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声器系统

2010年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扬声器系统》是2010年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日)山本武夫。本书对扬声器的构造、特点、积极作用以及弊端做了充分地说明,使大家对扬声器有了深入的了解。

系统简介
扬声器系统是由一个或几个扬声器和相应的附件如障板、喇叭、分频网络等组成的,作为驱动电路和周围空气间耦合的设备。目的是为了获得所需频率特性、声场分布以及特殊声效果等。常用的扬声器有直射式电动扬声器、喇叭式电动扬声器和各种组合扬声器。仅用直射式扬声器辐射声功率大小,且在服务区内声压级不均匀度较大。使用声功率较大的喇叭式电动扬声器基本上可以使扩声区域内得到足够大的声强和较均匀的声场,但其频率范围较窄,不能满足高质量音乐扩声的要求。因此,常采用组合扬声器。这样既宽频率范围又增大辐射声功率。应用各种扬声器箱和喇叭能够改进扬声器的低频特性、指向性和效率;采用各种扬声器组后,就可以进一步控制它的声功率和辐射特性。至于特殊声效果,如远距离和强噪声情况下的扩声,要数百以致数千瓦声功率,此时可使用气流扬声器。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纸盆扬声器、球顶形扬声器、号筒扬声器和各种扬声器箱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特性,以及与扬声器有关的声学知识。全书分为16章,包括声音重放的物理过程,听觉心理,节目声的性质,高保真扬声器应有的性能,纸盆扬声器、球顶形扬声器、号筒扬声器,扬声器箱、扬声器系统,监听扬声器,其他类型扬声器,放大器与扬声器,重放声音与房间的声学性质,扩声用扬声器系统,耳机和扬声器特性的测量方法。
本书可供扬声器制造厂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相关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和参考。对于广大的扬声器使用者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书目录
第1章 声音重放的物理过程
1.1 声波……………………1
1.1.1 声音……………………1
1.1.2 声音三要素……………………2
1.2 声场的理论……………………3
1.2.1 声场方程式……………………4
1.2.2 速度势……………………6
1.2.3 平面波声场……………………7
1.2.4 驻波……………………9
1.2.5 球面波声场……………………9
1.2.6 声波的折射……………………11
1.2.7 声波的衍射……………………12
1.3 声音辐射系统……………………13
1.3.1 圆形活塞振动板产生的声场……………………13
1.3.2 辐射声的指向性……………………15
1.3.3 辐射阻抗……………………18
1.3.4 障板附近点声源的辐射功率……………………21
1.4 机械振动系统……………………23
1.4.1 单一自由度振动系统……………………23
1.4.2 膜振动……………………25
1.4.3 板的振动……………………25
1.5 声音振动系统……………………26
1.5.1 声管中传播的声波……………………26
1.5.2 声学元件……………………27
1.5.3 声变量器……………………29
1.6 电—力—声系统类比……………………29
1.6.1 机械系统的等效电路……………………29
1.6.2 声音系统的等效电路……………………30
1.6.3 电—力—声类比……………………32
1.7 电声换能器……………………33
1.7.1 电动式换能器……………………34
1.7.2 静电式换能器……………………36
参考文献……………………39
第2章 听觉心理
2.1 人耳和听觉……………………40
2.1.1 人耳的构造……………………41
2.1.2 听觉的机理……………………42
2.2 声音的属性……………………43
2.3 听阈……………………43
2.4 音调(声音的高低) ……………………44
2.4.1 影响音调的主要因素……………………44
2.4.2 音调的量度……………………45
2.5 声音的响度和等响曲线……………………45
2.5.1 声音的强度和响度……………………45
2.5.2 等响曲线……………………45
2.5.3 宋尺度……………………46
2.5.4 声音的响度和持续时间……………………46
2.6 噪声公害……………………47
2.6.1 噪声强度的表示方法……………………47
2.6.2 NRN 曲线……………………47
2.7 掩蔽……………………48
2.7.1 掩蔽效应……………………48
2.7.2 纯音相互间的掩蔽……………………49
