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军对战中,如果把敌人的主帅擒获或者击毙,其余的兵马则不战自败。比喻在解决事情上抓住关键,解决主要矛盾,其他的细节便可以迎刃而解。
诗句介绍
本词出自
杜甫的,《
前出塞》一共九首,以其六最为著名,其原诗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本诗作者先写《
出塞》九首,后又写《
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
天宝末年
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
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句分析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
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
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
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汉
乐府有《
出塞》《入塞》曲,是写边疆战斗生活的。唐人写
边塞诗杜甫写有《
出塞》曲多首,先写的九首称《
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
后出塞》。
天宝末年,边将
哥舒翰贪功于吐蕃,
安禄山构祸于契丹,于是征调半天下。巨大的战争灾难和负担落到了人民的头上。《
前出塞》通过集中描写一个战士戍边十年的过程,反映了唐王朝发动的开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讽刺
唐玄宗穷兵黩武的政策。这组诗采用
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人物特征,着重心理刻划,结构紧凑,层次井然,九首只如一首。这里选的是第六首。诗中既表达了反对穷兵黩武的意向,也表示出通过政治手段解决边疆问题的主张。《
杜诗详注张綖用法
本次在语法中属于联合式;常作谓语;
在生活中,本词的本意和引申意都是常用的。比如战争中想尽办法去攻击对方的主帅可以用“擒贼先擒王”,这里就是用了本意;战争中有一个地方十分险要,只要夺取这个地方,其余的阵地便可以一举拿下,从而取得战争的全盘胜利。这时候要攻取这个阵地时也可以用“擒贼先擒王”,在这里就是用了引申意。
相关成语
擒贼擒王:
擒:抓,捉。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
示例
所谓~,这就是办事的诀窍。清·
李宝嘉《文明小史》第四十四回
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比喻做事先要抓关键
近义词
擒贼先擒王
英文翻译
to catch bandits first catch the
ringleader成语资料
成语解释: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成语举例:
老舍《
且说屋里》:“擒贼先擒王,把主使人拿住,学生自然就老实了。”
常用程度:常用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背景典故
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
杜甫《
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民间有“打蛇要打七寸”的说法,也是这个意思,蛇无头不行,打了蛇头,这条蛇也就完了。此计用于军事,是指打垮敌军主力,擒拿敌军首领,使敌军彻底瓦解的谋略。擒贼擒王,就是捕杀敌军首领或者摧毁敌人的首脑机关,敌方陷于混乱,便于彻底击溃之。
指挥员不能满足于小的胜利,要通观全局,扩大战果,以得全胜。如果错过时机,放走了敌军主力和敌方首领,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
唐朝
安史之乱时,
安禄山气焰嚣张,连连大捷,安禄山之子
安庆绪派勇将
尹子奇率十万劲旅进攻
睢阳。
御史中丞张巡驻守睢阳,见敌军来势汹汹,决定据
城固守。敌兵二十余次攻城,均被击退。尹子奇见士兵已经疲惫,只得鸣金收兵。晚上,敌兵刚刚准备休息,忽
听城头
战鼓隆隆,喊声震天.尹子奇急令部队准备与冲出城来的
唐军激战。而张巡“只打雷不下雨”,不时擂鼓,象要杀出城来,可是一直紧闭城门,没有出战。尹子奇的部队被折腾了整夜,没有得到休息,将士们疲乏已极,眼睛都睁不开,倒在地上就呼呼大睡。这时,城中一声炮响,突然之间,
张巡率领守兵冲杀出来.敌兵
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乱作一团。张巡一鼓作气,接连斩杀五十余名敌将,五千余名士兵,敌军大乱。张巡急令部队擒拿敌军首领
尹子奇,部队一直冲到敌军
帅旗之下。张巡从未见过尹子奇,根本不认识,他又混在乱军之中,更加难以辨认。张巡心生一计,让士兵用秸秆削尖作箭,射向敌军。敌军中不少人中箭,他们以为这下完了,没有命了。但是发现,自己中的是秸秆箭,心中大喜,以为张巡军中已没有箭了。他们争先恐后向尹子奇报告这个好消息。张巡见状,立刻辨认出了敌军首领尹子奇,急令神箭手、部将
南霁云向尹子奇放箭。正中尹于奇左眼,这回可是真箭只见尹子奇鲜血淋漓,抱头鼠窜,仓皇逃命。敌军一片混乱,大败而逃。
明英宗宠幸太监
王振,王振是个奸邪之徒,侍宠专权,朝廷内外,没有人不害怕他。当时北方瓦剌逐渐强大起来,有觊觎中原的野心。王振拒绝了大臣们在瓦剌通往南方的要道上设防的建议,千方百计讨好瓦剌首领
也先。公元1449年,也先亲自率领大军攻打
大同,进犯明朝。明
英宗决定御驾亲征,命王振为统帅。粮草没有准备充分,五十万大军仓促北上。一路上,又连降大雨,道路泥泞,行军缓慢。也先闻报,满心欢喜,认为这正是捉拿英宗平定中原的大好时机。等明朝大军抵达大同的时候,也先命令大队人马向后撤退。王振认为瓦剌军是害怕明朝的
