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本学生》是黄灯创作的长篇非虚构作品,首次发表于《人民文学》2019年第9期。
内容简介
《我的二本学生》是黄灯的一本非虚构作品,作者从自身的教学日常写起,通过任教公共课、当班主任以及“导师制”等不同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在接受学生求助和咨询等琐碎的职业体验中,获得了学生群体成长的第一手资料。该书稿是对这些学生成长和困惑的体认,并结合作者自身的际遇对学生毕业后的境况做了跟踪和思考,折射出当下最为多数的普通年轻人的状况,并勾画出一批年轻人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15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分享,4500个学生的长期观察,10年的跟踪走访,2届班主任工作的朝夕相处,近100名学生的现身说法,使这本书也成为了新加入二本院校的学生的一个入学指南,那些师兄师姐付出汗水泪水积攒下来的经验教训,也许会节省这些学生实现人生跨越的一些时间和精力。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黄灯1995年专科毕业于岳阳大学。黄灯毕业后在工厂干过文秘、会计、组织干事,1998年工厂接单困难后,她决定考研,被武汉大学录取,后来又考上了中山大学博士。2005年黄灯博士毕业,成为了广东一所二本学院的老师。在这里,黄灯见证了“80后”“90后”两批年轻人的成长,目睹了高校扩招,观察了大学生如何一步步拥抱市场,更思考了在短短二十年时间里,那些起点像她一样的二本学生所面临的境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的学生,大多出身平凡,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一个下岗的父亲,和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务农、养殖、屠宰、流连于建筑工地,或在大街小巷做点小生意,是他们父母常见的谋生方式,和当下学霸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
她教过4500多名学生,其中一个名叫邓桦真的女学生写了一篇名为《风》的作文,这本是一篇普通的语文作业,却成为了黄灯将目光对准这群二本学生的直接动因。
在这篇简短的作文里,邓桦真向黄灯真实地还原了她当时所面临的家庭困境:多子女、半年没拿到生活费、家庭月收入不足一千,因为父母年龄不到45岁,邓桦真申请的助学贷款被拒。作文中所描述的状况和无奈让初入职场的黄灯第一次意识到,一个比她小十几岁的孩子,竟然还在为生存发愁。邓桦真的这篇《风》对黄灯的触动很大。因此,她逐渐调整了自己的视角,不再只是单纯地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还将目光转向了对青年成长、命运和去向的观察。这些和她起点相似的二本学生,到底面临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承担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个人命运走向,到底和大学教育呈现出怎样的关系?她从4500多名学生中选出100多名“80后”与“90后”,写成了《我的二本学生》。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我的二本学生》是融翔实材料与广阔视野于一体,铸人文关怀与理性思辨于一身的非虚构作品。黄灯明显不满足于在书中单纯罗列学生的故事样本,而是志在“透过现象看本质”,思考一个个二本学生经历背后所折射出的中国大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考察代际交替之间呈现出的差异以及时代变迁图景。她在书中将其大学时所在的“9202班”和从教生涯中遇见的“062111班”“1516045班”进行对比,它们分别对应“70后”“80后”与“90后”三个不同群体。从个体差异的角度中跳脱出来,黄灯得以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国家发展、时代变迁中的二本学生命运。“9202班”的“70后”大多就业稳定,生活平静安逸。“062111班”中“80后”的生活虽开始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竞争,但也享受到了时代夹缝中的光芒,大都较好地安顿了自己的生活。给黄灯代际感最深的“1516045班”的“90后”,他们是信息时代的获益者,同时也是市场化时代的压力承受者。高涨的房价、严峻的就业形势、昂贵的一线城市生活成本,使他们内心深处充斥着迷茫与沉重。黄灯的眼光是深邃且广阔的,透过她笔下三代二本学生的不同遭遇,人们窥见了短短30年间中国经济腾飞、社会快速转型的大时代变迁境况。
