古匈奴、荤粥和犬戎开始。
北狄
北狄的称谓最早起始于周代,古汉族自称
华夏,便把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分别称为
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以区别华夏。北狄是古代华夏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
狄作族称,《
春秋》所记始于春秋中叶,但《国语·
郑国》于
西周末已有狄的记载。这是中原诸夏对北方一些部落与国家的称呼,不是他们的自称。进入战国,他们有一部分融入胡人之中,成为
匈奴的重要来源之一。
本义
狄的本义,
王国维先生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断定,是由“远”与“剔除”的含义,“后乃引申之为驱除之于远方之义”。此外,狄还有强悍有力、行动疾快等含义。《
尔雅·释兽》说:“
麋、绝有力,狄”,
邢昺《疏》:“绝异壮大有力者,狄。”《
礼记·
乐记》说:“流辟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
郑玄《注》:“狄、涤,往来疾貌也。”春秋初,在秦、晋、郑、卫、邢等国以北,即今陕北及山西、河北两省的中部与北部,有许多强悍有力的部落,是对中原诸夏的威胁,但当时仍与
西戎及
伊洛地区之戎统一称为戎,只在方位上称为
北戎。至春秋中叶,出现了称上述地区各部落为狄的记载,因其在北,称为北狄。在狄的族称出现以后差不多100年间,又出现了
赤狄、
白狄、
长狄等许多称号。
起源
《
春秋》在
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
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但戎与狄常常混称。
传说与姓族说明春秋时的北狄与
西戎在族类方面比较接近。考古文化也可与这种情况相印证。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今
河套、
阴山以南及燕山以南的广大地区,都属
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在
龙山文化时期,又属不同地区的龙山文化。到了
青铜时代,除燕山以南今北京市北部及长城沿线河北北部的一些地方有
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说明
山戎人已南达这些地区,其它如阴山河套以南,今山西中部与北部,河北中部与北部以及陕北、河套等地区的青铜文化,虽有一定的地区差别,但共同的特点占优势,并且受商周青铜文化的影响比较深。从上述传说,姓族及考古文化的面貌与内涵推测,春秋时的北狄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鬼方、猃狁,属于羌戎族系。
他们南面与诸夏往来,接受商周及春秋时期诸夏的文化影响,他们固然不断华化,也有一些诸夏贵族与人众融入其中,成为北狄的一种来源。另一方面,阴山以北的青铜文化具有明显的商文化影响,而且与陕北、山西、河北等地的戎狄青铜文化有较多的共同因素,说明春秋时的北狄与山戎、
东胡及阴山以北的
胡人也存在交往和彼此吸收的关系。战国时胡人南下,陕北、山西、河北等地的
赤狄。
白狄应有相当多的部分已被同化于胡人之中。因此,春秋时的北狄与胡人、东胡族系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区别在于胡人起源于阴山以北,东胡人起源于
大兴安岭山原,与羌戎起源于
陇山地区不同;联系在于鬼方、猃狁及春秋时的北狄,有相当多的部落融化于胡人之中,成为胡人的重要来源之一。
在阴山以北,新石器时代分布着以细石器为特征的诸文化。
细石器起源于华北,传播到
蒙古高原形成以
刮削器在生产工具中占优势的狩猎文化,与阴山、河套及其以南新石器时代以农耕文化为主的情况有明显不同。到公元前第二个千年纪末叶及公元前第一个千年纪,即商代晚叶与
西周时期,阴山以北也进入了青铜时代,在南
西伯利亚、
鄂毕河上游及
哈萨克地区,分布着命名为
卡拉苏克文化的青铜文化,其中发现了与商周器物颇相似的
陶鼎、
陶鬲及青铜刀、
战斧、矛、镞等。这种青铜文化,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南戈壁省和乌尔札河、德勒山附近,也有所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
前苏联考古学与历史学界,均认为迫溯卡拉苏克文化的渊源,是受商文化影响较明显的一种独特的游牧民族青铜文化。这么广大地区的文化特征相近,说明这些地区的各部落族类相近,也与大漠以南长城以北各游牧民族在文化特点方面有相通之处。考古文化表明,
匈奴与
丁灵的起源有共同的渊源,他们都可归入
胡人族系。阴山以北的青铜文化受商周青铜文化的影响,如上所述可能是通过与鬼方、猃狁等部的接触形成的,其中也可能是由于有部分夏人在夏朝灭亡以后,北上融入胡人之中带来的影响。
在燕山南北,其中特别是燕山以北
西拉木伦河、
老哈河、
大凌河三河之源地区,