2.7.3 由掩蔽引起的音色变化……………………50
2.7.4 临界频带的宽度……………………50
2.8 对声音变化的感觉……………………51
2.8.1 辨别阈……………………51
2.8.2 频率的辨别阈……………………51
2.8.3 声强的辨别阈……………………51
2.8.4 调频的辨别阈……………………52
2.8.5 调幅的辨别阈……………………52
2.8.6 频率特性变化的辨别阈……………………52
2.8.7 失真的辨别阈……………………53
2.8.8 相位变化的辨别阈……………………54
2.9 对音色的感觉……………………56
2.9.1 关于音色……………………56
2.9.2 决定音色的因素……………………56
2.9.3 音质的评价术语……………………57
2.9.4 音质评价术语与物理特性的关系……………………61
2.10 两声道重放声的方向定位……………………62
2.10.1 方向定位能力……………………62
2.10.2 两声道的方向定位……………………63
2.10.3 两声道重放……………………63
2.10.4 关于立体声声场的牧田理论……………………64
2.10.5 声像的性质……………………65
2.11 多声道重放的方向定位……………………66
2.11.1 真实声源在水平面内的方向定位……………………66
2.11.2 合成声源在水平面内的方向定位……………………69
2.11.3 多声道立体声用扬声器的排列……………………70
2.11.4 各声道间的相位差和压迫感……………………71
2.11.5 声场的广度感觉……………………71
参考文献……………………73
第3章 节目声的性质
3.1 声源的性质……………………75
3.1.1 表示声源性质的方法……………………75
3.1.2 频带……………………76
3.1.3 动态范围……………………76
3.1.4 指向性……………………77
3.2 节目声的性质……………………77
3.2.1 广播节目声性质的表示方法……………………77
3.2.2 频谱……………………78
3.2.3 电平分布……………………78
3.2.4 频谱—电平分布……………………80
3.2.5 两声道立体声与四声道信号……………………81
参考文献……………………82
第4章 高保真扬声器应有的性能
4.1 声频重放装置的组成和扬声器的任务……………………83
4.1.1 声频重放装置的组成……………………83
4.1.2 影响重放音质的各种因素……………………84
4.2 输出声压级……………………84
4.2.1 输出声压级和效率……………………84
4.2.2 额定输入功率和最大输入功率……………………86
4.2.3 最大输出声压级……………………86
4.3 失真……………………87
4.3.1 谐波失真……………………87
4.3.2 互调失真……………………87
4.3.3 异常声……………………88
4.4 输出声压频率特性……………………88
4.4.1 重放频带……………………88
4.4.2 输出声压频率特性……………………89
4.4.3 功率响应……………………90
4.5 指向性……………………90
4.5.1 高保真扬声器的指向性……………………90
4.5.2 扩声用扬声器的指向性……………………91
4.6 电阻抗特性……………………92
4.7 瞬态特性……………………92
4.8 相位特性……………………93
4.9 扬声器系统的形状和设计……………………95
4.10 立体声重放用扬声器应有的性能……………………95
4.10.1 频率特性……………………95
4.10.2 相位特性……………………96
4.10.3 指向性……………………97
4.11 高保真扬声器应有的音质……………………98
4.12 扬声器系统的物理特性和综合优良度……………………99
参考文献……………………102
第5章 锥形扬声器
5.1 锥形扬声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103
5.1.1 锥形扬声器的结构……………………103
5.1.2 锥形扬声器的工作原理……………………105
5.2 振动系统的等效电路……………………105
5.2.1 机械振动系统的等效电路……………………106
5.2.2 电系统的等效电路……………………107
5.3 低声频段的特性……………………108
5.3.1 低频共振……………………108
5.3.2 低声频段的特性……………………109
5.3.3 低声频段的电阻抗特性……………………110
5.4 中声频段的特性……………………111
5.4.1 折环共振……………………111
5.4.2 锥体的分割振动……………………112
5.5 高声频段的特性……………………113
5.5.1 高声频重放上限……………………113
5.5.2 高声频段的特性……………………114
5.5.3 高声频段指向性及其改善方法……………………114
5.6 效率……………………116
5.7 锥形扬声器的失真……………………116