大部队,畏缩而迅,于是下令追击瓦剌军。
也先早已料到,已派骑兵精锐分两路从两侧包围
明军。明军先锋
朱瑛、先晃,遭到瓦剌军伏击,全军覆没。
明英宗无可奈何,只得下今班师回京。明军撤退到
土木堡,已是黄昏时分。大臣们建议,部队再前行二十里,到
怀来城凭险拒守,以待援军。
王振以千辆
辎重未到为理由,坚持在土木堡等待,也先深怕明军进驻怀来,拒城固守,所以下令急追不舍。在明军抵达土木堡的第二天,就趁势包围土木堡。土木堡是一高地,缺乏水源。瓦剌军控制当地唯一水深—一土木堡两侧的一条小河。明军人马断水两天,军心不稳。也先又施—计,派人送信王振,建议两军议和。王振误以为这正是突围的好时机,他急令部队往
怀来城方向突围。这一下正中
也先诱敌之计,明军离开土木堡不到四里地,瓦剌军从
四面包围。
明英宗在乱军中,由几名亲兵保护,几番突围不成,终于被也先生擒。
王振在仓皇逃命时,被护卫将军
樊忠一锤打死。明军没有了指挥中心,溃不成军,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
相关兵法
擒贼先擒王在36计中也有提及: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作战要先擒拿主要敌手。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原典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①。
注释
①龙战于野,其道穷也:语出《易经.坤》卦。坤,
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为纯阴之卦。引本卦上六,《象辞》:“龙战于野,其道穷也。”是说即使强龙争斗在田野大地之上,也是走入了困顿的绝境。比喻战斗中擒贼擒王谋略的威力。
按语
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也。舍胜而不摧坚摘王.是纵虎归山也。擒王之法,不可图辨旌旗,而当察其阵中之首动。昔
张巡与
尹子奇战,直冲敌营,至子奇麾下,营中大乱,斩贼将五十余人,杀士卒五千余人。迎欲射子奇而不识,剡蒿为矢,中者喜谓巡矢尽,走白子奇,乃得其状,使霁云射之,中其左目,几获之,子奇乃收军退还(《新唐书一九二》《
张巡》、《战略考?唐》)。
战争中,打败敌人,利益是取之不尽的。如果满足于小的胜利而错过了获取大胜的时机,那是士兵的胜利,将军的累赘,主帅的祸害,战功的损失。打了个小的胜仗,而不去摧毁敌军主力,不去摧毁敌军指挥部,捉拿敌军首领,那就好比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古代交战,两军对垒,
白刃相交,敌军主帅的位置比较容易判定。但也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敌方失利兵败,敌人主帅会化装隐蔽,让你一时无法认出。
张巡计高一筹,用秸秆当箭,一下子让主帅尹干奇暴露出来,将他射伤。
故事
出处
《擒贼先擒王》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
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
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
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
中华民族悠久
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
南朝宋将
檀道济(?—公元436年),据《
南齐书·
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
惠洪《
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
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
敌战计、
攻战计、
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
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
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
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
孙武、
吴起、
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
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
远客,
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相关哲理
“擒贼先擒王”中体现的哲理是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所以一些普及类哲学作品常用此语代替。游戏《
赌神三十六计》计策牌之——第十八计“擒贼先擒王” 第十八计-擒贼先擒王
卡片内容:【攻击】选庄家或任何(包括自己)一位玩家的竞赛
明牌,放入
弃牌堆,再由此擒贼先擒王牌代替。
卡片简介:擒贼先擒王的功能是玩家根据自己的意图来替换竞赛牌,以达到立刻扭转比赛局势的目的。当某玩家执行此计策时,将不利于自己的一张竞赛明牌放入弃牌堆,然后用此计策牌代替。当然,出牌时一定要留心,这张“擒贼先擒王”代替了某张竞赛牌后,局势一定要对自己有利!当某局比赛中,如果连续有玩家打出此牌,你就会最大限度地感受到“擒贼先擒王”的威力!
卡片应用:在“17点”局中,玩家Ann有两张竞赛牌,分别为数字3,10。他投注在“(0-12,18+)”上,那么他可出一张数字为7的“擒贼先擒王”计策牌,在执行时将自己数字为3的竞赛牌放入弃牌堆,用此牌代替。那么此时他的总点数为17,当拿到第三张牌时超过18的可能性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