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山

江苏南通如皋历史上存在过的山峰

摩诃山,又名磨河山、段山,俗名虾蟆山,是江苏省历史上存在过的一座山峰,在今南通市如皋市南大江中。摩诃山最初位于长江北岸,是古如皋城的南境。

历史变迁
宋初,如皋县境在摩诃山南。摩诃山最初位于长江北岸,是古如皋城的南境。
南宋后,因为长江改道,如皋南境受江水侵蚀加剧,摩诃山竟坍入江中,成为江中孤岛,“点黛浮青,入望缥缈”。南宋祝穆《方舆胜览》载,当时摩诃山已“在扬子江中流”。
清道光年间的《崇川咫闻录》载:“摩诃山在如皋县南一百二十里大江中……旧志山初连北岸,距石庄二十里,自永乐后,田没入江,嘉靖间日益漱啮,浮螺一屿,已距六十里矣。山下沙洲为江阴、靖江二县人所占据,已连苏州之常熟,反与如皋隔绝,实则县南界也。”
再后来,摩诃山南的水道慢慢淤塞,至上世纪20年代完全与南岸连成一片。
历史记载
《寰宇记》 卷130泰州如皋县: “磨河山在县南百二十里,半在江水中。”
《方舆纪要》 卷23如皋县: 摩诃山在 “县南百二十里大江中。水势湍急。亦曰虾蟆山。今江岸崩圯,山去岸五十余里”。
历史传闻
民国初年沙元炳先生所纂《如皋县志》中说:“摩诃山,一名段山,俗名虾蟆山。上有大圣殿。按《太平寰宇记》云:(摩诃山)‘在县南一百二十里,半在江水中……’今江又漱啮,去岸六十里。山下沙洲为江阴靖江百姓占垦,山已连苏州之常熟,反与如皋隔绝,实则县之南界也。”《太平寰宇记》为北宋乐史所撰,始撰于太平兴国四年(979)成书不迟于雍熙三年(986)。《太平寰宇记》中说“宋初,如皋南境在摩诃山南”。指出了当年处于长江北岸的摩诃山的隶属关系。沙志所引《太平寰宇记》中的这段资料,当是所见到的关于摩诃山的最早的记载。
清人徐缙、杨廷撰所纂《崇川咫闻录》(道光刻本)中对此也有记载:“摩诃山在如皋县南一百二十里大江中,一名段山,又名虾蟆山。有大圣祠。《广舆记》‘相传山多异蛇,泗州僧伽过此,蛇为分道,故立祠。’嘉庆庚申志:‘县以摩诃为屏蔽。’旧志山初连北岸,距石庄二十里,自永乐(1403-1424)后,田没入江,嘉靖间日益漱啮,浮螺一屿,已距六十里矣。山下沙洲为江阴、靖江二县人占据,已连苏州之常熟,反与如皋隔绝,实则县南界也。”
比较二书所记,摩诃山距北岸居然都是“六十里”,说明从道光到民国初这近百年中长江北岸几乎没有发生过多少坍塌。关于摩诃山上的大圣院,沙志中说:“相传山多异蛇,有僧过之,蛇为分道行,因建大圣院其上。”未能交代那位令蛇分道而行的僧人系何人,而《广舆记》中记载则非常明确。说僧人就是大圣院供奉的“大圣菩萨”。大圣菩萨本名僧伽。历史上实有其人,其事迹见于《续高僧传》。他生于中亚碎叶之东北(据郭沫若考证,碎叶为唐代诗人李白的出生处)。自唐显庆二年(657)来华,至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坐化,在中土留下了许多神异故事。《续高僧传》说“天下凡造精庐,必立伽真相,额曰‘大圣僧伽和尚’。有所愿,多遂人心。”沙志未作明确交代,或许是认为这一传说有假托大圣僧伽的嫌疑吧。
崇川咫闻录》说“永乐后,田没入江”,这里的田当指摩诃山南的竹排岭。据如皋《顾氏家谱》载,摩诃山以南二十里有竹排岭,竹排岭当时也隶属于如皋,当年如皋石庄的石氏先人都葬于岭下(可参见沙志“竹排岭”条)。
明代诗人丁鹏有《登摩诃山望江》一首:
驱马悠悠上野山,山僧迎我过禅关。
