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承远

承远大师

承远大师(712年-802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三代祖师。俗姓谢,汉州(今四川锦竹县)人。

承远大师
净宗三祖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唐代僧。学道于成都唐公,承远大师二十四岁时,出蜀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学道。承远大师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从通相受具足戒,更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法师离京至广州,承远大师来谒,恭敬求法。慧日法师教示不可独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生。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
承远大师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归衡山,于山之西南,建立精舍,号弥陀台,仅安置经像,精苦修道。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则食野果花草,敝衣唯求御寒蔽体而已。慕名来求道的人,常见一人身形羸弱,尘垢满面,负薪担水,都以为是承远大师的侍者而轻慢之,及打听,方知那正是大师。承远大师万缘放下,精进念佛,得念佛三昧,常感圣境现前。
当时,法照大师在庐山修禅定。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一褴褛僧人侍立在佛侧,询知是南岳的承远大师。出定后,法照即往衡山面谒承远大师,悲喜流涕而受其教,转修净土。远近道俗亦闻其德业,前来亲近乞教。负布帛,斩木垒石,搭棚居住,并发心施金,营造殿宇。承远大师既不拒绝,也不营求,殿寺盖成,题名弥陀寺。营造殿宇的结余,都布施给饥饿病苦者。
承远大师教化众生,善立中道,随机设教。为了使众生早证道果,承远大师殷殷开示佛教念佛法门,并将经教法语,弥陀名号,书写在大街小巷,镌刻在山岩溪谷,苦口婆心地劝勉众生念佛求生净土。从化者甚众,前后受法弟子千有余人。就中以比丘惠诠、智明、道侦、超然、法照等,皆入室之秀。后来,代宗皇帝奉法照大师为国师,便也推尊承远大师,顶礼有加,赐承远大师所住持的寺庙为般舟道场。
简介
大师宿根善利且天资聪颖超乎常人,自幼接受儒家的教育,随着年岁的增长和阅历的加深,思想境界因之改观。对于儒家经典中主张与理念怀有疑问,内心困惑无法诠释,常有“惊礼乐之陷阱,觉诗书之桎梏”的感受。由是时感迷茫,不明所趣。在一次偶然的机缘里,听闻到学佛信士演说的佛家尊胜真言,顿时有耳目一新之感,同时又觉得恍若前闻,意识到佛教的义理诚可释解迷困,因是神动而意往,决意寻师访道求学佛法,于是踏上了修道弘法的征程。
经历
出家之路
承远起初师事蜀郡(四川成都)的唐禅师,之后又到资川(四川资阳县)追随冼公接受教导。此时,承远尚是白衣信士身份。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远师二十四岁,因缘成熟而发广大菩提心,决定出家修道,于是前往荆州(今湖北江陵)玉泉寺,依止兰若惠真和尚门下,剃发染衣,始备缁锡,方显僧宝法相。剃度后,承远遵从真公之命往湖南参访。越洞庭湖过湘沅二水,到达南岳衡山,在天柱峰的朝阳地带止栖,并于通相法师处得受具足戒。对于三乘经教与戒法,此时开始深入地研究专学,不使光阴空过,恒常精勤用功修学佛道。当时,慧日法师(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正在广州游方传法。承远久闻其名,仰慕至极,乃不远千里前去求法,拜谒慧日三藏,乞教修行要义。慧日三藏对他训导说:“如来付受吾徒,用弘拯救;超然独善,岂曰能仁。”随即教他依《无量寿经》来修念佛三昧,树功德幢,以济群生。慧日三藏的教诲如同照澈昏蒙之束炬,使承远明了修道的方向及旨趣,好似游子寻得归家之路。 由是顿息诸缘,摄归一心决意专修净业。
