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乐村位于太原市北部、汾河西岸,属于太原市尖草坪区柴村街道办事处管辖,是太原市三给片区的核心区域。截至2017年,全村796户,2881人;前三大姓氏是:张、郭、李,约占全村人口一半。拥有土地321355亩,其中农业用地166387亩,建设用地695.54亩,未利用地854.14亩。
摄乐位置
摄乐由来
据1999版《太原市志》记载,相传五代时,后唐与后梁曾混战于此地,村被夷为平地。后人在废墟上建村,明称“铄落村”,为名不雅,谐音为“摄乐村”。清《太原县志》记为摄乐村。
摄乐简史
明万历《太原府志》记载:……呼延渠、张村渠、杨家村渠、柴村渠、芮城渠、铄落村渠、彭村渠,俱自烈石口出,以灌田稻。
清乾隆《山西通志 (四库全书本)》记载:铄落村渠旧有钱家渠北繇营村南至东流村溉田一顷五十亩。
据村里老人讲:摄乐村民最早居住在如今的汾西路东面,黑水河以东。是周边比较富裕的村子,家家户户院内都有一口水井。后因水患才移到汾西路以西。村西坡有条马王沟,是五代时期名将周德威曾经养马的地方。
村里旧时有关公庙、大寺庙、二人台武器(镇村之宝)、小庙、龙王庙、古堡、古戏台。苗姓,曾经是摄乐村大姓,旧时庙宇多是苗姓族人捐建。太原解放时被毁。
摄乐村曾属阳曲县管辖,民国32年,日伪太原市公署扩大市辖区,摄乐村随河西柴村以南的28村从阳曲县划入太原市。
建国初期,村民交公粮,十万多斤粮食一日送到国库。送粮的马骡车队,头车到了万柏林闫家沟,尾车还在摄乐村五道爷庙。当年被评为全省第三模范村。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摄乐村村民住在村北,西有坡地(梯田),东有河地(稻田),南有菜地。七十年代,开办有喷漆厂、烤漆厂、石膏开厂采、石料加工厂、预制板厂、铜厂等工厂。八十年代,因水资源缺乏,水稻种植面积锐减,遂引入巨峰葡萄种植。九十年代,村民引入里扎马特、无核白鸡心、红提等葡萄新品种,大受市场欢迎。
二十一世纪初,日益富裕的村民,开始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立了自己的威风锣鼓队。2017年,摄乐村开始了城中村改造。截至2020年,摄乐村汾西路东侧的土地现建设有
摄乐桥、
摄乐公园、
太原市外国语学校摄乐校区,在建有
山西省人民医院新院区、规划有
太原轨道交通3号线。
摄乐民俗
摄乐村村民把演奏
太原锣鼓分开称为“撇镲儿”、“敲鼓儿”,撇镲儿就是击镲,敲鼓儿就是击鼓。
摄乐村的锣鼓队参加过电视剧《喜耕田的故事》第十集的拍摄、
太旧高速公路的通车庆典、尖草坪区“傅山杯”锣鼓大赛(荣获三等奖)、西村“傅山园”开园比赛(荣获二等奖),并且连续10年代表区、镇政府出席各种文娱活动。
2、农历六月十八“过唱”
农历六月十八是摄乐村一年一度的
传统庙会(正日),当地人称为“
过唱”,这个庙会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延续了多少年,旧时的这一天,摄乐村村民上午请龙王,下午表演狮子舞、二鬼摔跤、龙灯、旱船等民俗活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庙会的性质不再保留,但村民仍然特别重视这个节日,每年这一天村委会都会请晋剧团来在村里的戏台唱戏。亲朋好友相聚看戏逛庙会,如同过年一般。
摄乐古建
1、摄乐一号民居
“摄乐一号民居”位于尖草坪区柴村街道办事处摄乐村东,建筑年代不详。在2017年城中村改造中拆除。
原主体结构为民国时期建筑,民居坐西朝东,为二进院布局,占地面积1223平方米,中轴线上建有东房、正房,民居的窗棂由松木制成,古色古香,门窗拱券上装饰有技法精湛的砖雕。“该院落整体结构完整,建筑规模是尖草坪区最大的,考古人员将它命名为‘摄乐一号民居’。
走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砖石修建的照壁,照壁上部雕刻有葡萄藤、老鼠等图案,寓意多子多福,中部和下部有彩绘的松树、鹤、鹿,以及碧蓝的海水,一轮红日冉冉升起,象征松鹤延年,前途似锦。