窗间波浪暗飞雪,槛外烟云晓结鬟。
潮吼恐惊鼋窟宅,沙浮不受水潺湲。
海门东去戈船集,多少殷忧举眼间。
丁鹏,字良举,号南溟,嘉靖乙酉科举人,曾仕兖州通判。“驱马”句说明在嘉靖乙酉年前后,人们还可以驱马登山,这时的摩诃山一定还与江北如皋接壤。但查《嘉靖惟扬志》(书成于壬寅年,即1542年)卷一中所收如皋县图,图中的摩诃山已在石庄巡检司南的大江之中。由此可见摩诃山的与江北分离,决不会迟于嘉靖壬寅年。照此看来,《崇川咫闻录》所说的“嘉靖间日益漱啮”应该说是有根据的,而1993年版《如皋县志》说“嘉靖间江岸基本稳定”,就不那么准确了。
明代中叶,马驮沙并沙成岛,江面收狭,加速了长江主流速,江水直冲如皋南境江岸;加之地球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造成了如皋南境江岸崩塌,此后江流改道,致使“桑田一变成蛟宫”“竹排十里化为虹”。竹排岭哪里去了?沙志考证说竹排岭已 “久入江阴县境”。笔者曾就此事咨询如皋地方文化专家周思璋老先生,他说,他曾注意到江阴(现张家港)沿江一带的居民有操如皋口音者,这些人可能就是明清时代如皋竹排岭居民的后裔。
清代郑见龙所修《如皋县志》说:“自永乐以来,日益漱啮,今去岸五十里,点黛浮青,入望缥缈。”按,郑见龙,字宇文,浙江淳安人,曾任如皋知县,该志始修于乾隆十四年(1749),次年成书。说明250年前,摩诃山仍然屹立于江流之中。
据考,摩诃山登陆江南的时间在清光绪后。石庄医院的老中医戴斐然先生曾参与编撰过《石庄镇志》,如皋博物馆的徐琛先生向他了解过摩诃山的情况,戴说据他考证摩诃山正式登陆江南的时间是在宣统年间。又,徐见到石庄镇政府内有麻石一块,高约1.8米,形如磨盘,上面镌刻有阴阳八卦图纹。遂问戴此石有何用途,戴说,这原是江边的“八卦镇江巨石”。当年由于江岸的不断坍塌,引起了北岸民众的不安,有游方老道至此,乡民求其指示良方,道士说江神肆虐,吞噬北岸,必须以巨石镇之,方保无虞。因此从远方采得巨石一块,刻上八卦图纹,置于江岸边,面对大江,以求江岸免遭水患。从今天的观念看来,以石镇江之举固属荒唐可笑,但也反映出旧社会民众对江岸坍塌的无奈,以及他们保护家园的美好愿望。
关于摩诃山的外貌及遗址。笔者曾于2004年采访过如皋市教育局退休干部朱玉勤同志,朱系张家港人,从小生活在摩诃山脚下,据他回忆,1957年,他在家乡上初中,几何课上学习测量时,曾测得摩诃山的高度为33米(这是高出周围地平面的高度,高出江面的高度应该不止此数)。他还说,摩诃山的外形极像一条游向大海的大鲸鱼,头东尾西,俗称虾蟆山也是根据外形而来,因为它也像一只头朝东方伏着的大虾蟆。可惜的是,如皋人心目中的胜境摩诃山登陆江南之后,早已不复有当年的景观。朱玉勤小时候看到的摩诃山,上面的建筑仅有破屋几座,一无塑像二无僧道,实在称不上寺观了。只是清明节庙会,他们还照例去摩诃山踏青游玩一通。到了1958年大跃进期间,沙洲县大量开采石料,摩诃山不仅被夷为平地,而且被掘成了一个方圆几十亩的大塘。摩诃山的遗址现属张家港市的大新镇。原先段山西尾有段山港,至今仍在。
摩诃山为什么叫做段山?朱玉勤同志向我介绍了一个古老的传说:摩诃山原是一座横亘东西的大山,山岭逶迤,颇有气势。有仙人过此,见它阻断了南北交通,于是挥鞭一抽,山被截为三段,一段向东漂去成为南通狼山,一段向西漂去成为靖江孤山,中段留在原处就称为段山。有趣的是,南通狼山和靖江孤山都在江北,为何段山跑到江南去了?我们认为,这个传说也从侧面揭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摩诃山原本不在江南,而在江北。
