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跳是纳西族、彝族一种重要的民族舞蹈,流传于四川省盐源、木里、盐边县和云南省丽江市、宁蒲县、华坪县、永胜县、盐源县、中甸三坝等纳西族、彝族、傈僳族及一些普米族村寨。纳西族语称打跳为“咚罗丽”“纽掉”,彝族语则称之为“古燕”,有“欢乐的跳舞”“大家来跳舞”等含意。一些地区因跳舞时有笛子和葫芦笙伴奏,故也称之为芦笙舞或笛子跳。
历史渊源
传说,古代部落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在夜色笼罩的山头上,点燃篝火,人们围圈跳跃旋转,火光熠熠,人影绰绰,跺地声隆隆,以壮声势。在楚雄州的永仁地区传说三国时期已有燃火打跳在的舞蹈,据此,“打跳”的历史已近二千年之久。彝族祖先居住山野森林中,为抵御猛兽的袭击,围火跳跃,形成了简单的舞蹈动作。经过漫长的岁月,在生产、生活中逐步创造和发展成为现在的民间舞“打跳”。
学者们对纳西族打跳的由来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从东巴祭祀活动中产生;二是从生产生活习俗活动中产生;三是从军事活动中产生。
舞蹈特点
动作
总结
打跳的形式是男女相间、手拉手,围着圆圈沿逆时针方向行进而舞。“打跳”的风格形式为热情奔放、孔武有力。在击鼓的同时,舞者主要以迅速摆动双肩、胸、腾为主要舞蹈动作。脚上步伐有抬脚、一踩脚、三步一松脚、先踩脚、三踩脚、快步移动、旋转等不同表现,形式十分丰富。两手多在身侧由上往下杆动,双臂从后往前划大圈。膝部松弛、微颜,头随身体自然转动。亦有部分叉腰、拍手而舞的舞段。舞蹈的基本动作反复循环,男女交错互换位置、变换队形。大家时而顺时针转动,时而逆时针转动。男子身背三弦,边奏边舞。在笛子的和声下,女子则拍着手与男子在一进一退中进行互动。舞蹈动作粗健美,情绪热烈奔放。
打跳时,人们脚下踏地为调,且唱且舞。在打跳高潮时,比男声高八度的音域里,女声边舞边用假噪应声高唱“罗喱罗,罗里罗里罗”,意思就是“虎哇虎,虎哇虎哇虎”。这是对祖先的怀念和呼唤。舞蹈多为一曲一舞。在同一曲调中,舞者反复做着同一舞蹈动作组合,大家随排头吹笛者用曲调指挥变化。每一舞曲都短小精悍,节奏分明。在需要更换舞曲时,舞者齐喊“学!学!”以示一个舞蹈的结束。整个舞蹈给人以既轻快又稳重的感觉。
地域特征
丽江、拉市等具有坝区文化特征的纳西人打跳动作特征
在丽江坝区及其周围居住的纳西人常把打跳称之为“咚罗丽”。据纳西学的有关专家研究“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之含意。也有人因使用的乐器不同,而将其称之为“葫芦笙蹉”或“筚篱蹉”。丽江坝区为重要的茶马古道重镇,是四方商客云集之地,加之该地区的纳西人大多与各民族杂居。因此,打跳较多地吸收各民族的营养,使之成为了种类众多但又向流行歌曲一样变化比较快的风格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打跳主要有热美姿磋、伟没答、阿哩丽等。其中热美姿磋是最原始的歌舞,具有活化石的时代意义。热美姿磋又称“热热磋”或“窝热热”,这类打跳采用边唱边舞的方式,唱时一人领唱众人和,跳的舞步较为轻盈。伟没答的组织形式是半圆圈式,有两种行进方式。一是,男的围成一个半圆,女的也围成一个半圆,各有一名领舞并领唱,按照逆时针方向跳动,男女行进间相互对歌,变换出绕麻花、圆圈等不同的队形;二是,男女共同围成一个半圆,一人排头领唱并领舞,所有人右手搭着前人的肩膀,左手下垂,按照逆时针方向跳动,每到音乐节点的最后一拍,全部人点头、躬腰,并踏步一次。
阿哩丽是在原纳西民歌的基础上改编的一种欢快舞蹈,一般在逢年过节、婚嫁时跳。跳阿哩丽时,众人手牵手围成圈,跟着领唱歌手的唱词,有规律地甩手踢脚并按逆时针方向行进。歌词的特点都是五个字一句,先唱每一句的后面三个字,再从头开始唱整个句子。阿哩丽有人认为是因歌舞中的“阿里里”衬词而得名。笔者在中甸白地采访时,吴树湾的和树荣老师叙述,他父亲是白地有名的歌手,在他演唱纳西族支系阮可的朴挂子时,和万宝听了之后觉得这种古老的打跳形式及旋律易学易懂就把朴挂子填进了新词,改编成了阿哩丽,至今流传在白地的朴挂子与阿哩丽曲子及舞者手拉手,自左向右三步一甩手抬脚的打跳完全一致,从而也进一步论证了阿哩丽的由来。
奉科、白地等具有金沙江河谷文化特征的阮可人打跳动作特征
