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现存于幺六桥回族乡政府院内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些乡绅为当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所立的“功德牌”中所载:“……朔自同治四年内,蒙前通商大臣崇,会同前户部尚书万,奏请军粮城西官荒马场中,开渠三道分地为排,共分五十六排,计得地五百余顷,出示招民认垦,开种稻田。
历史由来
据现存于幺六桥回族乡政府院内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一些乡绅为当时任直隶总督的
李鸿章所立的“功德牌”中所载:“……朔自
同治四年内,蒙前通商大臣崇,会同前户部尚书万,奏请军粮城西官荒马场中,开渠三道分地为排,共分五十六排,计得地五百余顷,出示招民认垦,开种稻田。初年水利银两每亩完纳八厘,每年递加银二厘五毫,加至十年,以三分水利为止,永不加增。并发给执照,内有‘永远为业’字样……”。
于是,各地农民纷纷前来垦荒。主要是山东省无棣县、河北省盐山县、沧县、庆云县、青县、静海县、宝坻县等地的贫民。各自来此择基建舍安身。当前幺六桥回族乡除1942年建村的大东庄外的12个行政村,以及现新立街道所辖的四合庄、新兴村、中河、小东庄、中营、东大桥6个行政村,形成了排地范围内所有的村庄。
详述
排地分为四段。四个段的区域划分是:以今京山铁路与中河垂直相交之处为中心点,划一个“十”字,将排地分为四部分。铁路以南中河以东的小东庄及其所辖的南房子、西房子、北房子几个自然村,还有中营村及中河村河东的张家官房、范家台等自然村为一段。铁路以东中河以东的四顷地(今东大桥村)、仁慈庄(今向阳村)、北官房(今三合庄)、流芳台、南窑(今双合村)、穆家台、郭家台和幺六桥村的河东部分,大新庄河东部分及北窑为二段。铁路以北中河以西的幺六桥村河西部分、大新庄河西及连三排、现新兴村及其所辖的地台子、高家房台、清真寺、张家台、许家台等自然村为三段。铁路以南中河村河西部分,现四合村所辖的大影壁、王家台、白家台、吴家台、刘家圈、西南房子、曹家圈、毛家台等自然村为四段。
排地三渠
西减河
西减河纵贯区境内中部,因该河位于东减河以西,故名。西减河南起海河北岸泥窝村,北至金钟河南岸南孙庄村东,沟通了海河与金钟河。其间流经小东庄镇(已并入新立街)、新立镇(新立街)、幺六桥乡(金桥街)、华明镇(华明街)和大毕庄镇(大毕庄街),系人工开挖的河道,为东丽区中部农业灌溉排水主要河道,全长20.4公里。
中河
西减河最早开挖的一段是南段,从泥窝村至大新庄,原称中河,全长6.4公里,开挖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由于河床淤积,水源不足,两岸土质盐碱严重。清同治四年(1865年),朝廷命天津河备道组织民工疏浚,并将河道向北拓展,在南孙庄入金钟河。
东河
东河位于东丽区中南部,南起海河北岸的卧河村,北至三合庄折向西北至大新庄入中河。40年代改造至三合庄,由大东庄引河水折向幺六桥排灌站,与西减河汇而为一。其间流经小东庄镇、幺六桥乡,全长7.7公里,是区境内的一条排灌河道。
东河开挖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当时作为屯田引水灌溉之用,与西河平行。
西河