摩诃山上草木丰茂,曾有如皋人于此放牛牧马。查如皋《黄氏家乘》,其中有顺治十六年(1659)黄辅臣所作序文一篇,文中说到:“闻诸宗长者云:‘吾家旧居在摩诃山之麓,牛马牧于山上,屡迁而得斯居。’今山在江中,距岸不下五六十里。观吾家园中树,先人所手植者,又皆百余年物,则知我黄氏居如皋者久矣。”这段文字不仅可以作为乾隆年间郑见龙所修《如皋县志》的佐证,还从侧面提供了一个信息,也就是说,“家乘”修于前,“郑志”成于后,前后相距九十年,而“家乘”称摩诃山距岸“不下五六十里”,“郑志”则称距岸“五十里”。由此也可推测出在这九十年间长江北岸似乎停止了坍塌,甚至还有南移趋势。
摩诃山曾是如皋南面的屏障,在军事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国内现存最早的《如皋县志》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知县童蒙吉所修,其中写道:(如皋)“以丁堰为喉舌,摩诃为屏障,黄桥其出入之冲,海安其控扼之所。”明朝时,倭寇多次侵扰我国沿海地区,摩诃山也成了江防重地。沙元炳《如皋县志》中,收有贲琮所述的一段逸事。据贲琮说,他的先祖曾经上疏奏请在此山设立山寨,以备倭寇,但是由于掌权的宦官阻塞言路,索求贿赂,立寨之事遂化为泡影。贲琮家中后来一直收藏着当年上疏的底稿,眼看报国之策成为一叠废纸,他无限感慨地写道“若能归奏建元戎,东南保障胜天雄。”
概括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摩诃山原属如皋,北宋时摩诃山“半在江水中”(《太平寰宇记》)。南宋时摩诃山“在扬子江中流”(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此后,长江岸线曾一度南移。明永乐(1403-1424)前,摩诃山南二十里有竹排岭,竹排岭南才是长江。永乐时,竹排岭附近的田地已没入江中(《崇川咫闻录》)。但是,直至嘉靖乙酉(1525)前后,摩诃山仍与江北的如皋接壤。而此后“日益漱啮”,至嘉庆壬寅(1542)前,摩诃山已在大江之中。(《嘉靖惟扬志·如皋县图》)由于长江如皋段的不断北移,摩诃山最终登陆到江南,其时间在清光绪年后。由于江南人缺少如皋人对摩诃山的那种文化认同,如皋诗人所津津乐道的胜境摩诃山终于遭到了灭顶之灾,其遗址在今张家港市大新镇
文化意义
地处江海平原的如皋,一马平川,虽有如县志中所载的三台山碧霞山、谦山、土山等,但究其实质,那些都不过是一些高大的土丘而已,惟一可称道的石山,就是摩诃山。摩诃山原先面对大江,一度又兀立江心,如砥柱中流,气势非凡,景色可算是优美与壮美兼备。从方志记载看,康熙二十二年《如皋县志》说如皋“挹摩诃之秀丽,拱淮泗之逶迤。” 从文艺作品看,贲琮《望摩诃山》诗写道“摩诃山在大江中,望之如髻浮碧空。”吴世式《游摩诃山》也说“秀隐摩诃绝点埃”。两首诗一写远望,一写近观,可见摩诃山确实是风景秀丽,名不虚传。下面我们从明清人的诗作中引录数首,略加阐说,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资料。
明末清初诗人许纳陛,字元锡,号雪庵,与冒起宗冒襄父子多有交往。他曾参加过康熙《如皋县志》的纂修。写有《望摩诃诗》一首:
孤岫江中出,空濛入望殊。
