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是中国一种古老的艺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专指中国传统戏剧。戏曲家就是指研究戏曲的人。我国较出名的戏曲家有“元曲四大家”、汤显祖、王实甫等。
剧作家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中国
明代戏曲家、
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
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
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
申时行,降为
徐闻典史,后调任
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
罗汝芳读书,又受
李贽思想的影响。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
传奇《
牡丹亭》《
邯郸记》《
南柯记》《
紫钗记》,合称《
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
关汉卿、
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
莎士比亚”。
汤显祖所处的时代,文坛为拟古思潮所左右,继承“前七子”的“后七子”声威机盛。汤显祖21岁时,“后七子”首领李攀龙已去世,但另一首领王世贞继续为文坛盟主,且“独操柄二十年”。汤显祖于青年时期即批评“前七子”的李梦阳、“后七子”的李攀龙、王世贞,指摘他们作品中“增减汉史唐诗字面处”。后更抨击“李梦阳以下”诸人作品“等赝文尔”,并尖锐地说:“赝者名位颇显……其文事关郭体,得以冠玉欺人。”“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根本缺陷是一味摹拟前代作品的永字、造句,乃至改头换面,剽窃前人词句。汤显祖认为“汉宋文章,各极其趣”。他还强调文章之妙在于“自然灵气”,不在步趋形似之间。他的这些主张对后来高揭反拟古旗帜的
公安派有一定影响。可以说,在反拟古派过程中,汤显祖是从
李贽、
徐渭到以
袁宏道为首的
公安派之间的重要人物。汤显祖诗作,早年受六朝绮丽诗风的影响,为了对抗“诗必盛唐”,后来写诗又曾追求宋诗的艰涩之风,他的这些创作实践并不足以和拟古派相抗衡。汤显祖的古文长于议论,颇有:好辩特色。他的书信写得很富感情,文笔流利,为后人所推崇。他还长于史学,修订过《
宋史》,惜未完稿。
关汉卿
关汉卿(约1220年──1300年),
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一作一斋)、己斋叟。汉族,解州人(今山西省运城),关于他的籍贯,还有祁州(今河北省安国县)伍仁村、大都(今北京市)人,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0年前后),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与
马致远、
郑光祖、
白朴并称为“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既有皇亲国戚、豪权势要葛彪、鲁斋郎的凶横残暴,“动不动挑人眼,剔人骨,剥人皮”的血淋淋现实,又有
童养媳窦娥、婢女燕燕的
悲剧遭遇,反映生活面十分广阔;既有对官场黑暗的无情揭露,又热情讴歌了人民的反抗斗争。慨慷悲歌,乐观奋争,构成
关汉卿剧作的基调。在
关汉卿的笔下,写得最为出色的是一些普通妇女形象,
窦娥、妓女
赵盼儿、杜蕊娘、少女王瑞兰、寡妇谭记儿、婢女燕燕等,各具性格特色。她们大多出身微贱,蒙受封建统治阶级的种种凌辱和迫害。
关汉卿描写了她们的悲惨遭遇,刻画了她们正直、善良、聪明、机智的性格,同时又赞美了她们强烈的反抗意志,歌颂了她们敢于向黑暗势力展开搏斗、至死不屈的英勇行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奏出了鼓舞人民斗争的主旋律。
关汉卿是位伟大的
戏曲家,后世称关汉卿为“曲圣”。1958年,曾作为世界文化名人,在中外展开了
关汉卿创作700周年纪念活动。同年6月28日晚,国内至少100种不同的戏剧形式,1500个职业剧团,同时上演
关汉卿的剧本。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
马致远
马致远(1250-1321),号“东篱”,元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死后葬于祖茔。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
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
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6种,今存《
汉宫秋》《
荐福碑》《
岳阳楼》《
青衫泪》《
陈抟高卧》《
任风子》6种,另有《
黄粱梦》,是他与几位艺人合作的。其中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有《
东篱乐府》。小令《
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已被载入苏教版语文初二课本。有名家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白朴
