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路港,又名烂路港,长江支流黄浦江干流源头段。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西南部,淀山湖东南,介于大小莲湖之间。西北起淀山湖口淀峰,东南至东方红大桥接东、西泖河。为淀山湖主要泄水通道。“拦”原多作“烂”,以“烂路”得名,或说因过去河上无桥,两岸交通受阻,故名。长8.7公里。底宽30米,淀峰附近底高为-3米,河面宽80米,水流湍急。
形成变迁
黄浦江上游及其支流,是从淀山湖至闸港一带,其中米市渡以上由横潦泾、泖港等河流构成,北宋之前已形成;米市渡以下至闸港为瓜泾塘,形成于明代以前,明代时已将其作为黄浦江一部分。
明代文献将黄浦视为东江水系的一支。东江为“古三江”最南面的一条大河,上游为白蚬湖群,中游为淀泖湖群,下游则分散成许多分支,其最西一条从今平望经嘉兴至海盐出海,也就是《水经注》的谷水;其东一条是淀山湖向南经平湖以东的当湖至南浦口入海(约在今乍浦以南);再东一条是从三泖湖群,南流经芦沥浦入海,此即古东江主流,再向东即从淀泖下游经柘湖,由小官浦(今张泾塘)入海。
自唐代起,西南流入杭州湾的河道,因修筑海塘,大部分被捺断。至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兴筑海塘,仅留一条新泾塘出口,并在向内20里处筑了堰坝,至此,原流入杭州湾的东江水系主流,便改向东流和北流。其中一条经今闵行以东从闸港经下沙至新场以东出海,这条河流在明清时称横潦泾。明代吕光洵《水利考》称:“长泖则东出斜塘为横潦泾,又东流为瓜泾塘,北折为黄浦。”可见明代黄浦江上游对接瓜泾塘和横潦泾。清代诸多志书中称黄浦江之首为横潦泾,如嘉庆《大清一统志》松江府载:“府志:‘黄浦为南境巨川。其首曰横潦泾,受黄桥、斜塘及秀州塘水,东流至詹家汇为瓜泾塘。’”在斜塘和圆泄泾两股水流成人字形夹击冲刷下,形成一个三角状岛屿,古名三角地,因有渡口,又名三角渡,这里是斜塘、圆泄泾和大泖港三河交汇处,又被称为“浦江之首”。
泖淀湖群,明清以来因大量围垦变得束狭、淤浅,蓄水面大减。同治间松江知府杨永杰在开浚河流的奏疏中称:“泖、淀之浜,民环而居,种茭植芦,侵占为田,筑圩岸以围之,罱河泥以培之,虽成膏腴,究与潮水相争。间有水高于田者。淀、泖之淤垫,盖为此也。”近代以来,这一趋势断续恶化。民国8年(1919年)江南水利局用机船挖浚泖河淤浅段,长10余里。民国9年(1920年)又疏浚泖河以下古浦塘口淤浅段。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开始推行联圩并圩运动,消灭了大量浜、泾、溇等小水体和自然湖荡。拦路港—斜塘更加束狭。1958年开始凿通连接太湖与黄浦江的太浦河,以及1976年开始修建的连接淀山湖与黄浦的淀浦河,暂时缓解了太湖水东泄难题。同时,上游地区无序的联圩并圩和围垦湖荡,堵死了进入淀泖区的水口与河道,使淀泖湖群的蓄水量减少,排涝作用下降。
干流概况
拦路港,位于上海市青浦区西南部青浦区朱家角、沈巷、西岑与莲盛交界处。,
淀山湖东南,介于大、小莲湖之间。西北起淀山湖口淀峰(关王庙,今为报国寺),东南至东方红大桥接
泖河(东、西泖河)。为淀山湖主要泄水通道。长8.7公里。底宽30米,淀峰附近底高为-3米(一说-3.26米),河面宽80米,水流湍急 ,过水断面达210平方米,边坡1∶3。
水文特征
拦路港所在地区为平原感潮水网——感潮较强地区,部分河港受潮汐影响,黄浦江潮流可上溯到泖河及拦路港。上游洪水下泄,雨季客水流量大,下游潮水顶托。泖河、大蒸塘及其两侧河道,以泖甸站为代表。多年平均高潮位3.23米,平均潮差0.68米,最高潮位3.64米(1954年8月2日),最低潮位1.04米(1956年1月9日),最大潮差1.30米(1968年6月12日)。
