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红》是辽宁省作协主席滕贞甫创作的长篇小说,首版时间是2019年3月。
内容简介
小说讲述的故事发生在辽西一个叫做柳城的小乡村,以陈放为代表的驻村扶贫干部在治赌、建企业、打井、栽杏树、引自来水等一系列扶贫工作中化解重重矛盾,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过程中,让大家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实现精神升华,并引领一批新时代农村青年成长为乡村建设发展的主力。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2018年,作者曾两次赴湘西调研精准扶贫工作,一次是作为中央党校44期中青班调研组成员,并负责执笔《湘西州精准扶贫的启示》调研报告;一次是随中国作家协会改革开放四十年采风团赴十八洞村采风,两次调研,作者惊叹于2013年以来中国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被那些辛勤工作、无私付出的驻村干部深深地感动了,作者便萌生了创作《战国红》的想法。
人物介绍
杏儿
杏儿是一名青年女性、受到母亲的影响,热爱徐志摩诗歌、酷爱写诗,原本亦志存高远,希望离开柳城到外面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手脚,但是因为母亲患上腿病行走不便,杏儿出于孝道而选择了留下。她是柳城村的青年。这个女孩善良、顽强、上进、敢作为、敢担当。同时,她写的诗集《杏儿心语》又脍炙人口,受到大家的喜爱。她在两任驻村干部海奇和驻村第一书记陈放、彭非、李东等人的熏陶影响、教育帮助和培训培养下,逐步成长为敢于独当一面、勇于开拓进取的乡村干部,在竞选村主任时高票当选,而且敢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主动去改变柳成村的面貌。这是一个新时代农村青年的典型代表,她的心中怀有一个理想和信念,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她是作家用笔最多的,也是作家倾注感情最多的一个人物典型。在杏儿身上集中了美丽、美好、纯真、纯洁的性格。
李青
李青是一位离开柳城村的农村女青年,她是农民的后代,到城里歌厅去当陪唱,后来成为网红,但是,当李东代表家乡以一曲《故乡的云》打动她呼唤她回乡创业,帮助乡亲们摆脱贫困,摆脱愚昧落后的时候,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乡,选择了和杏儿、陈放、刘秀等一批干部和青年共同奋斗,开办客栈,促进乡村经济的增长,为柳城村面貌的改变贡献出自己全部的聪明才智。这是一个离去又归来的乡村青年,她也是美好聪明善良的。
陈放
陈放是即将退休的省机关里的处长却自愿请缨来到穷困的辽西担任驻村干部,帮助当地农民脱贫致富。陈放为了完成爷爷的遗愿而来担任驻村干部,他做成许多事,而且能把很多想法变成现实,帮助广大父老乡亲,最终,这位驻村书记因为车祸而意外去世,令人唏嘘。村民们在砾石岗下为陈放挖掘墓穴时偶然发现的战国红玛瑙矿。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小说的故事情节具有完整而圆满的逻辑自洽性。故事主要围绕着柳城村如何破除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魔咒而展开,亦即如何实现生态恢复、人与自然和谐,走良性可持续协调绿色发展的新道路,以如何摆脱贫困,如何精准扶贫、除贫除困、走向富裕这个中心主题来展开情节。在海奇和陈放两任驻村干部的帮助下,柳城村在脱贫的过程中,也走过了曲折的弯路,比如海奇帮助村民养猪办起了养猪场,但是却遭遇了猪瘟的滑铁卢。他也曾想破除柳城人心中的魔咒和心咒,于是发动群众在喇嘛眼水井附近建起了天一广场,寓意“天一生水”,希望通过天一广场能为当地老百姓改变水土,改变风水,为当地的发展带来生机。然而,海奇的努力终告失败,他最终黯然离去。
为了改变柳城人的生活状态,接过接力棒的陈放带领村民首先引来了打井队,请他们帮助挖井,通过鹅找水在干河床上打出了三口机井,为百姓解决了饮水困难。但是,许多村民特别是妇女患上了腿脚病,甚至连孩子也得了关节病,寻根探源,最终发现是水质中含氟量太高导致百姓容易生病,于是陈放决定带领乡亲们从三公里外的乡政府引来自来水,通过引水来彻底改变当地水质的问题,通过改水来改命,改变人们的生存处境。
为了推动柳城村经济的发展,改变贫困面貌,陈放带领杏儿、李青等人,在当地搞起了糖蒜加工产业、盲肠客栈、四色谷合作社、种植社,在山上种下了5万多棵杏树。特别是这漫山遍野的杏树,将从根本上改变柳城村穷山恶水、土地贫瘠的面貌,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自然与人的和谐,也就能从根本上破除当年因生态毁坏导致的土地贫瘠水源匮乏的所谓的喇嘛咒。
除了在物质上扶贫之外,陈放等人注重从文化上扶贫,从精神上扶贫,破除当地人心理上的魔咒,包括当地人嗜赌的恶习。通过戒赌把以四大立棍为代表的赌徒改造成了能够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新人,体现了扶贫更需扶心,更要扶智、扶志的主题,通过文化、思想和精神扶贫,帮助村民摆脱人心的困境,解决柳城村原先所面临的水困、路困、人心困,人力困等困境,使柳城村实现了飞跃性的发展,赋予了乡村以灵魂和魂魄。
艺术特色