天高横一鹤,沙净浴群凫。
峰势分南北,波光乍有无。
何时登绝巘,指点说三吴。
诗写出了作者远望摩诃山的情景,“孤岫”二字写出了摩诃山兀立于江心的雄伟气概,“出”字极有动感。中间两联写景,气象阔大。尾联二句表达了登临山巅的迫切愿望,系从杜甫《望岳》“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二句化出,笔力雄劲,大气磅礴。
许汝忠,字敬德,明如皋人,万历初以太学生授随州判,迁忠州同知,有《匏寄斋集》。写有《虾蟆山》诗一首:
孤峰特立万涛中,阅尽风波砥柱功。
我欲借筇临绝顶,枕江听月驾长虹。
这也是一位未能登临而渴望登临的诗人。诗对摩诃山如砥柱特立于大江之中,阅尽风波的气势大加赞赏。作者表示要拄杖登山,直至绝顶。末句“枕江”二字极有韵味,“听月”的“听”字用得新奇,月本无声,所听大约是嫦娥与吴刚的话语,故称“听月”。李白形容楼高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诗句,许汝忠形容山高则有“听月”之语,都是极度夸张的说法。
吴世式,字国表,号竹庄,如皋人,明诸生。明亡后,弃衣巾,隐于白蒲,旋皈空门。有《竹庄诗稿》。他的《摩诃山》诗写道:
秀隐摩诃绝点埃,东皋屏蔽重徘徊。
一天海色山河在,万顷涛声影自来。
赤岸望从烟树没,青螺浮出楚云开。
谢安纵有登临兴,仿佛蓬丘难溯洄。
诗将摩诃山比作如皋的屏蔽,自己虽有谢安那样的登山兴致,但摩诃山在江流之中,仿佛神话中的蓬莱山一样,让人难以接近。“赤岸”为如皋地名,沙志云:“赤岸,在县东北迤南延亘六七十里,脉接蜀冈,土高色赤。”旧时李堡属如皋,李堡社学称“赤岸社学”。“青螺”为状写远山的常见比喻,刘禹锡《望洞庭》诗有“白银盘里一青螺”句。
胡学山,如皋人,与冒襄同时代,生平不详。他的《摩诃山》诗云:
青螺缥缈水云间,目断沧州未可攀。
淮海东来三百里,大江中涌一孤山。
玉龙怒卷凌高磴,蓝翠斜牵点石关。
旧耸西南争咫尺,悭来远徙畏惊澜。
沧州在河北,登上摩诃山可以远望沧州,当然是一种夸张的笔法。不过“摩诃”二字本来就有“大”的意思,无论在江海平原上,无论在大江中心,挺立着这样一座山峰,给人的感觉一定是非常之大。诗以“玉龙怒卷”写江涛,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目前,更显出了摩诃山傲立江流的可贵。
吴正笏,清如皋人,邑庠生。有《宿摩诃山寺闻钟》一首:
孤岫中流耸碧霄,跻登薄暮憩僧寮。
云迷松顶鹤巢静,月涌江心龙窟摇。
峰势南临吴下地,钟声东吼海门潮。
绳床梦醒清凉界,身世嚣尘顿寂寥。
这位诗人游摩诃山,居然流连忘返,夜宿于山寺之中。颔联中“云迷松顶”极写山势之高;“月涌江心”使人联想起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名句。颈联一写峰势,一写钟声,气势豪迈,笔力雄劲。尾联写古寺的简朴幽邃环境,让人有忘却尘嚣之感,这大概也是诗人出世思想的反映吧。
尽管当年的如皋摩诃山已不复存在,但它在地理学与如皋历史文化中的意义,并不会随之而消失。如果有关方面能在江岸边的旅游景点立一石碑,镌刻上前人描述摩诃山的诗文,让游客驻足吟诵,从中了解到如皋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或发思古之幽情,或抒沧桑之感慨。倒也不失为开发“文化旅游”的一个绝妙招数。
全国各地天气预报查询