《我的二本学生》为人们观照这一群体提供了多个视角。一是珍贵的社会样本。从包分配到自主择业,二本学生的自由度虽提高了,但也意味着他们需要以一己之力来承担就业、购房、养活家庭等的风险与压力,与自由度成正比的是焦虑感也在大幅度提升。从学生视角阅读,更使人产生共鸣。当教育只能给学生带来“分数为王”的理念,当“二本”已然成为一个学生考研、就业的先决条件,人们是否应该反思在教育这条路上到底是走远了还是走偏了。回归“教师”的写作视角,作者以平视的姿态记录下了学生百态,其温润平实的语言,让人深切感受到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责任、用心与关爱。这份爱,也正是推动二本学生走到聚光灯下最真实的原因。
艺术特色
视角特征
《我的二本学生》最显著的视角特征,是以回溯家庭状况来展开个人小史,书中个人史的集结实则是一部部家庭史的集结。这使得《我的二本学生》像极黄灯前作《大地上的亲人》的续篇,二者本身存在记录时间的重叠,而她作为乡村儿媳对传统家庭结构的深刻体认,又潜伏在了她对学生生命历程的叙写中。久经淬炼的家庭史体察方式,让黄灯从非血缘的师生之情切入学生的血缘网格,精准地感知其性情、际遇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家庭出身成为她最重要的分析范畴,一次又一次,黄灯述及家庭的“瘀伤”或“溢出效应”,揭示超生罚款、“下岗潮”等父辈波折所造成的家庭困难对学生的决定性影响,而这越来越难以通过大学教育得到破解。然而,也正是在与前作的比照中,《我的二本学生》显出其单薄、匮乏甚至不自足。其单薄处,在于欠缺前作在亲情纽带下咀嚼“天聋地哑”式家庭悲剧的情感浓度,以及那种在揭疮疤的痛楚中坚持书写的张力。其匮乏处,在于它的讨论不如前作那般,能圆转调动手头的知识材料和思想资源,增进对现象的把握。其不自足处,则不仅在于家庭肌理剖析这一既往思路的延续使新作不“新”,更在于《我的二本学生》中隐伏的动机和未澄清的解答恰恰在前作才有较张扬而透彻的分辨,使人们往往要后退一步,才能朝前思索。应当说,对家庭“瘀伤”的洞察既赋予了黄灯这部新作特殊的深度,又构成其内在局限。
抒情写作
在《我的二本学生》中,黄灯是以强大的共情能力切入一段段年轻人的个人史,以微观情感推动对于宏大历史的探查,以抒情的方式完成她想象中的时代图景勾勒。黄灯对“有情的书写”的偏好从她的论文中亦可看出。她强调情商教育在文学专业课教育中的重要性,对过度依赖理论术语的学院派批评深感怀疑,呼唤一种“植根于精神经验之上的生命批评”。她深深认同谢有顺“没有张扬的断语和一本正经的剖析,更多的是建立在感性之上的对话和交流,流淌着一种理解和同情之上的体恤和温情”的批评方法;信服王尧“尊重内心直觉”、“坚信感性的表述同样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的批评观念。以上种种,足可见出黄灯是怀抱着一个以感性经验切入现实问题的学术理想,试图实现知识分子阐释时代的责任。《我的二本学生》中,黄灯详细讲述的大部分学生都是女性,她在描写她们的时候温柔且深情:“这些曾经出现在我课堂花名册的女孩,如暗处的一团身影,她们来过我的生命,如今又远走或隐匿。……我到现在还记得她们,而她们也许不记得我,她们像一群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恰如她们独自蓬勃的青春。……这种光芒让我牵挂,也让我着迷。”这段抒情充盈着同性之间的相互理解,这种理解与认同穿越时间将黄灯的命运和这些女孩的命运重叠在一起又彼此映照,给这些未能实现理想却又曾经青春蓬勃的学生们涂上了一层别样的忧伤。
作品影响
2020年11月11日,《我的二本学生》入选第21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
2020年12月,《我的二本学生》入选中国教育报2020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并入选中华读书报月度好书榜。
2021年2月,《我的二本学生》入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20大好书”。
2021年10月,黄灯凭借《我的二本学生》在“2021南方文学盛典”上获得“2020年度散文家”。
2023年3月,《我的二本学生》入选首届花城文学榜“十大文学好书”。
出版信息
《我的二本学生》首次发表于《
人民文学》2019年第9期,后于2020年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作者简介
黄灯,学者,非虚构作家,湖南汩罗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现任教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代表作有《一个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
大地上的亲人》《我的二本学生》。曾获2021“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散文家”“琦君散文奖”“第二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奖等。作品曾入选新浪十大好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亚洲周刊》2020年十大好书(非小说类)、豆瓣年度图书等多个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