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新思维》是前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创作的一部民主社会主义著作,首次出版于1987年11月1日,原题作《改革以及关于我国和全世界的新思维》。
内容简介
《改革与新思维》正文由上下两篇共七章组成,上篇题作《改革》,下篇题作《新思维与世界》。正文之前有《致读者》作为序言,最后有简短的《结束语》。其中,《致读者》说明作者撰写此书的意图,认为该书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宣传性论著,而是对改革,对苏联面临的问题、变革的规模、现时代的复杂性、责任和独特性进行评述和思索。正文七章中,第一章阐述了在苏联改革这一思想是怎样产生的,它在社会主义历史上的意义,将给苏联人民带来什么,以及对外部世界产生的影响等重大问题;第二章总结了苏联两年半以来的改革,分析了正处于开始阶段的改革所取得的进展和面临的种种问题与困难,阐述了不断用新的观点和思想充实已有的改革理论与计划的必要性,论述了各个领域改革的主要方向以及各社会阶层与改革的关系;第三章分析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和国际关系基础的变化,新的政治思维的基本原则、核心以及国际潜力,战争与革命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第四章主要分析了苏联的改革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总结了过去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关系存在的消极面,阐述了之后新的关系的基础,在经济关系方面如何加强协作等问题;第五章分析了
第三世界当前的状况,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它们的政策,地区冲突的原因及解决的途径;第六章较集中地阐述了苏联的欧洲政策,特别提出了全欧政策的要点和欧洲的有利条件,并对欧洲地区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两个德国、欧洲与裁军、全欧合作等问题作了分析;第七章分析了美国与苏美关系,阐述为什么和什么人需要军备竞赛,提出要使国家关系非意识形态少问题,论述了安全问题这一概念的含义,并论证建立全面国际安全体系的构想,还用不少篇幅就核裁军特别是裁减中程导弹问题叙述了苏美首脑会晤的经过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束语》则指出,为了达到书中提出的目标,需要用实际工作和行动来补写这部未写完也不可能写完的书。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改革与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应美国出版商之约请而写的一部著作,原题作《改革以及关于我国和全世界的新思维》,1987年11月1日分别以俄文和英文在苏联、美国同时发表。至于撰写意图,作者自称:“我写这本书,是想同各国人民直接对话,同苏联人民、美国人民和任何国家人民直接对话。”
作品思想
《改革与新思维》在内容上体现了新的思维,这种新思维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苏联国内改革和当代世界一系列基本问题所作的重新思考、重新认识和重新研究解决办法,包括国内改革的新思维和国际关系的新思维。
国内改革的新思维
首先是改革的迫切性。戈尔巴乔夫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苏联社会主义没有搞好。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连年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降到几乎临近经济停顿的程度,戈尔巴乔夫称做“危机前的状态”;存在着盲目追求总产量的做法;科技和生产发展水平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停滞现象”;在意识形态方面,过分宣扬成绩的作法占了上风,理论研究烦琐成风;政治上阿谀奉承、粉饰太平、官僚主义、官官相护相当严重。这些方面形成了经济上的低效率,政治上缺乏民主和思想上严重僵化的“障碍机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社会经济和社会民主的发展。究其原因,其过错不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而是由于执政党的失误,经济机制、管理模式存在着严重弊端。他认为不打破这种障碍机制,社会主义就不能发展,所以改革已经迫在眉睫,这是历史的必然进程。他说,改革不是个别人或一批人心血来潮的结果,而是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深刻进程中产生的。
其次是改革的内容、目的、实质及后果。戈尔巴乔夫在书中归纳了六个方面的改革内容:即坚决克服停滞现象和打破障碍机制,建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可靠而有效的机制;更全面地发扬民主和社会主义自治,扩大公开性;使经济全面集约化,运用经济管理方法,放弃行政命令的方法;实现向科学化转变,使科技革命的成就同计划经济结合起来;优先发展社会经济,越来越充分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等。改革的目的在于打破过时的、停滞的、妨碍迅速前进的东西,加深和修正关于社会主义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概念。“深刻革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具有最现代化的社会组织形式。最充分做揭示我们的制度在其各个决定性方面。即经济方面、社会政治方面和道德方面的人道主义精神。”关于改革的实质,戈尔巴乔夫说:“改革是一个涵义广泛,内容极为丰富的词。但是,如果从它的许多同义词中选出一个关键的,最能表达其实质的词,那就可以这样说:改革就是革命。”要加速苏联社会经济的发展就要实现根本的变革,“这无疑是一项革命的任务”,这是
十月革命“基本思想的发展和深化。”此外,改革将对苏联和世界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带来积极的后果。通过社会主义改革能使苏联在经济、社会、科技和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等方面到20世纪末“达到新的高度”。“改革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命运,也决定着世界的命运。我们决不从改靠后退,一定要把改革进行到底。”
