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MBA是在传统MBA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增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应用技能的课程,可以说技术MBA是传统MBA在信息时代的增强版本。
培养目标
MBA培养的是
职业经理人,即以
经营管理为终身
职业,并为企业的发展不断贡献精力的人。正因如此,
全国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最近更改了我国MBA教育的目标:MBA培养的是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的高层次企业管理家后备人才,是适应国际竞争的职业经理人。由于MBA人才最终的去向是市场,所以无论怎样,市场的
需求才是检验MBA人才合理性的终极标准,面向市场进行MBA人才培训才是MBA教育唯一正确的不变方向。而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需求将左右MBA的培养方向。正因为如此,能够充分满足
企业需求的柔性人才的培养将成为MBA人才培养的主流。
随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
技术管理(MOT,Management of Technology)在企业(尤其是
高新技术企业)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企业的
技术创新能力已经成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管理已经成为
企业的重要
职能管理之一,企业中业已出现CTO(Chief Technical Officer)
职位。在技术MBA教学中,将进一步整合原有课程,将技术素养更深地融入其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教学经验,充分利用MBA教育机构的
教学和科研背景,专门开设针对技术管理的系列课程,造就
人才市场上不可多得的CTO级别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技术MBA”中的“技术”并非具有同一性,因学校而异,因
市场需求而异。这种
技术决定了其
市场定位。如果是信息技术,则定位于IT,所培养的人才也是类似于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一类的高级
信息技术管理人才。
发展动因
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是支撑技术MBA不断发展的内在动因
众所周知,随着以“技术知识爆炸”、“技术加速度扩散”和“技术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建立在信息技术、
生物技术和其他学科发展基础之上的新兴技术,正日益缩短其从实验室走向
全球化市场的时间。这些新兴技术正以空前的速度重新定义着市场,改写着现有竞争规则,并对
企业组织本身进行着全新的界定。新兴技术尤如一把“双刃剑”,使企业经理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企业经理人必须提升对“技术”的理解
要想在以技术为导向的“
新经济”中得以生存和取得繁荣,企业经理人必须对以下三类“技术”的现实及潜在作用有深刻的理解:
(1)产品技术
凭借此类技术,企业能够在对付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的同时,向全球化市场提供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
(2)生产及流程技术
此类技术使企业以最低的
成本完成产品的制造及
配送。伴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
IT的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在以上两类技术中,已经出现了诸如新产品定义的动态管理模式、
CAM、
CAD、
CAPP、
CIMS、
FMS、
SCM、
零库存等一系列全新的理念和技术。
是一种能够将企业组织与市场有机地整合起来的“软技术”。对于“管理技术”,企业经理人尤其应当重视由新兴技术引发的以下变化趋势:
第一,“管理技术”的应用已经扩展到了“
技术管理”(Man—agementofTechnology,MOT)领域。为适应新兴技术带来的变化以提高
企业竞争力,经理人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忽视技术或仅仅将技术方面的
决策授权他人完成的做法。经理人应当充分认识到.技术管理(MOT)的角色,已从隶属于少数专业技术人员的狭小领域,扩展到了企业
行政主管决策的最前线,而且这一变化呈日渐明显之势。
第二,用于“技术管理”的“管理技术”具有新的内容和特点。经理人利用“管理技术”进行“技术管理”时,往往要面对诸如新技术的评估、联盟的设计与
管理、参与新技术的战略的制定、为新
市场开发新产品、设计新的组织形式以及
知识产权管理等一系列与新兴
技术开发及商业化有关的问题。经理人在看待与处理这些问题时,必须采取一套全新的框架、观点和组织方法,并应认识到这些全新的“管理技术”所具有的集群性、虚拟性、模糊性和适销性等特点。
2.接受技术挑战:经理人准备好了吗?
那么.企业高层主管能够通过提升对技术的理解来战胜竞争对手.实现
顾客价值吗?一项针对
《财富》1000名
CEO知识和专业背景的调查结果表明:其中具有
R&D背景的CEO仅占3%、具有工程方面背景的仅占l3%;相反,有32%的CEO具有
金融和
财务方面的背景,有3l%具有市场和
营销背景。这意味着对大多数企业的高层主管而言,尚不具备将“
管理技术”的应用提升到“技术管理”领域的
能力。也即,CEO们对以下一些与“技术管理”有关的问题尚无应对之策:
(2)如何评估新技术?
(3)面对新技术,企业怎样才能做到更快、更有效地“进退自如”?
(6)如何对技术在企业内部的使用进行管理?