安心修行
唐天宝初年(公元742年)三十一岁的承远,在外参学已历数载。经过几位大德的教导,最终受学于慧日三藏座下,得以传授修持净土深妙法门。无论从佛学理论上,还是在修行实践上来说都渐具根基,他此时心想:既是终得其所,就不再外求他物,应收敛身心,择地安心修行是为上策。于是年回到南岳衡山。在山西南方向的岩石下,以树枝茅草构织成屋,内中仅置经像,取求生净土面见弥陀之意。号所居处为“弥陀台”。就在这简陋的居住环境里,承远大师开始了他修行办道的艰辛历程。自己除了勤行般舟三昧外,还以热忱的心力去弘教济生。凡有求道问法者,皆立中道而教之权巧。与此同时,为使所教之众于修行上能速得成就,特示专念法门,教导念佛求生净土。一时间,南极海裔,北自幽都,来求道者不绝于途。《净土圣贤录》卷三记云:“人从而化者万记”。可谓法缘鼎盛,群萌普荫。此外,为了方便度化一切有缘众生,承远将佛号及净土经典中的精要章句等书写在人群来往较多的巷道里,或是刻在溪谷山崖的岩石上,俾使人们耳闻目濡,互相传诵。以此为助缘,精勤不懈地诱导激励众生信愿念佛往生安养。真可谓用心良苦,度生心切。后来,随着学佛、念佛者的日渐增多,许多善信见承远大师居处破旧,粗衣敝食生活清苦,便皆发心负布帛,斩木石,委之岩户,用以庄严道场供养远师。然而承远并不刻意地去阻拒或攀求,任其自然发展。不久以后寺宇已具规模,遂改名为“弥陀寺”。建寺安僧剩余的物资,则布施给饥馑与疾病的人们。而承远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俭朴的生活习惯和刻苦的修行作风,于道场中用功办道,弘教济生。此后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不改苦行僧之风范,乃至圆寂,未易修学净土之初心。
恬然圆寂
四大假合、五蕴虚集之身躯终归是缘生缘灭。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承远大师自知世缘将了,弘法度生能事毕矣。乃于寺内顾命弟子,申明教诫已,打扫居室,结跏趺坐,恬然面西寂化,享年九十一岁,僧腊六十五年。其遗骸葬于寺之南岗,安置灵塔以志千古。唐代著名文学家,时任永州司马的柳宗元和时任衡州刺史的吕温,分别为承远大师制碑文并作塔铭,刻石立于寺门之右。二者以不同的笔法与文理,各自记述并赞颂了承远大师非凡的一生。
德行
初回衡山时,觅得安身之处倒是较易,然于饮食方面却存在问题,每每都是饱一顿、饥一餐,不定食时与食物。在衣着方面,承远大师也从不讲究,但能遮身御寒即可。经常身着粗衣敝衲,过着极其艰苦朴素的生活。明代杭州莲池大师所作的《缁门崇行录》中,于首篇“清素之行第一”以“人疑仆从”为题,简明扼要地记述了承远大师的德行,文中说道:“唐承远,始学于成都,后往衡山西南岩。人遗食则食,不遗食则茹草木而已。有慕道而造者,值于崖谷,羸形垢面,躬负薪樵,以为仆从而忽之,不知其为远也……。”其文末有赞言曰:“茆次构而尧堂疑于村舍,衣服恶而禹迹疑于野人,况释子以钵衲友身者耶。今时有侈服饰,置藏获,惟恐人之不知,而扬扬过闾者,亦可以少愧。”简短的几句话语,虽然不见有赞叹承远大师本人,但却能更鲜明地体现出承远大师的德行,使人顿生虔重恭敬之心。
苦行念佛