上海市

  • 市辖区
  • 云南省

  • 临沧市
  • 云南省

  • 丽江市
  • 云南省

  • 保山市
  • 云南省

  • 大理白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昆明市
  • 云南省

  • 昭通市
  • 云南省

  • 普洱市
  • 云南省

  • 曲靖市
  • 云南省

  • 楚雄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玉溪市
  • 云南省

  •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 云南省

  • 迪庆藏族自治州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兰察布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乌海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兴安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包头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伦贝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呼和浩特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巴彦淖尔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赤峰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通辽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鄂尔多斯市
  • 内蒙古自治区

  • 锡林郭勒盟
  • 内蒙古自治区

  • 阿拉善盟
  • 北京市

  • 市辖区
  • 吉林省

  • 吉林市
  • 吉林省

  • 四平市
  • 吉林省

  •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 吉林省

  • 松原市
  • 吉林省

  • 白城市
  • 吉林省

  • 白山市
  • 吉林省

  • 辽源市
  • 吉林省

  • 通化市
  • 吉林省

  • 长春市
  • 四川省

  • 乐山市
  • 四川省

  • 内江市
  • 四川省

  • 凉山彝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南充市
  • 四川省

  • 宜宾市
  • 四川省

  • 巴中市
  • 四川省

  • 广元市
  • 四川省

  • 广安市
  • 四川省

  • 德阳市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四川省

  • 攀枝花市
  • 四川省

  • 泸州市
  • 四川省

  • 甘孜藏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眉山市
  • 四川省

  • 绵阳市
  • 四川省

  • 自贡市
  • 四川省

  • 资阳市
  • 四川省

  • 达州市
  • 四川省

  • 遂宁市
  • 四川省

  •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 四川省

  • 雅安市
  • 天津市

  • 市辖区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中卫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吴忠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固原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石嘴山市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银川市
  • 安徽省