5.7.1 由驱动力引起的失真……………………117
5.7.2 由悬置系统的非线性引起的失真……………………119
5.7.3 由锥体引起的失真……………………120
5.7.4 多普勒失真及其他失真……………………120
5.8 瞬态特性……………………122
5.8.1 猝发声的瞬态特性……………………122
5.8.2 瞬态失真特性……………………123
5.8.3 采用脉冲测量瞬态特性……………………124
5.9 相位特性……………………125
5.10 锥形扬声器的一般特性……………………127
5.10.1 输出声压频率特性和指向频率特性……………………127
5.10.2 标称阻抗与阻抗特性……………………127
5.10.3 谐波失真特性……………………128
5.10.4 输出声压级……………………129
5.11 锥形扬声器的部件……………………130
5.11.1 锥体及悬置系统……………………130
5.11.2 音圈……………………136
5.11.3 磁路……………………137
5.11.4 盆架……………………139
参考文献……………………139
第6章 球顶形扬声器
6.1 球顶形扬声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141
6.1.1 球顶形扬声器的结构……………………141
6.1.2 球顶形扬声器的工作原理……………………142
6.1.3 硬球顶形扬声器与软球顶形扬声器……………………143
6.2 球顶形扬声器的输出声压频率特性……………………144
6.2.1 球顶形扬声器的低声频段特性……………………144
6.2.2 球顶形扬声器的中声频段特性……………………145
6.2.3 球顶形扬声器的高声频段特性……………………145
6.3 球顶形扬声器的一般特性……………………147
6.3.1 输出声压指向频率特性……………………148
6.3.2 电阻抗特性……………………148
6.3.3 球顶形扬声器的失真特性……………………149
6.4 球顶形扬声器的部件……………………150
6.4.1 振膜与支撑材料……………………150
6.4.2 音圈……………………152
6.4.3 磁路系统……………………152
6.4.4 喉塞……………………153
6.4.5 后腔罩……………………154
参考文献……………………155
第7章 号筒扬声器
7.1 号筒扬声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156
7.1.1 号筒扬声器的结构……………………157
7.1.2 力阻抗的匹配……………………158
7.1.3 号筒扬声器的种类……………………159
7.2 号筒……………………160
7.2.1 号筒内的声波方程式……………………161
7.2.2 指数形号筒……………………161
7.2.3 号筒长度……………………163
7.2.4 双曲线号筒……………………164
7.3 振动系统的等效电路与效率……………………165
7.3.1 振动系统的等效电路……………………165
7.3.2 号筒扬声器的电声转换效率……………………166
7.4 号筒扬声器的特性……………………168
7.4.1 振膜的速度频率特性……………………168
7.4.2 输出声压频率特性……………………170
7.4.3 指向性……………………172
7.4.4 由于空气非线性引起的失真……………………174
7.4.5 容许输入功率……………………175
参考文献……………………176
第8章 扬声器箱
8.1 扬声器箱的种类……………………177
8.2 障板……………………178
8.2.1 平面障板……………………178
8.2.2 敞开式扬声器箱……………………179
8.3 封闭式扬声器箱……………………181
8.3.1 安装在封闭式声箱中的扬声器的等效电路……………………181
8.3.2 设计扬声器箱时所需的扬声器参数……………………182
8.3.3 封闭式声箱的设计……………………183
8.3.4 书架式扬声器箱……………………186
8.4 倒相式扬声器箱……………………187
8.4.1 装入倒相式扬声器箱中的扬声器的等效电路……………………188
8.4.2 倒相式扬声器箱的理想条件……………………189
8.4.3 非理想条件时的特性……………………191
8.4.4 倒相式扬声器箱的优点……………………193
8.4.5 倒相式扬声器箱的设计……………………193
8.5 特殊障板……………………198
8.5.1 倒相式扬声器箱的变形……………………198
8.5.2 前加载号筒扬声器箱……………………201
8.5.3 后加载号筒扬声器箱……………………203
8.5.4 无指向性扬声器箱……………………209
8.6 扬声器箱的外形……………………210
8.6.1 声箱外形对低声频特性的影响……………………211
8.6.2 扬声器箱的尺寸比……………………211
8.6.3 安装孔及安装方法……………………212