西河位于东丽区中南部,南起海河北岸的邢家圈村东,北至大新庄,与西减河汇流。其间流经新立镇、幺六桥乡,全长6.8公里,是区境内的一条排灌河道。西河开挖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为屯田灌溉之用。
排地泄水渠道
泄水渠道开挖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今幺六桥桥南之中河防污闸以北起,向东经今向阳村水塔,沿今津北公路南侧50米直至军粮城镇第四扬水站以北入袁家河,全长6.2公里,清末民初此河尚通船运砖,后因无人疏浚而淤塞,被称之为“废河”。现在军粮城地区仍可辨认该河上口30米宽的轮廓。
幺六桥灌溉区
幺六桥灌区,俗称“排地”。其范围包括幺六桥回族乡的全部13个村和新立镇的新兴村、中和村、四合庄及小东庄镇的中营村、东大桥村共18个村,还包括军粮城镇、赤土镇和华明镇的一小部分,总面积近38平方公里。
清光绪元年(1875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对东河、中河、西河疏浚,并在岔河将中河向北延伸13公里,至南河庄入金钟河,同时开挖了一条泄水渠道,发展种稻。由于灌溉用水主要依靠海河潮汐涨落,渠身易淤,加之管理不善,粮食产量低而不稳,水稻亩产量仅100余公斤。日本侵略军入侵华北地区后,在幺六桥灌区建起大陆等农场发展种稻。日本侵略军投降后,幺六桥灌区为中华民国政府农林部及河北省建设厅接管,建立张贵庄农场,下设4个分场,即新立村分场、西河分厂、幺六桥分场、中河分场,农场建有国有扬水场、私有扬水场,拥有数台离心式水泵和多辆龙骨水车,灌溉面积1万余亩。
解放后,张贵庄农场由中央农业部渤海区农垦管理局接管,改称张贵庄合作农场。1953年,改称张贵庄水利站。1956年,划为东郊区管理后数易其名。1958年为刘辛庄灌溉管理处,1962年为幺六桥水利站,1967年为幺六桥灌溉管理处,1989年为东郊区第二排灌公司,1990年7月更名为幺六桥排灌管理处。
建国后,对幺六桥灌区的耕地、河道及扬水站进行了多次改造,稻田发展到1.2万亩。亩产由100~150公斤提高到400公斤以上,甚至超过500公斤。由大小分散的扬水站逐步形成有系统的扬水灌区。现有国营扬水站5座,即外环线泵站、中河泵站、孙庄子泵站、幺六桥一站、幺六桥二站。乡管扬水站两处,灌排面积1.5万亩,村队扬水站17处,灌排面积8000亩。
排地碑文
钦差大臣、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兵部尚书、直隶总督部堂、一等肃毅伯,李公德政碑
公皖之台肥人也,由翰林起家,蒙穆宗毅皇帝特达之知、以消平海内功洊擢今职。自公来督直省,今巳十有四年,举凡察吏、安民、兴利、除弊诸大端,原非黎庶之所得尽晓,亦非草野之所能形容。惟地户等本系乡农,试即农民所目睹而身受者,略陈梗概:朔自 同治四年内,蒙前通高大臣崇,会同前户部尚书万,奏请军粮城西官荒马厂中,开渠三道,分地成排,共分地五十六排计得地五百余顷,出示招民认垦,开种稻田。初年水利银两每亩完纳八厘,每年递加银二厘五毫,加至十年,以三分水利为止,永不加增,并发给执照,内有“永远为业”字样,俾地户皆得恒产,尽心开垦,完纳水利,立法非不善也。无如此渠下口仅壁海河潮水潮来潮去之水,上游井无来源,每当伏泛盛涨时,海河潮入之水半是泥沙,既无来源冲刷,渠身自易淤塞,未数年而三渠半已淤成平地,灌溉难资。向之认垦此地者,本期藉以谋生,不料反受碱咸之累。公闻之,重有忧焉。爰派前任天津河间兵备道宪吴,会同护卫营统领黄前往履勘,立将各渠疏浚通畅,并接中渠另开新河一道,又派统领徐,由新河东岸开挖泄水河一道,经军粮城分消流入海河,上通塌河淀,俾渠有来源,每日冲刷,庶兔淤塞之患,并可宣泄塌河淀之水,实一举而两得焉。此外,每逢水旱偏灾,公即奏请蠲免钱粮,发币赈抚,所有地户等获免饥寒,不致流离失所者,莫非公所赐也。夫以公之勋高柱石,德被寰区,普天之下,虽妇人孺子莫不知有合肥 李爵相者,又何待于野人之献嚗也哉!然地户等既受恩深重,自不能默无一言,爱缀数语,勒诸贞珉。非敢云歌功报德,不过聊志不忘云尔。