此外,今人毛惕园居士编辑的《念佛法要》一书中以“苦行念佛”为题,介绍了承远大师示头陀行,修念佛法门的事迹。并希以大师为典范,使令学佛者依之效法,其文末结语说道:“土食恶衣,苦以消业也。余即施与,不着物以累心也。示人专念,生即侍佛,其自行专精,往生上品无疑也”。大凡了解承远大师示迹衡山苦行修道事迹的人,对此评述想必绝对是认同的。而承远大师那不可思议的“生即侍佛”的事相,是因庐山法照而为世人所知。庐山沙门法照与衡山承远素未谋面,然而法照于修念佛三昧时,一日于正定中神游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座下有著垢弊之衣而侍佛者,启问得知,乃衡山承远。法照出定后,心系此事,深生欣慕心,即便径涉衡峰,求见承远。寻至衡山所见景象宛契定中之境,得见承远大为欢喜,决定留在承远身边执弟子服,师事座下。这的确是因缘殊胜,难思难议。后来在承远的弟子中,就以法照最有成就。以承远大师那异乎常人的苦行与严谨的修持来看,仰慕其德来求法者纵然是成千上万,但真能随其左右学法受教者,必然为数不多,且能坚持不懈、勤学苦修者更是屈指可数。是以吕温在承远和尚碑中记云:“(承远)教中前后受法弟子百有余人,而全得戒珠,密传心印者,盖亦无几,比丘惠诠、知明、道侦、超然等,皆奥室之秀者”。这么说来,在吕温眼中,庐山法照当属“奥室之秀中秀”了。
国师授法
法照在唐代宗时(公元763-779)被当朝皇帝诏入京都,封为国师,身居显位但内心恒念师恩,常于代宗前赞叹其师南岳衡山承远有至德。代宗因此尝想迎请承远入京教授佛法,但同时又考虑到以承远大师本具的至高德行,与他那以苦行念佛为至乐的修行生活来看,是很难诏其入京的。更何况,若是为尊重大修行者故,也是不应随便下诏以免扰动道人之心。于是只好在京城内,遥向南面衡山方向顶礼,以表虔诚敬重之心。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代宗后来还是下了诏旨,但那只是以承远大师常行般舟三昧故,赐号其常住道场为“般舟道场”而已。
生平概述
承远大师(公元712---802年),四川绵竹县人。开始学道于成都唐公,二十四岁时,离开四川到荆州玉泉寺,依惠真剃度学道。后遵师命去南岳衡山(湖南省衡山县西南),从通相律师受具足戒,更于其座下学经,律。闻慧日法师离京至广州,大师前往谒见,恭敬求法。慧日法师教示不可独然独善,应依《无量寿经》修念佛三昧,以救济群生。大师从此顿息诸缘,专修净土。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归衡山,于山之西南建立精舍,号弥陀台,仅安置经像。大师精修苦道,有人供养食物则吃,无人供养则食野果花草。衣着唯求御寒蔽体而已。慕名来求道的人,常见一人身形赢弱,尘垢满面,负薪担水,都以为是大师的侍者而轻慢之,及打听方知那正是大师。由于大师万缘放下,精进念佛,于是发得念佛三昧,常感圣境现前。
当时,法照大师在庐山修禅定。一日入定,往极乐世界,见一褴褛僧人侍立在佛侧,询问是南岳的承远大师。出定后,法照大师即前往衡山面谒,悲喜涕泪而受教,转修净土。远近道俗依闻其德业,前来亲近乞教。大众负布帛,斩木垒石,搭棚居住,并发心施金营造殿宇。大师既不拒绝,也不营求。殿寺盖成,题名弥陀寺。营造殿宇的结余,都布施给饥饿病苦者。
大师教化众生,善立中道,随机设教。为了使众生早证道果,大师殷殷开示念佛法门,并将经教法语,弥陀名号,书写在大街小巷,镌刻在山岩溪谷,苦口婆心地劝勉众生念佛求生净土。从化者甚众,前后受法弟子千有余人。后来,代宗皇帝奉法照为国师,闻法照大师言其师有至德,便也推尊承远大师,顶礼有加,赐大师所住持的寺庙为般舟道场。
承远大师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七月十九日告别诸弟子,安详示寂于弥陀寺,享年九十一岁。
垢衣侍佛
莲宗祖师
承远大师尚在衡山修道,便有具缘人于清净佛土中,见其以垢衣侍佛。这么殊胜的事相,在净土同信中是少有的。由此可想而知,承远修持净土念佛法门的成就,已达到了甚深的境地。吕温碑文中说到的“恒于真际静见大身,花座踊于意田,宝月悬于眼界”,那仅是点述了承远大师初于“弥陀台”修行用功时所感的圣境。若以大师“六十余年,苦节真修,老而弥笃”的修持功夫来论,已臻何种境界,想必不是我等晚辈可以臆测得到或是言表的。清古吴悟开法师在编集净土祖师的传记时,对于三祖承远大师“生即侍佛”的奇异事迹,也作有评述说:“羸形垢面,尚在娑婆,而正定中人,已见侍佛侧矣。苟非潜修密证之功,曷臻乎此!呼,真不愧为莲宗祖师。”(见《莲宗正传》)。此论点的确精辟,所谓有如是因方有如是果,如果说不是有潜修密证的功夫,又怎能达到那种境界呢?作为莲宗祖师,承远当然是受之无愧。