“摄乐一号民居”保存有数量众多的匾额、楹联。一进院东房的门额,刻有篆书“淡泊”、“宁静”,运笔苍劲雄浑,字体刚劲古朴。民居的二进院是四合院布局,院内三座房屋的门窗拱券上均有题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贤”、“容貌必要正大老成”、“求医药莫若养性情”、“护体面不如重廉耻”、“勤能补拙”、“俭可养廉”等,楹联字体涵盖行书、草书等,清劲潇洒,趣味横生。
民居的匾额、楹联多出自清代《格言联璧》一书,这些楹联折射出前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体现,为更深层次挖掘“摄乐一号民居”的文化内涵提供详实的依据。
太原市文物局文物处工作人员介绍,“摄乐一号民居”保存完整,极为珍贵,对研究我太原市民国时期民居具有重要意义。
2、摄乐堡
摄乐堡位于现摄乐村外西南一公里,建于沟台深间之中,约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据阳曲县志乾隆年间记载:离城十里有座摄乐堡。县志中还有记载,晋阳西北为多堡寨。摄乐堡是河西十三堡之一。
整座古堡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两平方米,堡底为正方形,宽约15米,高约 米,顶部逐渐收缩至宽为5米的小正方形状。围墙为石灰配置的土砌墙,墙周围共有七个矩形土墩,土墩分别建在西、南、北三面墙的中端部及围墙四角。墩外底端为陡坡形,坡上种有荆棘类植物,防止外侵起保护作用。古堡只有朝东一个堡门,门楼上写有“摄乐堡”三个大字。堡门北侧有郁郁葱葱的老香椿树。枝叶茂密,树根裸露像胳膊大腿那样粗,并且互相缠绕,裸露在外,好似在给大家讲述古堡的沧桑与历史。
院内,大门两侧的东房作为库房使用,正房、西房、南房内生活设施齐全。院中打有水井一口,院东南角设有卫生间,堡墙顶上安排有村民守卫并配有火药,刀剑等防御设备,听老人们说:“如遇外敌侵犯时,村民们可以极快地从四通八大的摄乐地道转移到古堡中潜伏,时长可达数月之久。堡内多则可容千人,少则可容百户。”此堡据地势建筑看,可谓:“易守难攻,进退有路。”
传说:明末时期李志成攻打太原时,在迎泽门(首义门)被对方将领周玉吉射中左眼(之后留有李志成被称为独眼李闯王之称谓)败下阵来。事后,李闯王之弟人称一只虎的二大王李志敏领兵向太原西北进伐。摄乐村民们躲入古堡中避于一难。
摄乐堡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被太原选煤厂征地后圈入选煤厂院内。大约在1973年时,选煤厂在此处建立医院遂将古堡铲为平地。
摄乐大事
清康熙二十一年《阳曲县志》乡保记载,实行里甲乡约制,摄乐村为“知”字号。
清康熙二十一年《阳曲县志》卷之三建置记载,摄乐村属阳曲县正西乡呼延三上都管辖。
民国二年(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强迫教育办法》,摄乐小学成立,教学地点为大寺庙。
民国六年(1917年),阎锡山实行“区村制”,摄乐村设村公所,办公地点也在大寺庙,村长由村民推选。
民国七年(1918年),阎锡山增设区制,阳曲县设6区,后增至8区。摄乐村属第三区。
民国一十四年(1925年)
阎锡山在摄乐村兴办砖厂。约占地30-40亩。旧址在如今的太原选煤厂。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09月29日。原火车站至西山的铁路支线竣工通车,系阎锡山晋绥兵工筑路局为西北第一煤矿厂修建的窄轨铁路,途径摄乐村。三年后,易名为太原至白家庄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8月上旬,太原连降暴雨,太原城内民房十室九漏。摄乐村房屋庄稼被淹没。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8日,日本军队侵占太原。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3月10日,西山抗日支队(支队长韩谦、副支队长殷有仁)在桑树坡一带成立,摄乐村多人加入。