新石器时代的
红山文化及早期青铜文化
夏家店下层文化,都是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到公元前1000—前300年,即商周之际到战国中晚叶,夏家店上层文化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
赤峰市地区、
哲里木盟、
兴安盟以及辽宁省的
朝阳市地区、河北省的
承德市地区,今北京市北部燕山以南地区也有发现。这是一种受商周青铜文化影响而又独具特点的游牧民族文化,多认为这是山戎、
东胡人的文化遗存,东胡人起源于
兴安岭山原,大约是在商族的祖先从燕山地区南下到古
河济之间的进程中,他们也随之从大兴安岭山原南下。春秋时北与燕为邻的称为山戎,战国末因分在东
匈奴以东被称为东胡。
商代
甲骨卜辞,常见“奚”的称号,按《
周礼》及《说文解字》的记载和解释,是一种奴隶的名称。为何把奴隶称为“奚”,有多种解说,很有可能如《周礼·司隶》所举“
蛮隶”、“
闽隶”、“
貉隶”、“夷隶”一样,是
奚人被俘掠沦为奴隶的。《周礼·秋官·禁暴氏》有“
奚隶”的名称。到东晋及声北朝,东北有奚族,这是属东胡族系的游牧民族,定居于老哈河流域以后,逐渐转向农耕,辽代基本上与契丹同化。这支东胡族系的民族,与甲骨卜辞的“奚”有无渊源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商及
西周的政治势力范围已达到
辽西地区,那里的民族与商朝发生关系是可能的。
分类
北狄分为
白狄、
赤狄和
长狄。白狄在今陕西一带。赤狄分布在今
晋东南一带。长狄之名见于《
左传》,具体情况不详。
春秋时代的北狄共分三大支派。自《
春秋》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狄的名称出现于《春秋》及《左传》,以后百年间,赤狄一直是北狄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族团。清代
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四裔表·狄》中说:“自宣公十五年以前,凡单以狄举者皆赤狄也”,即自公元前662年到前594年这半个多世纪,是赤狄最强盛的时期,当时北狄与中原诸侯抗衡的主要是赤狄。
赤狄
主要有十五个氏族组成,即即潞氏、
皋落氏,
留吁氏,甲氏,铎辰氏,廧咎如氏,有狄氏.袁纥氏,
斛律氏,解批氏,护骨氏,异奇斤氏等等。
皋落氏
晋人称之为东山皋落氏。其居地,前人有三说:一说在今山西省
垣曲县。《水经注·河水》说:“河水东过
平阴县北,清水从西北来注之。清水东流迳皋落城北,服虔曰:‘
赤狄之都也……《春秋左传》所谓晋侯使太子
申生伐皋落者也。’”今垣曲县东南有
皋落镇。一说在今山西省
长治市长治县。《后汉书·郡国志》上党郡
壶关刘昭《注》引《上党记》说:“东山在城东南,申生所伐,今名
平皋”,汉壶关在今山西省
长治市长治县。一说在今山西省
昔阳县。宋《乐史》说
乐平县有皋落镇,“即古东山皋落氏之地”,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及《山西通志·
乐平县》都指明,这个皋落镇,,村,,在乐平城东南七十里。三说都认定是晋太子申生所攻打的皋落氏。申生伐皋落,在晋献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60年,出兵的理由据献公所宠爱的
骊姬说:“皋落狄朝夕苛我边鄙,使无日以牧田野,君之仓廪固不实,又恐削边疆。”又说,“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当时晋献公向狄人区域“
启土”还处在开始阶段,
晋国的实际控制仅汾涑平原,还未能越过
沁水。
今垣曲县皋落镇距
晋都绛200里左右,正在晋献公时晋国边境的东方境外。除了当时晋国宫廷阴谋置
申生于进退都不利的境地之外,晋献公令申生“尽敌而返”,并在此以前东向伐骊戎,大概都出于驱除分布在晋国以东以南的戎狄,以便扫清通往周王境内的道路。后来
晋文公收草中之戎与
丽土之狄以“启东道”,可以说是晋献公东向狄入境内“启土”的继续。另一方面,晋国向东北的境土扩张,与狄、
赤狄往东北退缩是同一进退过程。晋献公时东境不过沁水,今长治县及
昔阳县境内的皋落部落遗址,当与皋落往东北迁徙有关。《左传》于闵公二年只记申生伐东山,“胜敌而返”。皋落为赤狄强部,《左传》仅一见皋落氏名称,大概是由于以后仅举狄名,未详载具体部名的缘故。
潞氏
居地今山西省
潞县。在皋落氏衰落以后,潞氏是
赤狄中最强的部落,有君长,中原诸侯称之为潞子。
潞子婴儿娶
晋景公的姐姐为夫人,与晋国曾保持一段友好相处的关系。公元前594年因潞氏执政舒刺伤婴儿,杀死晋景公的姐姐,晋国派兵灭潞氏。
留吁氏
甲氏
依《春秋大事表·四裔表》顾栋高的考证:“甲氏在今直隶广平府鸡泽县”,即今河北省鸡泽县。其地在
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邢台市以南,可能是狄人占据邢国故地以后迁居之地。
铎辰氏
春秋中居地在今山西省长治市境内。
廧咎如氏
在春秋中叶,晋献公时大概分布在今山西省中部。当时公子
重耳从