据1980年《太湖流域治水方案》中载:东太湖流域洪水和杭嘉湖平原的涝水量,以1954年为标准,从拦路港下泄黄浦江的水量为2.6亿立方米。正常年份水位一般在2.3~2.5米,高田离水面仅0.5~0.7米,部分地面高程2.2~2.6米的农田,与水面亦相差无几。
黄浦江水因含有一定数量的泥沙而呈黄色。此泥沙系悬移质泥沙,悬浮在水中,随水流动,不同于河底稳定的推移质泥沙。黄浦江泥沙主要来自长江口,黄浦江上游泥沙较少,淀山湖淀峰站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049千克/立方米,松江米市渡多年平均数据仅为0.067千克/立方米,而吴淞口多年平均含沙量为0.263千克/立方米。
主要支流
径流
淀山港,位于青浦区中部,北起淀浦河,南至拦路港,流经青浦区朱家角、沈巷,河长5.1公里,底高-0.5米,底宽15米,边坡比1:2.5。
北横港,位于青浦区西部,淀山湖以南。西起小葑漾,东迄拦路港。流经金泽、西岑、莲盛3镇。长9.08公里(一说4.6公里)。可通航60吨级船只。太浦河开通前,是浙江通往上海的一条重要航道,东口设有船闸一座。水面宽广,风景秀丽,河两岸有上海市纺织局和园林局办的疗养院。该河底高-0.5,底宽15~100米,边坡比1:2.5。
南横港,在青浦区西部莲盛镇境内。西起大葑漾,穿越任屯荡、山秦荡,东至拦路港。长9.8公里(一说9.5公里)。底宽15米,底高-1米,河面宽度为40~75米。杜赖村以西为新开河段,以东为原横港。拦路港口有节制闸。是太浦河北片西水东排的主要河道之一,底高-1.0米,底宽15米,边坡比1:2.5。
湖泊
淀山湖,位于青浦区西部与江苏昆山、浙江嘉善交界处。北宋时,以湖中有淀山,称淀山湖。又因湖旁之薛山,称薛淀湖。总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上海市所属占77%,为上海市境内最大湖泊。湖面呈葫芦型,东西最宽9公里,南北最长18公里,周长35公里。湖底平坦,底质为褐色或灰褐色冲积粘土,北深南浅,平均水深2米左右,水位稳定,水位年变幅在1米左右。蓄水量为1.3亿立方米。沿湖有75条进出河港,其中湖西的急水港、汪洋港和白石矶港为主要进水口,占来水量的85%。东部的拦路港为主要出水口,经泖河入黄浦江。湖内水草丰茂,产鱼类62种,为上海市重要淡水鱼基地。灌溉面积1.3万公顷。淀山湖区为上海市最大的风景旅游区,1979年在金泽乡杨舍村辟地86.7公顷,建上海大观园。沿湖有青少年野营基地、水上运动场、高尔夫球场、乡村俱乐部和度假村及朱家角、西岑、金泽、商榻、周庄等古镇。沪青平公路经过其南侧。
大莲湖,亦名连湖,位于青浦区西部,青浦镇西南17公里,居西岑、莲盛、沈巷3镇界处。相传昔于夏秋间常能在湖中淘得莲子,故名。原与拦路港、小莲湖相连,水流平缓,水深2米左右,原面积3.03平方公里,后相继围垦,现尚留水面151公顷,并已与小莲湖及拦路港隔开,北有水道与横港相通,有水闸与拦路港相隔。水草饵料丰富,是一天然鱼库。湖中有小块旱洲,称饭圩(一名万圩),面积约1.3公顷左右,种植水稻和水生蔬菜。2000年面积97公顷,较1985年的151.3公顷,减少54.3公顷。
大葑漾,位于青浦区西部,青浦镇西22公里,金泽、西岑和莲盛3镇交界处。原面积约3.4平方公里,湖面大部分已围垦,现存水面积约1.6平方公里,与周围任屯荡、火泽荡、李家荡、小葑漾、淀山湖、元荡等湖荡相通。向东通北横港,与拦路港接通。围垦的水面大部分种植水稻及养殖鱼类。
治理开发
拓宽拦路港,疏浚泖河、斜塘工程(简称拦路港工程),是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河工程之一。拦路港工程处在青浦、松江县境内。其功能是使淀泖地区和青浦、松江地区的洪、涝水泄入黄浦江。拦路港既是淀泖地区排水的重要河道,也是苏申外港线四级航道的组成部分,兼有灌溉、供水、排水等功能。