民国三十二年(1942年)汾河大桥冲毁,日伪着手重新建桥,将太白铁路全线拨宽为准轨距铁路。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伪太原市公署扩大市辖区,摄乐村随河西柴村以南的28村从阳曲县划入太原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投降。8月30日,民国山西省政府返回太原市。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2月20日。阎锡山在河西的
三给村、摄乐、
圪僚沟村等村进行试点“兵农合一”制度。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
阎锡山把太原城外区域划分为六个守备区(南区、东南区、东北区、北区、西北区、西南区)。西北区指挥官为晋绥军第43军军长
刘效曾,驻摄乐村。主要兵力为第70师(师长郑汶河)。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05月末,阎锡山在汾河西
三给村和摄乐村之间修一小型飞机场。机场范围从摄乐村沟堰北至三给村防洪渠以南,全长1.5公里,宽大约150米。为建机场,阎军将摄乐村大殿庙的两株柏树砍伐,当时柏树需四个成年人才能合抱,高度超过大殿3倍高。
1949年02月,第70师与坚贞师(师长
郭熙春,副师长杨振旅)与对调。
1949年04月22日,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七军之十九师(师长
何辉燕、政委
朱绍田)攻入摄乐村直捣坚贞师师部。
郭熙春被俘,坚贞师及其指挥的一个团被歼灭。
1949年,村公所改为农会,办公地点为富农袁海明的院子。摄乐小学复学,教学地点为村民张润牛家的院子(土改后,分给康海龙家)。
1950年,由郭亮、布兴梅等成立摄乐村业余晋剧团,称“太原五区民乐剧团”。该剧团剧目有《闯王进京》《白门楼》等。大剧本戏十余本,折子戏五十余折。曾到西山、重机、西村及其他县区演出,在太原地区小有名气。
1951年,修建一条退水渠,俗名:黑水渠。
1953年,被评为全省第三模范村。
1954年,农会改为初级农业合作社。办公地点搬为张昌顺的院内(即张润牛家西院的上头院)。
1954年09月04日,
汾河西岸摄乐村区域段汾河决口100米,到6日决口扩大到1000米。
1956年,初级农业合作社更名为高级农业合作社。办公地点搬迁到摄乐一号院。
1956年,
晋祠农业办公室主任张子义,对摄乐村稻民进行了科学种植指导,并引进了优良品种。
1957年,全村244户,962人,其中党员7人。
1957年,由北郊区人民委员会组织沿线群众义务修筑汾西公路,时为简易砂砾路面。
1958年02月,摄乐村党支部成立第一届支部班子。
1959年12月,大炼钢铁时期,摄乐炼铁厂成立。
1960年,高级农业合作社改为管区。
1962年,管区改为生产大队。
1963年,全村306户,1247人。
1966年07月09日,在村西坡修建400立方的灌溉用水水库,从此旱地变果园,坡地变梯田。
1970年04月06日,摄乐村地道和太原选煤厂、
三给村的人防打通。地道全长1.5公里,内有5个休息点,5个取水处,18道弯,10个卡口。受到了市、区两级政府的肯定和表扬。省市相关部门也来考察、周边村庄竞相参观,一时人流如潮。
1971年02月10日,山西日报报道,摄乐地方小化肥厂建成投产。
1971年,北郊区成立,呈请市政府资助拓宽改造汾西路铺设沥青路面。
1983年,生产大队办公地址搬迁到1985年盖起的新学校北面正房。
1984年,人口1795人,433户。耕地1860亩
1984年,由北郊区政府牵头,镇政府发出“巨峰入川,温室发展”的口号,摄乐村作为北郊区葡萄栽培试点村,从东北引进巨峰葡萄品种。第二年(1985年)在全柴村镇推广。第三年(1986年)在全北郊区范围内进行推广种植。
1985年,新建摄乐小学教学楼。
1986年,生产大队更名村委会,办公地址搬迁到汾西路西侧新建的村委会大院。