阮可人主要居住在白地,白地村民几乎都会热仁蹉、葫芦笙蹉、呀哩哩、呀哈哩等纳西族民间打跳。白地村每年农历二月八日都要到白水台祭丁巴什罗神,六个自然村在白水台都有固定的祭台。可能是因吴树湾、波湾等三个村最先在白地居住的原故,白水台最中央的水源地为吴树湾等村的祭台,其余各村在周边依次排开。烧香、祭祀、吃午饭后要举行盛大的歌舞打跳活动。但令人称奇的是,歌舞打跳活动首先要由吴树湾的呀哩哩开始。如果吴树湾的呀哩哩不开始跳,其他村的民间打跳活动也不能开展。当地普遍相信这样一种说法:破坏了这个规矩,当年就会有天灾人祸,影响到庄稼的收成。因此,到今天为止从来没有人破坏这个规矩。呀哩哩由于学界对其唱词的错误记录,后来被称之为阿卡巴拉舞。据和树荣老师讲述,当年他父亲这一辈的许多白地老人听说学界把呀哩哩改为了阿卡巴拉大为气恼,要联名到县文化局去告状。呀哩哩有固定的歌词有20段。跳此舞蹈时,分为男女各一队,分别以连臂一体的方法按顺时针方式跳。男队昂首阔步唱“呀哩哩——呀尼拉啊哩——呀啊高——呀达巴拉——呀尼拉里”,同时女队成大幅度的前府腰交叉步行进的方式行进。男队唱女队由前府腰的姿式改为昂首阔步方式唱“迟蹉噜——迟蹉啊冷——呀啊高——迟蹉巴拉迟蹉拉冷”并跳相应的舞步。男女两队在跳的过程中经常随着唱词而改变不同的队形。据传此舞蹈是看到白水台的署(学界有的叫龙)的舞步而来的舞种。
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日为火把节。当天,全白地的男女老少都会前往白水台祭白水台的神灵。所有的祭品与二月八时一样,这一天不跳呀哩哩,只跳呀哈哩、跳笛子舞和葫芦笙舞。这些打跳均不允许在出水的主祭台前跳,而要移到下边的平坝里举行。
目前,吴树湾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拟跺磋、背合背、两跳两跺脚、朴卦子等打跳。可以说吴树湾的纳西人和阮可人几乎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民风民俗,打跳构成了这些周而复始的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特定的审美观念和精神生活及娱乐健身交际等需求的趋使下,打跳始终成为这一方水土民众的精神寄托、健身娱乐,传递和宣泄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及载体。这样,在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打跳活动始终得以存在和发展,并不断产生出新的参与者及组织者,共同构成了白地阮可人及纳西人文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链接。
永宁、落水等具有高原湖泊文化特征的摩梭人打跳动作特征
纳西族至今还保留着“走婚”习俗的支系是摩梭人,也是我国一个存在母系社会遗存的氏族。摩梭人主要生活于泸沽湖畔,在这样特殊的生态文化形态影响下,他们创造的独特的民间舞蹈种类包括:甲搓、搓的、甲搓优、格姆搓、含摆舞等。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甲搓(打跳),寓意为美好的时辰跳的舞,通常在春节、成人礼、婚庆等喜庆节日,由一位资深的笛子或葫芦笙乐手领头,所有人均可参与,跟随音乐和伴唱围火起舞。
打跳还是摩梭人一年一度的“转山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当人们朝拜完格姆女神山后,便会在山脚下狂舞欢歌,往往通宵达旦。打跳属载歌载舞型的乐舞形式,其舞蹈动作较为统一,在不同节日中差别不大。像成人礼中助兴环节的打跳,一般从正屋开始,女性从右柱顺时针跳三圈然后再出去跳,男性则从左柱逆时针跳三圈然后再出去跳(正屋内有左右两根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等三圈跳完之后,外面的人就可以加入进来以先后搭肩、勾手指等形式跟着一起打跳。
据传,摩梭打跳与纳西打跳一样共有七十二种调子。但目前只保留下来十三种跳法。其中蹦蹦跳,节奏感强、舞姿奔放,体现摩梭先祖捕杀熊虎等大型猛兽时的时同心协力、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阿哈巴拉则音乐悠扬,舞姿轻柔,反映了摩梭在放牧时轻松愉快的场景,散发出高原草场诱人的气息;赞米米,音乐豪放,舞姿洒脱,反映的是摩梭人生产劳动时喜悦心情;洗麻线、纺麻线,音乐轻快,舞姿欢跃,反映的是摩梭人纺织麻线的勤劳画面;扇子把,音乐诙谐,舞姿滑稽,是反映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除以上的六种打跳外,流传至今的还有赶街调、新调子、独脚转、白啦啦、搓脚、格姆女神颂、摩梭大调、老跳等打跳。
音乐
多用月琴、京胡或竹笛、芦笙、唢呐伴奏。