8.7 扬声器箱用材料……………………213
8.7.1 板材……………………213
8.7.2 板振动与加固材料……………………214
8.7.3 吸声材料及其效果……………………215
8.7.4 网罩……………………218
8.7.5 箱体的加工及声压泄漏的影响……………………219
参考文献……………………220
第9章 扬声器系统
9.1 组合型的目的……………………221
9.1.1 高保真扬声器的条件……………………221
9.1.2 单锥形扬声器存在的问题……………………221
9.1.3 组合扬声器的优点……………………224
9.2 扬声器系统的组成方法……………………224
9.2.1 频段的划分法……………………224
9.2.2 低音扬声器必须具备的性能……………………225
9.2.3 中、高音扬声器必须具备的性能……………………228
9.2.4 各频段扬声器的组合方法……………………229
9.2.5 各频段扬声器的排列方法……………………230
9.2.6 组合扬声器系统的种类……………………232
9.3 分频网络……………………232
9.3.1 定阻型分频网络……………………232
9.3.2 扬声器阻抗的校正……………………236
9.4 网络用元件……………………237
9.4.1 电容器……………………237
9.4.2 线圈……………………239
9.4.3 衰减器……………………241
9.5 多路放大器用滤波器……………………242
9.5.1 多路放大器用滤波器的基本单元……………………242
9.5.2 NF 型RC 滤波器组成的注意事项……………………244
9.5.3 各种截止特性的组成法……………………244
9.6 扬声器系统的一般特性……………………245
9.6.1 输出声压频率特性及指向频率特性……………………247
9.6.2 谐波失真特性……………………249
9.6.3 瞬态特性……………………250
9.6.4 电阻抗特性……………………251
参考文献……………………252
第10章 监听扬声器
10.1 对监听扬声器所要求的性能……………………253
10.2 对监听扬声器所要求的音色……………………256
10.3 监听扬声器的组成……………………257
10.3.1 组成……………………257
10.3.2 箱体……………………257
10.3.3 对驱动放大器要求的条件……………………258
10.4 监听扬声器的实例……………………258
10.4.1 录声室用监听扬声器……………………259
10.4.2 广播电台用监听扬声器……………………261
10.5 监听扬声器与高保真扬声器的不同点……………………263
参考文献……………………263
第11章 其他类型扬声器
11.1 扬声器的种类……………………264
11.2 海尔扬声器……………………265
11.3 电磁扬声器……………………266
11.4 静电扬声器……………………267
11.4.1 单端静电扬声器……………………267
11.4.2 推挽静电扬声器……………………268
11.4.3 驻极体静电扬声器……………………269
11.5 压电扬声器……………………270
11.5.1 纵振动子型扬声器……………………271
11.5.2 双压电晶片扬声器……………………272
11.5.3 高分子压电扬声器……………………272
11.6 放电型扬声器……………………274
11.7 带式扬声器……………………275
11.8 平板扬声器……………………276
11.9 乐器用扬声器……………………278
11.9.1 对乐器用扬声器所要求的性能……………………278
11.9.2 乐器用扬声器的结构……………………278
参考文献……………………279
第12章 放大器与扬声器
12.1 主放大器与扬声器的关系……………………280
12.1.1 主放大器的最大输出功率与扬声器所能承受的输入功率……………………280
12.1.2 主放大器的输出阻抗与扬声器的特性……………………282
12.1.3 主放大器与扬声器产生的特殊现象……………………283
12.2 扬声器的连接法……………………284
12.2.1 几个扬声器的连接方法……………………284
12.2.2 音量调整方法……………………285
12.3 动反馈扬声器……………………287
12.3.1 动反馈(MFB)的原理……………………287
12.3.2 动反馈的方式……………………287
参考文献……………………290
第13章 重放声音与房间的声学特性
13.1 瞬态声场……………………291
13.1.1 室内声音的建立和衰减……………………292
13.1.2 混响声……………………292
13.1.3 混响时间与房间的关系……………………293
13.1.4 最佳混响时间……………………294
13.1.5 直达声和混响声(分散声) ……………………295
13.2 稳态的声场……………………297
13.2.1 房间的声压分布……………………297
13.2.2 指向性的影响……………………298
13.3 房间的波动现象……………………299