排地略考
形 成
排地为东丽区一地片名称,位于区境中部。其作为地名出现始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因分地成排而得名。 据《畿辅通志·诏谕》记载,清同治四年(1865年),兵部尚书万青藜会同顺天府尹卞宝弟上书奏请在此官荒之地试垦水田。十月谕:“即著崇厚派委妥员会同地方官前赴军粮城一带履勘情形,酌议章程,会同顺天府府尹,直隶总督,奏明请旨办理,以兴地利而裕民食。”同治五年正月又谕:“……兹据万青藜等勘明,海河北岸自邢家沽起,至卧河村止,开浚环渠。中开泄水渠一道,渠旁两岸可开垦稻地五百余顷,计须渠工约银八千数百两,此项银两准由崇厚借款兴办,即著督饬委员,招户认垦……”。遂于同年由直隶总督崇厚率军队在军粮城以西开渠三道,分地成排,共分地五十六排,计得地五百余顷,招民认垦,并由崇厚手定认垦章程。主要规定:认垦初年,每亩纳水利银八厘,每年递加二厘五毫,加至十年,以三分水利银为止,永不增加,并发给“永远为业”的执照。至此排地形成。
排地南北长6.87公里,东西宽5.37公里,南窄北宽,总面积近36.8平方公里,与《天津县新志》所载“军粮城崇厚试垦四百七十余顷……”(河道除外)基本相同,包括幺六桥回族乡全部和新立镇的新兴村、中河、四合庄及小东庄镇的小东庄、中营、东大桥共18个村,而其中的土地还有军粮城镇,赤土镇和华明镇的一部分。
特 产
排地因地处海河下游,接近海口,河流南北相通,水源充足,成为盛产水稻、鱼蟹的鱼米之乡,素有“小江南”之称。曾有诗云:“碧水溪边望稻田,渔翁撒网尽开颜。河渠纵横舟如梭,杨柳风吹画舫开。蛙声绝似催战鼓,夫妻摇车浇灌忙。莫讶此地风景别,迩来何处不江南。”
排地的水稻种植始于同治初年,较津南区的小站稻历史还早。当时水稻品种优良,河水淡甜、肥料多以有机肥为主,所产水稻米粒大而圆,煮饭汁液稠而晶莹,米粒油腻润滑,香味浓郁,为米中上乘之品。
排地瓜以皮薄籽小,含糖量高、香甜可口而享誉津门,谚称:“排地瓜——两味儿的”。排地盛产的棉花因色白、纤维细长、手感柔软,而倍受天津纺织业的欢迎,排地人因受此三者之利,多将三者轮作。故排地有“要想发,稻、棉、瓜”之谚。
排地水产丰富、品种繁多。青鲫白虾四时不断,金秋蟹黄以其肥美而甲津门。特别是河蟹、银鱼,是天津人最为喜爱的水产珍品。在密如蛛网的沟渠中河蟹俯身即拾,有时甚至爬入农户家中。倘若有客人不期而至,主人出去一袋烟的工夫,便可为客人准备一顿美味佳肴。所产河蟹个大、 肉质清香鲜美,以“排地的螃蟹——个个肥”而为人交口称赞。银鱼俗称“面条鱼”,鱼体呈细长圆柱形,长约10公分,全身透明,光洁如玉,通身仅一条软骨,腹内洁净。一般在冬季捕捞。银鱼味鲜肉美,如将其置于屋中桌案之上,满室立即充满黄瓜清香气味。《津门百咏》写道“一湾卫水好家居,出网天鲜玉不如。正是雪寒霜冬时,品盘新味荐银鱼。”外地人来津有感:“不到排地不知天津好,稻香鱼蟹胜似小江南。”“稻米香、瓜如蜜,棉花纤维长又细,螃蟹爬进饭锅里”道出了排地的丰盛物产。1958年,由于海河建闸,咸淡分家,河蟹、银鱼失去了繁衍的条件,河蟹几近绝迹。银鱼养殖近年发展起来(记述有误,编者注)。
兵祸惨案
排地屡遭兵燹