(7)怎样对复杂的、多学科交叉的、跨组织的
项目进行管理?
事实上,如果CEO不能对
技术评估、技术开发、技术适应性及技术实现等在企业中的关键作用有深刻理解和把握,则企业就无法有效地利用技术来创造顾客价值和建立
竞争优势。有两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一点。一个例子是日本的本田公司(
Honda)——这是一个十分“尊崇”技术的企业,但却由于高层主管未能引导技术人员以
商业的眼光来看待技术,从而造成了“为技术而技术”的困境(专业技术人员设计
汽车时,仅以其自身的技术目标为导向,使得所设计的产品既成本高昂又不讨顾客欢心)。另一个例子来自对目前备受争议的“
IT黑洞”的反思:企业在IT技术上的巨额
投资并没有使
生产率获得预期的提高,这种“
生产率悖论”的原因究竟何在?除了企业高层主管们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时尚等外在原因,恐怕其内在的深刻原因还在于CEO们缺乏对IT技术内涵及其战略意义的把握和洞悉。
事实上,在大多数企业中,经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往往有着很大的隔阂,而他们之间这种各自为阵的状况.正是阻碍企业在新兴
技术环境下价值创造的重要因素之一。
1.经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观点存在明显分歧
与专业技术人员相比,经理人员在考虑有关
企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时,往往更具有现实性。他们的目标是
风险一定条件下的
收益最大化,或收益一定条件下的风险最小化。而
短期利润最大化的压力,叉常常使经理人在作出是否进行R&D投资(以保持企业的
战略竞争力)的决策时进退两难。在经理人看来,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科学家们大多不切实际和不够成熟,考虑问题往往仅从纯技术目标的角度出发,从而造成企业中
有限资源的浪费。
另一方面,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或科学家们,认为企业的
目标应该是不断地丰富和积累科技知识,而他们在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创造是值得企业珍惜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往往认为经理人的观点是短视的,从而对其所谓的“商业目标”不屑一顾。
经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隔阂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其各自不同的
教育背景。经理人员所受的MBA教育,锻造了他们广泛的商业技能及对广博的社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能力;而技术人员所接受的理工科硕、
博士教育,却强化的是他们对某一狭窄的科技专业领域
知识的深入理解和透彻掌握。这样,一宽一窄,一文一理的教育背景,导致了这两类人员在
思维方式和观点上的很大区别,并进而产生相互之间沟通和理解上的困难。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今许多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的角色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一方面,企业对技术人员提出了从更高层次参与决策的要求;另一方面,技术人员自身也十分渴望跳出狭小的专业领域,通过与
管理人员广泛接触和交流来获取他们欠缺的商业知识及技能,以满足企业发展之需,并提升其个人在企业中的
价值。但是,令专业技术人员不胜烦恼的是: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他们往往无法准确理解管理人员的商业观点,甚至认为管理人员的
商业语言是“神秘的行话”(Crypticjargon),并为此而深感困惑。
3.为创造顾客价值,必须加强交流与沟通
在现今这样一个
竞争环境下,企业要生存和繁荣,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出顾客价值。顾客价值的创造涉及到企业中从R&D到生产,再到营销等所有环节和
职能。这其中,技术起到了关键作用,将不断发展的新兴技术应用于企业中所有
管理职能,就能够创造出顾客价值。这就意味着,不仅各职能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而且,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之间也应当消除隔阂,加强交流与沟通,并在此基础上密切合作,共创价值。
合作始于交流与沟通,而交流与沟通的
先决条件是双方拥有共同的语言和观点。既然经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隔阂源于其各自不同的教育背景,那么,就有必要借由某种全新的教育项目来为他们之间的合作提供共同的语言及概念框架。
“技术MBA”培养计划恰恰就起到了这种“桥梁”作用:一方面,技术MBA培养计划通过向技术人员灌输商业知识和理念,使他们能够对技术在
商业化过程中面临的市场、竞争、财务等诸多问题有所理解和感悟,并在此基础上,用其掌握的专业技术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技术MBA培养计划也力图帮助商业领袖及经理人提升对技术的理解,以便探索出在新兴技术环境下创造顾客价值的新途径。
事实上,技术MBA既不象传统的MBA教育那样,将课程按管理职能进行人为分割;也不同于传统的理工科硕、博教育,强调学生对技术细节的掌握。技术MBA所要提供给学生们(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的,是从管理的视角分析和运用技术的工具和技能。它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都突出了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并力图将技术管理的创造性、灵活性、创新性、变化性等原则融于其中,自成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