  • 亳州市
  • 安徽省

  • 六安市
  • 安徽省

  • 合肥市
  • 安徽省

  • 安庆市
  • 安徽省

  • 宣城市
  • 安徽省

  • 宿州市
  • 安徽省

  • 池州市
  • 安徽省

  • 淮北市
  • 安徽省

  • 淮南市
  • 安徽省

  • 滁州市
  • 安徽省

  • 芜湖市
  • 安徽省

  • 蚌埠市
  • 安徽省

  • 铜陵市
  • 安徽省

  • 阜阳市
  • 安徽省

  • 马鞍山市
  • 安徽省

  • 黄山市
  • 山东省

  • 东营市
  • 山东省

  • 临沂市
  • 山东省

  • 威海市
  • 山东省

  • 德州市
  • 山东省

  • 日照市
  • 山东省

  • 枣庄市
  • 山东省

  • 泰安市
  • 山东省

  • 济南市
  • 山东省

  • 济宁市
  • 山东省

  • 淄博市
  • 山东省

  • 滨州市
  • 山东省

  • 潍坊市
  • 山东省

  • 烟台市
  • 山东省

  • 聊城市
  • 山东省

  • 菏泽市
  • 山东省

  • 青岛市
  • 山西省

  • 临汾市
  • 山西省

  • 吕梁市
  • 山西省

  • 大同市
  • 山西省

  • 太原市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山西省

  • 晋城市
  • 山西省

  • 朔州市
  • 山西省

  • 运城市
  • 山西省

  • 长治市
  • 山西省

  • 阳泉市
  • 广东省

  • 东莞市
  • 广东省

  • 中山市
  • 广东省

  • 云浮市
  • 广东省

  • 佛山市
  • 广东省

  • 广州市
  • 广东省

  • 惠州市
  • 广东省

  • 揭阳市
  • 广东省

  • 梅州市
  • 广东省

  • 汕头市
  • 广东省

  • 汕尾市
  • 广东省

  • 江门市
  • 广东省

  • 河源市
  • 广东省

  • 深圳市
  • 广东省

  • 清远市
  • 广东省

  • 湛江市
  • 广东省

  • 潮州市
  • 广东省

  • 珠海市
  • 广东省

  • 肇庆市
  • 广东省

  • 茂名市
  • 广东省

  • 阳江市
  • 广东省

  • 韶关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北海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崇左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来宾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柳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桂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梧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河池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玉林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百色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贵港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贺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钦州市
  • 广西壮族自治区

  • 防城港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乌鲁木齐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克拉玛依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吐鲁番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和田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哈密市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喀什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塔城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昌吉回族自治州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自治区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克苏地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阿勒泰地区
  • 江苏省

