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花即绣花,系冀东对刺绣的俗称,是以针穿引彩线,在织物上绣出物象的传统手工艺,又名针绣。
扎花溯源
据专家研究考证,刺绣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汉代王充《论衡·程材》:“齐部世刺绣,恒女无不能。”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巧女之刺绣,虽精妙绚烂,才可人目,初无补于实用,后世之文似之。”绣品分为欣赏和日用两大类。按罗大经所言,开始的刺绣是以装饰、欣赏为主,逐渐应用于生活日用品。
古代,大家闺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深藏在绣楼上诵读诗文,针黹刺绣。贫寒人家的女人稼穑之余,也是做鞋袜,缝衣裳,描花绣草。刺绣是她们必修的一门功课,贫富均不例外。连皇后嫔妃为了消闲,也会穿针引线出绣品。清雍正孝圣皇后用几百块绸缎绣的佛像,至今仍保存在北京雍和宫永佑殿。
刺绣是劳动人民发明的,传承几千年,不断成熟和完善。为了使刺绣有根有源,祈神明保佑,劳动人民选奉了行业神祗,有顾儒、顾世、顾太等。顾儒,明嘉靖七年(1528年)举乡荐,任道州(今河南道县)牧,政绩显著,致仕归来,与其弟顾世在上海建“露香园”养老。顾世,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拜尚书丞,致仕归家,与兄顾儒在“露香园”诗文自娱。兄弟闲暇时,钻研刺绣并教授家人,所绣山水人物形象逼真,盛传于世,其绣品被后人称为“顾绣”,兄弟二人被称为“顾绣祖师”、“绣师祖”,有的地方修建顾公祠,享受刺绣行业的适时祭祀。顾太,清初专业刺绣技师,技艺精湛,闻名遐迩。其生前适时祭祀周孝子。周乃一赤面黑须之神,苏州孝义场有其庙。顾太死后,有人塑其像于周孝子侧,为周牵马。后人奉其为绣祖,届时焚香燃烛,顶礼膜拜,祈求绣祖保佑行业兴旺。
实际刺绣艺术家的出现远远早于明清时代。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的刺绣艺术家是三国时期的赵夫人。孙权在建业(今南京)称王后,请擅长绘画的赵夫人绘制一幅山川形式图。赵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于是,在方帛之上绣出了“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精妙绝伦,被时人称为“针绝”。迄今为止,最早的刺绣实物,当属在河南发现的商代刺绣。图案为菱形纹和折角波浪纹,在花纹边缘用了加绞拈的丝线。
刺绣工艺,著名的有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合称“四大名绣”,比较有名的还有京绣(亦称官绣)、瓯绣(温州)、顾绣(上海)等。少数民族的刺绣比较著名的有侗绣、苗绣、瑶绣、堆绣(藏传佛教刺绣工艺品)等。
现在,作为欣赏类刺绣工艺品,多仍以手工绣制;实用类绣品,多数已经改为机绣,特别费时的手绣已明显减少。故本文仅介绍实用类手工刺绣的基本绣法、针法和绣品。
扎花材料和工具
材料
刺绣的材料主要是织物和绣线。织物品种繁多,传统刺绣的底料多用软缎、丝绸、棉布、麻布等,后增加了府绸、涤棉、尼龙等。绣线是经过染色的丝线。绣线有单色线和过渡线之分。单色线颜色丰富,根据需要选用。所谓过渡线,指一绺线染成两种或多种颜色,两种颜色之间染成过渡色。如染成红色和黄色,则红黄之间染成橙色。过渡线绣出的画面层次分明,有立体感。还有以金线、银线、头发为绣线的金银绣和发绣等。