“打跳”的音乐多是热情奔放、粗犷有力的,它表现了摩梭民族开朗大方,豪放不拘的性格。旋律上不做过多的修饰,经常一字对一音,歌词因人、因场合而随意填写,有些是情绪激动的语言和呼喊声,在进行中经常加一些集体的吆喝声,并富有节奏感。在气势上强劲有力,表现了摩梭人团结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打跳”的音乐风格明快、气氛热烈,具有鲜明的舞蹈音乐的特点,旋律起伏跌宕,极富感染力。
“打跳”的音乐由许多短小段落构成,一般由吹奏者来决定乐段的改换,段与段之间独立连接,然而,换调有一定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若干段落相连接,成为一组组长短不一的舞曲。段落连接,除了依据舞步的结构发展变化外,还与吹奏者以及舞者的情绪年龄有关。舞曲组成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首先符合脚步变换。在速度变化上,有一定的文章可做。一般音乐开始为慢速,具有一种号召力,似乎吹奏者在用笛声招集人们,参加的人逐渐增多,接着旋律变换也逐渐增多,随着人们情绪的高涨,速度不断加快,最后快到奔跑的程度,音乐便结束。摩梭的“打跳”往往结束在音乐的高潮中。
“打跳”的段数不一,每段音乐可以无限反复,有时跳很长的时间;但音乐变换却不多,有时,十多二十调地变换;这与吹奏者的水平和喜好有直接的关系。音乐可以是人声与笛子的交替,这样更增强段落的连接,但段落非常短小,可主题很少用复杂的展开手法,多为对称型,这主要要为了便于舞步的变换。整个“打跳”的音乐结构变化,主要靠段与段之间的对比来完成,即“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打跳”音乐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它的单声性,整个音乐形式中,用一只笛子吹奏旋律伴奏即可。在音乐进行中,有的段落笛声几乎从头到尾都伴着人声。
“打跳”舞曲的拍子,多为二拍子和四拍子两种,节奏都是舞蹈音乐特有的跳跃效果。“打跳”音乐在音色上,无论是笛子还是人声,都是一种异常的音乐色彩组合,音调多元、色彩斑斓。
节目名称
《打跳》的每一段舞蹈都有固定的名称,多以劳作得名,如《洗麻线》、《纺麻线》等,但是舞段的组合动作中,却没有与舞段名称相对应,明显的模仿生产劳动的动作,舞蹈主要通过脚下的动作变化,跳出不同的舞段来。主要舞段有《生梗刮目刮瓦》(歌唱千目山)《撒波》(民族和睦)、《措则》(大众舞)《撒卜赤》(洗麻线)、《凯则夺几》(背板子)等。
传承价值
历史价值
打跳从不同侧面,再现了摩梭人丰富多彩的历史轨迹。如反映狗猎生活的《蹦蹦跳》,音乐高亢,舞姿强悍,表现了摩梭人豪放无畏的性格;反映游牧生活的《阿哈巴拉》,音乐飘逸,舞姿轻柔,本身就是摩梭人生活的牧歌;反映农耕生活的《赞米米》音乐欢快,舞姿轻盈,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绩麻纺线的《洗麻线》,音乐轻柔,舞姿洒脱,宛若一幅丰衣足食的画卷。
健身价值
纳西族打跳是云南丽江地区人民非常喜爱的运动,体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也发挥了强身健体的重要作用。参与者在运动中需要集中精力,与其他参与者共同完成跳动动作,需要步伐和节奏一致。打跳是一种有氧运动,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参与,即使活动时间较长也不会产生疲惫感。经过打跳活动可以增加血红蛋白数量,消耗体内的脂肪,增强心脏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打跳运动主要是下肢运动,同时需要腰部协调运动,因此,要全身肌肉共同协调。在打跳活动中,在轻松愉悦的音乐氛围中,参与者共同运动,心情舒畅愉悦,参与者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获得情感体验,放松心情,消除自己的焦虑,建立积极乐观的精神,因此,打跳活动能够培养人的协调能力和优秀的意志品质。
旅游价值
纳西族打跳健身操是在纳西族打跳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同样具有纳西族特有的体育文化内涵,其民族特性、地域特性、互动特性等,都具有体育旅游的开发价值。纳西族打跳健身操在体育旅游中进行开发利用,不管是观赏,还是参与其中,都可以体会到纳西特有的文化,感受纳西风情,获得身心愉悦,并且能将观光、娱乐、健身融为一体,在丰富旅途的同时,令人流连忘返。因此,合理挖掘开发纳西族打跳健身操,使之在体育旅游中充分体现其价值,对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旅游产业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文化价值