  • 南京市
  • 江苏省

  • 南通市
  • 江苏省

  • 宿迁市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江苏省

  • 徐州市
  • 江苏省

  • 扬州市
  • 江苏省

  • 无锡市
  • 江苏省

  • 泰州市
  • 江苏省

  • 淮安市
  • 江苏省

  • 盐城市
  • 江苏省

  • 苏州市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江苏省

  • 镇江市
  • 江西省

  • 上饶市
  • 江西省

  • 九江市
  • 江西省

  • 南昌市
  • 江西省

  • 吉安市
  • 江西省

  • 宜春市
  • 江西省

  • 抚州市
  • 江西省

  • 新余市
  • 江西省

  • 景德镇市
  • 江西省

  • 萍乡市
  • 江西省

  • 赣州市
  • 江西省

  • 鹰潭市
  • 河北省

  • 保定市
  • 河北省

  • 唐山市
  • 河北省

  • 廊坊市
  • 河北省

  • 张家口市
  • 河北省

  • 承德市
  • 河北省

  • 沧州市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河北省

  • 秦皇岛市
  • 河北省

  • 衡水市
  • 河北省

  • 邢台市
  • 河北省

  • 邯郸市
  • 河南省

  • 三门峡市
  • 河南省

  • 信阳市
  • 河南省

  • 南阳市
  • 河南省

  • 周口市
  • 河南省

  • 商丘市
  • 河南省

  • 安阳市
  •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河南省

  • 开封市
  • 河南省

  • 新乡市
  • 河南省

  • 洛阳市
  • 河南省

  • 漯河市
  • 河南省

  • 濮阳市
  • 河南省

  • 焦作市
  • 河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河南省

  • 许昌市
  • 河南省

  • 郑州市
  • 河南省

  • 驻马店市
  • 河南省

  • 鹤壁市
  • 浙江省

  • 丽水市
  • 浙江省

  • 台州市
  • 浙江省

  • 嘉兴市
  • 浙江省

  • 宁波市
  • 浙江省

  • 杭州市
  • 浙江省

  • 温州市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浙江省

  • 绍兴市
  • 浙江省

  • 舟山市
  • 浙江省

  • 衢州市
  • 浙江省

  • 金华市
  • 海南省

  • 三亚市
  • 海南省

  • 三沙市
  • 海南省

  • 儋州市
  • 海南省

  • 海口市
  • 海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十堰市
  • 湖北省

  • 咸宁市
  • 湖北省

  • 孝感市
  • 湖北省

  • 宜昌市
  • 湖北省

  •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北省

  • 武汉市
  • 湖北省

  • 省直辖县级行政区划
  • 湖北省

  • 荆州市
  • 湖北省

  • 荆门市
  • 湖北省

  • 襄阳市
  • 湖北省

  • 鄂州市
  • 湖北省

  • 随州市
  • 湖北省

  • 黄冈市
  • 湖北省

  • 黄石市
  • 湖南省

  • 娄底市
  • 湖南省

  • 岳阳市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湖南省

  • 张家界市
  • 湖南省

  • 怀化市
  • 湖南省

  • 株洲市
  • 湖南省

  • 永州市
  • 湖南省

  • 湘潭市
  • 湖南省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 湖南省

  • 益阳市
  • 湖南省

  • 衡阳市
  • 湖南省

  • 邵阳市
  • 湖南省

  • 郴州市
  • 湖南省

  • 长沙市
  • 甘肃省

  • 临夏回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兰州市
  • 甘肃省

  • 嘉峪关市
  • 甘肃省

  • 天水市
  • 甘肃省

  • 定西市
  • 甘肃省

  • 平凉市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甘肃省

  • 张掖市
  • 甘肃省

  • 武威市
  • 甘肃省

  • 甘南藏族自治州
  • 甘肃省

  • 白银市
  • 甘肃省

  • 酒泉市
  • 甘肃省

  • 金昌市
  • 甘肃省

  • 陇南市
  • 福建省

  • 三明市
  • 福建省

  • 南平市
  • 福建省

  • 厦门市
  • 福建省

  • 宁德市
  • 福建省

  • 泉州市
  • 福建省

  • 漳州市
  • 福建省

  • 福州市
  • 福建省

  • 莆田市
  • 福建省

  • 龙岩市
  • 西藏自治区

  • 山南市
  • 西藏自治区

  • 拉萨市
  • 西藏自治区

  • 日喀则市
  • 西藏自治区

  • 昌都市
  • 西藏自治区

  • 林芝市
  • 西藏自治区

  • 那曲市
  • 西藏自治区

  • 阿里地区
  • 贵州省

  • 六盘水市
  • 贵州省

  • 安顺市
  • 贵州省

  • 毕节市
  • 贵州省

  • 贵阳市
  • 贵州省

  • 遵义市
  • 贵州省

  • 铜仁市
  • 贵州省

  •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贵州省

  •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 辽宁省

  • 丹东市
  • 辽宁省

  • 大连市
  • 辽宁省

  • 抚顺市
  • 辽宁省

  • 朝阳市
  • 辽宁省

  • 本溪市
  • 辽宁省

  • 沈阳市
  • 辽宁省

  • 盘锦市
  • 辽宁省

  • 营口市
  • 辽宁省

  • 葫芦岛市
  • 辽宁省

  • 辽阳市
  • 辽宁省

  • 铁岭市
  • 辽宁省

  • 锦州市
  • 辽宁省

  • 阜新市
  • 辽宁省

  • 鞍山市
  • 重庆市

  • 重庆市

  • 市辖区
  • 陕西省

  • 咸阳市
  • 陕西省

  • 商洛市
  • 陕西省

  • 安康市
  • 陕西省

  • 宝鸡市
  • 陕西省

  • 延安市
  • 陕西省

  • 榆林市
  • 陕西省

  • 汉中市
  • 陕西省

  • 渭南市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陕西省

  • 铜川市
  • 青海省

  • 果洛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东市
  • 青海省

  • 海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南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玉树藏族自治州
  • 青海省

  • 西宁市
  • 青海省

  • 黄南藏族自治州
  • 黑龙江省

  • 七台河市
  • 黑龙江省

  • 伊春市
  • 黑龙江省

  • 佳木斯市
  • 黑龙江省

  • 双鸭山市
  • 黑龙江省

  • 哈尔滨市
  • 黑龙江省

  • 大兴安岭地区
  • 黑龙江省

  • 大庆市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黑龙江省

  • 绥化市
  • 黑龙江省

  • 鸡西市
  • 黑龙江省

  • 鹤岗市
  • 黑龙江省

  • 黑河市
  • 黑龙江省

  • 齐齐哈尔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