独辟门户
因为慧日三藏对于净宗有过深入的研究,在修学净土法门上颇有心得,提倡称名念佛之法,所以对承远的教导也多侧重于这方面,这从他以《无量寿经》授予承远,教修念佛三昧这点上可以见得。在慧日三藏座下,承远打下了坚实的净宗理论基础,修持净土法门的理念与方式也得以巩固。也正因此,后来承远才敢毅然决然地回到衡山,独辟门户用功修道。
著作
从现有的史料中,没有见到承远大师的著作。这可能和他专注实修不重理论著述有关。大凡祖师大德垂迹于世,化导众生,无外乎身教与言教二者,侧重于哪一面或是二者兼具则各有千秋。言教上的教导固然可以引导学佛者获知许多修行的理论,但以身作则的身教或许更显实效。以德感化示之以行,远比以言教化的作用更大。承远大师以自身为表率,作众生之模范。修般舟三昧之法,传净土念佛法门,以净宗祖师中特有的风范,树立净土行者光辉的形象。正如吕温所谓的:“不有舟梁,孰弘济度,匪因降级,莫践堂涂,必有极力以持其善心。慧念以夺其浮想,不以身率,谁为教先,谁能弘之,则南岳大师其人也”!(见《南岳弥陀寺承远和尚碑》文存《吕衡州文集》第六)。柳宗元在《南岳弥陀和尚碑》中用“公之率众峻以容,公之立诚放其中”一语也道明了承远大师一贯都是以自己的真切修行体验至诚地来领众清修的,从中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大师德行之高深。
承远大师一生中没有那种外表看来轰轰烈烈的弘化行动,也没有用以耀人的佛学著作以传后世,甚至临终往生时也仅对门人遗言:“国土空旷,各宜努力”这么一句话。他把佛教中有修有证的论点表现得完美无暇。他用毕生的精力,通过自身的修持,证实净土法门的念佛往生净土是真实不虚,并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苦修实证来摄受广大的众生,追随大师的足迹,为净土法门及整体佛法的弘传而前赴后继,精进不怠。
思想
承远大师一生投注念佛实践,不图著作,未见大师有何著作传世,故大师净土思想亦无从考究。然从承远大师修道经历来看,似服膺慈愍三藏的教旨,坚持戒行,专修般舟三昧,以此自利利他,成就了一代祖师。
人物评价
他把佛教中有修有证的论点表现得完美无瑕。他用毕生的精力,通过自身的修持,证实净土法门的念佛往生净土之真实不虚,并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苦修实证来摄受广大众生,同修净土法门,共赴莲池海会。这在净宗历史上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大师的事迹,将感召一代又一代的净宗修持者,使他们追随大师的足迹,为净土法门及整体佛法的弘传而前赴后继、精进不懈。
碑文
大师一生以专持名号为正行,以布施持戒为助行。于唐贞元十八年入寂,时年九十一。柳宗元因仰大师遗德,曾为其制碑立文:
一气回薄茫无穷,其上无初下无终。
谁而为合蔽为通,始末或异今焉同。
虚无混冥道乃融,圣人无迹示教功。
公之率众峻以容,公之立诚放其中。
服庇草木蔽穹窿,仰攀俯取食以充。
形游无极交大雄,天子稽首师顺风。
四方奔趋云之从,轻始寻尺成灵宫。
始自蜀道至临洪,咨谋往复穷真宗。
弟子传教国师公,化流美亿代所崇。
奉公寓形于南峰,幼曰弘愿惟孝恭。
唐衡州刺史吕温也为大师立碑赞:
浩浩随尘,茫茫逝川,大雄作矣,救物为先。
能明大教,非师有缘,不宰功立,忘机智全。
谁能弘之,南岳命代,习识虚受,应身圆对。
理则归空,教惟不昧,末摇本静,行若神泰。
云迹一灭,天星六周,热恼就濯,童蒙来求。
摄以尊念,驱之力修,我法有户,谁能不由。
甘露晨稀,香云夕卷,彼岸方济,慈舟忽远。
炉烟如在,塔树勿剪,刊勒慧碑,永想正眼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