蒲邑出奔于狄,在今山西与陕西两省之间。重耳在狄,曾与狄君在渭水附近进行田猎,这大概是
白狄。狄又伐廧咎如氏,得其二女叔隗、季隗,叔隗嫁给重耳,季隗嫁给赵衰。在潞氏灭亡时,潞氏的
余民散入廧咎如氏。可能廧咎如氏先居于今山西省中部的西侧,后东迁今长治市附近已近太行山。《左传》成公八年记载,公元前588年,晋、卫两国联合攻伐廧咎如氏。在廧咎如氏溃散以后,卫国收复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马陵(今河北省
大名县),是廧咎如氏又进一步迁到了太行山以东,今河北省的中部。
白狄
白狄,亦作白翟。始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即公元前627年。春秋前期主要分布于古雍州北部(今陕北一带)。前此,公子
重耳所出奔的狄,可能即
白狄,说明白狄早已存在,只是不单独以部名出现。公元前578年,
晋厉公命
吕相为使致
秦桓公《绝秦书》说:“白狄与君同州,君之仇雠;而我之婚姻也”。白狄与
秦都在雍州,其最初的分布区域,主要在今陕北及陕西洛水流域。
前550年,因受
秦国的压迫和
晋国和戎政策的诱惑,东迁至河北省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主要由
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 4个氏族组成。后肥氏、鼓氏、仇由氏为晋所灭。公元前507年鲜虞建立
中山国,是为早期鲜虞中山国,公元前406年为
魏文侯所灭。前381年左右,“中山复国”,是为后期鲜虞中山国,都灵寿(今河北省
平山县),公元前296年为赵国所灭。
长狄
左传》文公十一年,即公元前616年,又名鄋瞒,据孔子说是
虞夏时
防风氏、商代
汪芒氏的后裔。因其人特别长大,号为
长狄。分布于齐、鲁、宋、卫之间;一说流动于西起山西平阳、潞安,东至山东边境一带。今河南省
封丘县南,可能因长狄得名。长狄曾从属于赤狄,组成北狄国。《左传》载有兄弟五人,为侨如,焚如,荣如,简如,缘如。
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北狄内乱而分裂。曾攻打过齐、鲁、宋、卫等国,公元前607年为齐、卫所灭。
史书记载
《国语·
周语中》:“夫三军之所寻,将
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
《
荀子·
正论》:“故诸夏之国,同服同仪,蛮夷戎狄之国,同服不同制。”
郭沫若《
屈原》第二幕:“以一介的
寒士,做到一国的丞相,公
卿大夫,农工
商贾,皂隶台舆,蛮夷戎狄,什么样的人,差不多我都看过了。”
《
春秋》在
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冬,狄伐邢。”这是《
春秋》中第一次出现狄的记载。这时
晋献公在位,与狄人的关系错综复杂,但戎与狄常常混称。
应劭《
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古本《
竹书纪年》载:“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翟王。”《
诗经》中常有周朝与西戎战争的史诗,比如“赫赫南仲,薄伐西戎。”
《
史记·
周本纪》记载:
后稷卒,子
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陕、甘一代。
《诗·
小雅·采薇·序》说:“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
猃狁之难”。《采薇》有“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见戒,猃狁孔棘”等句。《
孟子·
梁惠王》下甚至说:“太王事
熏鬻,文王事
昆夷。”文王经过征服与争取,戎狄“莫不宾服,乃率西戎,征殷之叛国以事纣”。实际上打着商王的旗号对周围各部落与
方国的兼并,有所谓“
三分天下有其二”,为灭商准备了条件。
《史记.
匈奴列传》记
秦穆公时有西戎八国,即
绵诸(今甘肃东部);绲戎(今甘肃东部);翟、
镕之戎(今陕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陕西韩城与洛川之间);泾水、漆水以北有
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
大荔(今陕西大荔东);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甘宁交界处);朐衍(今宁夏盐池一带)。
《
说文》称:“羌,
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
风俗通义》也说:“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从羊、人,因以为号。”
《
史记·
秦本纪》中曾记载许多与西戎族相关的来往或交战记录,如:“申骆重婚,西戎皆服”;“不废申侯之女子为骆适者,以和西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