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派是由具有某种共同艺术观念、共同美学思想、共同审美趣味、共同创作倾向和共同艺术特色的艺术家形成或组成的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艺术团体或派别。
写实主义
一种发挥摄影纪实特性的流派。在
审美价值上往往是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大于审美作用,感召性和见证性多于欣赏性。
写实摄影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摄影流派,延绵至今,仍是摄影艺术中基本的、主要的流派。它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摄影艺术领域中的反映。
最早的写实摄影作品当推英国摄影家菲利普·德拉莫特于1853年拍摄的那些火棉胶纪录片。稍后,则是罗斯·芬顿的战地摄影和六十年代末的
威廉·杰克逊的黄石奇观。1870年以后,写实摄影渐趋成熟,开始把镜头转向社会,转向生活。如当时的摄影家巴纳多博士就拍摄了流浪儿童的悲惨境遇,而震动了人们。
由于写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巨大的认识作用和非凡的感染力,逐渐在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九十年代美国摄影家雅谷布·里斯关于纽约贫民窟生活的那些作品,就是这方面的奠基作品。
主要摄影家和作品
随后,
写实摄影家人才辈出,作品都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例如英国勃兰德的《拾煤者》;美国R·卡帕的《通敌的法国女人被剃光头游街》;法国韦丝的《女孩》等等,不胜枚举。
绘画主义
特点
追求绘画意趣,以绘画造型原则规范自己的摄影创作。绘画主义分为两种: 1、绘画派:摹仿
文艺复兴时期的画风,画面结构严谨,布局考究,经导演、摆布和暗房加工而成。情节性、叙述性和寓意性是其艺术上的特点。 2、画意派:寻找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表现存在于自然中的美的形象。绘 画 主 义 摄 影
绘画主义摄影是励行于二十世界初摄影领域的一种艺术流派,它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英国。
该派摄影家在创作上追求绘画的效果,或“诗情画意”的境界。它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仿画阶段;崇尚曲雅阶段;画意阶段。
绘画主义摄影家提出,“应该产生摄影的拉斐尔和摄影的提茨安。”
绘画主义摄影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第一个绘画主义摄影菜是英国画家
希路(1802-1870),他擅长
人像摄影,作品结构严谨,造型优雅。1851年至1853年,是绘画主义摄影的成长时期。1869年,英国摄影家HP罗宾森(1830-1901)发表了摄影的画意效果一书,他提出:“摄影家一定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深入的艺术认识,方足以成为优秀的摄影家。无疑的,
摄影术的继续改良和不断发明启示出更高的目标,足以令摄影家更能自由发挥;但技术上的改良并非就等于艺术上的进步。因为摄影本身无论如何精巧完备,还只是一种带引到更高的目标而已。”为该派奠定了理论基础。
1857年,OG雷兰德(1813-1875)创作了一幅由30余张底片拼放而成的、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作品:两种生活方式,标志着绘画主义摄影艺术上的成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其题材大都富有宗教色彩,含有一定的规喻性。拍摄时,预先打好草图,然后利用模特儿、道具,组织和安排场面,并通过暗房加工而成。追求照片画面的绘画效果。
随后,
绘画主义摄影的内容有所扩大,但风格仍崇尚
古典主义,造型和构图仍具学院派的法则,因而显得含蓄、沉表、典雅。
当该流派发展到画意阶段时,追求作品的情感、意境和形式的美,依旧是它的特点。
由于绘画主义摄影家强调
艺术修养:“如果想要使摄影在艺术上有地位,摄影家就必须首先培养起审美的能力和扎实艺术的修养。”所以其历史功绩是把摄影从初期机械地摹写对象引导到造型艺术的领域中去,促使了摄影艺术的发展。
由于绘画主义的创作大都脱离现实生活,加上
摄影器材的日益改善,人们早美趣味的不断发展,为“自然主义”所冲击。尽管这样,在今天的摄影艺术殿堂中,仍有它的席位。
作品
这一流派的主要摄影家和作品有:普莱期(?-1896)的男爵之宴、