1987年,市土地局进行了非农业建设用地清理工作。6月30日在北郊区柴村镇摄乐村召开发证试点现场会,总结推广摄乐经验,指导促进全市用地清查工作。
1993年,摄乐村成立了全区第一支女子锣鼓队。
1994年,村委会北侧设立村名碑。
1995年10月01日,摄乐村女子锣鼓队参加
太旧高速公路通车庆典。
1997年9月1日,和平北路小东流——柴村段通车。
2003年04月07日,为彻底解决村民饮水困难问题,摄乐村投资7.5万元。在铁路西修建500立方的饮用水水库,在村黑水渠东的南道旁(摄乐南街南侧)修建加压泵,引和平北路深井水入村。
2006年08月,摄乐村锣鼓队参加了电视剧《
喜耕田的故事》第十集的拍摄。
2007年03月05日(正月十六),摄乐村成立了百人大型锣鼓队,参加了区“傅山杯”锣鼓大赛,获得了三等奖的好成绩
2007年08月11日,摄乐村锣鼓队参加西村“傅山园”建成开园比赛中荣获二等奖。
2007年,三给片区用地控制规划于开始编制。
2009年8月,摄乐新村小区在摄乐村铜厂的原址上建成。
2009年09月30日,摄乐1号民居、摄乐2号民居挂牌太原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摄乐村主主街道完成硬化32403.05平米,巷道完成硬化16493.87平米,在和平北路进村的入口处建起了门楼。
2013年,汾西路途经摄乐村约1公里左右,由于建成时间长,年久失修,给村民出行造成不便影响。摄乐村村委会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完成道路两侧60多户待拆迁改造户拆迁工作。
2014年,摄乐西区建成。
2015年,尖草坪区政府引进了太原市外国语学校学校项目,选址于摄乐村。
2015年02月19日,
山西科教频道“都市110”栏目,直播了摄乐村村民过年的喜悦,向全山西人民展现了太原北郊农村过年的风俗,展示了新农村人们幸福的生活:老年活动中心大娘们载歌载舞,集体活动室里大妈们糊灯笼,农家小院里媳妇们蒸花馍、窑洞里奶奶们剪窗花。
2015年11月,在《太原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首次提到,要新建
摄乐公园。
2016年,太原市政府修建摄乐街、摄乐南街、
摄乐桥。
2016年8月,村“两委”为摄乐小学新建教学楼和大门。
2017年1月19日,万科公园里开盘。
2017年2月,摄乐餐厅建成并装修完毕,投入使用。
2017年2月12日,摄乐村在摄乐餐厅举办第一届元宵晚会。
2017年08月19日上午。
尖草坪区三给片区综合改造五村整村拆除誓师大会在摄乐村(汾西路与摄乐南街交叉口)举行。
2017年09月18日,摄乐村拆迁协议签订完成。
2018年03月03日,摄乐村举办第二届元宵晚会。
2018年12月17日。我村一株古
皂荚树入选太原市国家二级古树名录(第一批),编号14010800062 。该树树龄400,树高10,胸(地)围300,冠幅14。
2019年2月19日,举办第三届元宵晚会。
2019年5月创城期间,摄乐村的小区进行了全面整治。清倒垃圾杂物3950余方,硬化路面9560平米,规范门头牌匾13块,捆扎线缆300多米,粉饰立面4万余平方米。在小区新建了2处小游园景观设施。规划了停车场,划分200个停车位,并修建了非机动车存车棚。小区内外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2020年疫情期间,摄乐村“两委”着手布置阻击疫情任务,组织支部党员、村委会工作人员、志愿者参与疫情防控工作,舍弃小家为大家,为村民构筑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
2020年05月26日,摄乐村举行回迁安置房项目首栋6号楼封顶仪式。
2020年09月01日,摄乐村首批小学毕业生升入
太原市外国语学校(摄乐校区)。
2020年09月16日,
山西省人民医院举行新院区开工建设奠基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