在纳西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打跳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促进纳西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很多其他体育项目一样,纳西族打跳同样来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这项体育运动项目已经深深扎根在纳西族文化土壤中,起到了促进文化发展、传承纳西族优良文化的功能,是纳西族文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可以说纳西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是以纳西族打跳为载体的,纳西族打跳俨然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以纳西族打跳为基础,针对纳西族文化进行了深入且全面的研究。
传承状况
纳西族的打跳调子,过去有70多个,传至如今,仅有十余个调子流行于纳西族聚居地。如“七脚步”“背和背”“过河调”“转身跳”“插手跳”“跑马步”“觅情人”“大跳式”“忙调”等,都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1989年10月,丽江纳西族的打跳队出席了云南省第四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表演奖。
传统的打跳歌曲,如“热美磋”“哦猛达”“古凄”等被当成传统文化保护起来,有些传统的打跳歌曲被做成唱片在纳西族地区发行,但传统打跳歌曲的受众面明显不如新的打跳歌曲。
保护措施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2009年9月,开始将纳西族打跳引入《大学体育》课程进行试点,2012年5月,正式将纳西族打跳列为《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之一。
当地传说
远古的时候,在崇山峻岭中,居住着许多勤劳勇敢的
少数民族。
纳西族的部落里,有一户勤劳的农家,母亲早逝,留下五个儿子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既当爹又当妈,对儿子们百般疼爱,尽心操劳把五个儿子拉扯成人,五个儿子长成了五条精壮的汉子,老人得到了无比的欣慰。
有一回,民族山寨与山寨之间发生了械斗,五个儿子均被首领召去,上了械斗的战场。牛角号吹响了,呐喊声震荡着山谷,械斗整整持续了三天三夜。年迈的父亲在家焦急地等待着。三天三夜过去了,牛角号哀鸣着,呐喊声减弱了,寨子口出现了一队疲惫不堪,拖着竹矛拿着弯弓的汉子回来了,老人急急忙忙上前寻找自己的儿子,汉子们一个个从门口走过,一个、两个……,怎么也没有见老人那活蹦乱跳,精精壮壮的五个儿子回来。他们再也回不来了,老人的五个儿子年纪轻轻就死在了那罪恶的刀箭下、仇杀的械斗中了。
父亲悲痛欲绝,一下子老了好多,脸上的皱纹加深了,鬃发变白了,背更弓了,干瘦的躯体露出了肋巴骨,终日思念着自己的五个儿子,为自己孤独的一生叹息着。
葫芦树上还挂着几个干枯的葫芦,起风了,风灌入葫芦口“嗡嗡”作响,门前的
金竹也在风声中发出了“刷刷”声,好像有一种娓娓扬扬的响声与老人对起话来。老人孤苦零仃,没人体贴照应,处倾诉愁肠。每天,呆呆地坐在茅屋前的树桩上,凝神地望着摇拽的
竹林,倾听着风灌葫芦娓扬的
回音。听呀听,老人的心颤栗了,好似又听见了亲亲的儿子们的嬉笑声,看到了孩子们健壮的身影。老人摘下了一个葫芦,砍来了五根长短不一的竹子。挖空了葫芦心,竹竿上烙了洞。掏空了的葫芦是老人熬干了血的心,五根竹竿好比老人心爱的五个儿子,竹竿插入葫芦心,心和心、肉和肉相连了。
老人颤栗的嘴唇吹响了
葫芦笙,婉转柔和的
乐音是儿子们的话音,和声的共鸣是老人心中翻滚的波浪。哟,老人和儿子们在乐声中相见,说不完的话啊,诉不尽的父子情,在
葫芦丝里流淌,回旋。
乡亲们听到了葫芦笙的声音,从四面八方围拢来,老人吹起了思念曲,再来一调“战斗调”,老人茫然了,械斗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只有无穷无尽的灾难,人们希望安居乐业,老人满怀激情地吹起了“团结调”。人们似乎听懂这团结的心声,大家不约而同的手挽着手,跟随老人跳起了打跳。从此世代相传,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