鲁宾逊漂流记、宝塔情景;罗宾林的当一天工作完了的时候、秋天、两个小姑娘、弥留、拿着毒药瓶的朱丽叶、黎明和落日;雷兰德洗礼者圣约朝霞之首、伊菲吉尼亚、优迪特与荷罗佛尼斯;金马伦夫人(1815-1897)的汤姆士卡莱尔和尼达(1820-1910)的弥留之际的嚣俄等等。
自然主义
特点
最早向模仿绘画的摄影流派挑战,要求题材真实而不是有意设计或安排。认为只有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作品才是最高艺术。 一八八九年,摄影家彼得·亨利爱默生鉴于绘画主义创作的弱点,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主义的摄影》的论文,抨击
绘画主义摄影是支离破碎的摄影,提倡摄影家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
学院派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对充分发挥摄影自身特点有着促进作用。
这一流派的创作题材,大都是自然风光和社会生活。 由于
自然主义摄影摄影家作品
这一派著名的摄影家有德威森(1856-1930)、威尔钦逊(1857-1921)、葛尔(?-1906)、搔耶(1856-?)、萨特克利夫(1859-1940)等。
纯粹主义
特点
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弘扬自身的优势,抛弃绘画的影响,提倡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求得摄影所特有的审美效果。
纯粹派摄影是成熟于二十世纪初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其创导者为美国摄影家斯蒂格里兹(1864-1946)。他们主张摄影艺术应该发挥摄影自身的特质和性能,把它从绘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
影调层次科班一九一三年送展的俯瞰纽约,就是纯粹派中的佳作。摄影家从高处俯瞰纽约某个广场,虽没有任何加工、修饰,但新颖的构图,独特的造型,使人耳目一新,再如E斯坦诚的K
桑德伯格,则是用
多次曝光的手法,了独幅作品空间、时间的限制,在一个画面中细腻地刻画了诗人情绪的转换,影调的组合和构图的变化,极有韵律感。 从某个角度说,纯粹派的某些主张和创作是
形式主义新即物主义摄影家作品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是斯特兰德(1890-?)和Group f 64摄影组织中的青年摄影家,如亚当斯、根令翰等。 纯粹派后期的作品则向线条、图案和歪曲形象的抽象方面发展,其有影响的摄影家是亚博、史丁纳、史脱特文和伊凡思等。
印象主义
特点
在这种理论指导下,
印象派摄影炭笔绘画主义摄影的一个分支。
摄影家作品
这一流派的艺术特色是调子沉郁,影纹粗糙,富有装饰性,但缺乏
空间感。其著名摄影家有杜马希(?-1937)、普约(1857-1933)、邱恩(1866-1944)、瓦采克(1848-1903)、霍夫梅斯特兄弟(1868-1943;1871-1937)、杜尔柯夫(1848-1918)、埃夫尔特(1874-1948)、米尊内(1870-1943)、辛吞(1863-1908)、奇里(1861-1947)等。
现实主义
特点
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形式美,以朴实的摄影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新即物主义摄影新现实主义摄影它不考虑艺术的本质在于提示对象的本质,因而其美学思想是属于自然主义范畴的。例如,摄影家帕邱在一九二三年拍摄的火车头的回转轴就是用近摄手法,表现了火车头回转轴运转时的状态,由于画面摒弃了其他细部因而给予观众的视觉印象是强烈的。
新即物主义的理论先驱是斯特兰德,他对
即物主义摄影术才行。
新即物主义摄影的创作先驱则是阿杰和斯泰肯。而实际创始者为上面提到的帕邱。 帕邱反对摄影依赖于绘画,他强调摄影艺术必须依靠摄影的自身特性,认为摄影的
审美价值新即物主义摄影家的功绩是促使人们对摄影自身特性的研究和探索,把摄影从审美性的虚幻世界中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
但是,由于过分强调了细部物质表面结构的描写,为后来的抽象主义摄影提供了萌发的土壤。 一九二五年前后,由于出现了大口径的小型照相机,
新即物主义的表现领域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不少人像作品及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风光的作品。
摄影家作品