白朴(1226--?) 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
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
正定县),晚岁寓居
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
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与
关汉卿、
马致远、
郑光祖合称为
元曲四大家。代表作主要有《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郑光祖
郑光祖,生卒年不详,字德辉,汉族,
平阳襄陵(今
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与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齐名,后人合称为“
元曲四大家”。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
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后三种被质疑并非
郑光祖作品。除杂剧外,
郑光祖写散曲,有小令六首、套数二套流传。
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
北京市)人。著有
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
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
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
樊粹庭
樊粹庭(1905~1966),原名樊郁。河南遂平人。著名豫剧作家、改革家和教育家,被称为“现代豫剧之父”。曾任
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西安市委员会常委、西安市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等职务。
1929年毕业于
河南大学文科
硕士学位。因酷爱
京剧,在校期间组建国剧(京剧)队,自任队长,并粉墨登场[2]。
1934年创办豫声剧院,自任院长、编剧和导演,并与
豫剧皇后陈素真大师共同改革豫剧的表演、音乐、服装及化妆。
1935年开始编写剧本,在20余年中创作、改编剧本58部,他的多数剧作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手法新颖,思想内容比较健康、进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樊粹庭的原创剧目《
凌云志》《
义烈风》《
三拂袖》《柳绿云》《
霄壤恨》《
涤耻血》《
女贞花》《花媚娘》《歼毒记》《
好妻子》《为国纾难》《
巾帼侠》《孟香屏》《伉俪箭》《
克敌荣归》。
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称呼戏剧表演者的称呼,例如
戏子、
优伶、
娼优、
伶人、
散乐等,而因为在中国过去戏剧的表演者身份并不高,这些称呼许多也有着刻意贬损的意味,而以“娼”称呼戏剧表演者,固然是因为表演者是歌者,但是在历史上有长的时期戏剧表演与娼妓之间的确关系密切。
梅兰芳
梅兰芳,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擅长反串,8岁就开始学戏,10岁登台在北京
广和楼演出《
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
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
彩楼配》《
玉堂春》《
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
五花洞》《真假潘金莲》《
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
嫦娥奔月》《
春香闹学》《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
青衣、
花旦、
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陈素真
陈素真,(1918年4月30日-1994年3月29日),原名王若瑜,女,祖籍:陕西
富平,出生于:河南省
开封市,晚年定居于:天津市。她8岁拜师,10岁登台,13岁收徒,是豫剧界第一个女演员、豫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被观众和戏剧大师及戏曲大师们誉为:豫剧一代宗师、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豫剧
梅兰芳”、“豫剧皇后”、“豫剧
三鼎甲之首”、“中国
豫剧大王”、中国
豫剧六大名旦之首。
1925年八岁的
陈素真拜豫剧
祥符调名旦
孙延德为师学戏,1928年农历二月初二,在
古都开封
相国寺永乐舞台贴演《日月图》,饰女主角
胡莲英,成为豫剧界第一个女演员。1934年农历八月十六日,由
杞县返回开封,在永乐舞台演出《反长安》饰
杨贵妃,一炮走红。后又演出《
三上轿》《
十面埋伏》《
春秋配》《
桃花庵》(四大征)等等剧目,赢得“河南梅兰芳”美誉。1935年10月初,首演“樊戏”《
三拂袖》,饰蒋琴心,三出樊戏为其赢得“豫剧皇后”桂冠。1938年春,在开封,被观众誉为:豫剧三鼎甲之首。