工具
刺绣工具很简单,只有绣花针、掇花针和绷圈。用于绣花的钢针比较细小,针号的选用要根据绣花底料的材质确定。织物细密则用细针,织物略糙则可选用较粗的钢针。一般可用长9号针(相当于缝衣针4号),针号越大,针体越细。掇花针,是一种掇花专用的空心针,长5厘米左右,尖端为锐利的斜面,手持的一端略粗,绣线从手持的一端穿入空心,再从斜面穿出。后有的用医用针头或缝纫机针代替掇花针。绷圈,也称花绷子,一般用竹片制成。用宽3分左右、厚1.5分左右的竹片烤揻成圆圈。两个为一套,外圆内经与内圆外径同。内圆为斜茬接头,用竹钉固定;外圆接头为齐头,两端分别铆接固定揻成直角的铁片或铜片,可用卡子卡住。后发展为铁片或铜片上钻孔,用螺杆、螺母穿入调节其松紧。底料蒙在内圆上,外圆套在底料外,用卡子或螺杆螺母使底料绷紧即可绣制。绣制较大绣品,尤其是山水、人物等需通盘搭配绣线颜色的图案,要用绷架。绷架多为木制四腿长方形,底料夹于两个木框当中。
扎花工艺
针法
手工刺绣的针法繁多,且不断发展,基本针法主要有齐针、散套针、切针、滚针、扣针、环套针、绕子针、打子针、篱笆针、珠宝针、克丝针等。
齐针
起落针均在图样的外缘,花线排列均匀整齐,既不重叠,又不露底(见图①)。根据需要,线可以直向、横向或斜向(见图②)。齐针适用于单色的小型花卉,是手绣的最基本针法。
散套针
采用基本等长的针脚(一般5毫米左右),参差排列,分层进行,层层相错,针针穿插镶嵌。此针法机动灵活,善于表现各种对象的纹理转折,色彩和明暗,增强立体感,适用于绣制写实的彩色纹样,是刺绣常用针法。第一层绣边,靠边的针脚要齐整而紧密,向内的一侧要长短参差,短针脚是长针脚的四分之三左右(见图③)。第二层绣线套接于第一层的短针脚,第三层套接于第一层的长针脚(见图④)。从第二层开始,实际是绣隔一根线距离的稀针,以此类推。最后收尾(绣边)的一层,是和起头一样的密针。转弯处的针脚酌情缩短,转折角度不宜过大,以使其转折自然。
切针
是刺绣中针脚最短的一种针法,也叫倒接针。针从背面留一个针脚的位置穿出,再从上一个穿出的针眼穿进拉紧,如此反复。切针宜用较粗线,绣后如鱼籽一粒一粒紧紧相连。此针法适用于细密图案的单线条(见图⑤)。
滚针
又称别梗,即每两个针眼相距半分左右,针脚长度1分左右,针针搭接,连成线条。由纹样的顶端背面起针,在半分处落针;从第一个针孔穿出,在距第二个针孔半分处落针(针脚长1分);从第二个针孔穿出,在距第三个针孔半分处落针。如此反复,绣出“绳花”线条。出针时,必须在已绣线的同一侧(见图⑥)。
扣针
从图案的外缘起针(线头在反面),在图案的内缘落针,于外缘起针点一侧约1.5厘(约0.5毫米)处压线穿出,再于内缘第一个落针点一侧(与外缘出针点同一侧)1.5厘处落针(见图⑦),如此反复。针脚大小要匀称,绣线排列要整齐。扣针可以勾勒各种图案,还可用以扣布的毛边(相当于机器锁边)。用扣针遇弯环处,外缘针孔距适当大于内缘针孔距。
环套针
环环相套,形似链条,适用于变形图案中装饰粗线条。起针后,在起针点一侧3厘~5厘(约1毫米~2毫米)处落针,依纹样的走向向前1分~1.2分(约3毫米~4毫米)处穿出,针穿入绣线已形成的环套中,拉出锁紧;针再从这个环套中穿入底料(与同环套针孔距3厘~5厘),向前1分~1.2分穿出,再入新形成的环套(见图⑧),以此类推。环套针宜用较粗绣线,针孔距大小依需要而定。
刺绣针法
绕子针
也称缠绕针、线圈针,是用绣线缠绕成弹簧状紧密排列的线圈,再把线圈穿钉在底料上,组成图案。一般从图案中心起针,线穿出后,从线的根部向针上缠绕,直至达到预定长度(见图⑨)。用手按住线圈,小心地将针线抽出,针穿入底料预计的位置,将线圈固定(见图⑩)。线圈缠绕长度根据图案需要酌定,一般不超过3分,较长的线圈,中间最好固定一针。