拦路港工程全长23.58公里,青浦境内12.98公里。1999年9月起治理的主要工程是:拓宽、疏浚8.80公里河道,达到底高-3.00~-3.60米(镇江吴淞标高),底宽74米,边坡1∶2.5~1∶4.5,总土量370.93万立方米,新建堤防19.71公里,建护岸18.29公里;疏拓西泖河上段河道1.71公里,总土量43.57万立方米,新建堤防1.87公里,新建及加高加固护岸1.87公里;新建东挺港、西岑中心河等港河口门水闸21座,加高加固大莲湖、小莲湖等水闸6座;建跨越拦路港尤浜、河祝机耕路桥2座,支河桥梁12座。为减少拦路港河道过水断面,在鼋荡建公路桥和3×8米节制闸各1座,开挖300米河道。疏浚泖河、斜塘,达到与拦路港、太浦河过水断面相衔接的要求。在拦路港下游设泖河挡潮枢纽。拦路港断面设计按10年一遇3日暴雨加10年一遇流域洪水泄排为标准,还按干河建筑物达到四级航道的通航要求。
拦路港工程涉及金泽、朱家角、西岑、沈巷、莲盛、练塘、小蒸7个镇的22个行政村,10家工厂及企事业单位。河道拓宽、防汛大堤和鼋荡分流等工程项目挖压废土地面积138.27公顷,临时压占面积243.33公顷。
至2000年底投入资金1.1亿元,完成堤防工程19.5公里,疏浚淤泥60万立方米;建成5米水闸8座(单闸、套闸),支河桥梁10座,跨河大桥2座,以及鼋荡分流318国道公路桥1座,3×8米节制闸1座。
航道航运
拦路港航道,属苏申外港线航道西段,是上海黄浦江上游沟通江苏、安徽等省的主要干线航道,自江苏省界至松江分水龙王庙,长35公里,由斜塘、泖河、拦路港、淀山湖南航道、急水港等航段组成。沿线建有桥梁4座(铁路桥1座,公路桥3座),跨河架空缆线24根,水下缆线4根。其上溯可直达苏州宝带桥,与京杭大运河接通,顺流而下与黄浦江衔接。沿线湖荡众多,航道顺直,水深均在2.3米以上,但河面宽狭相殊,受狭窄航段及桥梁限制,只能通航100吨级船队。1990年,航道运量达1500万吨。
拦路港河道北起淀山湖畔淀峰(原名关王庙,今为报国寺),南至青枫公路东方红大桥,与泖河相接,全长8.7公里,淀峰附近河道底宽30米,河底标高-3.0米,过水断面积达210平方米,是上海通往江苏、安徽的主要航道,可通航200~300吨级船舶。
桥梁涵洞
“318”国道拦路港大桥,是沪青平公路上海段内最大的桥梁,桥面标高高,引桥长,而且西侧引桥又取于曲线段,施工技术难度大,经研究为结合该试点工程,在西侧引桥采用加筋粉煤灰挡墙替代,,全长200余米,其路表中心最大高度8.15米,平均高度6.0米,填方2.8万立方米、用粉煤灰8万余吨。整个工程历时13个月,于1992年10月19日通车,状况良好,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上海轨道交通17号线拦路港特大桥,在位于淀山湖拦路港西侧,沪渝高速南侧的工地上,轨道交通17号线西延伸工程的关键控制点——拦路港特大桥主体工程正式开钻试桩。拦路港特大桥主跨180米,采用矮塔斜拉的结构形式,一跨通过拦路港,是全线土建施工阶段工程进度控制的关键点。17号线西延伸工程线路从既有17号线终点东方绿舟站出发,沿沪青平公路南侧向西走行,上跨沪渝高速、拦路港后,继续沿沪渝高速公路南侧向西走行,终于新建的西岑站。整个西延伸的长度约6.6公里,线路采用高架敷设方式。
朱枫公路(S225)拦路港大桥(东方红大桥),位于青浦区西部拦路港上,连接朱枫公路。1972年12月建成,沿袭原机耕路桥名为名。长138.2米,宽9米,车行道宽7米。上部为板梁结构,下部为V型重力式桩基,共九孔。为县西南地区重要交通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