今天津民航机场以东、军粮城以西、津塘公路南侧至津北公路以北地区,解放前称作“排地”。“排地”芦苇丛生,人烟稀少。20世纪20年代,一些走投无路者来此啸聚,借废土窑洞、水洼苇塘藏身,充当“土匪”。到30年代“土匪”多达十几股、数百人。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天津后,感到“土匪”是一祸患,意欲锄掉。起初,日军怀疑“排地”头面人物通匪,遂于1937年农历十月以宴请名义诱捕下乡长刘文云及保长、村长十余人,尽杀戮。随后,又怀疑骆驼房子庄农民刘宝善等6人为“匪”,绑至军粮城、塘沽杀害。
1938年农历七月某日,日军到信德庄和北窑村(今均属大新庄)“剿匪”,烧民房60余间。农民杨宝臣之母因卧病在床,未及逃出,被活活烧死在炕上。
1938年农历八月十七日(10月10日)拂晓,日军再次包围新德庄,枪杀农民单成玉等28人。“土匪”们奋起反击,打死、打伤日军各1人,遁去。日军抓了当地农民汪玉才、李占和等17位农民为死伤日军抬担架,抬到军粮城日军驻地后,又将这17人枪杀于军粮城火车站东侧的铁桥上,鲜血染红了桥下的河水。是为“八.一七”惨案。
1938年农历九月初十日(11月2日),日军到刘辛庄村围剿“土匪”头子张保廷,未获,气急,竟用刺刀挑死农民李清林,纵火焚烧民房60余间。是月底,张保廷属下“土匪”王秀亭(绰号“大萝卜”)等数十人在贯庄被日军围剿击毙。
日军暴行
1937年11月 侵华日军怀疑排地(今东丽区么六桥回族乡与新立街的小东庄、中营、东大桥、中河、四合庄、新兴村6个村)的头目人通匪,以宴请排地头面人物的名义,诱捕了乡长刘文云父子(今新兴村人)、吴家台(今属四合庄)吴恩荣、大影壁(今属四合庄)张宝真父子、仁慈庄(今向阳村)李彦、四顷地(今东大桥村)吴凤鸣等保长和村长14人,全部被屠杀。
1937年11月 侵华日军逮捕了骆驼房子村民刘宝善、刘宝明和刘宝凯等7人(皆回民)与流芳台村农民许玉田、幺六桥村农民蔡玉和等共13人,分别绑至军粮城和塘沽三百吨码头予以屠杀。
1938年7月 侵华日军以“剿匪“为借口,偷袭北窑村(今属东丽区幺六桥回族乡大新庄村),因扑了空,放火烧毁民房20余间(该村仅十几户人家),村民杨宝臣的老母卧病在床,未及逃避,被活活烧死。日军不解气,又到信德庄(今大新庄)放火烧毁民房40余间。
1938年8月 东大桥村陈志义负责村前京山铁路巡护,发现 有颗道钉松动,想用扳手拧紧,但已来不及,怕出事故,他急向迎面开来的火车举起了红旗。车停下,原来是辆军车。车上下来的日酋察看现场后,不仅不感谢这位忠于职守的护路工,反而把他带走,诬为蓄意破坏、贻误军机。严刑逼供,毫无结果,就将年仅30岁的陈志义杀死。
1938年9月底 小东庄村20岁的青年农民李同文新婚后第18天,为即将分娩的嫂子到东大桥村她娘家报信儿,沿京山铁路边上行走,被日军开枪打死,理由是铁路边上不准中国人行走。
1938年10月10日 拂晓,侵华日军包围了信德庄(今大新庄)村民单成玉夫妇带领两个小儿子向野外躲避时,被日军发现,当场用枪打死。接着将该村农民史凤春等24人都枪杀。农民张安奎被日军用刺刀挑死。隐避在该村的土匪愤起还击,打死打伤日军各1人,终因寡不敌众,土匪被打死10余人仓皇逃走。日军抓走了村民汪玉才、李占和等17人抬日军尸体和伤员。送到军粮城后,日军将抬担架的17人在苗街桥上全部屠杀,鲜血染红了桥下的河水!同一天里,这个仅有30多户的小村,竟被侵华日军惨杀了忠厚的农民和无辜的妇女儿童46人!家家穿孝衣,人人放悲声。其状惨不忍睹!因为这一天是农历八月十七日,被人称之为“八一七”惨案。
排地宗教信仰