《战国红》这部长篇小说擅长运用各种物件、物品,这些物品和物件大多成为小说的一个个主体意象。譬如战国红,它是辽西出产的一种珍贵的红玛瑙,这种红里透黄的堪称稀世珍宝的玛瑙,作者用这个意象所要比喻的是像陈放等驻村干部的那种殚精竭虑、竭诚奉献的精神,代指这样一批有为有担当敢负责的干部典型;同时,作者也用战国红来比喻像杏儿、李青这些辽西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农村新人,在她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刚硬、坚强、敢作为、敢担当、敢负责的新时代的新人精神。漫山绽放的杏花被用来比喻陈放等人为当地百姓所造的福祉。杏儿和她养的白鹅,特别是公鹅小白亦是一个有意味的意象。海奇离去前特别嘱咐杏儿要照顾好她家的鹅,让它们保持洁白和清洁。杏儿经常给鹅在井边上洗羽毛,白鹅其实也象征着纯洁天真、善良美丽的杏儿。喇嘛眼是一口带有诅咒意味的井,它的水质变红就会给柳城村的女人带来厄运,它实际上所代表的正是戴在柳城村村民头上的紧箍咒,即当地生态恶化所带来的自食恶果——水质恶化,水含氟量过高导致女人容易患上腿脚病。最终乡亲们在陈放等人的带领下,改变了依赖喇嘛眼作为唯一饮用水源的状况,彻底摆脱了喇嘛眼和喇嘛咒对这个乡村的桎梏。
糖蒜、四色谷等当地物产也是鲜明的意象。它们所代表的是当地的本土文化资源,以及如何立足本土的文化、社会和生产的传统并对其进行深度开发,以改变当地的贫困面貌。
作品评价
中国作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李敬泽:这部小说正视矛盾,写出了扶贫工作的艰苦,写出了扶贫工作的难度,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场伟大斗争的历史影响。小说中浓墨重彩地刻画了扶贫干部的群像,写出了人物、写出了性格、写出了精气神。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文学评论家白烨:我觉得《战国红》这个作品比我们看到的其他写扶贫的作品更厚重、更深入、更深刻,这种精神状态、精神成长、精神变化不仅仅是我们看得到的村容村貌的变化,这是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文学评论家
贺绍俊:以战国红来比喻中国的扶贫,真是太贴切了。因为中国的扶贫和战国红一样,在世界上都堪称独一无二,都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中国的扶贫会让全国的乡村都变成珍贵的战国红玛瑙。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评论
陈晓明:像滕贞甫先生的《战国红》是尤其值得重视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直指今天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变革,他的书写有非常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文学评论家
张清华:《战国红》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小说,一部有重大主题但并不概念化的小说。我感到它不是一般的命题作文,虽然主题先行,但是它又是一部严肃的、包含多层伦理诉求的小说。所谓多重伦理诉求指的是,首先它是一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扶贫主题的文学作品。其次它又是具有现代意识的包含了生态、科学、思想的作品,它是科学扶贫。最后,它是乡村人情世态、风俗文化的画卷,非常接地气,是一部形象丰富而生动的作品。
作品影响
所获荣誉
2019年6月11日,《战国红》入选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选题目录。
2019年8月19日,《战国红》获得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作品奖。
2019年12月6日,《战国红》获第十届“茅台杯”《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荣誉奖。
2020年5月,《战国红》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
版本信息
作者简介
滕贞甫,196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现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主席。著有长篇小说《鼓掌》《蜡头驿》《樱花之旅》《刀兵过》,中短篇小说集《熬鹰》《西施乳》等六部,文化随笔集《儒学笔记》《探古求今说儒学》等。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长篇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入选多种年选及年度排行榜。中篇小说《黑画眉》获第九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长篇小说《刀兵过》入围第三届长篇小说金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