打子针
也称疙瘩针,是用绣线系成疙瘩,成粒状突起,多用于绣传统图案、昆虫眼睛、花蕊等。将线抽出后,在针上绕一圈,然后从原针眼刺入,绣品上成粒状突起(见图11)。
篱笆针
形似篱笆,用交叉线条编绣而成,适用范围较广,但不宜绣太宽的图案。(见图12)从①处出针,从④处入针;从②处出针,从③处入针;从①处出针,从⑥处入针;从④处出针,从⑤处入针。以此类推,则绣出篱笆状的花针,用其组成图案,或绣制花边。同向针孔距一般为半分左右,两排针孔距酌情而定,不宜太长。
珠宝针
用于补绣连接贴布和底料,并在贴布边缘形成等距离的小珠粒。先把贴布贴在底料的预定位置,起针于距贴布边3厘(约1毫米)处,然后把线套一个圈,距起针处半分把针刺入底料,从贴布内侧出针,穿入线圈,向上把线拉紧,成粒状即可。再将线套一个圈,针从底料(距上一个针孔3厘)入针,从贴布边缘内侧出针并穿入线套(见图13)。以此类推,在贴布边缘形成一圈珠粒突起,将贴布圈绣于底料上。
克丝针
用于补绣连接贴布和底料,使贴布边缘出现等距的切针和小孔装饰花边。先把贴布的边折向背面,贴在底料上,在贴布边缘半分处起针,第一针紧靠贴布在底料上落针,再挨紧贴布边半分处出针(见图14);第二针从第一针落针处入针,距起针半分处穿过底料、贴布出针(见图15)。如此反复,直至把贴布缝绣于底料上。
绣法
刺绣从绣法上分,有平绣、漏绣、补绣(贴花)、掇花、割花等。平绣是以齐针、散套针、切针等针法在底料上绣图案。漏绣是以适用针法绣底料而留图案,一般为单色绣,适用于绣几何图形和书法。补绣是将剪成图形的花色布料绣于底料上,珠宝针、克丝针适用于贴花。前面介绍的孝圣皇后所绣佛像即属于补绣类。掇花,先把花样纸贴于底料反面,然后用空心针从反面绣,针刺入底料再退回,正面留一个线套,一针一针挨紧刺入。刺得深度一致,正面图案才整齐美观,正面线套一般掌握在1毫米左右。根据图案色彩需要,适时更换绣线颜色。掇绣完成,用清水洗掉花样纸。割花,一般采用齐针平绣,每根绣线均于正面跨过隔垫物(多用席),图案绣好后,用利刃于隔垫物上整齐地割开绣线,拿下隔垫物。
过样
刺绣前,除贴花、掇花外,均需先将花样过印于底料上。一般是将透蓝纸覆于底料上,再将花样子正面朝上覆于透蓝纸上,用铅笔描花样,图案即清晰地印在底料上。撤掉花样和透蓝纸即可刺绣。花样子是用粉连纸印制的白描花卉图案,专供绣花者选用。有绘画基础的可以用铅笔轻轻把图案直接画在底料上。
绣品
手工刺绣的生活用品有衣服、鞋类、枕头顶、肚兜、门帘、手帕、香囊等。过去,姑娘、媳妇都用自己的绣品显示心灵手巧。姑娘出嫁,手巧的自己绣制嫁妆,手拙的请人也要绣制,用以穿戴和“摆笸箩”。小孩的虎鞋、猪鞋、肚兜都要绣上花卉图案。
冀东刺绣地方特色比较突出,多绣简捷洗练、寓意吉祥的鱼虫花鸟图案。绣鱼类,寓连年有余;绣荷花,寓和和美美;绣牡丹,寓富贵吉祥;绣喜鹊,寓喜上眉梢;绣月季,寓四季平安;绣石榴,寓多子多福等。如为新娘绣嫁妆,多绣芙蓉、桂花,寓夫贵妻荣;或绣牡丹花、白头翁,寓白头富贵。小孩的肚兜多绣长命锁,寓长命百岁;绣鲤鱼,寓学有所成,金榜题名。无论贫富贵贱,大都用谐音寓意的方法把希望表现在自己的绣品上。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手工刺绣已经渐渐离开了人们的生活领域,代之而起的是机绣。缝纫机上装上绣花板,即可以代替手工刺绣。机绣分长针、包花、仿手绣、人字针、十字针、稀三角、六角拉丝、包梗边等针法。现在,又发展到电脑绣花。按设计图案和色彩,输入程序,即可绣出精美的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