13.3.1 房间的固有振动……………………300
13.3.2 固有振动的简并……………………300
13.3.3 房间的大小与固有振动密度……………………301
13.3.4 驻波的防止方法……………………302
13.4 扬声器的放置地点及特性……………………303
13.4.1 镜像……………………303
13.4.2 扬声器放置地点与特性……………………304
13.5 吸声和隔声……………………306
13.5.1 吸声和吸声材料……………………306
13.5.2 隔声和隔声材料……………………308
13.6 立体声听声范围的扩大……………………309
13.6.1 立体声听声位置与声压级差……………………309
13.6.2 利用指向性扩大听声范围……………………311
13.6.3 利用反射声的方法……………………313
13.6.4 利用指向性和反射声的方法……………………314
参考文献……………………315
第14章 扩声用扬声器系统
14.1 扩声用扬声器的布置设计……………………317
14.1.1 房间形状与扩声用扬声器的布置方式……………………318
14.1.2 关于声压级的研究……………………319
14.1.3 关于声压分布的研究……………………320
14.2 扩声用扬声器……………………321
14.2.1 对扩声用扬声器所要求的性能……………………321
14.2.2 指向性设计……………………321
14.2.3 剧场用扬声器的种类及其举例……………………326
14.3 抑制啸叫型扬声器……………………329
14.3.1 扩声装置的啸叫……………………329
14.3.2 抑制啸叫型扬声器……………………331
14.3.3 厅堂中的实际应用……………………333
14.4 扩声用扬声器的施工方法……………………335
参考文献……………………338
第15章 耳 机
15.1 耳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340
15.2 对耳机所要求的性能……………………341
15.2.1 人耳的特性与仿真耳……………………341
15.2.2 对耳机所要求的性能……………………342
15.3 振动系统的等效电路……………………343
15.4 对低声频特性的研究……………………344
15.4.1 低声频段的等效电路……………………344
15.4.2 提高低声频段特性的声学等效电路……………………345
15.4.3 由耳垫泄漏所导致的低声频特性下降与振膜……………………345
15.5 对高声频段特性的研究……………………347
15.5.1 降低高声频段特性的声学等效电路……………………347
15.5.2 综合特性的设计……………………348
15.5.3 影响高声频段重放上限的主要原因……………………349
15.6 耳机的一般特性……………………349
15.7 耳垫……………………351
15.7.1 耳垫的种类……………………351
15.7.2 实际佩戴时的特性……………………352
15.8 各种耳机……………………352
15.8.1 耳机的种类……………………352
15.8.2 开放式耳机……………………353
15.8.3 静电式耳机……………………354
15.8.4 驻极体耳机……………………355
15.8.5 压电式耳机……………………356
15.8.6 电动全面驱动式耳机……………………357
15.9 耳塞机……………………358
15.10 仿真头录声……………………359
参考文献……………………361
第16章 扬声器特性的测量方法
16.1 测量设备……………………362
16.1.1 消声室……………………362
16.1.2 混响室……………………363
16.1.3 标准障板……………………364
16.1.4 传声器……………………367
16.1.5 其他测量设备……………………367
16.2 扬声器特性测量法……………………368
16.2.1 输出声压频率特性……………………368
16.2.2 声功率频率特性……………………369
16.2.3 相位特性……………………370
16.2.4 群迟延时间频率特性……………………371
16.2.5 瞬态特性……………………372
16.2.6 谐波失真特性……………………373
16.2.7 振幅互调失真(AIM 失真)特性……………………374
16.2.8 差频失真(DF 失真)特性……………………376
16.2.9 动态失真特性……………………377
16.2.10 指向性……………………377
16.2.11 电阻抗特性……………………379
16.3 利用脉冲测量扬声器特性的方法……………………380
16.3.1 脉冲响应测量用设备……………………380
16.3.2 由脉冲响应求得的特性……………………382
参考文献……………………386
符号表……………………387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