再次是“公开性”原则以及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必要性。公开性原则是指党和国家的工作要公开化,增加透明度,即党政各级机关要定时向人民群众报告自己的工作,通报信息。人民群众有权对各级机关的工作进行监督,并鼓励人们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公开发表意见,揭露问题,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戈尔巴乔夫说:“开性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我们需要公开性就象需要空气一样”。公开性是对一切管理机关进行全民监督的的有效形式,是纠正缺点和错误的最强有力的杠杆,是教育人的方法,也是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的手段。只有当改革成为全民事业的时候,它才能进行到底。因此,“应当让公开性大放光明”。人民既应知道好事,也应知道环事,以便兴利除弊。领导人要同群众建立“反馈联系”,以便从中吸取养分。只有实行公开性,才能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没有公开性,就没有也不可能有民主,而没有民主,就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把“公开性”作为民主的基础,把民主作为法制的基础,把法制作为民主的保障,认为改革离不开民主,也离不开法制。他说:“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法制,同样,不依靠法制,民主也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改革越是深入,就越是应当日益严格地和始终不渝地实行社会主义原则,遵守宪法和法律。戈尔巴乔夫批判了个人崇拜时期违背社会主义原则和1936年宪法准则的极端的中央集权、独断专行、践踏法律的做法,并说斯大林及其周围的人对此负有责任。
戈尔巴乔夫还分析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对民主集中制有了新的认识。他指出,中央的作用不能削弱,但中央只管战略问题,计划工作要民主化,用长期经济定额调节企业活动,国家定货要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
戈尔巴乔夫还谈到了党的自身建设的问题。为了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实行和社会主义改革的顺利进行,作为执政党的
苏联共产党应负起更大的责任。他指出,党要在工作中坚持集体领导,发挥苏维埃、工会、青年团、妇女和群众合作组织的作用。中央委员会要求被选到领导岗位上的人要谦虚、正派、诚实,不容忍奉承、拍马,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他说,党不能有不受批评的人,同样也不能有没有批评权利的人。
最后是反对理论上的僵化,突破旧的传统观念。戈尔巴乔夫指出:“改革道路上最大的困难是我们在以前的年代里形成的思维。我们大家,从总书记到工人都应当改变这种思维。”改革的关键在于观念的变革,而社会主义观念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应向
列宁学习创造性地对待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斯大林个人崇拜时期的理论垄断和长期以来的社会科学理论的僵化,把过去在特殊条件下迫而形势而采取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方法奉为经典并理想化、绝对化,这种一成不变的
教条主义是使社会主义的发展机制变成障碍机制的病根。改革给苏联的社会思想和政治实践提出的新的任务,就是要克服自身的保守思想,冲破教条主义的禁锢,重新估计价值,修正理论方针和政治口号,在理论战线上取得原则性的突破。
国际关系的新思维
第一,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戈尔巴乔夫说这是新思维的核心,认为当代世界的政治格局包括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一大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一大片“第三世界”三个部分,这实际上是三个世界的新的提法。尽管这三部分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且矛盾重重,但不能把它们看作是互相对立的体系,由于人类需要共同保护自然环境,消除贫困和疾病,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宇宙和海洋;由于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靠近,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当今人类处于核时代,核武器库拥有的威力足以把人类消灭多次,因此,人们免遭毁灭等共同任务和共同利益超过了工人阶级一个阶级的任务和利益。人类首先要生存,才能进行阶级斗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整个人类是同舟共济,大家都要对世界命运负责,应当停止军备竞赛和核试验,避免核战争,建立全面国际安全体系。
第二,关于战争与和平、战争于革命的观点。戈尔巴乔夫把现时代称作核宇宙时代,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世界社会政治体系进行历史性的和平竞赛与和平竞争的时代,是经济上和政治上相互依赖日益增长的时代。在核世纪或核时代,核战争不可能成为达到政治、经济、意识形态或其他任何目标的手段,这是新的政治思维的基本原则。核战争没有胜利者和失败者,要么共同生存,要么一起毁灭,达不到任何政治目的,战争与革命之间不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戈尔巴乔夫说:“过去曾作为一种经典公式的克劳塞维茨公式——战争是政治以另一种方式的继续——已经过时了。它应藏在图书馆里。”戈尔巴乔夫还认为,帝国主义已不再是所有西方国家的本性,世界大战可以防止,和平不再是两次战争的间歇。戈尔巴乔夫关于时代、战争与靠命、战争与和平相互关系的新观点,已经突破了列宁关于这些问题的传统的、过时的观点。