排地地区除本土固有的佛、道教之外,还有数量众多的伊斯兰教信徒和基督教(主要为天主教)信徒。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自境内有回族定居即有,因回民皆信仰此教,故又称“回教”,亦称“清真教”,旧称“天方教”。
“伊斯兰”一词为“顺从”之意,指顺从安拉(中国穆斯林习称真主)的意旨。伊斯兰教的信徒称“穆斯林”,意为皈依真主的人,排地穆斯林皆为“逊尼派”,信徒主要集中在骆驼房子、新兴村、窦家房子、穆家台、中心庄等村。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是清真寺,非礼拜人员不得随便进入礼拜大殿。排地建有两座清真寺,分别为始建于1874年的幺六桥乡骆驼房子清真寺和建于1920年的新立镇新兴村清真寺,文革时均遭损毁,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重修。
天主教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天主教北京教区根据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委派蓟县教会法国籍传教士马神甫找到排地二段负责人,在天津县东部买了两千亩地,盖了4排土房,每排10间,人称“四十间房”,定名为“仁慈庄”(1966年更名为向阳村)。1918年建造天主堂,并将木制模型于1923年由天津教区转送梵蒂冈教廷。到处劝人加入天主教,并给以房住、给地种和给安家费为优惠条件,吸引冀、鲁等地的穷人到仁慈庄定居并信奉天主教,俗称“奉教”们也有部分在原籍就奉教来此定居的。从此,境内有了天主教。境内除仁慈庄天主堂外,还有1919年建的信德庄(今大新庄)天主堂。两教堂均附设焦会小学。后者于1939年因水灾倒塌。前者于1932年重建,1958年改为村民食堂,后又改为村办厂,1982年重新开堂,1987年市、区、乡政府拨款,村民委员会赞助及教徒们奉献,集资人民币11万元,重建了新的向阳村天主堂。
境内天主堂解放前受外国人的控制,比利时籍神甫雷明远,荷兰籍主教文贵宾及梵蒂冈教廷宗座代表刚恒毅(意大利籍)等均曾到仁慈庄教堂传教或视察。1929年至1937年该教堂的神甫都是法国人。50年代初天主教与帝国主义割断各方面的关系,成为中国教徒自办的教会。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宗教生活受到了冲击,1982年中央19号文件下达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宗教活动恢复正常。
排地民谣
小排地儿
小排地儿,三趟河,棒子面儿,大粗罗,臭虾酱,就饽饽,白开水,当粥喝。加棵大葱是犒劳,蚊子多得象筛锣。
排地特产
稻米香,瓜如蜜,棉花纤维长又细,螃蟹爬进饭锅里。
排地范围
排地占地五百顷,南北分别到大堼。
小红桥西五顷地,往东五里军粮城。
排地没庙也没神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排地没庙也没神。
一排排稻地
一排排稻地一条条沟,长虫蛤蟆簸箕收。
排地二段出怪事儿
排第二段儿出怪事儿:
流芳台的大爷多,不办事儿;
仁慈庄的先生多,不认字儿;
郭家台要饭的多,不拿棍儿。
[注]解放前流芳台富户多,喜人称“大爷”,但并无多大能力办事儿;仁慈庄(今向阳村)多京东各县移民,妻习称夫为“先生”,但这些“先生”多文盲;郭家台讨饭穷人多,出入村时不好意思拿讨饭的棍子。故当地有此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