1940年3月1日,在
古都洛阳,参加狮吼剧团募捐义演《
凌云志》《
涤耻血》。 秋天,随狮吼旅行剧团抵达古都西安,在
三山戏院演出《
涤耻血》《克敌荣归》《女贞花》三场开炮戏,大获成功,观众多达6000人,一场戏演下来,收入就可挣得六両黄金,轰动整个长安城,并被誉为“
豫剧大王”称号。
清朝遗老
邹少和在《豫剧考略》中称赞:“豫剧向无坤伶,近十年来始有之。就中陈素真者,为坤伶之翘楚。珠喉玉貌,举止娴雅,能造新音,尤工表演,一时以豫剧中之
梅兰芳视之。京剧大师梅兰芳对陈素真的评价是:不愧是豫剧界的群龙之首豫剧大王啊。戏剧大师
田汉生前有名句赠陈素真:中州云起几歌仙,苦练勤修数汝先。几度弓腰明月下,何妨碎步铁窗前。袖舞辛酸艳容女,辫飞情焰叶含嫣。人民要汝添光彩,珍重金喉昔盛年。京剧大师
程砚秋先生看了她的《义烈风》后,亲笔题词:“清萍白壁原无价,海马
云龙自不群。戏剧大师
曹禺为陈素真题词:“不要人夸颜色好,长留清气满乾坤。”这是对陈素真一生最经典、最准确的评价。
豫剧自陈素真起,格局一新。开创了豫剧雅致化一个新时代。唱念做打影响其后
旦角行当。 陈素真从艺66年,积一身绝技,
文武生旦不挡,唱念做打俱佳。唱腔古朴典雅,含蓄俏丽,表演细腻传神,规范讲究,身段优美、行动如飘。她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开创了豫剧舞蹈化、技巧化、形式美之先河,创造了独具一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
豫剧陈派”艺术,成为豫剧
祥符调卓有影响的代表。对于豫剧的改革做出了转折性的巨大贡献。
新凤霞
新凤霞评剧青衣、花旦。原名
杨淑敏。籍贯江苏,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生于苏州。由人贩卖到天津。后由
老舍先生设计于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生日。
童年时期随“姐”杨金香学习京剧,十三岁拜王仙舫、邓砚臣、
张福堂等学习评剧,十五岁即开始担任主演。这一时期新凤霞主演了《
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在天津、上海、济南、
秦皇岛等地获评剧观众的好评。
袁雪芬
袁雪芬,中国越剧演员,工
正旦。浙江省
嵊县杜山村人。1933年开始学艺。先后在杭州、上海等地演出。她认真唱戏,洁身自励,持斋茹素,不唱堂会,不屈服于社会上恶势力的威逼利诱,保持了作为艺人的尊严。她主张戏曲应当对社会起有益的作用,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积极演出
针砭时弊的剧目。她积极倡导越剧改革,不仅在唱腔和表演方面,博采众长,真实细腻地刻画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而且在逐步健全排演制度,运用灯光、布景以及在服装等方面的改革,也是一位先驱。她的改革,为越剧演员和其他剧种争先仿效,并为后学者所师承。代表剧目有《
香妃》《红粉金戈》《
王昭君》《山河恋》《
祥林嫂》《西厢袁雪芬(右)与
徐玉兰合演《
西厢记》剧照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等。《梁山伯与祝英台》于1953年摄制成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大型彩色戏曲片。
严凤英
严凤英,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生于1930年,卒于1968年,她本名黛峰,艺名凤英,祖籍安徽桐城罗家岭。原名鸿元,又名黛峰。1930年生于
安庆,3岁时回到原籍桐城罗家岭,幼时因喜唱山歌和
黄梅调,触犯族规,被迫离家。她12岁拜严云高学唱黄梅戏,为族人、家庭所不容,后离家出走正式搭班,改艺名为凤英。1946年在群乐剧场演出,以《小辞店》《游春》轰动安庆,因此盛名招致灾祸。严凤英离安庆去南京,脱离黄梅戏。之后,又得著名老艺人
丁永泉指点,辗转演出于
贵池、青阳农村和安庆、皖南等地区。1947年曾随胡金涛、
刘凤云学唱京戏。1949年后又拜北昆名演员
白云生为师,不断汲取兄弟剧种之长,以丰富自己的表演技艺。1953年参加安徽省黄梅戏剧团。1951年重返安庆。1953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历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演员、副团长,中国剧协第二届理事,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60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
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960年,严凤英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曾任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副团长,当选为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她于1954年参加
华东区戏曲观摩会演获演员一等奖。
文革中,她被指为文艺黑线人物、宣传封资修的美女蛇,并被诬蔑为国民党潜伏特务,屡遭批斗,1968年4月7日夜自杀身亡。1978年5月23日,安徽省委为严凤英平反昭雪,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