第三,关于整体世界和东西方关系的观点。戈尔巴乔夫认为当代世界是一个整体的世界,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同样,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社会体系之间应该长期共处、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同等安全。应该彼此既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又尊重别国的利益。不能把自己说成是绝对的好,把对方说成是绝对的坏。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也出现了主观领导失误。资本主义虽未摆脱危机,但也未完全停滞,他们的经验有可供社会主义借鉴的一面。两种社会体系应当在各个方面实行广泛的合作,不能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当代普遍安全的原则基础是承认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己的社会发展道路。哪一种制度好,应由历史作出判断。安全应该是同等的、相互的和普遍的。苏美之间的关系必须建立在“安全哲学”或“安全原则”的基础之上。首先是和平,然后才能谈得上发展。和平共处不再是“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而是不同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国家长期共同生存下去的条件。因此,两种社会体系之间的矛盾应当通过政治原则,通过和平竞赛和竞争来解决。世界的冲突和争端,应当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应当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国际安全体系。苏美之间的安全,在军事上只能由“最低水平的战略均衡来保障”。当前,双方的“核均衡”水平太高,不仅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使双方面临着同等危险。因此,为了实现真正的安全,“首先必须大大降低军事对峙的水平”。
第四,关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戈尔巴乔夫认为资本主义并没有绝对停滞,还具有经济增长和掌握技术方向的可能性,而且有可能不经过军国主义化的道路而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在当代世界起着巨大作用,它的发展未必会对苏联造成军事或胁。由于战争不再是政治的继续,所以,新的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可以进行广泛的互利的合作,从怀疑、敌视转向信任。
第五,关于社会主义的观点。戈尔巴乔夫对过去进行了反思,承认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失误、矛盾和停滞。此前曾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发展形式绝对化,而当时苏联不谋求真理的垄断权。社会主义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不要求照搬苏联的经验,各国改革的形式和方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体系没有任何中心,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独立自主、互相尊重、互助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绝对的安全与平等。各国各党有权独立处理自己国家的事务,既对自己的人民负责、也要关心共同的利益,尊重别国的经验。在国际事务中,要把各国的自主行动与共同商定的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戈尔巴乔夫对以前社会主义世界的失误和不正常的关系主动承担了自己的一份责任,认为过去强求协调一致的路线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发展的“障碍机制”。
第六,关于
发展中国家的观点。苏联理论界传统的观点认为第三世界落后,没有作为,只有依靠苏联,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出路。在书中,戈尔巴乔夫承认第三世界各国人民有权选择自已发展的道路,有权自行处理事物,应当尊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物所起的日益增大的作用。当时,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他们有着强大的经济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世界事态的性质和进程。大国可以任意摆布世界的时代已经过去,把国际关系建立在强制、暴力和发号施令的基础上的作法已经行不通了。戈尔巴乔夫承认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肯定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表示愿意采取实际步骤改善和发展两党与两国人民之间的良好关系。
出版信息
1987年11月1日,《改革与新思维》由苏联
政治书籍出版社和美国哈泼—罗公司分别以俄文和英文同时出版。之后,该书被多个国家翻译出版。在中国,该书的两个中译本已于1988年3月分别由新华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戈尔巴乔夫(1931年3月2日-2022年8月30日),全名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生于
斯塔夫罗波尔,1950年进入
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学习,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62年12月任苏共斯塔夫罗波尔农业边疆区党机关局局长,1978年11月任苏共中央书记,1979年11月任苏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1980年10月升为政治局委员,1985年3月11日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1988年10月1日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1989年5月25日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90年3月14日当选为苏联第一任总统,同年9月获诺贝尔和平奖。1991年
八一九事件后,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并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1991年12月25日,辞去苏联总统和苏联武装力量统帅职务,并把使用核武器的权力转交给俄罗斯联邦总统
叶利钦。1993年5月24日,在
国际绿十字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该组织第一任主席。1999年9月开始筹建俄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2000年3月11日当选为该党领袖。2005年6月获德国统一委员会颁发的“阿尔法检查站”德国统一奖,2008年9月18日获美国颁发的自由勋章,著有《改革与新思维》《
八月政变》《
未来的社会主义》《
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
戈尔巴乔夫回忆录》《
我与东西德统一》《
20世纪的精神教训》《
孤独相伴》《离开克里姆林》等。