新即物主义的著名摄影家有桑德(1876-1964)、勒斯基(1871-1956)、黑葛(1893-1955)、希尔夏(1881-1948)休利曼、霍培(1878-?)、埃夫特(1874-1948)、韦斯顿、亚当斯(?-1902)等。
达达主义
特点
与传统和理性对立,宣称与美学无缘。通过暗房、拼接等技巧构筑作品。“达达派”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想。“达达”,原为法国儿童语言中“小马”或“玩具马”的不连贯语汇。因为
达达主义艺术家在创作中否定理性和传统文化,宣称艺术和美学无缘,主张“弃绘画和所有审美要求”,崇尚虚无,使创作近乎戏谑,因而人们把该艺术流派称之为“达达派”。在这种艺术思潮影响下,摄影艺术领域中也产生了“达达派”。著名摄影家哈尔斯曼创作过一幅蒙娜丽莎,她那双丰满的手在这里不仅变成了青筋暴突,汁毛丛生,而且还塞满了钞票。真可谓荒诞无稽,不伦不类。
达达派摄影艺术家的创作,大都是利用暗房技术进行剪辑加工,创造某种虚幻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意念。例如LM纳基的勒达和天鹅,把一个美丽的希腊神话故事,处理成某种晦涩怪诞、不可捉摸的图象与线条的组合。在画面中,可视形象已不再以其自身的意义存在,而只是某种意念的构成元素。还有人用翦辑的手段,使尼亚加拉大瀑布涌向纽约,制造了一个荒廖的世界末日的姜闵景象。 由于达达派摄影艺术作品不符合人们一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要求,1924年以后就逐渐受到有较明确、完整的艺术纲领的
超现实主义艺术流派的冲击。但其影响仍可在以后出现的现代派摄影艺术中窥见。
摄影家作品
达达派的著名摄影家有菲利普哈尔斯曼、摩根、拉茨罗摩荷利纳基和利斯特基等。
超现实
特点
认为将人类的下意识、灵感、梦幻形象化才是艺术的广阔天地。利用技法做出荒诞的、不可思议的效果情节。
超现实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者也象
达达派摄影家一样,利用剪刀、浆糊、暗房技术作为自己主要的
造型手段摄影家作品
这一流派的著名摄影家有从事
超现实主义集锦照片的画家帕尔汗;变形
人体摄影家布兰特;肖像兼宣传摄影家卡逊以及布鲁门塔尔、洛林、哈尔斯曼、赖依等
抽象主义
特点
艺术的本质是感情宣泄,将点、线、面、影调、色彩等抽象符号以某种组合方式来表达感情。认为具象向抽象转化是一种艺术上升华。抽象摄影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种摄影艺术流派。
摄影家作品
抽象摄影的发轫者为泰尔博(1800-1877)。开始时,作品画面仍保持一定程度的可辨认性。至一九一七年摄影家科班(1882-?)用木片和透明玻璃碎片拍摄的《波尔多画报》就已完全不可辨认了。一九二二年,匈牙利抽象画家莫荷利纳基(1895-?)在曼瑞(1890-?)等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并从理论上予以确立。随后,抽象画家
康丁斯基、克勒等引进了显微摄影和X光摄影,从而大大扩大了
抽象派摄影的表现范围,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语言,建立了自己的艺术体系,并风行于欧美等国。 该流派的代表人物,除文中已提及的外,尚有史格特、芬宁格、安真兰特、佛莱泰、温隙斯特、格连巴晤、夏德和布留奎尔等。
主观主义
特点
认为摄影应该是人格化、人性化的艺术。画面中的影象是具象或是抽象,都不过是自我表现的形式而已,是摄影家的感觉、意识和情绪。 主观主义摄影是一种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写实主义被摄体多次曝光、连续闪光),使被摄体从时间概念中分离出来,能动地把时间概念和
空间位置加以调换。
摄影家作品
其著名的摄影家除奥特、斯坦内特以外,还有杰·施莫尔、肖·范欧坎、兰·佩恩、莫·弗克尔特、本章光郎和崛内初太郎等。
堪的派
特点
堪的派摄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反对
绘画主义摄影的一大摄影流派。
新闻摄影工作,但有的为自然主义者,有的为写实主义者。
该流派的催生作品是一八九三年摄影家阿尔弗雷德·斯迪格的《纽约第五街之冬》,而真正完成者则是德国的摄影家埃利克·沙乐门博士。他用小型相机在一次德法总理举行的夜间会议结束时拍摄的《罗马政治会议》,由于它的生动、真实、朴实、自然,而成为该流派名垂摄影史的经典作品。
摄影家作品
该派著名的摄影家有美国的
托马斯·道韦尔·麦阿沃依;英国的茜莉特·摩戴尔;法国的维克托·哈夫门;以及路易斯·达尔·沃尔夫、彼得·斯塔克彼尔·布鲁维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